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Mesh网络中一种分布式路由方案

无线Mesh网络中一种分布式路由方案
无线Mesh网络中一种分布式路由方案

无线Mesh网络中一种分布式路由方案

摘要: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中,链路负载和节点位置的变化将导致网络性能的下降。针对此问题,在混合无线网状路由协议反应式路由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混合信道分配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该算法在路由建立的同时可实现以数据流为单位的最优信道分配,且能避免因单节点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危险。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RHCA算法较传统算法在网络吞吐量和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另外,在节点移动场景下,所提出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较其他方法能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和更好的稳健性。

关键词:无线Mesh网络;分布式路由算法;信道分配

0 引言

在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和路由协议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且二者联系紧密。如何协调其关系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网络性能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信道分配的分类,按照网络中Mesh节点(Mesh Point,MP)射频接口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射频信道分配和多射频信道分配。由于后者能带来更大的网络吞吐量,因此应用更为广泛[1]。此外,若根据信道更新频繁程度,又可分为静态信道分配、动态信道分配和混合信道分配[2]。而对于路由选择,按照路由建立和业务请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先验式路由协议[3]、反应式路由协议[4]和混合式路由协议[5]。

传统的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是分开进行的,一般先进行信道分配,再执行路由选择。当网络拓扑以及业务流量相对稳定时,该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然而一旦网络拓扑或链路负载发生变动,以上方法无法根据实时信息调整资源配置,致使资源利用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节点孤立,影响正常的数据传输。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诸多关于融合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集中式[6]和分布式[7]两类,其中分布式路由算法不需要中央处理节点,且可避免因单个节点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危险,因此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多射频多信道(Multi-Radio Multi-Channel,MRMC)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负载及节点位置实时变化等实际场景,在混合无线网状路由协议(Hybrid Wireless Mesh Routing Protocol,HWMP)反应式路由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混合信道分配的分布式路由算法(Routing based on Hybrid Channel Assignment,RHCA)。

1 信道分配方案

由于本文提出的RHCA方案基于动态网络设计,因此信道分配策略应采用动态分配或混合分配。考虑到混合分配方案具有更好的网络连通性,故选择后者。

1.1 系统模型

本文无线Mesh网络模型,采用网格型网络拓扑,共设置32个节点,相邻节点间距170 m。且本文的信道分配过程只考虑如何减小链路干扰,达到以数据流为单位的链路干扰最小化信道分配。其余诸如网络负载等因素的影响则在路由选择时考虑。干扰模型方面采用文献[8]中的协议干扰模型,,当链路ei、ej节点间跳数不少于两跳时,才认为二者无相互干扰。虽然该模型是一个NP问题,但其信道分配模型融合于路由算法中,具体分配方式将在后文中详述。

1.2 接口分配策略和通信协调机制

在接口分配上,所有节点均固定使用一个无线射频接口搭配标号为1的信道作为固定接口,用于传递网络管理消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亦可传送数据。其余接口全部用于数据传输,称为动态接口(Dynamic Radio Interface,DRI),其分配信道在传输过程中可实时切换。

另外,本文的通信协调机制主要通过分析网络中的相邻节点DRI信道分配、路径请求(Path Request,PREQ)消息帧前两跳DRI信息以及各个节点Metric信息等,得到与下一跳链路干扰最小的信道。该机制在路由过程中实施。当源节点发送PREQ,寻得最优路径之后,目的节点在回复路径响应(Path Reply,PREP)消息过程中逐一节点绑定通信接口,并分配信道。

1.3 接口释放机制

本文对源节点的接口释放机制进行了如下设计。在开始发起数据业务后,数据流监听模块随即启动,并设置监听标志位tags为1,表示监听有效。当收到路径错误消息报文(Path Error,PERR)时,需要重新寻路,于是释放现有路径上节点所用接口。若没有收到PERR则将每次监听时刻同当前源节点最新发送数据时刻做差值,如果该差值小于设定阈值,表示源节点仍在发送数据,否则认为发送完毕,tags置零,监听停止,并发送CHCLR,同时等待CLRACK。若源节点收到CLRACK,则执行接口释放操作,否则重发CHCLR报文;若超过规定重发次数后仍未收到CLRACK,则直接执行接口释放操作。

2 RHCA路由算法设计

本文提出的RHCA路由算法主要针对网络拓扑不固定和业务负载多变的场景。算法采用分布式信道分配,且通信协调在路由响应阶段完成。由于该方案基于IEEE 802.11s中混合无线网状路由协议HWMP的反应式路由算法改进而来,所以在管理消息帧格式、路由判据、PREP 和PREQ等管理信息的广播和接口释放机制方面,基本沿用自HWMP算法。

2.1 路由建立过程

在提出的RHCA路由方案中,当发起一项业务时,源节点先判断是否存在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若已存在则只需要按照路由表向目的节点单播PREQ;若没有则发起到目的节点的PREQ广播请求,各节点收到请求后,判断自身是否为目的节点,如果不是则按中间节点处理方式处理PREQ信息,直到目的节点收到请求,进入响应阶段。此后目的节点首先判断收到的消息是否为新的PREQ,若不是则直接丢弃;如果是则按PREQ所寻路径开始单播回复PREP。回复过程中逐跳进行接口绑定和信道分配。当PREP返回至源节点后,链路的双向路径建立完毕,开始数据传输。

2.2 路由维护过程

RHCA算法的路由维护在HWMP基础上,加入了对故障因素的考虑,增加了如下相关操作。

当发现故障时,处于故障上游的节点向源节点单播PERR,源节点接收到PERR后,执行路径上各节点接口释放操作,当上游各节点收到CLRACK后开始广播到目的节点的PREQ重新寻路;而故障下游节点在未收到CHCLR的情况下,若等待超时,则判定为上游节点故障,遂开始执行链路后续节点的接口释放操作。此方案既保证了路由得到修复,又完成了故障节点下游的接口释放,避免了故障链路占用信道资源。

