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青海省草地鼠害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青海省草地鼠害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作者:何孝德侯秀敏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07期摘要针对青海省草地鼠害发生危害现状,全面分析了近年来草地鼠害防治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草地鼠害的治理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草地鼠害;成效;问题;对策;青海省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58-02草地鼠害是青海省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生物灾害,也是影响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受草地利用不合理、长期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草地鼠害一直处于偏重危害的态势,并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面积大、危害重的特点。
1 “十一五”以来草地鼠害危害及防治情况1.1 草地鼠虫危害情况“十一五”以来,青海省草地鼠害年均危害面积约826.67万hm2,严重危害面积年均720万hm2。
害鼠种类主要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高原田鼠。
分布区域遍及全省6州1地1市的39个县(市),以三江源地区危害较重,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约593.33万hm2,占危害总面积的71.74%,高原鼢鼠危害面积为225.33万hm2,占危害总面积的27.25%,高原田鼠危害面积8.07万hm2,占危害总面积的0.98%。
1.2 草地鼠害防治情况“十一五”以来既是青海省草地鼠害较为严重的时期,也是青海省草地鼠害防治投资和规模最大的时期,据统计,2006—2013年全省共防治草地鼠害1 698.87万hm2,当年平均防效94%以上;其中常规资金防治鼠害705.73万hm2,三江源一期生态保护工程防治鼠害847.07万hm2、青海湖流域治理项目防治鼠害102.93万hm2,青海湖流域周边治理项目防治鼠害43.13万hm2,其间共投入防治资金24 686万元。
2 取得的主要成效2.1 危害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危害程度有所下降经过大规模的鼠害防治,草地鼠害局部地区控制效果较好,从全省范围来看,环湖地区鼠害控制效果好于青南地区,各地冬春草地鼠害控制效果明显好于春秋草地,且青海省草地鼠害在三江源鼠害防治工程连续3年大面积实施后,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数地区草地鼠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危害,危害程度有所下降,草地鼠虫害危害猖獗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的鼠灾得到控制,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草地鼠害危害面积从历史最高点的826.67万hm2下降到600万hm2左右。
青海湖区域保护规划方案

青海湖区域保护规划方案背景介绍青海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藏高原。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直受到重视。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青海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保护措施,实现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保护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
2. 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青海湖区域的自然生态,恢复湿地、草原以及湖泊的自然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可持续发展: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保障居民的生计,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多方合作:加强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海湖区域的保护工作。
主要措施湖泊水质保护与恢复1. 建立湖泊水质监控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湖泊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湖泊水质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随时掌握湖泊的水质状况。
2. 强化污水处理:加大对周边城镇和农田的污水治理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3. 限制工业污染:对于靠近湖泊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4. 河流治理:加大对青海湖流域内河流的治理力度,减少河流污染物输入湖泊的量,保持湖泊水质的良好状态。
湿地保护与恢复1. 重点保护区划:划定湿地保护重点区域,禁止一切破坏湿地生态的活动,加强对湿地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恢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调查,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记录和保护湿地内的珍稀濒危物种。
3. 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湿地植被的修复和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草原保护与管理1. 限制过度放牧: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对草原进行科学管理,控制牲畜放牧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湖泊水质管理。
