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了建筑史后,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建筑,中西方建筑不同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材料、布局、价值、建筑发展等的差距,下面就对几点不同之处展开讨论下。

(一)风格的比较:

1、幻想与理念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人在造型方面,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2、模仿与写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的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人也讲究逼真与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和心理感染力。

3、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可以说,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4、稳定和多变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封建主长期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用主张顺从统治的儒学和佛教驯训人们。天子臣民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两倍。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

5、群体与个体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

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6、承袭与创新

中国对形式美和工程技术的把握常凭直觉与经验,较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在建筑理论、建筑知识的教习上,一般采取师徒承袭或者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建筑技能或营造技法的传递线路上,以师徒相授或父子相传为主,若无后继或后学,则往往人亡而艺绝。在建筑技能、技法的运用上,一般沿袭多于创新。在建筑式样的选择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论上,注重对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心得的记述,缺乏详尽的总结梳理和理论建树。相对而言,西方则从几何分析入手,强调建筑数据的严格与精确,较为重视建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倡导并积极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建筑教育则采取系统的、理性化的方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中西医在从业方式、药理运作、术业传授等方面的分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材料的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三)总体布局的比较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