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

合集下载

浅谈绿色储粮的意义及思路

浅谈绿色储粮的意义及思路

浅谈绿色储粮的意义及思路【摘要】实施绿色储粮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储粮;意义;思路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前列。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们的粮食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增多了,挑战是有些国家凭借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设立“绿色壁垒”抬高我国粮食出口的“门槛” 。

因此,在粮食储藏中通过使用无公害防治方法来防治储粮害虫,是我们安全储粮的重中之重,仅仅做到储粮安全已经远远不够了,在新时期,绿色储粮是科学保粮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储粮工作的现状我国储粮工作在仓库设施建设、储粮技术手段、管理队伍的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在满足社会对粮食消费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食用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我国当前储粮工作的现状,无论是在储粮观念、储粮技术、粮食陈化状况、储粮安全卫生等方面都与绿色储粮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绿色储粮意识不够强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和改造,我国粮库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国家粮库已基本具备使用绿色储粮技术的条件,有些条件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一部分粮库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建设,就可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标准,可以说在我国用绿色储粮技术进行粮食储备已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条件。

但是,由于观念和体制等问题,粮食储备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部门,粮食储备体制单一,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

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储粮基本是满足国内需要,极少进入国际市场。

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推广应用方案(二)

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推广应用方案(二)

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推广应用方案(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储粮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技术和装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技术方面储粮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安全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1 粮食储存环境的监测与控制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储粮环境的温湿度、氧气浓度等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储粮环境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对温湿度进行调节,以保持粮食的品质。

1.2 粮食质量检测与评估利用先进的粮食质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对储存的粮食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粮食的含水率、杂质含量、密度等指标,及时判断粮食的品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1.3 灭虫杀菌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储粮防护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其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现代安全绿色储粮技术提倡对灭虫杀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如低温灭虫、气调贮藏、生物灭虫等,以达到高效、环保、共存共荣的目的。

2. 装备方面安全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要配套的装备支持:2.1 先进的储粮设备包括储粮仓库、粮食收纳设备、输送设备等。

先进的储粮仓库可以提供合理的储存空间,减少粮食质量的损失。

粮食收纳设备和输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2.2 安全的运输设备储粮不仅需要在储存环节保持安全,还需要在运输环节保证安全。

安全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与运输设备相结合,确保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2.3 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储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了解储粮的情况,并能对温湿度、灭虫杀菌等方面进行远程操作和调控,提高管理效率和粮食质量。

【结语】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方案,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解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解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日期】2021.11.19•【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解读2021年11月15日,《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国粮规〔2021〕236号,简称《方案》)印发实施。

《方案》包括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6个提升行动的方案。

一、出台《方案》的背景是什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作出部署。

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4年安排近215亿元奖励资金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约600亿元,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3个子项,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监测面覆盖5万吨以上产粮县的60%、全国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增加4700万吨的目标。

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推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在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提出充分运用2017年以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既有成效,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做实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靠科学储粮 保证粮食质量 确保粮食安全

依靠科学储粮 保证粮食质量 确保粮食安全

依靠科学储粮保证粮食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李林访(浙江省粮食局)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这次国家粮食局在浙江召开“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论坛”,研讨国内外先进储粮技术,交流粮食质量管理经验,是粮食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将促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我国粮食仓储管理的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将对全国粮食仓储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次论坛,对我省粮食工作也是一次鞭策和促进。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浙江省科学保粮工作的情况,汇报的题目是:“依靠科学储粮,保证粮食质量,确保粮食安全”。

1 切实提高对科学保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1.1 科学保粮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事关国计民生。

我们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就是要让广大的消费者“有饭吃、吃好饭”。

所谓“有饭吃”,就是要做到粮食储备库存数量充足真实,确保粮食数量安全,在国家需要之时拿得出;所谓“吃好饭”,就是要保证储备粮品质良好,确保库存粮食卫生质量安全。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确保粮食质量,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

而保证粮食质量就得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科学保粮手段。

因此,开展科学保粮是保证粮食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1.2科学保粮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全面走向市场化。

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商品由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被彻底打破,粮食收购、运输、储藏、加工、销售多元化,原有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一整套粮食质量监管体系、科学保粮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质量和卫生的要求更高了,不再只满足于“有饭吃”,更加需要“吃好饭”。

特别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已从一个产销基本自给省,转变成了每年需调入200亿斤粮食的销区大省,粮食质量状况无法预知。

因此,如何在新体制、新机制的情况下建立新的粮食质量监管体制、新的科学保粮机制成为当务之急,需要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

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

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

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储存是保证食品品质的重要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储存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一直制约着储存行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应运而生。

一、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的概念绿色储粮是指在储存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以及燃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使储存的食品得到优良的保护和质量保证。

该方案由国家储备粮管理局制定,主要目的是提高粮食的品质安全水平。

二、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的优势1. 提高食品质量:在绿色储粮中,通过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有效地防止了食品的变质和霉菌滋生,保证了食品的整体品质。

2. 减少损失: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存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食品的损失,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保护环境:绿色储粮通过使用燃气控制系统,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4. 提高效率:通过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可以实现对粮食的分选、清理、去茎去皮等工序的自动化作业,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推广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的意义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的推广,可以促进国内储存行业的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储存保鲜方面的问题。

同时,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也为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实施的现状和未来目前,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储存企业开始采用绿色储粮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整体的行业水平。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绿色储粮的推广将会更加深入,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之,绿色储粮标准化方案是一个促进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实施对于储存行业,乃至整个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绿色储粮,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存和保鲜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概述保障粮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安全之一。

粮食安全不仅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还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和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促进粮农增收、加强粮仓管理、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等方面。

