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乳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乳腺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受阻,乳络蕴热,引发乳痈。
2. 感受外邪:外感风邪、寒邪、湿邪等,客于乳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蕴热,引发乳痈。
3. 饮食不节:饮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湿热蕴结乳络,引发乳痈。
4. 乳汁淤积:产后哺乳不当,乳汁淤积,乳络受阻,蕴热成毒,引发乳痈。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疏肝解郁:适用于肝气郁结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郁金、香附、青皮等。
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蕴结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花粉等。
方剂如五味消毒饮加减。
(3)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胃湿热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苍术、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
(4)活血化瘀:适用于乳络瘀阻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等。
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加减。
2. 外治法(1)针灸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常用穴位有乳根、膻中、足三里、三阴交等。
针刺手法为泻法。
(2)拔罐疗法:适用于乳痈成脓期。
取乳根、膻中、肩井等穴位,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
(3)外敷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常用药物有金黄散、如意金黄散等。
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醋或蜂蜜调匀,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
(4)推拿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手法以揉、按、摩、拿为主,重点在乳房、乳根、膻中等穴位。
3. 饮食调理(1)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酒等。
(2)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豆腐、鸡蛋、菠菜等。
(3)多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金银花、菊花、绿豆、山楂等。
4. 生活调理(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产后哺乳期间,注意哺乳姿势,避免乳汁淤积。
(4)定期检查乳房,及时发现并处理乳腺炎。
三、预防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房清洁。
急性乳腺炎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急性乳腺炎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乳房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局部皮肤有无破溃、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
2.评估患者所用药物、配合情况、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况。
3.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寒颤及脉率加快等现象。
4.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二、护理要点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保证足量水分摄入。
3.休息: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4.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产褥期卫生习惯,勤更衣,定期淋浴,保持口腔、皮肤及阴部的清洁.5.缓解疼痛:(1)防止乳汁淤积:患乳暂停哺乳,定时吸净乳汁。
(2)局部托起: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乳房,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局部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25%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6.控制体温和感染:(1)控制感染:遵医嘱早期应用抗生素.(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监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
(3)降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
(4)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敷料。
7.如有切开引流,应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敷料有无脱落,伤口有无感染等。
8.指导患者预防乳房炎的措施:411第十四篇乳腺、甲状腺外科护理常规(1)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每日清洗乳头,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
(2)纠正乳头内陷:乳头内陷者于妊娠期经常挤捏、提拉乳头。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将乳汁吸净。
(4)保持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5)及时处理乳头破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 结果 见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
表 1 2组疗效 比较
计 数资料 采用 检验 , P < O . 0 5为差异
乳腺炎患者 5 2例 , 取得 良好疗效 , 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资料
我科 2 0 0 9年 3月一2 0 l 1 年 9月收治急
脂肪 提供 的能量 占 2 0 %一 2 5 %的比例 , 将所选的原料定量称好 ,
也在 日益提高 。 护理工作对抢救生命 、 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这就 对我们 的护理工作提 出了更严格 的要求 。 本 专业 的护士应 在 掌握患者病理 、 生理变化 的同时 , 以高度 的责任 心保证各 种护
( 陇县西关 卫生 院, 陕西 陇县 7 2 1 2 0 0 )
【 摘要 】目的
探讨 急性乳腺 炎的治疗方 法及 护理措施 。
4 0 0万 U静脉滴注 , 2次 / d ,同时给予 口服瓜蒌公英汤 1 剂/ d ,
方 法 1 0 4例 急 性乳 腺 炎 患者 随机 分 为观 察 组和 对 照组 各 5 2例 , 观察组采用 中西 医结合 方法治疗和护理 , 对照组采用西
性乳腺炎患者 1 0 4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5 2例。观 察组年龄 2 1 岁一 3 0岁者 4 9例 , 3 0 岁以上者 3例 , 初产妇 4 2 例, 经 产妇 1 0例 ; 对照组 年龄 2 1 岁 3 0岁者 5 0例 , 3 0岁 以上者 2例 , 初产妇 4 0例 , 经产妇 1 2 例。 2组患者年龄 、 病程方面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观察组采用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和护理 后, 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j 。
中医外科学乳痈

脓肿形成型
乳房内脓肿形成,皮肤红肿疼 痛加剧,伴有发热、口渴等症
状。
溃后正虚型
乳房内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 ,全身症状减轻,但伤口久不 愈合,伴有神疲乏力等症状。
02
中医对乳痈的认识
病因病机
病因
乳痈多因乳头破碎、乳头内陷、乳汁郁积、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病机
乳痈的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导致经络阻塞、气 血瘀滞,形成痈肿。
拔罐法
在乳房疼痛处拔罐,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 淋巴回流,缓解疼痛和肿胀。
按摩法
轻柔地按摩乳房疼痛处,可促进血液循环和 淋巴回流,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药外敷
将中药敷在乳房疼痛处,可起到消炎、止痛、 消肿的作用。
日常注意事项
定期自查乳房
定期进行乳房自查,注意乳房是否有 肿块、疼痛等症状,及早发现异常情 况。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外敷于乳房局部,如用金黄散、玉露散等清热解 毒、消肿止痛。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艾灸疗法
用艾条或艾炷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对乳房 局部进行按摩,以舒缓疼痛、促进血 液循环。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乳痈多由情绪不畅、饮食不节、外感 邪气等因素导致肝胃郁热,或因产后 乳汁瘀积所致。
病理
乳痈的病理变化为气血瘀滞,乳络阻 塞,热毒内蕴,肉腐成脓。
乳痈的分类
01
02
03
04
Hale Waihona Puke 气滞热壅型乳房胀痛,皮肤红热,肿块有 压痛,伴有发热、口渴、小便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一、病因病机:
乳头凹陷,毒邪外侵 情志抑郁,肝郁化火
营气不从 乳络阻滞 气血淤滞 蕴热生毒 热盛肉腐成脓 粉刺性乳痈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乳头凹陷或乳腺 导管开口堵塞,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脱落 及大量类脂分泌物积聚于导管内而导致 其扩张,积聚物分解产生化学物质刺激 导管壁而引起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 组织增生,病变逐渐扩展累及部分乳腺 而形成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则成 脓肿,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排出,脓 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又称“粉刺性乳 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 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 乳腺化脓疾病。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 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 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 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 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外治法: 1、单脓腔:脓肿局限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 脓,抽脓后垫棉加压包扎。 2、多脓腔:脓肿较大且深,要及时切开引流排 脓,切口要选择放射状切口,以免伤及乳腺导 管,切口大小与脓肿基底大小一致,脓腔之间 隔要扩通,必要时采用对口引流术,以利于切 口引流通畅,不致于袋脓。 3、切开后的伤口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内置 京红粉油纱条引流换药,化腐生肌。待脓汁排 尽后,伤口清洁,改用甘乳纱条,生肌敛疮。
非哺乳期 非妊娠期
不乳儿 乳痈
二、病因病机:
▲乳汁郁积是乳痈发病最常见的原因。 产妇乳头破损,或乳头先天性畸形、 内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 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 当,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成块, 郁久化热酿脓 胃。”肝主疏泄条达,产后情志不 畅,肝郁气滞,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或因产后饮食不节,过于大补,脾 胃运化失职,胃中积热,肝郁胃热, 乳络闭阻不畅,气血壅滞,热盛乳 腐而成乳痈。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1.郁滞期: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
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
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2.成脓期: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皮肤红肿焮热,局部疼痛明显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
中医医案——急性乳腺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法治愈乳痈病案:李某,女,38岁。
初诊:1991年3月19日。
主诉及病史:左乳肿痛三周余。
产后15天突然恶寒发热,左乳肿痛,经某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
曾肌注青霉素及静脉点滴青霉素十余天,未见好转,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就诊。
患者高热烦急,体温持续在38℃以上,纳呆便干,小溲黄赤。
诊查:左乳外上方可触及一约12cm×15cm肿块,皮色焮红,疼痛拒按,未及波动感;左腋下可触及黄豆大小结节,按之微痛。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毒热内蕴,乳络阻隔。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瓜蒌20g 蒲公英30g 连翘10g 野菊10g 炒麦芽 30g 丹皮 10g 茅根 30g 生甘草 10g另:牛黄清热散 1 瓶分冲。
二诊:1991年3月26日。
患者服7剂药后,烧退,局部红肿已消,皮色正常,按之不痛,仅左乳外侧可摸及一约10cm×8cm 硬节。
纳食尚可,大便调和。
舌苔薄白,脉弦滑。
效不更方,继1服前方药 7 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1991 年 4月 2日。
患者局部肿块已消,且无任何不适,纳可便调。
嘱注意饮食,注意排乳。
按语乳痈患者均为产后哺乳期之妇女,且以乳房部肿痛为主要症状表现。
若出现乳房肿块疼痛硬结,皮红拒按,伴有高热时,则说明邪毒内盛,应治以清解毒邪、消肿散结之法,常重用公英、野菊等清热解毒之品,以使热解结散。
此外,乳痈之初期的主要矛盾是乳汁瘀滞,此期应通乳与回乳并举。
一方面应用大量通乳之品,使瘀滞之乳络通畅,则瘀滞之乳汁有路可出;另一方面使用回乳之品,减少“上游”乳汁的分泌,以利瘀乳的排出。
一回一通,使瘀乳得散、肿块得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396-397,王玉章医案。
王玉章,1916年生人,男,回族,河北省文安县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32年启蒙,师承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赵炳南,解放前开始在北京行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
舌红,苔黄。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
舌红,苔黄腻。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
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
舌质淡,苔薄。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 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 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肿胀
1.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
2. 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
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5.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发热
1. 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
2. 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
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
5. 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 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 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2. 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
3. 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皲裂,可用蛋黄油、麻油或橄榄油外涂。
4. 怀孕6个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可预防乳痈。
(二)饮食指导
产后48〜72小时后补汤汁,忌油腻、刺激性食物。
1. 气滞热壅证:宜食疏肝理气、通乳消肿的食品,如白萝卜、白菜等。
食疗方:萝卜丝汤。
2. 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食品,如马兰头、鲜藕、绿豆、马齿苋等。
食疗方:马兰头拌豆腐。
3. 正虚毒恋证:宜食益气合营托毒的食品,如鸡蛋、鱼肉、动物肝脏、豆制品、牛奶等。
(三)情志调理
1. 多与患者沟通,劝导安慰其正确对待疾病。
2. 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
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效果
评价附: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年龄: ID : 文化程度:
热毒炽盛证□ 正虚毒恋证□ 其他: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证候诊断:
气滞热壅证□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_______________ 技术职称: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 _______________ 护士长签字:_______________
附件:
排乳手法
1. 护理评估
( 1)哺乳期妇女,乳痈郁滞,乳头破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V 7天。
(2)发热恶寒,体温39° 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
( 3)局部肿块经诊断未成脓者。
( 4)乳痈成脓期或溃后期禁用。
2. 患者取坐位,在患乳搽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
3. 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后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
4. 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
5.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