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刺客聂隐娘》观后感1500字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剧本与电影第一遍观看,理解并无多大障碍。
聂隐娘与田季安的儿时情缘,聂隐娘对于瑚姬的同情,田季安的孤独,寥寥几笔已有脉络。
剩下的空白由聂隐娘的眼泪和田季安的暴怒来填补。
倒是磨镜少年与聂隐娘一线确实火候未到。
但这也并不是删减剧本的过错,而是演员的气质及镜头表现力的问题。
在我看来,前几天在网上披露的剧本算不得什么好剧本,说白了还是痴迷于一种奇观展示。
摘录两段如下:“空空儿出现在胡姬寝处,如鬼魅般迅雷一击,斩向榻上的胡姬颈项,钪铛!胡姬颈上玉环断裂。
空空儿失去踪迹。
胡姬起身,赫然竟是隐娘。
”“瞬间过后,道姑收势站定。
望着隐娘不回首地直走出道观去,悲与欣,大片殷红,在道姑白衣的襟前迅速渲染开来,像一枝艳放的牡丹。
”这些段落,如果拍出来了,也就是另一部《英雄》而已。
侯孝贤对剧本的取舍有独到之处。
侯的“隐”是作为坦荡的人,远观目含尊敬。
剧本的“隐”是作为小人,一味谄媚传奇。
真幻之间。
朱天文在文章中说“过往,他将剧本的纸上作业扔给我而迫不及待意欲奔赴的现场……现在,是唐朝。
谁也没看过的唐朝,求未知于未知,现场在哪里?框之外的真实唐朝,又在哪里?”在此片中,人物并没有与环境建立很好的互动,室内景尤甚。
多人群戏本是侯孝贤的招牌之一,但宫廷大臣等群演异常糟糕,排位和动作过于紧绷,了无生趣。
景别上,似乎也是受布景所限,表现环境不够。
较明显的例子是嘉诚公主抚琴一场,中景,孤独感不够。
与隐娘画面的来回穿插也显得俗套。
此类场景处理,亦真亦幻最好。
《风柜来的人》当中钮承泽看着电影,屏幕上突然就出现了父亲打棒球的场面,远景,天空阴郁。
猝不及防,一下击中人心。
相比而言,抚琴的处理则太过幻想,不够有力。
另一处走入窠臼的场景是近片尾,隐娘上山巅向师父禀报。
师父独立山角,山雾不断从身后涌上。
这一场不论选景和摄影机位置都很浮夸,师父既背向隐娘,想必心中早有预期。
为何不安坐道观,与片头构成呼应(事实上,剧本中也是这么写的)。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失眠症与强迫症并发的我,竟在影院昏睡了两分钟,挣扎着醒来后,心想:这是我选的电影,就算困死也得看完。
此片在上映前被捧上了天,是我本月最期待的影片之一。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定律再次应验。
浏览了短评后发现,大多数人都在夸赞其视觉效果,而对剧情则颇多诟病。
在我看来,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
即便如《地心引力》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般真正的视觉大片,也难逃被人诟病剧情薄弱的命运。
而本片的戏剧冲突之弱,可用一句话概括:杀,还是不杀,这是一个问题。
被赞誉最多的视觉盛宴,也不过是大面积静止画面的湖、林、山,如今观众的审美水平竟已如此之低?此类观众若爱看大自然,家庭影院的《动物世界》和《国家地理》足矣;爱看城市,旅游宣传片可供选择众多;爱看太空,discovery 频道能满足各种星球的需求。
但不难想象,那些给本片打五星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曾对《小时代》和《后会无期》大加批判,认为它们不是电影,只是 PPT。
同是 PPT,何苦互相攻击呢?其中的奥秘,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至于武打场面,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全是软弱无力的花拳绣腿,让人怀疑这些人真能当刺客和官兵。
此外,本片的另一大槽点是台词。
台湾演员的台词功底向来令人不敢恭维,而本片这种不伦不类、半文半白的风格,被演员们念出来,没有丝毫感情,堪称“棒读”的典范。
所有演员都好像在憋着一口气,只想尽快无误地把台词说完,潜台词似乎是:“其实我根本不理解这些台词的意思,但我没背错。
”如果说失眠症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大段的无台词和大段的“棒读”,那么强迫症让我难以忍受的就是屏幕的问题。
画面从黑白到彩色也就罢了,一会儿窄屏一会儿宽屏真的没问题吗?一开始发现是 4:3 的屏幕时,我已有点崩溃,而当看到一段满屏的画面后,虽然之后又恢复成 4:3 了,但我却一直惴惴不安,担心屏幕会不会又跳成满屏。
(也许是我产生了幻觉……)吐槽归吐槽,虽然舒淇在本片中不算美,张震也不够帅,但能在中国影院看到(没台词的)小 7,也算难得。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前阵子看了《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纷乱的感受慢慢沉淀,最终化作了一些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画面美到让人窒息。
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古画,色彩柔和,构图讲究。
导演侯孝贤像是一个细腻的画师,用镜头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唐朝的风貌。
