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xx年在网络上出现一个题为《沈阳市165中学女教师英语课上打女学生》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位女老师因不满学生在课堂上顶撞她而狂扇女学生耳光。此视频发表后,被网友转至各大论坛社区,引起网友热议。事后学校对这名女教师进行了严厉处分,不仅记为行政大过,还将其降职一级。随后165中学所在的沈河教育局已经批准了学校提出的处分请求,这名教师已经被校方开除,并责令调离教育岗位,今后不再从事教师职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人格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但自尊、自信不是单凭自己建立起来的,而更多的是要依靠、参照外部的评价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对于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尤其如此。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和家长,其中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评价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可能从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中体现出来,这些不同形式的外部评价会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出版)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高中学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一直熬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我的数学教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也称她能“优雅且能创造性地解

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指导老师则写道:“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这些赞扬就像是兴奋剂让女儿自信得令父亲感到陌生,一些父亲原来从未发现的特质开始在她身上呈现出来。

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的评价引发了学生迥异的心理感受,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显然,新环境中教师的尊重与赏识给了学生一种暗示,触发了学生的心灵震动,维护了她的自尊,重建了她的自信。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国的新课程评价理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提倡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提倡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说学生“没有数学脑子”、“笨死了”那样的许许多多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这里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某校的公开课赢得了前来听课的老师的赞许,但是公开课背后的细节却让人吃惊。为了展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全学校的声誉,该校对参加公开课的学生进行严格筛选,他们挑出了40个“好学生”到大教室的公开课上去尽情表演,而却给其他的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布置了当堂完成的书面作业,留在原教室里自习。这样的做法其实并非仅有。这样的学校或教师也许只想到了所谓的“教学效果”,如果稍微考虑一下被“剔除”出去的学生的愿望和权利,尊重一点他们的自尊,赋予他们一点自信,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恰恰

能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这是一件不太出奇的个案,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某校独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名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奇特教育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按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可享受三菜一汤的午餐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则只有两菜一汤,下士不仅要服侍上士吃饭,还要等上士吃完离开后,把上士用过的餐具洗刷干净才能吃饭。

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人格、自尊、自信的伤害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考虑,它还进一步削弱了我们本来就薄弱的公民教育,给民主意识的培养遮上了阴影,设置了障碍。中、小学生敏感而脆弱,他们需要鼓励与喝彩,渴望重视与关心。如果他们总是被笼罩在轻视、孤立、指责的境遇中,他们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前途暗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定势,驱使他们逐渐走向颓废,丧失做人的自尊和自信。如果他们接受的常常是恶,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歧视、孤立,甚至被按照成绩列为下等人,受到不平等待遇,这样就更容易在他们心里留下难以摆脱的自卑沮丧心境。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都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却恰恰因为我们的一些教师没有学会欣赏而断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前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运动、自知、交往、自然观察。在他看来,“谁比谁聪明的结论是不正

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身智能的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8种(或许更多)智能,但我们每个人处理事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结果;这是因为各类智能综合起来的比例和方法不一样。虽然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的教育和个人所给予的刺激的很大影响。正如我们很难区分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姚明、柏拉图谁更聪明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有各自的学习方法和特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优生和差生之别,全体学生本来就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获得智能的最佳发挥和提高。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摒弃那种以智力测验标准和学科考试成绩为惟一考核依据的僵化、机械的评价方式,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努力设法采取多元化评价,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发掘他们的智慧潜能,促使他们获得充分发展。

怎样尊重、欣赏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一个优秀称职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在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的师生相处中,细心地去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潜在能力,人微地关注学生的生命进程。

一、诚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

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

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年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人人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使教师深信名单上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这些学生充满了真诚的信任与期待,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这就是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的确,每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能否给予学生真诚的期待。其中要注意克服两种现象:第一,期望指向过于单一。例如总是盯着学生的成绩,成绩不好便_无是处。一位国外教师在评价自己班里的学生时自豪地说:“是公平的,有些孩子学习很聪明,有些孩子脑筋转得快,有的体育出色,有的能歌善舞……”而我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达一般则是:我班某某同学特别聪明,学习成绩特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某某特别笨,考试经常不及格,等等。第二,期望值盲目攀高。就发展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将成长为普通公民,教师不能刻意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去追求伟人的成长目标,学生的培养、塑造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材,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一生都绽放着灿烂的生命光彩。

二、耐心。

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几个学生发言之后,一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