3 性能仿真分析

为了模拟网络多变性,仿真分别在不同的网络负载和网络拓扑下进行,以便考察提出的RHCA方案的平均吞吐量和时延。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加入了HWMP路由分别搭配集中式信道分配(Centralized Hyacinth Channel Assignment,C-HYA)和MRMC HWMP(MMHWMP)路由算法结合节点优先级静态信道分配(Nodes Priority Fixed Channel Allocation,NPFCA)两种方案进行对比。仿真系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所有结果均为采用20个随机种子进行仿真所得平均值,基本符合网络数据统计特性。

3.1 不同网络负载下性能分析

本次仿真采用网络拓扑,并设12号节点为根节点。

仿真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固定码率(Constant Bit Rate,CBR)数据传输业务,CBR流

速率为600 kb/s到2 Mb/s不等,每组节点在仿真时间内随机选择时间发起业务,并持续50 s,如果从发起业务到仿真结束不足50 s,则以仿真结束时间为准。全网可用正交信道数为6,仿真结果。

从图3(a)可以看出,随着CBR流速率的增加,三种算法总吞吐量都呈现递增趋势,而提出的RHCA路由算法所得网络总吞吐量明显高于前两者,尤其在CBR速率为1.6 Mb/s时,其吞吐量较HWMP和MMHWMP分别高约17.7%和13.5%。

由图3(b)可知,随着CBR流速率的增加,三种算法的端到端平均时延也逐步增加,MMHWMP 与HWMP方案在CBR流速率为<1.6 Mb/s时平均时延差距不大,当速率大于1.6 Mb/s时差距逐渐拉大; RHCA方案的网络时延显著优于前两者,尤其在CBR流速率为1.8 Mb/s时,分别较MMHWMP和HWMP有约0.06 s和0.12 s的优势。

3.2 动态拓扑及负载场景下性能分析

初始网络。设置节点移动模型为“Random Way point Mobility Model”[9],各节点速率是在0 m/s~2 m/s中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移动范围限制在图中二维空间内。网络中运行两组CBR数据任务,第一组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CBR数据业务,流速率为500 kb/s,仿真运行5 s后开始发送数据直至结束;仿真运行100 s后,再从余下的节点中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第二组CBR数据业务,流速率仍为500 kb/s,同样持续至仿真结束。仿真时间总共200 s。全网可用正交信道数为6,当仿真开始20 s后,开启移动模型。同时还增加了较为灵活的HWMP路由+公共信道分配(Common channel assignment,CCA)组合,以供参考。仿真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仿真前20 s范围内,四种方案都处于稳态,此时本文提出的RHCA 方案性能最优;当仿真开始20 s后,移动模型开启,网络拓扑开始变化,部分链路通信中断,使得在40 s~60 s期间,所有方案的吞吐量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在60 s~100 s之间,随着网络拓扑持续变化,部分节点重新建立连接,使得四种方案吞吐量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以RHCA回升最为明显,最高时甚至超过HWMP+CCA方案近一倍;仿真100 s后,由于引入了5条新数据流,网络整体吞吐量有所上升,同样以RHCA方案升幅最大,其性能领先HWMP-R+CCA 约70%。

4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MRMC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负载可变以及网络节点可移动的动态场景,在HWMP反应式路由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的RHCA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无论在网络吞吐量还是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同时仿真结果还验证了在节点可移动的无线Mesh网络中,RHCA较其他三种方案能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健性。

Mesh无线自组网系统

Mesh 无线自组网系统 一、MESH简介 Mesh无线自组网系统是采用全新的“无线网格网”理念设计的移动宽带多媒 体通信系统。系统所有节点在非视距、快速移动条件下,利用无中心自组网的分布式网络构架,可实现多路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交互。同时,系统支持任意网络拓扑结构,每个节点设备可随机快速移动,系统拓扑可随之快速变化更新且不影响系统传输,整体系统部署便捷、使用灵活、操作简单、维护方便。 二、系统优势

?无中心组网,可应需灵活部署,无需机房及传输网等基础设施支持,能够任意架设组网,可通过多跳中继组网,进而扩大覆盖范围。 ?专网专用,无线传输链路无任何链路费用或者流量费用。 ?支持分级分组及漫游组网,实现扩大系统通信容量。 ?具备跳频功能,有效提升抗干扰、抗跟踪能力;引入数字滤波功能,有效抑制远端干扰。同时,采用ARQ传输机制,降低数据传输丢失率,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 ?数据透传支持各种业务数据无差异化透传。具备宽带传输能力,可支持清晰语音、宽带数据和高清视频等多媒体业务。 ?图像具备自适应调整能力,充分保障数据、视频等业务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采用COFDM技术,抗多径能力强。 ?采用双天线,天线1与天线2支持TDD双发双收,可发射/接收分集。 三、应用领域 无线Mesh自组网系统可满足大型活动安保巡逻、城市反恐维稳指挥、抢险救援指挥调度、消防应急通信指挥、舰船编队岸海互通等多种复杂通信需求,

广泛适用于警队、消防、电力、石油、水利、林业、广电、医疗、水上及空中通信等部门领域。 四、系统特点 无中心同频自组网 Mesh无线自组网系统为无中心同频系统,所有节点地位对等,单一频点支持具备TDD双向通信,频率管理简单,频谱利用率高。任意节点设备在网络中均可作为末端节点、中继节点或指挥节点使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依靠任何其它的固定通信网络设施(如光纤、铜缆等),可迅速建立无线通信网络。所有无中心同频自组网设备,包括室外固定台、车载台及单兵便携台等,只需开机上电就可自动组成无线网状网,相互之间实时通信。

