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第九组组长:李伟组员:温全义张紫峣谭盼万欣成余秋园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
剩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
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成为剩余油饱和度。
一、剩余油与残余油的区别和联系所谓剩余油是指由于波及系数低,注入水尚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原油,而残余油是指注人水在波及区内或孔道内已扫过区域仍然残留、未能被驱走的原油。
残余油应该归入剩余油范畴。
二、造成剩余油的原因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因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
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相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
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
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
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描述方法48页PPT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 及描述方法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从层 数 、 砂岩 厚 度 和 有 效厚 度 三个 方 面 对 试 验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0 3 0 0 联合资助 5642 )
区油层发育状况进行 了研究 , 从各油层组油层发育
情况 看 , Ⅱ、 和 GⅡ油 层 发 育 较 好 , S GI SⅡ组 油 层
作者简介 : 马文国( 9 9 ) 海伦人 , 师 , 17 一 , 讲 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 提高采收率 技 术和 油 气 田开 发 及岩 心 微 观孔 隙结 构研 究 技 术 。
包 括油井 8口 , 井 3口。1 8 水 9 8年 1 至 1 9 1月 9 1年
键 J 。本 文试 验 区在 长 期 的 注水 开 发 过程 中油 层 整 体动 用效 果较 好 , 厚 油 层 和 薄 差 层 间 动用 效 果 但
差 异较 大 , 力 层 层 内动 用 差 异 明 显 , 此 进 入 特 主 因
E— i : we g o 1 ma l ma n u l 0@ 1 3. o 。 6 cr n
发育砂岩厚度 2 . 有效厚度 l. 39m, 5 2m。G I 组油
层发 育 砂 岩 厚 度 2 . 有 效 厚 度 8 8m。G1组 5 0m, . 1
1 4期
马文国 : 高含水油 田剩余 油分布研究
产井 4 8口。
高 含水 开发 阶段 仍 有 相 当一 部 分剩 余 油 富集 , 用 采 传 统井 网调 整 技 术 已 不 适 应 地 下 油 水 分 布 的新 特 点 j 。为 了充分 挖掘 砂 岩 油 藏 的剩余 油 , 据层 间 根 油 藏 特征及 开 发现 状 进 行 注 采 井 网 的 重新 调 整 , 并
用程 度差 异较 大 ; 验 区所 有 沉 积单 元 中均 存 在 不 试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双河油田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深度开发技术实践

双 河 油 田水 驱 油 藏特 高含 水 期 深 度 开 发 技 术 实 践
王城 ,郭 文 卿 ,李 志 超 ,高 启 江 到 1 明 明 ,陈洪 山 ,闻亮 ( 中 石化河南 油田 分公司 第一采油厂’ 河南 南阳4 。 。 )
[ 摘 要 ] 双 河 油 田经 过 3 O多年 高 效 开 发 , 目前 已经 进 入 特 高 含 水 期 ,综 合 含 水 达 9 6 . 1 % ,如 何 持 续 提 高 采 收 率 , 是 目前 面 临 的 主要 问题 。在 剩 余 油 精 细 描 述 的基 础 上 , 对 单 砂 体 进 行 细 化 分 类 评 价 , 重 构 开 发 单 元 ;依 托 动 态分 析 调 配 、有 效 提 液 、长 期 封 堵 层 剩 余 油 评 价 动 用 等 技 术 集 成 ,深 度 开 发 高 含 水 主 力 油
0 . 4 m 的标 准 ,开 展流 动单 元划 分 。双 河油 田核 桃 园组 Ⅳ下 、 V下 、Ⅵ 、Ⅶ和 Ⅷ 、Ⅸ油 组 等 开 发 单 元 , 进行 流动 单元 划分 ,将 7 1个小层 划 分为 1 5 7个 流动单 元 。 2 )夹层识 别描 述 由于夹层 阻碍 流体 在垂 向上 的重 力分 异 作用 ,夹层 上 下 的水 淹 程度 受 注采 强 度 控 制 。夹层对 剩余 油 的控 制作 用 ,主要是 通过层 内非 渗透或 低渗 透层 ,对流体 渗 流的分 割而导 致剩 余油 富集 。通 过取 心井 资料标 定测 井数 据 ,建 立 不 同类 型 夹层 测 井 识 别标 志 ;对 非 取 心井 依 据 测 井识 别 标
产油 4 2 8 4 ×1 0 t 。
双河 油 田厚 油层 发育 ,层 间层 内非均质 性严 重 ,主力层 主体 区在 同时兼顾 非主力 层开 发 的开采方式 和井 网条 件下 ,难 以适 应后 期细分 挖潜 的需 要_ 1 ] 。主体 区大 面积高含 水封堵 或关停 ,潜 力难 以动用 ;尖 灭 区域和 非主力 层井 网完 善程度 低 ,开发形 势 日益严 峻 。
剩余油分布特征

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
