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用规律解决问题》说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例5,作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例题,让学生运用规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并运用规律找到掉的是哪两颗珠子。该例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还重在让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参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也更困难。需要教师长期关注,细致指导。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除了分析解答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还着重体现对“知道了什么”和“解答正确吗”两个步骤的突破。

先讲讲在“知道了什么”的环节的设想。

教材的例题呈现,既有文字信息,也有图画信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信息的整理还是有困难的,更何况这道例题不是以往的用计算解决的问题,不能从题目中找到两个数量信息和一个问题,所以在审题时给了时间学生去同桌交流,引导他们关注到两方面的信息,并且能把题目理解为数学问题,就是补上两颗珠子后,符合原来的规律。把审题做细致,让学生经历了整理信息的过程,逐步养成好的审题习惯。

在“怎样解答”的环节,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汇报交流来解决问题。

课前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过访谈,发现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都基本上能在右端接着补珠子,或是在左右两端各补一颗珠子。这时候他们还停留在感知的层面,并不是通过推理得到结果的。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确定好如何思考,进而找出答案呢?在“怎样解答”的开始,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然后通过归纳,引导学生明晰要先找到规律,才能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我们会发现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认为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实手链是环形的,规律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找规律的起点不同,所以对规律的表述也会不同。我们的板书尊重了学生对规律的不同的表述,只是在“解答正确吗”的环节中,用课件显示把手链串回环形,再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其实三种方法找到的都是那两颗珠子,而且是同一串手链。

那么,是不是只要学生做对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呢?我们访谈了上

过这一课的老师,也详细翻阅了一些老师的课后反思。有的老师的课后反思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可是,学生作业的反馈却不是一回事”。在试教的时候,几位教研员也指出,圈出一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在重复排列里每一组都是一样的,然后通过分析不完全的一组中已经有了什么,还缺少了哪几个,以确定应该补什么。这也是我们把学生的理解从感知提升到推理的一个抓手。于是,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学生应该要理解并掌握在找到规律后,确定要补的一组中“已经有什么,还要补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推理的过程。

接下来说说关于练习的设计。

练习的第一题改编自课本的做一做:教材的表述不严谨,没有讲“按规律”,所以我们对题目的表述做了部分修改,同时把线形改为环形,这是对例题的一个回应,让学生在一串环形手链中切实理解到“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都可以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练习的第三题也改编了课本的题目。原来问第10面旗,学生基本都做对,但通过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以为问的就是遮挡住的下一面,没有关注原来已经有几面旗,所以把问题改为问第11面旗,让学生要通过接着数的方法才能找到答案,

这节课是找规律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所以在最后一道练习题,设计了需要同时从形状变化和数量变化去找规律才能解决问题的综合练习,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很感谢教育发展中心给了我与各位交流的一个机会,在备课的过程中,几位教研员、李慧敏、张玮、冯明慧等名师给予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我们数学科的老师们一直提供了许多的帮助,让我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感谢在座各位能到场聆听,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再此真诚地感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