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变迁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游率高。 此外 . 早期 的旅游发展丰 富了旅游文化 的“ 符 号系统” . 吸引 了更 多的旅游者 . 大理旅 游文化 的内涵进一步扩展 。 在文化 自主的基础 上, 吸取多元文化的营养 。在竞争 与冲突 中各种文化相互包容 . 多元文化 在 大 理 趋 于 整 合
3 . 民族 文 化 变 迁 背 景 下 旅游 地 的发 展 策 略
◇ 高教 论述◇
科技 圈向导
2 0 1 3 年1 5 期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彭 凤
( 大理学院政法 与经管学院
【 摘
云南
大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7 1 0 0 3 )
要】 变迁是所有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的永存现象。 为了适应现代化进程 , 当前 , 越来越多具有丰富旅 游资源的少数 民族地 区走上 了民族
2 . 民 族 文化 变 迁对 旅 游 地 的 影 响
1 . 文化 变 迁 的含 义
文化 变迁就是指 由于族 群社会 内部 的发展或 由于不同族群之 间 的接触而引起 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 的变 迁和有 意识 的变迁 . 后者 又包括主动变 迁 、 指导性 变迁和强制变迁 三 种类型 。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 因. 一是 内部的 . 由社会 内部 的变化 而引起 : 二 是外部 的 , 由 自然环境 的变化及社会 文化环境 的变 化如迁徙 、 与其 他 民族 的接触 、 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 . 社会成员以 新 的方式 对此 做 出反应 时 . 便开始发 生变迁 . 而这 种方式被这一 民族 的有足够 数量的人们所 接受 . 并成为 它的特点 以后 . 就可以认 为文 化 已发生 了变迁 。 人类 学家们对于 哪一个领域更 易于引起变迁 的问题有不 同的说 法, 一说技术先于意识形态 ; 一说意识形态更为根本 ; 米德等则认 为越 早学到 的东西越难改变 第二种观点 以 L _ A . 怀特为代表 . 认 为在整个 文化系统 中. 技术系统引起社会系统的变化 。而技术社会 系统 又引起 意识形态 系统 的变化 这个看法符合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的 唯 物 主 义 观 点

论民族旅游开展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黔东南苗寨为例

论民族旅游开展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黔东南苗寨为例

面也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变迁与重构。 由于农户 总数较少 , 调查问卷发放没有 采取抽 样 , 而是普查 , 即每个家庭发放 1— 2份 问卷 。在 朗德上寨
累计共发放 问卷 2 5 0份 , 回收有效 问卷 2 3 9份 , 有 效率 9 5 . 2 % 。问卷录入 S P S S 1 7 . 0 用 以做统计分析 。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生产方 式 ( M 是指 社会 生 活所
必需 的物 质资料 的谋得方 式 , 在 生产过程 中形成 的人 与 自然界之 间 、 人与人 之 间相互关 系 的体 系 。随着历 史 的变迁 , 生产方式也会 随之改变 。在 郎德 上寨 , 生产 方式 的变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产业结 构— —第 三产业 正在 发展 , 第一 产业 有 所弱化 。“ 超短 裙苗族 ” 地 处海拔 较高 的雷公 山 区, 山 多地少 , 经济结构一直 比较单 一 , 第 一产业 即农业 所 占 比重偏大 , 第二 、 三产业所 占 比重极低 。以农业 为主 的
① “ 超短裙苗族 ” 主要分布在黔东南 的雷 山 、 单寨 、 三都 、 榕江剑河五县交界 的雷公 山地 区 , 是指妇女 裙子长度在 5寸到 9 寸长 的苗族 支系。用裙子长短来标 明某个 苗族 支系 , 是 出于约定俗成 的习惯 , 不是 出于科学 的标 准 , 之 所 以会如 此 , 大概 是想 突出特点 以示 区别 , 并没 有不雅或侮辱 的含义 。这样用 “ 裙子 ” 代称、 自称或他称 某支 苗族 的习惯究竟 形成 于何时 , 如何 形成 的 , 还未有人做 过确 切考证 。

