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通市通州区政府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3日在通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
次会议上

市长 李雪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
人员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新一届政府履职一年来,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多方
面严峻挑战,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宜居工程、全面小康三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
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实现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预计(下同)全年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4.6%;完成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增长19.6%,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
19.3%。连续八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
一年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态持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日
益增强。
工业经济量增质升。实现工业增加值197.5亿元,增长17.1%,完成规模工业产值900
亿元、销售收入895亿元、利税88亿元,分别增长24.8%、23.9 %和17.6 %。重点企业支
撑作用凸显,177家亿元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45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57.1%。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效应愈加显现。五大产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73.1 %。船舶
钢结构产业持续走强,增幅高达70.5%。组建南通州家纺品牌联盟,叫响“中国家纺名城”品
牌。风电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增长极。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称号。突出有
效投入,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完成工业投入185亿元,增长18.2%。综艺光伏太阳能、通能
精机等8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93.8亿元,平均单体投资规模达1.09亿元。建筑强
市地位进一步巩固,荣获鲁班奖2项,完成施工产值340亿元。
服务业增势明显。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亿元,总
量均居南通六县(市)之首。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投入的比
重达16.3%。中国南通家纺城仓储物流中心、美的空调仓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投入运
营,江海阳光城、国盛义乌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国美、文峰等知名连锁企业扩大布点,
交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进驻通州。服务外包取得新突破,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
地通州创意产业园初具规模。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开沙岛、中国南通家纺城、渔湾水道、
忠孝文化园成为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4.4%。大力实施“1155”工程,促
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新建、扩建农业项目141个,投资额超15亿元。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
积7.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与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的5个千亩特色农产
品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累计认证“三品”111个,建成无公害优质农
产品产地105万亩。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农经、农技、农机、农业资源
开发、气象等工作不断加强。
自主创新力度加大。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创新步伐
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6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评认定,3家企业被评为省首批科
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16个,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0个,获省科技
进步奖2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38亿元,增长46.6%,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6.5%。加快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强化产学研合作,
新建产学研示范企业25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余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申请
专利近2000件,南通家纺市场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质量兴市取得突破,
高标准建成省质量兴市先进市。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工商、物价、
审计等工作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重点地区、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美亚热电烟气脱硫一期工程
建成投运,南部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进展顺利,平潮、石港、西亭、五接等镇生活
污水处理工程启动。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300吨和900吨,主要污
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近30个。通吕运
河、通启河等重点流域企业排污整治取得实效。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节能技术改造和清
洁生产,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下降均超过4%。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
用,盘活利用存量、闲置土地1073亩。
一年来,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
更具活力。
改革向纵深推进。顺利实施部分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完善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30%,
精简行政编制10%、事业编制44%。深化财税体制和财政管理改革,初步建立促进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出台优化发
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在南通市率先成立政银企合作
沙龙,组建通发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东升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题。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实行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完善镇医院体制改革,强化
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大力推进企业上市,金飞达股份成功上市,5家企业进入上市轨道。积
极推进农村改革,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社区股份
合作社4家。
招商引资质态提升。放大大桥经济效应,深入开展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活动,成功举办
金秋经贸洽谈会、沪浙粤重点地区投资说明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围绕产业招商、载体招商,
