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陈凤英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茶地展

开。这是各国为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进行的战略性选择。调整重点是加快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
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
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批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
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
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执产业升级之牛耳,
北欧、加、澳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竞争日趋激烈。
在人类跨人21世纪之初,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超乎预期之速向前推进。此轮产
业结构调整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
背景下进行的。调整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竞争必将产生重大
而深远的影响。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以求在21世纪
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制高点或立于不败之地,动向值得关注。
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基本脉络
产业结构是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形成的,并随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国际
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尽可能有效地
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商品与服务的无限需求。
战后50余年来,全球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在50年代,美国将钢铁、
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
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德国由此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
东亚地区转移,本国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村少、
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
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一跃而成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化两股
力量作用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从北美、北欧向西欧、亚洲乃至全球推进,脉络日益清
楚。
(一)从全球层面分析,本次产业结构调鳖呈现出三大特点: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凸显。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及重要性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低
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指标仍低于全球平均值23个百
分点,而第一产业的比重足足高出全球平均值16个百分点(见表1)。这表明,第一产业即
农业仍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高
收入国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到1998年的2%,制造业占GDP的19%,以服
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上升到占GDP的65%。由此可见,服务业在高收入国家的国民经济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
198O 1998 1980 1998 1980 1998 二980 1998│├─────────────────
────────────┤│世界平均 7 5 38——25 20 56 61
││低收人国家 31 21 38 41 27 29 30 38 ││中低收入国家 13
9 41 36 25 21 46 56 ││中高收入国家18 12 40 37 25 23 42 51
││高收入国家 3 2 37——25 19 59 65 │└───────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World Development Keport1999
/2000”,P252.
注释:l、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低、中、高收入国家划分
标准,按 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低收人国家人均 GNP低于 760美元;中
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61——3030美元间;中高收人国家人均GNP在3031——9360美元
间;高收人国家人均GNP高于9361美元。
2、世界银行按农业、工业(制造业单独列出)和服务业划分三次产业。这一分类法基
本接近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类法。本文采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分类法。
2.制造业高技术化。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比重明显高于消费
品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以1997年为例,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
别为48%和50.3%,消费品制造业比重为29%和24.1%。前者比后者分别高

出19和26.2个百分点。而巴西与印尼,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9.1%和22.8%(1995
年),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和51.8%。前者比后者分别低3.7和29个百分点。
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主要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
尚停留在一般性技术或低附加值产品上①。
3.产业结构高级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型或一般技术型产业。从
分布情况看,知识产业较多地集中于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与其它服务业。然而,即
使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仍低于中高技术产业(见表2),但产业高级化是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国别 年份 在企业增加值
中所占份额 ││ 知识产 高技术 中
高技 通讯服 金融、保险与 社团社 ││ 业总体 产业 术产
业 务 其它企业服务 会与个 ││
人服务 │├────────────────────────────────
─────┤│加拿大 1996 51.0 2.2 6.13.3 24.115.4
││墨西哥 1996 41.61.8 6.41.6 17.8 14.0 │
│美 国 1996 55.33.0 6.12.9 30.8-12.4 ││
澳大利亚1996 48.0 0.9 3.2 2.9 26.114.9 ││
日 本 1996 53.0 3.7 8.6 3.0——37.7 ││韩
国 1996 40.3 5.4 8.4 2.4 19.5 4.7 ││德 国
1996 58.6 2.9 11.12.6——一 ││瑞 典
1994 50.7 2.6 9.13.0 30.3 5.7││欧 盟 1994
48.4 2.5 2.5 2.7——35.5 ││OECD 1994 50.9
2.9 6.9 2.8——38.2 │└─────────
────────────────────────────┘
(二)从国家或地区层面分析,美国抓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两大机遇,全面改造
传统产业,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产品管能化和轻
型化,贸易、服务电子化,是全球产业结构调鳖的领头羊;部分发达国家,如北欧诸国、加
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以色列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
紧随其后,着力扶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新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鳖步伐,使产品由资本密
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日本与西欧四于体制、观念、环境等因素,行动迟缓,在本
次产业结构调进中明显滞后。
1.美@:结构调整始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根植于冷战时期出台的星球大战计划的技
术与物质基础,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政策,深化于克林顿时期的信息革命与网络经济。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当时尚处在汽车和钢铁时代的美国经济冲击巨大,加之日本在钢
铁、汽车和半导体三大领域超越美国,使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严峻
的形势与巨大的压力激发了美国朝野的忧患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提上日程。80——90
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
(1)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
降,第三产业地位上升,是战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这次亦不例外。区别在于本
次产业结构调整重心明显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1980年和1999年为例,第一产
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3个和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增加了11.4
个百分点,在GDP中所 占比重高达75.4%(见表3)。就业结构的变化亦说明上述特征。
1997年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美就业总人数的74.34%。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
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198****2264 ││199****1871
││1999.7 22.9——75.4 │└────────────
────────────┘

(2)高技术产业从制造业加速向服务业转移。高技术产业集中于制造业是美国产业结
构的一大特点。但在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一现象开始改变。表现在。军用高技术制造业大
幅萎缩;高技术制造业相对停滞;高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使
美国的军费开支逐年下降,军需锐减,部分军用高技术转人民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开始进
人“新经济”时代,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以
1996年为例,知识产业总体对美国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3%,其中46.1%来自金融、
保险和通讯等服务业①。就业结构的变化亦反映出上述趋势。1988——1996年间,在计算
机数据处理、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四个研究与开发 m枷)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中,共新增就
业岗位105 6万个,是高技术产业整体就业增长速度的10倍。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
服务业就业人数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从1988年的28%增加到1996年的39%,高技术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