无线Mesh网络架构及发展现状研究_bupt

无线Mesh网络架构及发展现状研究 李曦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100876) E-mail:cici0404@https://www.360docs.net/doc/b117016985.html,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线Mesh网络的自身特点、组网结构及其与移动Ad hoc网络和蜂窝网络的异同,重点论述了无线Mesh网络中路由协议的特点及分类,特别是MR-LQSR、PWRP、MCRP等无线Mesh网络专有的路由协议。最后介绍了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现状,包括标准化进程和商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线Mesh网络; 路由协议; 移动Ad hoc网络 1.引言 无线Mesh网络(WMN,Wireless Mesh Network),又称无线网状网、无线网格网,随着无线宽带接入因特网业务需求的急速增长,由于其所具有的高速率、易组网、成本低、性能稳定等优势,已经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声言:Mesh网络和智能天线、Ad hoc网络以及超宽带技术一起,正在成为无线通信领域中压到一切的技术,它们将很可能使所谓的3G网络技术落伍,甚至可能会影响4G的发展。这句评价毫无疑问将无线Mesh网络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就已经提出来了,但人们真正开始关注它是在近两年。可以说,无线Mesh网络是在移动Ad hoc网络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移动Ad hoc网络是美国军方为了在战场上通信而研发的,近年来随着一些保密技术相继被公开并转化为民用,逐渐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环境和技术成本等因素决定了它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民用通信领域:最大的民用通信业务应该是包括VoIP业务在内的因特网业务,民用通信用户的移动性也远远低于军事通信用户。因此需要一种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技术基础,并且适用于民用通信的无线多跳网络技术,于是,无线Mesh网络应运而生[1]。 MeshNetworks公司于2000年初购买了美国军方研发的战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部分专利技术,由此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MN民用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5年摩托罗拉公司极为看好其发展,成功收购该公司。其间,诺基亚、北电网络、Tropos、SkyPilot、Radiant Networks和Firetide等多家公司纷纷开发WMN产品并相继推入市场。无线Mesh网络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2.无线Mesh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一般而言,无线Mesh网络由客户节点、Mesh路由器节点和网关节点组成。根据具体网络配置,并不一定包括所有节点。客户节点可以是笔记本电脑、PDA、Wi-Fi手机、RFID 阅读器和无线传感器或控制器等;Mesh路由器可以是普通PC,也可以是专用的嵌入式系统,如ARM等。客户节点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作为普通终端接入网络,不具有转发信息的功能;另一类既具有普通节点的接入功能,又具有路由和信息转发功能,即兼具了无线路由器的功能。 按照结构层次,无线Mesh网络可以分为平面结构、多极结构和混合结构。

无线mesh网络设计方案

无线mesh网络设计方案 关于本方案 本方案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无线mesh网络硬件平台设计提供详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硬件平台、软件设计、数据库、项目人员分配、项目完成计划。 第1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无线mesh网络设计方案为无线mesh团队提供算法的支持平台。 第2章总体设计 2.1总体设计目标 本项目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 1、做板子。有显示、键盘组成。LPC2148芯片。 (1)、步骤一:以LPC2148开发板为平台,连接Unet测试板。以RS232串口连接。Unet测试板用5V供电,和LPC2148开发板的串口1以电缆连接。LPC2148串口2监控水表、电表等。 (2)、步骤二:画SCH板子,自己做板,焊接。 2、底层程序 (1)、显示部分 (2)、键盘 (3)、U_Net连接部分。用RS232连接。 (4)、连接电表、水表等。用RS485。 (5)、数据的发送和接受。 3、上位机程序。 (1)、串口通信部分。 (2)、显示部分 (3)、数据库部分

(3)、TCP\IP和web服务器链接部分。 4、web服务器部分 (1)、TCP\IP和上位机连接部分 (2)、显示部分 (3)、数据库部分 (4)、界面部分 2.2软件系统协议设计说明 Unet协议操作流程 (1)NP 发送的时候,串口是透明的,但是在网络层会有地址码,所以AP收到会知道来自哪个NP,只是需要用API的格式表现出来 (2)基本上 unet不需要额外的操作设置,NP透传上报数据到AP,AP透传广播到所有的NP或者API的格式发到某一个NP。 (3)unet 地址改不了,固化了的 1001 1002 1003 (4)NP 2400 (5)如果接的是NP,NP是没有透明模式的,用+++返回OK就说明PC和模块通信是可以的 Unet 的设置 1、AP (1)API设置命令,串口 9600,n,8,1 +++ATAP 0 ATWR ATCN 收到OK为正确接收。 (2)透传的设置命令,串口 2400,n,8,1 +++ATAP 1 ATWR ATCN 收到OK为正确接收。 2、NP (1)输入 +++ 返回 ok;传输模式到AT命令集。 (2)输入 ATCN ,从AT命令集到透传模式。 3、数据发送 (1)、AP数据发送 7E 00 15 01 00 FF FF 00 01 23 45 67 89 AB CD EF 01 23 45 67 89 AB CD EF 80 NP数据接收 01 23 45 67 89 AB CD EF 01 23 45 67 89 AB CD EF (2)、NP发送 1234567890ABCDEF AP接收 7E 00 15 81 10 08 00 0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0 41 42 43 44 45 46 C4