通过加强河流入湖水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或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尤其是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保持青海湖水质的稳定和健康。
2. 加强湖岸带保护和恢复。
设立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控制开发建设对湖岸带的破坏,保护湿地植被和鸟类等物种的生存环境。
3. 限制捕捞和加强渔业管理。
制定合理的渔业参与计划和渔业管理政策,限制湖内捕捞量,禁止捕捞相关保护类水生生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加强渔业资源监测和巡查执法。
4.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科研。
建立完善的青海湖监测体系,加强对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 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推动青海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6.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湖泊保
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青海湖的氛围。
综上所述,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水质管理、湿地保护、渔业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促进湖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貌 为主 , 海拔 为 335—654 气 候为 典 型 的高 原 大 3 6m, 陆 性气候 , 年均气温 为 一 . ℃ 一 .  ̄ U 国家和各 级 56 3 8C ̄ J
, l , ' ’ ,
- , ' ' , ,
’ l ' , ' '
, , ’ l ' ,
''
' ' ’ l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 i bl / . ' ' J,
'
发 展具有 民和特色 的 自繁 自育产业奠 定 良好 的基础 。 35 健立健 全 畜 产 品市 场 以“ 和畜 产 品交 易 市 . 民 场 ” 中心 , 为 建立健全 完 善 的畜 产 品流通 渠 道 , 良好 以 的市场秩序 和 市 场 环 境 , 决 畜 产 品 “ 售 难 ” 解 销 的问 题, 建立起畜 产品流 通 的绿 色通道 。在建好 市场 , 范 规 市场, 疏通销 售 的过 程 中, 帮助农 民提高 自身 的市 场 要 经 营意识 和市 场竞 争意 识 , 励 和 引导 农 民生产 市 场 鼓 欢 迎的畜产 品 。同时 , 立足 各地实 际 , 依靠较 活跃 的乡 镇 集市贸易 , 进畜 产品流通 , 促 以市 场建设推 动畜牧 业 发展。 3 6 发展壮 大农 民养殖 专业 合 作 组织 农 民专 业 合 . 作 组织是联 系农 户 与龙 头企 业 和 市场 的 桥梁 , 提 高 是 农 户组织化程 度 的有效 载体 。要 按 照“ 民办 、 民有 、 民 受 益” 的原则 , 引导养 殖 户 、 中介 组织 和企 业 自发 建 立 专业 合作经 济组 织 , 过 “ 通 企业 +畜 牧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 户” 农 等形 式 , 分 散 的农 民组织 起 来进 入 市场 。 把 要 围绕产 品营销 , 积极扶 持 直接 面 向市 场 、 运行 独立 的 畜 牧业专业 协会 , 创立 自有 品牌 , 提高 专业合 作组织 的 市场竞 争力 。同 时 , 建 立健 全 企 农 利 益 联 结 机 制 。 要 畜牧业 产业化 发展 的成 功经 验 表 明 , 展农 村 经济 专 发 业合作 组织是联 结企 农关 系 , 织农 民参 与市 场竞 争 组 的有效形 式 。要通 过专业 合作组织 大力发 展订单 畜牧 业 , 范程 序步骤 , 施保 障 措施 , 励 企业 按 照最 低 规 实 鼓 收购保护 价 、 出售 畜产 品的数 量返还 利润等 方式 , 农户 与专业合 作组织建 立更 紧密 的利益 关系 。
青海省土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青海省水文局 青海省水利厅
韩晓军 韩 永 荣
土地退 化概述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自然条件差 , 土地容量小 , 长期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成湿地面积萎缩 、 造 失加剧 、水旱灾害频发 、损失逐年增大 、生态灾民增 多。
土 地的承 载结构发 生 了变化 ,能流 和物流 出现失调 ,原
沙吹入湖内 ,对堪称高原 明珠的青
海湖构成威胁。
水 利建 设是 防治 土 地退 化 的有 效途径
长期以来 ,青海高度重视水利 基本建设 ,为 区域经济发展 、改善
生态环境 、改变生产条件 、防治土 地退化做 了大量有益 的工作 。截至
目前 ,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水 电工
逐 渐减少 ,河 流泥沙 含量增 大 ,造成 下游河 程 70 0 0余项 ,建成 水库 16座 ,涝池 6 1 ;建设农灌 4 9座 奄 。全 省 已建 的 16 水库 现淤 积库 容 占 1 渠 道 3 7 积 4座 14条 ,总 长 1 1 万 千米 ;建 成 基本 农 田 3 0多 .3 0
雪线 上升 、产 水环境 每况愈 下 ,土地 容量 减小 ,生 产力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
环 青海湖 区。 由于草 场载 畜量越 来越 大 ,加上长 期 逐渐减少 ,产水环境 日渐恶劣 ,青海湖水量入不敷 出 ( 蒸 化扩大 、土地承载 力降低 。
河湟谷地区 。由于地形复杂 、起伏较 大、切割较深 ,
l i 。 . 圆 。.。。 。 。。 。
青海省土地退化 的防治对策
P ee t e rame t o neme s r a dd g n rt ni n h i r v c r vni e t n u tr a u e 畸ln e e eai Qig a o i e t c t o n P n
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4作者简介:杨晓梅(1974.5-),女,青海省兴海县人,大学本科,草原师,研究方向:草原保护管理。
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杨晓梅(青海省兴海县农牧局森林草原防火办813399)摘要:我国草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位,占全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3%。