统计表明,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则采出程度低、剩余 油储量高,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一般在高能量 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渗透率、原始地质储量丰富,采出程度 高,剩余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相对较小,而在低能
量环境下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特征。这说明沉积相带首先
决定了原始地质储量的丰度,进而也影响了采出程度和剩
2.1.1沉积微相
美国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表明:油田的石油采收率受 到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同开采阶段,各因素所起的作 用又千差万别。例如,在一次和二次采油阶段,起控制作
用的是一些大的地质特征,如断层、油藏类型、砂体连续
性等。而在三次采油阶段,微观特征的影响则显得特别突
出。通过对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
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
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 这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 生变化。例如由于新注水井投注,原有水线发生变化,分流区 可变为主流区,二线区也可变为一线区;新的加密井投产,稀
井网变为密井网,单井控制储量由大变小。故这类井区的井高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淹级别
水下分支间湾
1
水下分支间湾
2
中水淹
水下分支河道
3
强水淹
380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4
弱-中水淹
分支河道侧翼
5
强水淹
分支河道
6
特强水淹
强水淹 分Hale Waihona Puke 河道7 400中水淹
分支河道
6
特强水淹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摘要】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
【关键字】二类油层;剩余油;聚合物驱随着主力油层注聚潜力的减少,大庆油田某开发区近年来开始进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
与主力油层对比,二类油层厚度相对较小,渗透率较低,平面上发育规模变小,非均质性明显增强,投产初期含水就达93%左右。
进一步认识这类油层沉积特点,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提高该区二类油层注聚开发水平的基础。
本文利用密闭取芯井及新钻井测井资料,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详尽研究了该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该区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一、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大庆油田某区块二类油层属于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砂体沉积,细分为3种沉积类型,10个沉积单元。
纵向上内、外前缘相油层交互沉积,单元间油层发育状况差异大;平面上,河道砂、河间砂、表外储层、尖灭区交互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严重。
根据砂体发育形态及发育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沉积类型:其中9号,10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枝—坨过渡状砂体沉积;1号、2号、3号、6号、7号、8号六个沉积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坨状砂体沉积,是该二类油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类型;4号、5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外前缘相砂体沉积。
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具有油层层数多、井段长、砂体厚度薄,渗透率低、河道砂宽度相对狭窄、砂体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
(一)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决定二类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
二类油层平均单井砂岩厚度12.27m,有效厚度7.32m,渗透率432×10-3μm2,纵向上及平面上油层发育状况差异明显,渗透率级差大。
(二)二类油层层系组合对象交互分布,河道砂发育规模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3; 3 7 l 2 .中 国 石 化
摘
要 : 用精 细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方 法 、 闭 取 心 方 法 , 合 油藏 动 态 分 析 、 态 资 料 测 试 等 方 法 , 据 平 面 、 向 上 和 应 密 结 动 根 纵
层 内分 布 对 双河 油 田 高 含 水 高 采 H 程 度 油 藏 Ⅳ5 1 层 系 目前 剩 余 油进 行 三 维 定 量 化 描 述 .结 果 表 明 : 面 上 剩 余 储 量 { — 】 平
程 度 不 均 匀 , 余 储 量 相对 较 少 ; 内 剩 余 油 集 中 在 厚 油 层 及 正 韵 律 油 层 顶 部 及 低 渗 透 层 段 , 心 井 试 油 结 果 与 研 究 结 剩 层 取
果一致.