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

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
魏晋南北朝是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 路: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所以魏晋南北朝是旅游文化 的勃兴期。
其主要标志是: (1)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情趣的提高;——儒家的山水比德说
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 的线条、形体、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而以形媚道 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澄怀”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应该 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应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排除一切杂念;“味 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一种审美手段,即观察形象、感受形象、 鉴赏形象、描募形象,“味象”的境界的高低是与澄怀的素质修养有直 接关系的。
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 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 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LOGO
LOGO
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商贸旅行:丝绸之路。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 人使用。
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 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平民旅游;春游和秋游。
LOGO
(2)旅游的设施大为发展——道路和旅馆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空前庞大的帝国,保证皇权能及时触及每一个角落,
周穆王姬满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 动。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 早的游记。六卷《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的西方远游 ,自西安,北上,抵包头,过贺兰山,穿沙漠,经凉州至 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 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 “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 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 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

民族旅游与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探讨

民族旅游与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探讨

趣 的。于是 , 民族地 区的传统 经济便 与现 代经济 联 系在

起。然而 , 在世界的发展 , 构 建在 小生产 经济上 的生 产与生 活 方式最终是要放弃的 , 不可 能用某 种封 闭的形式 或 以生 态博物馆的形式 , 将一 个 民族 聚居 村落作 为鲜 活的整 体
[ 中图分 类号]F 5 9 0 . 7 5
民族 旅 游 与 文 化 变 迁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 0 9 5— 3 2 8 3 ( 2 0 1 3 ) 1 0— 0 0 6 5— 0 3 题严重 。在此背景下 , 如何 引导 民族旅 游健康发展 、 推 动 社会文化正 向变迁成为相关各方普遍关注 的课题 。
入水平 、 生 活质 量 的提 高 ; 旅游 地传 统文 化 的保 护与 复
兴; 旅 游地人际关 系的改 善 , 社会 和家 庭凝 聚力增 强 ; 社 会文明程 度 提 高等 。负态 变迁 指旅 游 地 文化 系统 的 异
地区的传统经济就 已经被 现代经 济打破 。而且 , 民族 是 变化发展的 , 民族地 区有发展现代经济和 现代文化 , 共享 世界现代文明科学进步成果的权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来 自民族的 自觉 , 来 自民族 的 自身 造血 。民族文化传承 的危机 不是来 自民族 旅 游 , 也 不是 来 自市场经济 , 而是来 自民族 自身 。 目前年 轻一代 对传
统 民族歌舞 、 乐器、 服饰 的兴 趣愈 来愈淡 漠 , 民族文 化保
较显性 的经济 效益 , 忽视 比较隐性的社会效益 , 一 些少 数 民族旅游地 原生文化失真化 、 空心化 、 舞 台化和商 品化问
2 . “ 原真” 传 承 与创 新 传 承

网络时代的民族旅游经济和文化变迁

网络时代的民族旅游经济和文化变迁

网络时代的民族旅游经济和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021-02摘要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出于对异域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的好奇。

在传统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中,旅游者带着本族群的文化烙印来到目的地,审视和鉴赏“它文化”的特异性,并在与自己文化的比较中得到效用,同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它文化”。

随着传播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旅游所产生的文化传播和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接受“它文化”的影响并影响着“它文化”。

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通过经济心理的作用产生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文化变迁经济心理舞台真实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和山区,近些年随着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也日益深化。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开始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的自然风景进行旅游开发。

随着网络媒体的作用日益显化和外来旅游者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植入和和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融入态势更加明显,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那么,这里面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后果怎样,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一、传统的旅游人类学中的文化旅游1977年美国史密斯教授主编的《旅游者与东道主:旅游人类学研究》使得新兴的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明确:即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以及旅游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和研究。