无线MESH网络设备与无线网桥的比较

无线MESH网络设备与WDS设备的比较 对于由MESH网络设备或者WDS(无线分布系统)网络设备所组成的无线局域网来说,二者在最终的表现形式上是近乎相同的:在一定区域内互相联通的无线网络,该网络在创建时无需将所有接入点都与基础有线设施连在一起。MESH网络或者WDS网络的基本优势之一就是避免了接入点之间的有线连接,比如需要将接入点安装在室外的体育场,停车场,或者企业园区内电杆上的场景中,无线网络设备可以替代有线电缆的使用。MESH网络或者WDS 网络可以在这些情况下,发挥出其相比于有线网络所独有的优势。在最简单的组网结构中,可以使用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来创建双节点——即单点对单点的无线链路(低成本的点对点链路通常也正是这么实现的)。 为了进一步讨论使用MESH网络设备组建的无线局域网与使用WDS网络设备桥接的无线局域网之间有何异同,我们首先需要讨论“路由”与“桥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比较Mesh路由和WDS桥接就比较容易了。 路由和桥接 路由是属于计算机网络架构中第三层的概念,而桥接属于第二层。“路由”是网络互连设备所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该互连设备可以接收数据分组,并基于数据分组的第3层目的地址进行递交转发。“第3层”即网络层,在使用TCP / IP协议族的情况下,网络层决定了每个传输的数据包中和IP(互联网协议)有关的部分,“第3层地址”指的就是IP地址(如192.168.1.10)。 桥接也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分组之后,根据其第2层的目标地址进行传递转发。“第2层”指OSI参考模型里的第2层,即MAC层,在以太网或802.11 协议中,MAC层包含在每个传输数据包的报头,MAC地址(如9C:2A-79:27:DF:A3)就

基于wifi的无线组网技术

基于WIFI的无线网状(Mesh)组网技术 摘要: 目前, 无线局域网由于相对有线网络的众多优点受到广泛应用, 其中WiFi 因高效的工作能力而受到热捧, 但是WiFi 由于支持范围有限, 使得它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里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不添加有线基础设施、扩大成本的情况下, 考虑将网上的无线设备作路由器使用, 对数据进行不断转发, 通过多个无线跳来进行组网, 即利用无线网状( Mesh)组网技术, 在低成本的条件下, 大大的扩展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考虑到无线网状组网技术在当前市场上的应用,其业务支持能力和性能方面的优势, 证明了想法提出的合理性机可行性。基于WiFi的无线网状(Mesh)组网技术不仅具有WiFi本身的优势, 还解决了W iFi 的覆盖范围小的问题, 因此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无线网状网络;无线局域网;WiFi;无线跳 1.WiFi技术的探讨与研究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意思是无线保真技术。又称802.11b 标准,该技术使用的是2.4GHz附近的频段。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传输速度较高,可以达到11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Mbps、、2Mbps和1Mbp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情况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米到122米,方便与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同时它还能与已有的各种 802.11 DSSS 设备良好的兼容。 1.1 WIFI 现状及特点 WIFI 无线宽带计入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1)WIFI 的覆盖半径可达300 英尺左右,约合 100 米,办公室自不用说,就是在整栋大楼中也可使用。(2)传输速度快,虽然有时WIFI 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但传输速率比较快,可以达到11 Mbps,如果无线网卡使用的标准不同的话,WIFI 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3)建网成本低: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4)更健康更安全:IEEE802.11 实际发射功率约 60~70 毫瓦,而手机的发射功率约 200 毫瓦至 1 瓦间,手持式对讲机高达 5 瓦,而且 WIFI 无线网络使用方式并非像手机直接接触人体,对人体的辐射较小,使用起来应该是绝对安全的。 1.2 WIFI 技术剖析 1.2.1 WIFI 的网络构成。站点(Station),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基本服务单元(Basic Service Set,BSS)。网络最基本的服务单元。最简单的服务单元可以只由两个站点组成。站点可以动态的连接(associate)到基本服务单元中。 分配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DS)。分配系统用于连接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分配系统使用的媒介(Medium)逻辑上和基本服务单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开的,尽管它们物理上可能会是同一个媒介,例如同一个无线频段。接入点(Acess Point,AP)。接入点既有普通站点的身份,又有介绍如到分配系统的功能。扩展服务单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由分配系统和基本服务单元组合而成。这种组合是逻辑上,并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物有可能在

自主组网、无线中继通信解决方案(MESH)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自主组网、无线中继通信解决方案(MESH ) 1. 系统功能简介 ? 思科MESH 无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非常有限的有线回程连接提供广域无线覆盖,同时提供自动配置和自行恢复功能。利用独特的轻型接入点协议(LWAPP )和优秀智能的Adaptive Wireless Protocol(AWP),网状网络解决方案有助于确保无线接入基础设施可以为Wi-Fi 移动设备提供稳定、快速、无缝、安全的漫游。 ? 思科的统一无线MESH 网络有助于简化网络的部署、运营和管理。利用这个无线系统,用户可以从一个集中的管理控制台,方便地管理多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位于中央或者远程地点的接入点。 ? 能够在有线链路无法到达的地方,通过无线方式提供数据服务。提供车、船等高速移动目标的自主组网无线接入。提供无线语音、无线网卡定位、FRID 定位、无线对讲、与Google Earth 集成等增值业务。 ? 思科MESH 无线系统示意图如下: 2. 系统先进特性

?完善的整体统一解决方案:思科可以提供基于室内、室外、Mesh及混合环境下的无线覆盖的统一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提供从客户端接入子系统到网络业务 子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室内MESH技术方案 ?自适应无线路径(A WP)协议:可以建立指向根的最优路径,如果拓扑或者链接健康度发生变化,每个AP都可以携带可用的替代拓扑或者链接,自适应无线 路径将使用一个“粘性”值来减少路由变化。 ?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恢复性:思科整体网络可以提供包括无线、有线所有节点的冗余能力和自恢复能力; ?统一、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思科可以提供有线、无线全面整体的安全解决方案; ?二/三层无缝、快速、安全的漫游切换系统:思科可以提供跨越2、3层网络的快速安全漫游; ?先进、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思科管理无线网络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设备,包括无线接入点、无线控制器及蓄电池等,并且可以实时观察的无线覆盖范围; ?端到端的业务保证能力:思科可以基于用户的权限、业务应用特色及网络平台能力提供端到端的业务保证能力。 ?基于位置业务的无线网络建设特点及应用:思科可以提供基于无线技术的位置定位服务。 3.系统配置说明(硬件软件需要与产品列表) 自主组网、无线中继通信解决方案(MESH)(详细报价请参考Excel配置文件)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