那山峦、那云雾、那庭院,仿佛都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
特别是聂隐娘在树林中穿梭的场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落在她的身上。
那种光影的变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风拂面,闻到泥土和草木的气息。
说起聂隐娘这个角色,舒淇把她演绎得太绝了。
她的眼神里总是透着一种孤独和迷茫,仿佛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却又总是寻而不得。
她是个刺客,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她在执行任务时的果断和冷酷,与她面对亲情、爱情时的纠结和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矛盾让聂隐娘这个人物变得无比丰满和真实。
还记得有一个场景,聂隐娘躲在房梁上,窥视着下面的人物。
她的呼吸仿佛都静止了,只有那一双眼睛,敏锐地观察着一切。
她的身体紧绷着,像是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射出致命的一箭。
可就在这时,她看到了目标人物与家人之间的温情互动,那一瞬间,她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犹豫。
就是这一丝犹豫,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人性。
还有聂隐娘和磨镜少年的感情戏,简单却动人。
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是在相处中的点点滴滴中,流露出那份真挚的情感。
有一次,聂隐娘受伤了,磨镜少年默默地为她处理伤口。
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眼神中满是关切。
聂隐娘看着他,眼中的防备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依赖和信任。
那一刻,我明白了,爱情不一定是海誓山盟,也可以是这种默默的陪伴和守护。
影片中的打斗场面,没有那种夸张的特效和华丽的招式,而是真实而又残酷。
每一次刀剑相交,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死的瞬间。
聂隐娘的动作干净利落,却又不失优雅。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唐朝中期,讲述了一个关于刺客聂隐娘的故事。
聂隐娘是一名身怀绝技的女刺客,被道姑训练成暗杀工具。
她被派往刺杀魏博节度使田季安,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陷入了对自己身份和使命的思考,最终选择了放弃刺杀。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
田季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着节度使的威严和权力,又有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聂隐娘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道姑则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物,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他人。
影片的主题深刻,它探讨了权力斗争、个人信仰、情感纠葛和历史变迁等问题。
在电影中,权力斗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人们为了争夺权力,不惜一切代价。
聂隐娘作为一名刺客,她的使命就是为了刺杀田季安,维护朝廷的利益。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权力斗争不仅会带来伤害,还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因此,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刺杀,选择了一种更加平静的生活。
影片还探讨了个人信仰和情感纠葛的问题。
聂隐娘作为一名刺客,她的信仰就是为了完成刺杀任务。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信仰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冲突。
她对田季安产生了感情,这使得她无法完成刺杀任务。
最终,她选择了放弃刺杀,选择了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
此外,影片还通过聂隐娘的视角,展现了历史变迁的过程。
聂隐娘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卷入到权力斗争和历史变迁之中。