后来者正是在史密斯和以前诸多学者的基础上研究逐渐深入和扩展。

格雷本教授延续了早期人类学家的实质论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探索土著部落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在他的诸多论文中深刻的阐述了现代旅游给东道国和接待地区的地方文化带来的文化碰撞,涵化甚至文化转型。

美国马康奈教授在研究目的地文化产品时,借用了戏剧舞台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行为中存在展现于外的前台行为和掩藏于内的后台行为。

旅游对村落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

旅游对村落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

相 同 . 加 趋 向现 代 风 格 。 更

旅 游 业 给 木 山村 带 来 的 变 化
村 里 传 统 意 义 的 消 费 模 式 也 发 生 了变 化 。居 民 的消 费水
平 伴 随旅 游 收 入 的 增 加 而 水 涨 船 高 ,各 种 现 代 家 电 已 成 为必 备 品 。看惯 了游 客 大方 潇 洒 的消 费 方式 , 以前 老实 巴交 的 村 民 也 已 习惯 于 大 手 大脚 的 消 费 , 始 追求 生 活 的 便捷 和舒 适 。 日 开 出而作 、 日落 而 息 的 传统 已 被 打 破 , 些 村 民 白 天 跑 县 城 接 待 一
山村 民 俗文 化 嬗 变 的影 响 。

从 事 旅 游 及 相 关 行 业 工 作 的 年 轻 人 ,赚 钱 后 第 一 件 事 就 是 在 祖 屋 旁边 修 建 新 楼 房 。现 在 , 里 的 住宅 呈 现 为 一 栋 新楼 夹 杂 村

栋 老 房 子 的 排 列 模 式 。 新 房 子 的 布 局 和 装 饰 与 老 屋 也 大 不
山 多树 多 , 而后 来改 名 为木 山村 。据 传 , 民 的 祖 先 于 洪 武 因 村 元 年 ( 3 8 由 山 东 做 生 意来 到 此 地 , 到 这 里 山好 水 好 便 定 16 ) 看
( 9 0 , , 宁盘 锦人 , 海 大 学研 究实 习 员 , 西师 范大 学 2 0 级 研 究生 。 1 8 -) 女 辽 渤 广 05
收 稿 日 期 : 0 7 0 -0 20- 9 2
文 化变 迁 是 指 由于 民族 社 会 内部 的发 展 或 不 同 民 族 之 间
靠 地 吃 饭 , 在则 变 为 以劳 务 输 出为 主 。 到景 区打 工 , 当导 现 有 游 讲 解 的 , 开 出 租 单 车 的 , 到 饭 店 劳 动 的 , 从 事 歌 舞 表 有 有 有

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关系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我个人比较喜欢旅游,对旅游文化知识略微知道点,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安阳的易园主题文化公园,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

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

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

就拿易园来说,易园,其名源于中国儒家众经之首的《周易》,是因为《周易》的哲学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

比如它讲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辩证及对立统一。

它又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鼓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安阳南去20公里是周文王演易《周易》的地方。

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展示博大精深的古都文化,安阳东区公园被定名为易园,在易园的设计之初,就将园内的主水面设计为太极图的形状,将古老的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态休闲公园的建设结合起来,寓古于今。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旅游的走向。

举两三个例子吧
西安,众所周知,其旅游景点主要有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以及周边的乾陵,黄陵等。

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秦、汉、唐等朝代几百年的皇城文化,也正造就了今天西安最大的旅游特色,同时这一文化又决定着当地的旅游走向。

罗马,意大利首都,市内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圣乔瓦尼大教堂,特莱维喷泉(又叫少女泉),古罗马斗兽场等等。

很多教堂在意大利被作为地标性建筑及重要景点,这就反映了宗教文化对当地极深的影响力,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王公贵族看角斗士与野兽决斗的剧院,古罗马文化的影子在现代罗马城的角落还随处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