无线MESH网络技术简介

Mesh技术介绍 Mesh技术 1、背景 2、无线mesh网络简介 3、无线mesh网络的定义 4、无线mesh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5、无线mesh网络系统结构 6、无线mesh具有的优势及特点 7、无线mesh网络的应用及典型应用 1、背景 无线网状网是一种新型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它融合了无线局域网和ad hoc 网络的优势,扩大了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且具有ad hoc网的组网灵活性强、支持移动性、易于迅速展开、系统整体抗毁能力强的特点。是一种大容量、高速率、覆盖范围广的网络,成为宽带接入的一种有效手段。无线网状网极其广泛,可以应用于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网络语音通讯,政府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无线宽带接入,远程医疗、安全监控、交通监测、数字城市、军队战场通讯系统等各个方面。该技术被美国《telecommunications》杂志评选为2004年十大热门通信技术之一。过去几年来,无线网状网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大量的展开研究,目前在国外已经逐步明确该技术进入实用的可行性试验阶段。国内的研究人员也对无线网状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远没有达到实用的地步,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创建了一套成熟的、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无线网状网络系统。该技术已在深圳进入试验应用阶段。该技术的核心为自主创新,并与国内相关的单位签署了技术实施合作协议,并希望能把该技术服务国家。 2、无线mesh简介 无线Mesh属于以下一代Internet为中心的世界第四代计算机网络,被业界称为“无线网状网”或“无线网中网”,又称为无线局/区/城域网或无线城市网(小到覆盖一层楼、一栋楼或一个小区,大到覆盖一个城市),它融合了现有无线局域网和Adhoc网络的优势,是一个可广泛应用视频(电视、电影)、语音(V oIP)和数据(宽带接入)传输等的,新型的大容量、高速率、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系统整体抗毁能力强的的无线宽带网络,线Mesh也被称为世界第三代通信,即整个地域或整个城市实现无线网状网通信,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媒体,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移动视频、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还可在没有覆盖有线IP 和有线电视的地方,通过卫星等接入部署,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Mesh技术,是WI-FI技术的延伸,是目前世界上负责互联网“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局/区/城域网(无线城市网)关键及理想的无线传输技术。并被认为是4G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IT技术发展的方向。属于世界新一代及我国大力支持发展范围的宽带网络、通信网络转型技术。 3、无线mesh网络的定义

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来源:中国联通网站作者: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b117016985.html, 2008-04-17 进入论坛 摘要: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它融合了无线局域网和Ad hoc 网络的优势,具有自组网、自修复、多跳级联、节点自我管理等智能优势以及移动宽带、无线定位等特点,成为无线宽带接入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简要介绍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和系统特性,详细阐述摩托罗拉Mesh技术的系统结构、频率配置和关键技术等。 0、引言 无线Mesh网络(WMN)技术曾是一项军事技术,战场上的移动网络需要很高的数据速率、很低的被检出概率和防止人为干扰的能力,而Mesh技术就具备了这些能力。随着人们对802.11a、802.11b和802.11g等局域网(LAN)技术了解的深入,Mesh技术才逐步成为企业界和消费者瞩目的焦点,并沿着不同的分支演进。 目前,业界讨论最多的“无线网状网”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广域无线局域网(WLAN)解决方案,它突破了Wi-Fi技术对每个接入点的有线连接要求,将多个接入点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在一起,无需进行布线就可形成一个无线网络或“热区”,从而在室内和室外提供宽广的无线覆盖。目前,许多知名厂商(如摩托罗拉、思科、Strix、Tropos等)都已经有成熟产品问世,促进各个行业组织制订标准,以推进网状网技术的可操作性。 目前,基于Mesh技术的无线网络集成了健壮的安全性和全面的可管理性,可提供移动宽带和灵活的自组网通信,并拥有对局部区域可靠和安全的覆盖能力,已成为符合国际电联(ITU)公众保护及救灾(PPDR)业务要求的一项优秀解决方案。Mesh网络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信息化的应用环境,而且对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1、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 无线Mesh网络是基于IP协议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它融合了WLAN和Ad hoc网络的优势,支持多点对多点的网状结构,具有自组网、自修复、多跳级联、节点自我管理等智能优势以及移动宽带、无线定位等特点,是一种大容量、高速率、覆盖范围广的网络,成为

433MHz无线自组网的组网模型

WiMi-net无线自组网模型-动态树 微网高通WiMi-net基于无线网络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七层模型,结合Mesh网状网、树状网、星状网、链状网的优点,组建了WiMi-net无线自组网模型--动态树模型,动态树模型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逻辑结构(即能扩充网络容量,扩大组网规模),又能增加无线网络中的备选链路,强化了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WiMi-net无线自组网模型--动态树模型的优点: (1)无线网络稳定---如果其中一个链路出现故障,可自动寻找其他的备选链路,不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2)应用灵活---在实际中,随着物理位置的变动,动态树模型可随意转变成网状、树状、星状等网络模型;(3)实时性高---业务模型的请求应答时间短,系统反应快,可加快系统终端数据的采集。 (4)施工方便---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无线终端摆放位置没有限制,给安装和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5)利于诊断---只要无线基站AP连接一台PC就可导出来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可给出任意一个节点的运行信息,给网络维护和诊断提供准确的信息。 (6)维护成本低---整个系统只需在无线基站AP处进行维护管理,就可尽快发现故障,节约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7)应用领域广泛---对用户的应用层面的业务模型没有约束,上下行链路对称,这对用户的业务层来说是平等的,因而其使用面广,在现代农业、智能楼宇测温、智能电力抄表、无线路灯、无线餐饮打印等领域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117016985.html,微网高通(北京)无线技术有限公司,专业提供自组网、远距离、大容量、传输稳定可靠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无线自组网设计思路