影片通过聂隐娘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无奈。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电影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追求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轻易地干涉他人的生活。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充满诗意与禅意的武侠片,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复仇和爱情的故事,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影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简洁而富有诗意。
导演侯孝贤以一种缓慢而沉稳的节奏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台词和情节上的起伏,却能够让观众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都是静止的,如聂隐娘与田季安在庭院中的对弈、聂隐娘在山林中行走等,这种静态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让影片充满了一种静谧的美感。
其次,影片的影像风格也极具特色。
导演侯孝贤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全景镜头,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也非常精妙,以黑白为主色调,偶尔出现一些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的灯笼、绿色的树叶等,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视觉美感,也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音乐以古琴和萧为主,配合着影片的画面和情节,营造出一种悠扬而深远的氛围。
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也与影片的节奏和情节相呼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影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然而,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些观众认为影片的剧情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细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物的服装和发型等。
总的来说,《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充满士人精神的中国美学之作。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和音乐,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对于喜欢中国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
《刺客聂隐娘》电影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电影观后感《刺客聂隐娘》,此片期待之久,难以言表。
然观影之后,却连意犹未尽都称不上,实有失望之情。
故下文纯属主观吐槽。
1. 画面之粗糙,令人咋舌。
非仅颗粒问题,实乃糙感十足。
白天戏景深被压平,层次不显;夜景戏因侯导自然美学之追求,排斥人造光源,效果惊悚。
大段内场夜戏,令人难受。
致中间忽而跳转外景日戏时,眼睛倍感不适。
画面比例亦怪异,据报道,为营造独特韵味,特选 1.33:1,致使影片绝大部分时间,画面左右留白,而中间一段公主抚琴,却又恢复正常 1.85:1。
此为何故,实难明了。
李屏宾乃吾最爱的摄影师,华人中亦最爱之。
然此次画面,实未达其一贯水准,运镜亦如此。
2. 侯导影片文本之逻辑性强弱,早无需赘言。
此番仅觉台词诸多处,难以接受。
“杀汝表兄”“有人谓”“这是俺阿爹留给俺的”,真令人不适。
吾无法确切表达听到某些台词时之奇异感受。
若汝于火车中,对“请不要在列车的任何部位吸烟”一语,觉别扭不堪,或可明吾意。
3. 表演方面,此次演员念台词,除倪大红外,无一令人舒适。
开篇聂隐娘归家,其母在内室之长篇独白,实令人极感不适,极感不适。
此次,风景绝美,美术、服装、道具亦精妙绝伦,唯可观此,因演员几无可看之处,除倪大红外。
4. 远景、全景乃至过场空镜皆佳,然中近景则别扭。
侯导之节奏感,于全景以下景别中,被无限放大,致数场室内中景戏节奏拖沓,观者疲惫不堪。
尤以那段独白和田季安与瑚姬在屋内初见隐娘两段戏为甚。
5. 整理侯导之前作品,发觉最爱的仍是《南国再见南国》,其次是《咖啡时光》,尤以前者为巅峰之作,无出其右。
而《最好的时光》中,最喜欢的亦为讲述其年代故事之《恋爱梦》,后两段清末、现代戏则逊色不少,度未拿捏准确。
最后推荐九苍此篇影评,观感部分,几与吾所欲言,尽皆相符。
难以理喻五星党立场,将普通观众谓看不懂、难看之片,刷为五星,对汝等而言,真如此值得骄傲?。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6 天前,我在百老汇观看了《刺客聂隐娘》的点映。