关
键
词 : 余 油分 布 ;含 水 率 ;采 m程 度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密 闭 取 心 井 ;双河 油 田 剩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1 9 ( 0 O 0 —0 5 一O 10 8l2】) 1 0 1 5
双河 油 田I 5 1 层 系 自 1 7 V — 1 9 7年 l 2月 投 入 开 发 , 历 4个 开 发 阶段 : 然 能 量 加 早 期 注 水 开 发 阶 经 天
中图 分 类 号 : 3 8 TE 2
0 引 言
双 河 油 田 Ⅳ 5— 1 1层 系 目前 综 合 含 水 率 为 9 . 3 , 出 程 度 高 达 5 . 6 ( 定 水 驱 采 6 , 高采 出程 度 的“ 双高 ” 发 阶段 , 下 剩余 油 呈“ 体 高度 分散 、 部相对 富 集” 开 地 整 局 的
马 艳 。 ,李 洪 生 大 猛 ,周 生友 。 ,刘 ,董 文 龙。
(1 .中 国 地 质 大学 ( 京 )能 源 学 院 , 京 1 0 8 ; 2 北 北 0 0 3 .中 国 石化 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 , 南 南 阳 河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1 0 8 北 0 0 3)
主 要 集 中在 含水 率 大 于 9 的 区 域 内 , 局 部 构 造 高 点 、 渗 透 部 位 及 井 网 不 完 善 部 位 剩 余 油 及 町动 油饱 和 度 较 高 , O 在 低 非 主 流 线 剩 余 油饱 和度 高 于 主 流 线 ; 向 上 采 H 程 度 差 异 大 , 力小 层 采 程度 高 , 剩 余 储 量 相 对 较 多 , 主 力 小 层 采 出 纵 { 主 但 非
从 维 空 间 进 行 定 量 化 描 述 ] .综 合 运 用 密 闭 取 心 井 结 果 和 数 值 精 细 模 拟 技 术 , 合 油 藏 动 态 分 析 、 态 结 动 资料测 试 等方法 , 别从 平 面 、 向上 和层 内 分 布对 双 河 油 田高 含水 、 采 出程 度 油 藏 Ⅳ 5 1 分 纵 高 — 1层 系 目前
剩余 油进 行 定性 和 i维 定量 化描 述 , 该单 元实 施 井 网重组 和化 学 驱 、 为 提高 采收 率提 供依 据 .
1 油 臧 概 况 双 河油 田Ⅳ5 1 层 系位 于南 襄 盆地 泌 阳 凹 陷西 南 斜 坡 双河 鼻 状 构 造 带 上 , 藏类 型主 要 为 由东 南 — 1 油 向西北 上倾 尖灭 且 受鼻 状构 造控 制 的岩 性 油藏 , 于扇 三 角 洲 沉积 , 油 区 内主要 发 育 水 下 分流 河 道 、 属 含 河 口坝 、 缘席 状砂 体 、 下溢 岸 砂 体 等 沉 积 微 相 . 藏埋 藏 深度 为 15 0 17 0 m, 油 井 段 长 度 为 2 0 前 水 油 5 ~ 7 含 2
键 .
剩 余 油研 究分 为岩 心 分析 法 、 地质 分 析 法 、 态 分 析 法 、 动 油藏 数 值 模 拟 法 、 藏 工 程 法 等 ] 油 .其 中 ,
密 闭取 心分 析 资料 是反 映储 层 物性 和含 油性 最 直 观最 准 确 的 资料 . 数值 精 细 模 拟技 术 能 够 对 剩余 油 。 而
状 态.为准确 预测 剩余 油 , 别是 其 富集 部位 的分 布 状 态 , 合 运 用地 质 、 井 、 细数 值 模 拟 等 技术 , 特 综 测 精 分 析 剩余 油 的分 布状 况 , 是 这 类 高 含 水 油 田 调 整 挖 潜 、 用 提 高 采 收 率 技 术 改 善 开 发 效 果 的 基 础 和 关 将 应
m , 油 面 积 为 4 7 m。 地 质 储 量 为 4 5 7 1 t 自上 而 下 包 含 1 个 含 油 小 层 、3个 油 砂 体 , 力 小 层 含 . 5k , 4. × 0 , 1 1 主
有 3个 , 主体 区发育 厚 油层 为 主. 均油 层 温度 为 8 属 = 二 类储 量 , 始地 层压 力为 1 . 8MP , 下 平 1 C, F 原 5 8 a地
原 油 黏 度 为 3 3mP . a・S 原 油 密 度 为 0 9 9 g c , 蜡 质 量 分 数 为 3 . 4 , 固 点 为 3 . 。 饱 和 压 , . 7 / m。 含 2 4 凝 6 0 C,
力 为 2 8 a 地 饱 压差 为 1 . 2MP , 于 未饱 和 油藏. . 6MP , 3 0 a 属 地层 水 为 Na HC( ) , 化度 为 79 7mg L 。型 矿 4 / .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 4卷
V o1 3 . 4
第 1 期
No 1 .
21 0 0年 2月
Fe . b 2 0 01
J OU RNAI OF DAQI NG PE R(IEUM NS TUTE F ) I TI
双 河 油 田高含 水 高 采 出程 度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