无线自组网设计思路 1.无线自组网的协议栈描述 根据Ad hoc网络的特征,参考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经典七层协议模型及TCP/IP的体系结构,一般将Ad hoc网络的协议栈划分为5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各层的功能可描述如下: 1.1物理层 物理层的功能包括信道的区分和选择、无线信号的检测和调制/解调等。由于多径传播带来的多径衰落、码间干扰,以及无线传输的空间广播特性带来的节点间的相互干扰,使得Ad hoc网络传输链路的带宽容量很低。因此,物理层的设计目标是以相对低的能量消耗,获得较大的链路容量。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天线、自适应功率控制、干扰抵消以及速率控制等技术。 1.2数据链路层 MAC子层控制着移动节点对于共享无线信道的访问,它包括两方面功能,一是信道的划分,即如何把频谱划分为不同的信道;二是信道分配,即如何把信道分配给不同的节点。信道划分的方法包括频分、时分、码分或这些方法的组合。在Ad hoc网络中,为了克服无线网络中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的问题,通常采用的信道接入机制包括了随机竞争机制、轮询机制、动态调度机制等。 LLC子层负责向网络提供统一的服务,屏蔽底层不同的MAC方法。具体包括数据流的复用、数据帧的检测、分组的转发/确认、优先级排队、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 1.3网络层 网络层需要完成邻居发现、分组路由、拥塞控制和网络互连的功能。邻居发现主要用于收集网络拓扑信息。路由协议的作用是发现和维护去往目的节点的路由,将网络层分组从源节点发送到目的节点以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路由协议包括单播路由和多播路由协议,此外还可以采用虚电路方式来支持实时分组的传输。

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设计概述

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设计概述 钱新蕾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1)班,04261106号) [摘要]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宽带无线网络,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无线Mesh网络在拓扑、传输和业务上的特性,传统的用于有线网络的分层协议设计方法已不能保证其服务质量(QoS)。跨层设计这一项热门技术,将自适应技术引入其中,可以适应信道变化实现对资源的自适应优化配置、增加Qos保障,在无线资源利用率和多媒体业务的QoS需求两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折衷。本文在搜集了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从跨层设计的背景、跨层信息交互、实例分析以及发展前景几方面做了概述。 [关键词]无线Mesh网络自适应跨层设计 1 引言 无线Mesh网,即无线网状网(WMN),也称为无线多跳网。较之传统无线接入技术,WMN具有成本低、支持无线接入且与无线终端之间可以实现对等网络通信、扩展了现有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等特点。无线Mesh网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无线mesh网结构 但由于无线通信环境具有快速变化的特性,而基于分层结构的协议栈只能在相邻的层之间以固定的方式进行通信,这使得现有的协议栈无法灵活地适应无线移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得在设计协议栈时只能考虑其在通信条件最为恶劣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进而导致了协议栈无法对有限的频谱资源及功率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跨层设计的思想,即通过在协议栈的各层之间传递特定的信息来协调协议栈各层之间的工作过程,使之与无线通信环境相适应,从而使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需求,实现对资源的自适应优化配置。 2 跨层设计的背景

2.1跨层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信道传播的开放性和信道参量变化的时变性等)使无线信道成为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媒介,增加了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的难度,所以人们往往只按照信道性能最差的情况和最低要求进行设计,这在信道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则会造成频谱、功率等资源的浪费。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对各层进行单独的设计和优化,简化了整体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满足了软件设计的信息隐藏原则,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若遵循OSI设计理念必然摒弃协议层之间跨层交互,而且不同协议层中存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因此,OSI严格分层的参考模型不能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整体管理,网络性能不能得到整体优化。而跨层思想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2.2跨层设计的基本要求 2.2.1物理层对跨层设计的要求 物理层的BER(每一位的出错概率)对物理层性能来说是关键因素。但计算BER是相当复杂的,实际中是将BER性能要求映射为信噪比(SNR)的要求。一般决定包是否正确的解码是通过接收到的SNR值来衡量的。提高SNR就可以提高正确接收的机率,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功率控制。功率控制是在不影响通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接入终端的输出功率,在保证高质量的反向链路的同时使得干扰最小化。当平均的每个用户反向链路信噪比达到最小时,通信质量达到“可接受”标准,从而使得容量最大化。 2.2.2MAC层对跨层设计的要求 MAC层使用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信道向无线链路层提供逻辑信道。它定义了对实时声音、视频和可信的数据传输的支持,在有限的无线带宽有效公平的共享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无线网络中无线链路的共享特性,所以带来了竞争。MAC层需要调度功能来解决竞争问题。所谓调度就是协调用户共享无线信道资源(带宽、时延等),如规定用户何时、以何种方式发送数据。 2.2.3网络层对跨层设计的要求 网络层将数据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并在分组头中标识源和目的节点的逻辑地址,这些地址就像街区、门牌号一样,成为每个节点的标识;网络层的核心功能便是根据这些地址来获得从源到目的的路径,当有多条路径存在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路由选择。当路径的预留资源得到满足时,请求被接纳,否则被拒绝,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接纳控制[6]。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QoS 需求,需要接入控制进行区别对待。 2.2.4多媒体业务QoS保证对跨层设计的需求 QoS保证机制涉及所有协议层,即每个协议层的相应参数设置都涉及到QoS能否得到保证。从应用层的角度粗略分为非实时业务和实时业务。对于非实时业务,在传输层可以采用TCP协议,根据接收器窗口大小和网络拥塞情况自适应地调整业务流速率;实时业务因其对