尽管银幕不大,且坐在后排,前排还总有人用手机屏摄,观影效果不是很好,但我还是非常满足,因为能提前看到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已经让我很知足了。
电影放映了107 分钟,我全程都全神贯注,被影片的画面所吸引。
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作桌面壁纸,秀丽的风景和迅猛的武打场面都拍得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
侯孝贤导演自己也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他说:“真好看啊!你说是吧?”然而,剧情却晦涩难懂,我当时似懂非懂。
后来了解到,侯孝贤在拍摄过程中非常狠心,尽管拍了 40 多万英尺的胶片,但凡是有一点瑕疵的镜头,他都全部剪掉,甚至不管剧情是否连贯。
比如,妻夫木聪饰演的磨镜少年的台词只有一句“隐娘!”,而饰演元宜(周韵饰演的田元氏之父)的高捷、饰演田绪(张震饰演的田季安之父)的戴立忍、饰演磨镜少年之妻的忽那汐里以及拍好的 8 岁和 13 岁聂隐娘的戏份,统统都被剪掉了。
他就是如此任性。
那次点映结束后,侯孝贤在现场对观众说:“第一遍看不懂?没关系,第二遍保证让你看懂!”于是,我在大概读了一遍故事大纲后,又买了《聂隐娘》0 点首映的票,这次我选择了杜比全景声厅,银幕也更大。
坐在第四排,画面清晰,与点映时所见不可同日而语。
正如侯导所说,我这次看懂了。
第一遍看时,由于没弄清人物关系,不理解人物的举止动机,我只能走马观花地看风景和武打场面。
第二遍看时,我才对很多情节恍然大悟。
聂隐娘的故事是在朝廷与地方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出青梅竹马之间的“相爱相杀”戏。
嘉诚公主来到魏博的目的是什么呢?聂母讲述嘉诚公主的故事时,聂隐娘为何掩面而泣?道姑和嘉诚公主同为许芳宜扮演,她们是什么关系?田元氏和田绪同为周韵扮演,她们又是什么关系?田元氏为何要对田兴下手?聂隐娘对田季安有何感情?不杀田季安,真的只是因为“魏博必乱”吗?在看了故事大纲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再看电影时,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物的情绪,就像丝丝入扣一般。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影片以其细腻的叙事、精湛的摄影和出色的表演而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聂隐娘作为一名刺客的成长历程,以及她在刺杀与救赎之间的挣扎。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文化。
导演运用细腻的光影效果和巧妙的构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影片中,侯孝贤对人物的塑造也令人赞叹不已。
聂隐娘这个角色被刻画得十分丰满,她既有刺客的冷酷与果断,又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演员舒淇的出色表演更是为角色注入了生命,她通过微妙的表情和动作,将聂隐娘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角色也都各具特色,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和社会。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悠扬的古琴声、清脆的打击乐和婉转的歌声,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时代,使人们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音乐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然而,侯孝贤的电影风格常常被认为是“慢”和“淡”的,这也是《刺客聂隐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来适应这种节奏和风格。
影片中的情节发展较为缓慢,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和高潮迭起,这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沉闷。
但是,正是这种缓慢的节奏和淡雅的叙事,使侯孝贤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让观众逐渐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挣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刺客聂隐娘》也可以被视为一部对历史和文化的致敬之作。
