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产过程 中所 用的全 部要素的一组边际实物产量 曲线 ) .还是宏观 经济学核心理论构件 ( 希克斯一汉森 的 I— L s M模 型和 菲力浦曲
、
科学性与假定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的科 学 性 ,在 于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方 法论 的 线 ) .都 不是研 究经济 学的可靠基础 ,而是导致错误的根 源。如 核 心 是 唯 物 史 观 和 唯 物 辩 证 法 。 马 克 思 批 判地 继 承 了黑 格 尔 的 果 再 进 一 步 抛 弃 这 些 核 心 理 论 构 件 .西 方 经 济 学 教 科 书 就 没 有 辩证法 , 吸取 它 的 ”合 理 内核 ”抛 弃 了黑 格 尔辩 证 法 中神 秘 的 东 , 西 , 辩 证 法 以唯 物 主 义 面 孔 . 唯 物 辩 证 法 成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还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不 仅 研 究 资 本 主 义 私 有 制 条 件 下 劳 动 力 行 、 不 断 发 展 的科 学 ,研 究 人 与 大 自然 、人 与人 之 间 、人 与社
和生产资料如何 结合起来进行 生产 的形 式 .更通过对资本 主义 会 各 方 面 之 间 和 谐 协 调 、共 同 发 展 的 科 学 。 现 实 世 界 各 种 关 系
资本 主义只是它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个 阶段在肯定 自己的同时 发表 的 大 部 分 经 济 理 论 站 不 住 脚 。 ”这 种 随 着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迁 而 不 断地否定 自己 , 也是按照产生 、发展、灭亡 的规律 存在 的。更 改 变 其基 本 内 容 的 体 系 显 然 谈 不 上 什 么永 恒 的科 学 真 理 。因 此 , 高级 的社会 形态 ,在这个 社会的母体 内孕 育和生长 。马克思正 西 方 经 济 学 还 不 能 称 为 真 正 的 科 学 。 是从这一 哲学层 面出发来认识世界 建 构起经济学体系 的 马 克思 由唯物史观 发现 了生产力 与和 生产 关系 的历史 由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理性选择和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效率,认为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效应等。
西方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选择,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解释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则主要采用了数理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验证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追求科学性和预测能力。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经济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个人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基础,主张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 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按需分配,以实现经济平 等和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
主张市场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认为私有产 权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提倡政府宏观干预以应对市场失灵。
0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 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满足当代需求的 同时不损害后代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5
西方经济学在当代的挑战 与反思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的困境
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为西方 国家提供了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主张政府通 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践,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 重要战略。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总结词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 和冲突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 手段。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冲 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 级革命是解决阶级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在当今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出发,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创立的,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内在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核心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剧,进而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生产不断集中和垄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众多流派。
西方经济学通常以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评价。
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经济,坚定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指导思想尤为重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吸收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对我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地位,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真理,是经济规律的体现。
它是无产阶级全部理论的来源,是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结合。
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工农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
这种意识形态的改变将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意识形式改变了,社会制度迟早也会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它的价值规律和生产力动力和形式的原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基础之上,与后来我国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关系来看,虽然它们在所处的时期、历史使命有很大差异,但在阶级性、科学性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上也是一致的,它从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对《资本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原理的深化和运用。
以胡锦涛为中央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也都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思想根据。
可见,无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我们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而且要通过学习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承认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作为“理性人”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特别要指明的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关于“政治”一词的由来,可以参看下面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蹩脚的修补匠,而马克思则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他能看清建筑的整个结构,并且知道它的漏洞明白该怎么推导重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不上西方经济学的当,是为了不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而乖乖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劳动创造的。这样,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就体 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之间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 + 而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 仅仅当作生产要素的一种来进行研究,商品的价值 是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这 样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中,工人的工资如 同利息、地租一样,都是生产要素对生产贡献的报 酬,是生产要素在要素市场供求作用下的价格,是 社会成员各方自发自愿交换的结果,因而并不存在 对工人的剥削问题。
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西方经济学则代表资 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 虽然双方都会从对方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各自的阶级立场和本 质属性。 + 无数的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 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 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 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 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很少有例外。
(1)价值理论的差异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 论基础上的。 + 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供求均衡价格 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交换价 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商品的实物交换比 例,在货币条件下就表现为商品供求均衡 时的价格,这样价值就与均衡价格完全一 样了,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由工