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作者:电信快报祁超 摘要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它融合了无线局域网和Adhoc网络的优势,具有自组网、自修复、多跳级联、节点自我管理等智能优势以及移动宽带、无线定位等特点,成为无线宽带接入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简要介绍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和系统特性,详细阐述摩托罗拉Mesh技术的系统结构、频率配置和关键技术等。 0、引言 无线Mesh网络(WMN)技术曾是一项军事技术,战场上的移动网络需要很高的数据速率、很低的被检出概率和防止人为干扰的能力,而Mesh技术就具备了这些能力。随着人们对802.11a、802.11b和802.11g 等局域网(LAN)技术了解的深入,Mesh技术才逐步成为企业界和消费者瞩目的焦点,并沿着不同的分支演进。 目前,业界讨论最多的“无线网状网”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广域无线局域网(WLAN)解决方案,它突破了Wi-Fi技术对每个接入点的有线连接要求,将多个接入点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在一起,无需进行布线就可形成一个无线网络或“热区”,从而在室内和室外提供宽广的无线覆盖。目前,许多知名厂商(如摩托罗拉、思科、Strix、Tropos等)都已经有成熟产品问世,促进各个行业组织制订标准,以推进网状网技术的可操作性。 目前,基于Mesh技术的无线网络集成了健壮的安全性和全面的可管理性,可提供移动宽带和灵活的自组网通信,并拥有对局部区域可靠和安全的覆盖能力,已成为符合国际电联(ITU)公众保护及救灾(PPDR)业务要求的一项优秀解决方案。Mesh网络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信息化的应用环境,而且对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1、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 无线Mesh网络是基于IP协议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它融合了WLAN和Adhoc网络的优势,支持多点对多点的网状结构,具有自组网、自修复、多跳级联、节点自我管理等智能优势以及移动宽带、无线定位等特点,是一种大容量、高速率、覆盖范围广的网络,成为宽带接入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Mesh 网络更主要的是一种网络架构思想,主要功能体现在无中心、自组网、多级跳接和路由判断选择等。

最新无线Mesh网络

无线网络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信132 学号:201310404239 姓名:李园 成绩:

无线Mesh网络 摘要:无线Mesh 网络是无线局域网和移动自组织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 新的网络架构.它是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几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为了以低成本的代价实现无处不在的高速Internet,新一代无线Mesh网络的发展势在必行。新一代无线Mesh网络旨在能够提供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务。简要描述了无线Mesh网络技术原理、网络架构和协议,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它的应用,还有未来的趋势。 一、无线Mesh网络的概念 无线Mesh网络(WMN)是一种多跳、自组织的宽带无线网络,一般由Mesh路由器和Mesh 客户节点组成。其典型结构是一种分级网络结构:Mesh路由器互联构成多跳无线骨干网,负责数据的中继;骨干网一般通过网关节点与其他网络互联,而Mesh客户节点通过Mesh 路由器接入到WMN。通过WMN最终实现Mesh客户节点间、客户节点与Internet等其他网络间的互联互通,网络结构如图一所示。 二、无线Mesh网络研究现状 1、物理层 目前一些较前沿的物理层技术可以被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开发,如无线Mesh网络可以通过用不同的调制和编码速率,支持不同的传输速率。这样可以根据无线信道的质量和网络拥塞,动态改变数据传输速率,从而保证较低的差错率。另外,将会被广泛应用于宽带无线通信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超宽带技术(UWB)、多输人多输出技术(MIMO)以及定向天线技术都可以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开发。除此之外,认知无线电技术也可以被用于Mesh网络,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2、MAC层 无线Mesh网络的可扩展性对于MAC层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对于Mesh网络MAC 层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单信道MAC和多信道MAC。 (1)单信道MAC 1)修改目前已有的MAC层协议:目前的几种无线MAC层协议多是在IEEE 802.1 1 基础上进行修改的,如对CSMA/CA算法的一些诸如竞争窗口大小、退避过程的修改。 对于多跳的无线Mesh网络来说,这样的MAC层协议还远远达不到提高全网吞吐率的

无线mesh自组网车队组网应用案例

对于车辆通信而言,无论是静中通还是动中通都已发展成熟,但对于车辆间的动态组网,一直缺少一种恰如其分且性价比高的手段。盈进科技的无线智能宽带网络设备恰好能解决此需求。下图是盈进科技参与的某军车队组网的项目案例。该车队是由十几辆车构成,车与车之间保持语音对讲、群呼等通信;同时其中三台指挥调度车,可对其他车辆的车内、车头以及路况视频进行监控。此外,其中一台指挥车装备有动中通,通过调取车队任意视频的方式,可借助卫星传回监控中心。 联合车队无线智能宽带网络 WIRELESS MESH NETWORK IN MOTORCADE 需求分析 具备灵活多变拓扑结构的无线网络; 行进中动态组网,随机进入/退出; 音视频、语音对讲等双向数据传输; 业务应用精准度高,延迟小,反应迅速;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密。 技术特点 专为联合车队出行而设计的无线智能宽带网络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MESH 组网协议,无需预先设置与规划,无需设置网络中心点;设备收发一体,即是终端又是中继,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覆盖范围大、支持多业务、支持高速移动、多跳、高带宽的无线传输网络。 设备采用COFDM 调制解调技术,其强悍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可极大适应复杂多变的无线传输环境;同时可定制的发射频率与可设置的工作带宽也为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的客户搭建独立、安全、灵活、便捷的高速网络提供了支持。网络特性 采用自主研发的MESH 组网协议,组网算法在MAC 层实现; 采用Reroute flow 技术,可实现功率与速率自适应; 具备网络负载均衡功能; 具备标准网络接口,数据基于IP 标准,兼容其他网络类型; 支持同区域网络分组,数据互不干涉; 全IP 化双向音视频数据传输;吞吐量可达50Mbps 。某军联合车队组网系统动中通指挥车 指挥车指挥车 数据车数据车数据车