青海省畜牧业是本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生活非常艰苦,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
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议1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地势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全省有9个草地类型。
青海省作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广大。
近年来,受人为破坏和风寒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各类草场退化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使草地有机质大量流失。
青海省草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草场生态的破坏使这些资源逐渐丧失,草场超载及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让草原保护的难度不断升级。
多年以来,青海地区的草原一直在退化,对草原的攫取远远大于对草原的保护。
2存在的问题2.1草场急剧退化,生态环境不合理青海省草场资源丰富,牧民逐水草而居。
由于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使得牧民的生活主要靠粗放的游牧来维持。
久而久之,草场退化严重,生物种群减少,草原的生产力开始退步,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2.2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协调草原的退化是长期破坏积累的结果。
首先是草群变矮,操场上植被的组成产生变化,毒草开始滋生,土层被破坏,接着草群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开始变得不协调。
人们为了维持生态生产安全,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
2.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青藏高原草地资源非常丰富,里面孕育了很多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受高原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上的生物抗逆力很强,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寒种质资源库。
但最近几年,人类对各种草原上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攫取越来越无度,让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
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及战略对策

Legal Sys t em A ndso,ci l a v 黧霎翌霎黧爨爨夏霆爨璧雾裹雾雾象20"10年9月(下)i太蒂J占缸金溢缢幽妇翻淫溢渔纽隧誊鍪纽缢幽泣,j=三!:!::!=:!!!!二:竺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及战略对策尹月香摘要人类文明演绎至今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式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切联系。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又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巨大,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关键词青海生态文明战略对策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24-02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它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恶果的积极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山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理解:(1)从自然观方面来看,生态文明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是人类与社会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2)从价值观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应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模式、规模和速度。
(4)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消费观以实现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青海省草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治理

青海省湖泊广布, 众多湖泊 出现面积缩小甚至 干涸 , 湖水 内流 化 和盐 碱 化 。被誉 为 青 海 省 的象 征
~
全 省 水 土 流 失 总 面 积 达 330万 h , 4 m2 占全 省
的主体, 是青海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和发展地 区
从 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畜牧业到 以放牧为主的现
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 , 是我 国重要 的生态屏 障。 代畜牧业 , 也 草地为生活在这块辽阔草地上的人们提
青海草地生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供了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千百年来 , 生
收稿 日期 :0 80—7 2 0 —40
彭中山, ,9 6 男 1 6 年生 , 本科, 中级畜牧师 。
维普资讯
养殖与饲料 20 0 8年 第 7期
专论 综 述
!s 1 5
3 ~ 5 。草 地 退 化 引 发 的 水 土流 失 加 剧 、 0 0 土地 和对虫草等药用植 物的大肆采掘 , 生物种分 布区缩
的江河源生态景观。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 地 面积 73万 h , 3 m 占可 利 用 草 地 面 积 的 2. 。 32