+ 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 + 西方经济学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表 层现象进行解释,而忽视了揭示经济发展的本 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进行本质的、内在的 分析。 + 另外,西方经济学过于侧重于单纯的资源配置 或者是人的选择行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在经 济活动中的关系。而经济活动最终是人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不同,它始终关注人 的解放,立足于研究生产关系这一主体,立足 于整个社会在经济力量推动下的形态变化和结 构变化。因此,在这一点上西方经济学也数需 要借鉴的。
+ 其次,在对资本作用的认识上,二者也存在分歧。 + 西方经济学用资本边际生产力来证明资本的作用。
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假设情况下,通过增加或减 少资本的投入来分析资本投入对产出和收益的影响, 由此衡量资本的作用,计算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通 过这种方式,西方经济学论证了资本在生产中的贡 献与资本的收益是相对应的,说明企业获得收益与 资本有关,资本家通过资本来获得收益不是剥削, 而是正常的经济行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承认资本的生产性,认为 资本代表生产力的一个方面,但是资本生产力并不 是资本本身带来的,而是劳动生产力的另一种体现。 资本靠对劳动的雇佣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占有 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收益,资本的收益来源于对劳动 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不合理的。
+ 首先是在生产力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很重视生产力理 论。马克思非常重视生产力对整个社会发 展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 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西方经济学也有生产力理论。例如熊彼特 的创新生产力理论、贝尔等人的知识生产 力论,李斯特所论述的生产力的体系。西 方生产力理论注重的是生产力的技术方面。
+ 西方经济学将资本作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认为这种要素是和劳动、土地一样,都是生产 的必要条件。 +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不是具 体的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 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虽然也以物的形式 存在,不断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相继采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并进 行不断循环,但资本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是能 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的交换价值或 货币。资本的本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视对经济本质的揭
示,而西方经济学往往注重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如 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完善经济学理论。 +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质的分析,西方 经济学注重量的分析,我们在具体研究经济问题时, 不仅要注重质的分析,也要注重量的分析。 + 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规范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研究了 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回避 作出社会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砸揭露现实 经济中的缺陷和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发 展的方向。 + 因此,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更有 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主要解释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它是一门侧重 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 + 从马歇尔直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把经 济学的研究侧重于流通领域的研究——西方 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既定的前 提条件来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它研究的 重点是生产力而不是研究生产关系。
+ 从阶级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无
+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借鉴性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因此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去我们过分侧
重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 然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的规律性,对市 场经济的具体运行研究不足。而西方市场经济 是发展了几百年的成熟市场经济。 + 所以,研究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 学,必然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另外, 西方经济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研究 方法的不断革新,这是我们在创新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方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比如可以 借鉴西方经济学对数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 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不同
的经济理论体系,但是必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 一般规律的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 + 另外,二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 了积极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指 导意义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和立场虽 然不一样,但是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 优秀的成果,对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转换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 展资本市场,政府对资本市场进行调控等方面都产 生了积极的作用。
+ 其次是在有关市场经济规律方面。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以英国为对象研究早期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他在该书中详尽研究 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现象和规律有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 而整个西方经济学体系,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前 提下进行的研究。同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者有着相似的看法。 + 他们都认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 和经营着是独立的法人,是市场的主体;社会 再生产的全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 费都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之间、生产 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 行的。
范华岭
+ 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
形态的发展确定为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史过程 + 唯心主义——资本主义制度是 合乎人类理性的、永恒的制度
+ 另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规范
分析,采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研 究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 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 而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实证分析,对经济 现象进行描述、推理、计量、检验,探索 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运行规 律、资源配置、分配制度、宏观和微观的 市场调控方法,为政府和经济主体提供可 选择的政策建议。
+ 总之,在对待二者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借 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建立起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 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将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
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看成是马克 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来源。 + 而西方经济学学者也同样将古典经济学作 为其来源。
+ 抽象演绎法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重
要特征,马克思则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古典经济学的 抽象演绎法。基辅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尼· 季别尔认 为,“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 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 经济学家所拥有的。” + 另外,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学的研究中, 存在着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的经济规律。而马克 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也不可能是站在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角度上提出 来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西方主流经 济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 的普遍经济规律,尽管他们在对经济规律本身的具 体认识上存在着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