(Wireless multi-hop mesh networks)无线多跳mesh网络

Summary of wireless multi-hop mesh networks The technology of wireless networks is developing fast,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networks offer the publics and society much convenience. But,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wireless net is just used to replace the cable simply. Ⅰ. T raditional WLAN Along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wireless net’s scale, the requiring of wired connection for each access-point in WLAN makes it meet a lot of challenges and in convenience in the environment of lack of cable infra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WLAN shows it’s insufficient graduall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WLAN: a.The poor reliability: In the traditional WLAN, several users get access to the wireless net through one access-point directly—it is call “single-hop”networks. So long as one stoppage can breakdown the whole networks. Figure1. T raditional WLAN b. The small coverage: The normal technology of “point-to-point” or “point-to-multipoint” uses the short networks,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coverage, just like networks of 802.11 and Bluetooth. c. The poor scalability: As the joining and sharing data flow of access-points of extra nodes, the bandwidth of whole networks will come down gradually. d. The bad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noise in link and mistakes in communication, the bandwidth will decrease as the distance’s increasing. Most kind of wireless networks have “blind points” in its effective distance,

无线MESH网络设备与无线网桥的比较

无线M E S H网络设备与 无线网桥的比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无线MESH网络设备与WDS设备的比较对于由MESH网络设备或者WDS(无线分布系统)网络设备所组成的无线局域网来说,二者在最终的表现形式上是近乎相同的:在一定区域内互相联通的无线网络,该网络在创建时无需将所有接入点都与基础有线设施连在一起。MESH网络或者WDS网络的基本优势之一就是避免了接入点之间的有线连接,比如需要将接入点安装在室外的体育场,停车场,或者企业园区内电杆上的场景中,无线网络设备可以替代有线电缆的使用。MESH 网络或者WDS网络可以在这些情况下,发挥出其相比于有线网络所独有的优势。在最简单的组网结构中,可以使用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来创建双节点——即单点对单点的无线链路(低成本的点对点链路通常也正是这么实现的)。 为了进一步讨论使用MESH网络设备组建的无线局域网与使用WDS网络设备桥接的无线局域网之间有何异同,我们首先需要讨论“路由”与“桥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比较Mesh路由和WDS桥接就比较容易了。 路由和桥接 路由是属于计算机网络架构中第三层的概念,而桥接属于第二层。“路由”是网络互连设备所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该互连设备可以接收数据分组,并基于数据分组的第3层目的地址进行递交转发。“第3层”即网络层,在使用TCP / IP协议族的情况下,网络层决定了每个传输的数据包中和IP(互联网协议)有关的部分,“第3层地址”指的就是IP地址(如)。 桥接也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分组之后,根据其第2层的目标地址进行传递转发。“第2层”指OSI参考模型里的第2层,即MAC层,在以太网或协议

中国海事镇江段水上无线MESH网络方案

中国海事镇江段 水上MESH无线网络方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二、现场测试情况 (4) 2.1测试基站安装及配置 (4) 2.2信号及带宽测试 (6) 2.3测试效果总结 (9) 三、镇江海事无线MESH系统组网设计 (10) 3.1无线网络架构 (10) 3.2站点设计及设备选型 (11) 3.3基站配置 (13) 3.3.1岸边基站 (13) 3.3.2船载Mesh设备 (14) 3.4网络安全 (14) 3.4.1支持WEP、TKIP和AES加密方式 (14) 3.4.2 MAC地址认证和SSID广播控制 (15) 3.4.3 802.1x认证 (15) 3.4.4 VPN透传 (15) 3.4.5 Mesh回程安全 (16) 3.4.6 Multi-SSID/VLAN (16) 3.4.7非法设备发现 (16) 3.5系统防雷接地 (17) 四、无线基站工程实施安装 (18) 4.1实施条件 (18) 4.2实施计划 (19) 4.3通信支架的安装 (20) 4.4固定基站安装 (20) 五、设备描述及参数 (22) 5.1室外型Mesh基站设备OWS2400 (22) 5.2.移动型Mesh设备MWS100 (27) 5.3.无线网桥A1N5600 (30) 六、投资概算 (36)

一、项目概述 目前镇江海事图像传输主要依靠运营商3G网络作为主要通道,运营商3G网络无论是WCDM、CDMA2000还是TD-SCDMA是作为公用网络,具有覆盖广、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用于专网用途,具有很大缺陷: 1、深度覆盖不够:在人口稀少,水面较多的长江干道,运营商基站布点少,不能实 现无缝连续覆盖,所能提供给公众的带宽很有限,对于高带宽视频业务无法达到 实时、无缝、流畅的效果。 2、视频数据流量大,租赁费用高:图像传输不同于普通的语音业务,所需管道带宽 高,租赁费用非常高昂; 3、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海事部门作为重要且比较特殊的执法部门,保证信息安全 尤为重要,运用商作为公共网络,容易受到非法用户的攻击,信息安全得不到保 证。 镇江海事局经过技术论证和前期测试比较拟采用无线Mesh网络技术方案,无线Mesh 网络作为多业务平台(Multi-Service Platform),网络具有自我组织、自动配置、性能自动调节、链路自动修复等特性,支持负载均衡和冗余备份功能,为数据、监控、移动无线监控等视频和语音服务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承载平台。 1、采用无线宽带多媒体指挥系统,达到视频监控和语音调度指挥的融合 2、采用先进的视频编码技术,结合无线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具有单向远程视频 监控及音、视频双向交互视频监控指挥调度系统 3、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具有快速移动和快速漫游切换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