持 能力 直接关 系 到该地 区 草地畜 牧业经 济 的可持 续 到 20 00年 , 全省 中度 以上退 化草地 面积为 1633 3.3 发 展和 中下 游地 区 的生态安 全 。 12 草地 是高原 生 物的栖 息地 . 万 h 2 占全省可 利 用草 地 面积 的 5. 7, m, 16 。其 中: 9 6 重度 退化 草地 4 56万 h , 3. m2中度 退 化草地 117 7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年 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邓艳芳 (青海省草原心站-,西宁810008)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资料,初步摸清了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 了一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887(2012)04—0078—04
青海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全省95%以上的地区 为草原牧区,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0m以上,生态环境 严酷。全省天然草地面积3.646 7 ̄10 hm ,占国土总面积 的51%,草原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国 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草原作为青海省土地资 源的主体,不仅构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同时,草原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其生态地位 和作用非常重要。青海省草原区是著名的长江、黄河、澜 沧江、黑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青海 省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1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1.1草原植被 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寒草甸生态系 统,面积2.366 7 ̄10 hm ,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以 高寒草甸为例,1980年全省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为 84.18%,其中禾本科牧草平均占10.89%、莎草科占 41.25%、豆科占2.95%、可食杂草占29.09%、不可食杂 草占7.80%、毒草占8.02%,总盖度达60%~95%,草层 高9~16 em,年均每公顷产鲜草2 550 kg,1 m 草地有15~ 30种植物;2000年全省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为76.28%, 其中禾本科牧草平均占9.96%、莎草科占38.57%、豆科 占2.09%、可食杂草占25.66%、不可食杂草占14.50%、 毒草占9.22%,总盖度达50%~9O%,草层高8~22 em,年 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 879.95 kg,1 m 草地有12~28种植 物;2008年青海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79.57%,其中禾 本科牧草平均占14.35%、莎草科占41A9%、豆科占2.17%、 收稿日期:2ol2—03—26 作者简介:邓艳芳(1976-),女,畜牧(草原)师,硬圭 可食杂草占21.56%、不可食杂草占10 ̄0%、毒草占9.73%, 总盖度达45%~90%,草层高l0~25 em,年均每公顷产鲜 草2 310 kg,1 m 草地有10~30种植物。从3个不同时期 草地群落结构分析,2000年牧草产量和植被盖度与1980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与 2000年相比,牧草产量有了提高,但植被盖度略有下降, 下降速率趋缓l1]。 1.2 生物灾害 1.2.1 鼠害情况全省草原鼠害面积1980年约0.540 0× 10 hm ,2000年约0.786 7×10 hm ,2008年约0.740 0× 10 hm 。从3个不同时期鼠害情况分析,1980年至2000 年鼠害上升趋势明显,增加面积近0.2467xlO hmz,2000 年至2008年基本趋于平稳。 1.2-2虫害情况全省草原虫害面积1980年0.097 3× 10 hm0,2000年0.035 5 ̄10 hm ,2008年0.1242×10 hm 。 从3个不同时期虫害情况分析,1980年至2000年虫害 面积有所下降,而2000年至2008年虫害呈现上升趋势, 面积增加明显。 1.3草原退化情况 1980年全省牧区草原面积3.860 0 ̄10 hm。,共有退 化草地0.619 1 ̄10 hm ,占草原面积的16.04%,其中重 度退化草地0.092 9xlO hm ,中度退化草地0.371 5xlO hm ,轻度退化草地0.154 8xlO hm ;2000年全省牧区草 原面积3.646 6 ̄10 hm ,共有退化草地3.276 5 ̄10 hm , 占草原面积的89.85%,其中,重度退化草地0.435 6 ̄10 hmz,中度退化草地1.238 9 ̄10 hm2,轻度退化草地1.601 9x 10 hm ;2008年全省牧区草原面积3.646 6xlO hm ,共有 退化草地2.884 OxlO hm ,占草原面积的77.99%,其中, 重度退化草地0.472 2 ̄10 hm ,中度退化草地0.783 2x 10 hm ,轻度退化草地1.588 6xlO hm 。1980年到2000 年间草地退化十分明显,草原退化面积增长了5.29倍; 2000年到2008年草地退化面积有所下降,退化趋势减 第32卷第4期 综述与专论 缓。 1.4草原开垦情况 建国以来,青海省草原经历了2次较大的开垦过程。第 1次是1958年至1962年,开垦优良草场0.0380 ̄10 hm , 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成本过高、效益甚低,种粮失败, 被垦草场弃耕0.026 8 ̄10 hm ;第2次是1995年至2000 年,开垦草场达0.407 0 ̄10 hm ,其中大部分是第1次大 开垦时的弃耕地,仅很少部分是便于浇灌的优质冬春草 原。1980年到2008年间,共开垦草原0.742 6 ̄10 hm 。 2000年以后,青海省加大了制止开垦草场的督查力度, 推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了开垦草原违法行为,开 垦草原的行为大幅下降 ]。 