坚持内外资并重,择商选资,促进有限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荣获“2008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称号。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5个,投资总额5.64亿美元,
项目单体投资规模达1252.6万美元,增长 16.6%;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2.94亿美元,注
册外资实际到帐2.58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70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余户、私营企业
1971家,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3亿元;新增有限责任公司1340家,注册资本70亿元,
分别占新增私营企业的68%和 95.3%。外经外贸再创佳绩,完成自营出口总额14.5亿元,
增长21.2%,被授予全省首家“家纺出口基地”;完成外经合同额1.5亿美元,总量双双列南
通六县(市)首位。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
载体建设快速推进。强势推进“一带两区三园”基础设施建设。机电产业带加快连接,6
个镇区完成拆迁28.6万平方米,腾出土地4630亩。开发区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南区“三
横三纵”道路建设全面推进,机电产业园跻身省特色产业园行列。滨海工业区初具雏形,北
区“两纵八横”、南区“两纵五横”道路贯通,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家纺产业园功能提升,
家纺城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浙商工业园启动。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园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
横三纵”道路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大桥科技产业园迎来大桥经济新时代,首期开发地块形
成“两横四纵”道路框架,1500吨级内河泊位投入使用。紧紧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实施滨
海南区滩涂围垦工程,小庙洪水道腰沙开发通过省级规划论证。加快沿江资源开发利用,横
港沙固沙护滩导流堤、东堤坝工程快速推进。
一年来,高度关注民生,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逐步解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
面小康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高标准建设全面小康。突出民本理念,倾力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实施富民强村、环境整
治、保障覆盖、社会和谐“四大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500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长10%以上,达8400元;城乡居民储
蓄余额281.1亿元,人均达2.3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标准自然增
长机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民参保率达65%,新增参保人数
18.3万人,列南通六县(市)第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有序推进,覆盖率达97.5%。
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退休职工待遇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1%。原破产关闭国有、
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统筹改办住院医疗保险,近2万人受益。为农村中小学教师、
镇事业单位人员办理住房公积金。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全年提供就业岗
位3.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5%。强化就业再就业援助,扶持政策惠及失业人员、被征
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并逐步向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社会群体扩展。新增转
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2000多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个镇建成农村劳动力充分转
移镇,城区9个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城乡低保应
保尽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升为月人均300元和150元。改善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改造农村危房620户。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开展困难家庭精神疾病
患者救助,132人获得免费住院治疗,800多人得到免费服药治疗。建立无固定收入重度残
疾人生活救助机制,8000多名残疾人受惠。建成农村社会福利中心18家。深入开展百千万
救助帮扶、送温暖、慈善助学、扶贫助残行动日等慈善救助活动,2万多户次城乡困难家庭
得到救助。完成省下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年度任务。成立市慈善基金会,募集基金3.87
亿元,现捐到帐3166万元。捐赠款物6000多万元支援抗震救灾,援建灾区临时安置房7000
多平方米。市红十字会被评为“全国最佳县级红十字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一年来,倾力推进宜居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统筹发展
呈现新面貌。
规划全覆盖加快实施。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重要规划设计,完善专家
评审和公开征集意见制度,增强规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高标准编制城区水环境、人防等
10个专项规划和老城区、新金西路西延区域控制性详规,完成张芝山、先锋等8个镇总体
规划修编和一般村庄总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要规划前瞻性研究,组织开展城市设
计和地块策划。强化规划管理,规划的严肃性得到切实维护。
城乡建设大力度推进。以“宜居城市、宜居集镇、宜居村庄”三级联创为抓手,强势推进
宜居工程建设。加大拆迁力度,完成拆迁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城区拆迁总量为近五年之
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新金大桥建成通车,223省道通州绕城段、北一环等道路实现
简易通车,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实施“两河三路”、世纪大道改造工程,绿化、亮化、美化
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强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河岸改造和金通路东侧、老城
区污水干管建设。加快构建大交通网络。青年路通州段建成通车,204国道通州段实现简易
通车,先锋大道、开沙岛接线等重点工程竣工。大力实施金通公路功能提升工程,完成机场
路等绿化改造。推进干线公路亮化工程,城区通镇道路全面亮化。加快集镇公共设施建设。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公路414公里。实施区域供水扩面、农村饮水
安全工程,主管网覆盖全市三分之一镇,支管正向村居延伸。推进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川
姜、四安镇垃圾中转站。持续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新增绿化面积8.48万亩,荣获“省绿化造
林先进县(市)”称号。
长效化管理得到加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实行全天
候、全覆盖保洁。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实现省城管创优五连冠,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年度复查。
加强城区绿化管养。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百日整治和三清工程,疏浚县乡河道35条(段)、
154公里,整治102个行政村河塘。全面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置”的垃圾处
理模式,初步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一年来,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社会事业呈
现欣欣向荣景象。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积极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合理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