影片展现了唐朝的繁华与动荡,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对聂隐娘这个角色的塑造,导演也探讨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和命运。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使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侯孝贤导演的才华和对电影的独特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刺客聂隐娘》观后感1500字
电影《刺客聂隐娘》观后感1500字
一、环境音动人心弦,但是少了鸡犬声,尤其是公鸡的啼声。
二、景物逼真,但是一棵花树竟无落英
三、舒淇版的聂窈娘形象
四、行为理据追求严密的利弊
电影《刺客聂隐娘》,看过已经一周了,总觉得仅看一次是不够的,因为对导演的用心之处尚不能品遍和消化。
这种让人沉浸在富有美感的时光里的音诗画般的电影,要看三次才能心满意足。
然而我没有真的看三遍,就让自己带着些许缺失来惦记来琢磨《刺客聂隐娘》。
观影之前读了唐传奇的聂隐娘传原文,也等于重温了一遍少年时的侠客梦;看了关于导演与影片的许多文字,记住了台湾导演侯孝贤。
观影之后,又读了多篇评论,大致理清了人物和情节。
这部影片的美,时贤之述备矣,不赘述了,只说一些自己不说不快的零碎观感。
一、环境音动人心弦,但是少了鸡犬声,尤其是公鸡的啼声。
影片的环境音质量太好了,自然逼真,又放大了,让观
众的耳朵一定听得到。
采集声音的员工一定做得很辛苦,才有这么好的声音效果。
甫一开映,一群乌鸦的叫声就让我走神,虽然知道是用于作凄厉肃杀的暗示,反衬山野的空旷,这是我几十年没有听到过的乌鸦叫声,音质这么真实,恍然回到了与乌鸦共在的时空,很遥远的。
后面还有不同的乌鸦叫声,归巢的,自在闲散的,听起来都那么久违的邻居似的亲切。
看下去,继续有各种声音让人走神,都是嘈杂喧闹的城市里听不到的,或者日常充耳不闻的声音。
虫鸣声,鸟鸣声,风吹拂草木的声音,风动帷幕似有似无的声音,丝绸衣裙的悉索声,走路时脚踩在草根上的嚓嚓声,我都爱听,好久没有这么清晰地听到过。
在长长的岩洞里的足音,也令人难忘。
烘托乡村氛围的有羊咩声,混合的动物声。
偏偏没有鸡犬声。
《老子》里就有“鸡犬之声相闻”的句子,唐代温庭筠诗《商山早行》有名句“鸡声茅店月”,鸡鸣既有生活气息,又能衬托宁静。
魏博那个地方的乡村可以没有牛没有猪(猪的形象不雅),怎么能没有鸡鸣狗吠呢?就算狗叫声不好听,公鸡唱晓的声音用于衬托寂静或加强乡村印象都是很好的。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鸡鸣,没有猫狗,真想听听侯导的想法。
二、景物优美、逼真,但是一棵花树竟无落英
远景、中景和近景,如何深邃,如何精致,如何密集,
各种的赏心悦目,这里不赘言了。
百密而一疏——一个春风浩荡的山野景致,草木皆随风摇摆,近景1棵小树,满树繁花,在风里弯腰俯仰,却干干净净,没有一片花瓣飘落,一看就是1棵安插在真自然里的假树。
满树繁花,在风中更应该是落英缤纷的,这才是自然的美。
1棵假的树,在别的导演的影片里不足为奇,在侯导七年磨一剑的这部影片里可是个明显的瑕疵。
三、舒淇版的聂窈娘形象
唐传奇所写的聂隐娘,是典型的剑侠:狠、冷、隐、奇。
行踪神秘,举止异常,与神秘世界有联系,师父是世外高人,武艺高超,飞檐走壁,行侠仗义,漠视名利,最后实现了身心的完全自由,貌似成仙了。
舒淇饰演的聂窈娘基本符合我对聂隐娘的想像。
舒淇的表演没有辜负侯导。
侯导让聂窈娘比聂隐娘多了一些人情暖意和政治考量,难得的是聂窈娘没有通常的美女俗套,不屑显露妩媚。
一幅聂窈娘在大树上的剧照,让人期待她轻盈灵活的身手,可惜舒淇在大树上的镜头太少了。
四、行为理据追求严密的利弊
唐传奇原著里,一些角色的行为看起来缺少理据,例如:一个尼姑应该念经修行、慈悲为怀才是,她是怎么学到了一
身杀人绝技的?为什么要培养一批女杀手来除掉害民的坏官?她为什么就看中了聂隐娘?聂隐娘为什么甘愿找一个平庸的磨镜少年为丈夫?她最后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出没在蜀道?
侯导大概为了回答现代观众的理性追问,对原著做了较大改动。
一是把聂窈娘的师父改成道姑,一来尼姑光头不好看,二来道姑会剑术,于史有根据。
这还不够,把道姑的身世设计成嘉诚公主的双胞胎姐妹嘉信公主,天然的以国家为己任。
二是把聂隐娘要杀的对象设计为田季安,嘉诚公主是魏博藩镇节度使田季安的已故嫡母,田季安是聂隐娘的表哥兼青梅竹马的恋人,这样一来,指使者----执行者-----刺杀的对象三个人的关系密切,使得有感情戏可期待,让聂窈娘表现出对负心郎的宽容大爱,提升聂窈娘的精神境界。
人物关系弄得像一张网,整个情结如同一个局,设计痕迹太重。
三是把磨镜少年改成日本人。
这么做的用意是点出当时唐朝开放的时代特点,日本频繁派遣唐使来,才有遣唐使里因灾失散而流落民间的日本磨镜师傅被聂窈娘遇到。
为了聂窈娘的自由独身,结局交代聂隐娘将要护送磨镜师傅回日本与妻小团聚。
本来期望看到一个至少像《天下无贼》里的傻根那样的淳朴青年,结果影片里的磨镜师傅太不起眼了,叫人纠结的是,他二人有没有恋爱?聂隐娘唯一的一次灿烂笑
容可是在磨镜师傅迎她回“家”时绽放的!
还有一个添改有漏洞。
田季安的夫人田元氏秘密供养一个一百多岁的胡僧,凭借胡僧的巫术除掉眼中钉。
胡僧能隔空害胡姬,却不能预料自己被发现,以致束手待毙。
胡僧和胡姬,都是为了表现唐代的开放,胡僧有副胡人的面貌,胡姬却看不出来是少数民族女子。
唐传奇《聂隐娘传》,理据不足,作品如璞未磨,聂隐娘是冷酷剑侠,人物仍有冷绝而神秘的文学魅力。
电影《刺客聂隐娘》,理据求严密,仍有经不得追问之处。
聂窈娘离凡人近了,离有志之“士”近了。
下次翻拍就让她来一场死去活来的恋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