2草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草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草场 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草原畜牧业生产陷入了超载过 牧一草场退化—牲畜无草可食一牧民无法养畜的困境, 致使草地大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 低,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湿地萎缩,区域水源涵养功 能下降。全省90%以上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 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1.633 3 ̄10 hm。,比1980年 增加1.260 0 ̄10 hm ;重度退化面积0.440 0 ̄10 hm ,比 1980年增加0.346 7:<10 hm ;鼠害面积发生0.800 0 ̄10 hm ,比1980年增加0.260 0 ̄10 hm ;虫害发生面积 0.1242x107hm ,比1980年增加0.0269×l0 hm 。草原生 态环境整体退化趋势持续加重。 2.2草原承载力下降,以草定畜难以实现 随着牲畜数量无序增加,草场超负荷承载,牧草得不 到休养生息,导致草原生态恶化,草地生态系统趋于超 载一退化一再超载一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演替状态,草场 承载力大大降低,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牧区6州 有牧业人口75万,牧民人均占有草原面积48.600 0hm , 从1980年到2009年的近三十年间,全省牧区牧业人口 增加了18.99万人,增长了35%,而牧民人均占有草场却 减少22.333 3 hm ,降低了32%,人均饲养牲畜由35个 羊单位锐减至22个羊单位。而青海省天然草场合理载 畜量2000万个羊单位,目前实际承载3 500多万个羊单 位,超载1 500多万个羊单位。根据草场载畜能力以及维 持牧民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人均拥有50个羊单位)计算, 现有草场仅能容纳40万人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草定畜难 以落实 J。 2.3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青海省畜牧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低投 入、高索取。牧业生产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的困境, 仍保持着传统草地畜牧业原始落后的依靠数量增长的 发展方式,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这种以牧户家庭为单 位的生产单元广泛存在规模小、畜牧业资源利用不合 理、生产小而全、产出低等问题,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 差,难以开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商品生 产,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从而制约了牧业增 效、牧民增收。尤其青海省草原基础建设滞后,其规模和 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牧区标准 牲畜暖棚覆盖率仅占23%,畜均占有围栏草地0.186 7 hm ,人丁饲草料基地仅有17.264 0 ̄104 hm ,畜牧业可持 续发展后劲不足l4]。 2.4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实施草场承包制,虽然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性,但也因此削弱了政府控制牲畜无序发展的行政约束 力。一方面,草原法律法规不完善。2003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草原法》颁布实施后,因国家没有制定出台与之相 配套的《草原流转管理办法》、《草原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办法及标准》等法律法规,对 随意征占用、使用草原,牲畜超载过牧等行为难以进行 有效遏制,加速了生态草原的退化,降低了草地生产力。 另一方面,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没有完善 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支撑,减畜与增收的矛盾Et渐 突出,以草定畜T作难以有效推进。近年来,国家组织实 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 建设_T程等保护草地生态恢复的工程项目,对减人、减 畜给予了适当补偿,但由于补偿标准低、内容单一,减人、 减畜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以退牧还草工程为例,草场 禁牧后国家只给牧户每公顷补助41.25 kg饲料粮,折合 现金37.12元,补助10年也只有371.20元,只相当于目 前的15 羊肉价格。实行禁牧后的生态移民户,每户每 年仅能享受3000~6000元饲料粮补助款,按每户5口人 计算,人均只有600~1 200元,远远低于当地农牧民人均 收入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牧民禁牧后的基本生活需求。 2.5牧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增长趋缓 青海牧区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 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6.60%,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条 件限制,主体经济以天然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 济发展远远滞后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据统计,2009年,牧 民人均纯收入仅3 065.1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相差1 793.29元,而且差距还在逐年扩大。在保护草原生 态的背景下,如果不及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牺牲牧 民经济利益为代价,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将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