措施一、促进粮农增收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足够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农资统销统配、建立科学监理机构,支持引导农民户进行规模经营、资源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生产全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3.稳定粮食收购价格。

通过政策性购粮和招标等形式,保障粮油收购基地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大力扶持稳定供给基地和区域粮油公司。

4.扶持建设新型农村经济。

鼓励与农业配套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特色及高档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相结合,使农村经济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粮仓管理1.建立科学的储粮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储粮收储体系,完善储备制度,保障储备商品粮食的安全和质量,避免商品粮食流通的浪费和损耗。

2.加强技术储备。

组织开展储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全面推广绿色环保的保鲜、防蛀、除湿、杀虫等储粮技术,提高商品粮食的储存质量和储存期限,增加粮食储备的保障能力。

3.强化乡镇储备和后备储备。

遵照“供需同步、稳价保供”的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最后一公里保障机制,提高“两追一补”紧急发运、储备粮销售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强化粮食市场监管1.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采取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性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种植、加工和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食品和粮食加工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全程监控、安全全责任。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行政法制和司法责任制度。

依法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加工、流通和进出口各环节的监管,提高食品企业的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

绿色储粮手册实施方案

绿色储粮手册实施方案

绿色储粮手册实施方案绿色储粮是指以生态、环保、安全、健康为理念,采用绿色技术和绿色材料进行储粮的一种新型方式。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储粮手册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手册旨在指导和规范绿色储粮的实施,确保储粮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环保。

一、绿色储粮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1 绿色储粮的基本概念。

绿色储粮是指在储存粮食的过程中,采用绿色技术和绿色材料,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防腐剂等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保障粮食的安全和健康。

1.2 绿色储粮的原则。

(1)生态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2)安全原则,确保储粮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3)健康原则,保障储存的粮食对人体健康无害。

(4)环保原则,减少储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消耗。

二、绿色储粮实施方案。

2.1 环境准备。

(1)选择通风良好、干燥、避光的储粮场所。

(2)保持储粮环境整洁,防止害虫滋生。

2.2 粮食处理。

(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害虫和真菌的滋生。

(2)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防腐剂,减少对粮食的污染。

2.3 储粮设备。

(1)选择符合绿色储粮标准的储粮设备,确保设备无污染。

(2)定期对储粮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

2.4 粮食包装。

(1)选择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绿色包装材料,避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包装材料。

(2)包装粮食时,注意保持包装材料的清洁和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2.5 粮食质检。

(1)定期对储存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粮食的安全和健康。

(2)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粮食质量下降。

2.6 安全防护。

(1)加强对储粮场所的安全防护,避免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2)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三、绿色储粮的意义和价值。

绿色储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的安全和健康,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绿色储粮也是对传统储粮方式的一种革新,有助于推动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确保国家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

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确保国家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

我 国是 一个 人 口大 国 , 食安 全 直 接关 系到 国 粮
家安 全 和社会 稳 定 。加 入 WTO 以来 , 国 的粮 食 我
储藏 工作 告别 了过 去 几 十 年计 划 经 济 的 模 式 , 上 走 了市 场经 济 的轨道 , 仅 要 面 临 国 内市 场 的挑 战 和 不
全社 会不 断增 长 的优 质 、 色食 品需 求 所 带 来 的对 绿
即将 收获或 收获后 第 一 时 间 内抽 样 , 质 量 进 行 检 对 验 , 及 时发现 区域 性 或 大范 围原 粮 质 量 安 全 事 以便
或限制 使用 各 种杀 虫 剂 、 蒸 剂 ; 使 用 符 合 “ 洁 熏 ② 清
生 产” 的粮 仓 及 配 套 机 械 设 备 和 材 料 , 不 污 染 粮 既 食, 又不 会 造成 环境 污染 ; 重视研 究绿 色粮 食 中有 ③
的健康造 成严重 的影 响 。
22 开 展 绿 色储 粮工 程 , 保 国家政 策 性粮食 质 量 . 确
安 全
所谓绿 色储粮工 程, 即使 用绿色储藏装 备、 技 术、 方法 , 藏绿 色 原 料 或 产 品 , 到绿 色储 藏 的效 储 达 果 [ , 是 发 展 以粮 食 为原 料 生产 绿 色 食 品 的必 要 7这 ] 环节 。绿色储粮工程 的本质特征是储藏后的粮食及 其加工 产 品对 人类 消 费 的安 全 性 ; 一 个 特 征 是 科 另 技 的绿 色 性 , 既要依 托 现代 科 技 , 要避 免科 技 的负 又 面效应 , 调绿 色科 技 的创 新性 ; 强 最后 一个 特 征是 复 合 系统 性 , 任何 一个 要 素 出现非 绿色 问题 , 会影 响 都 系统 整 体 的功能 , 至成 为有 害 环 境 和人 类 健 康 的 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丁海滨1周保林1沙琰2(1. 睢宁县国家粮食储备库;2. 睢宁县粮食局)摘要分析了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影响食品安全因素,阐述了开展绿色储粮的重要性。

为确保中国粮食储备安全,应该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

关键词绿色储粮储备粮安全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转而追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粮食)[1]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现代时尚就是例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于食品安全[2]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这里的粮食安全应该包括足够的数量、粮食储藏中的数量的不减少和品质的不降低,还应包括粮食流通和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设施、环境及人员卫生的安全。

国家为了防止因粮食生产变化给粮食市场带来的波动,应付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以确保城乡人民吃饭不出现大的危机,专门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

要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后粮食流通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开发和推广中国的绿色生产、流通和消费工程。

不言而喻,包括绿色储粮工程。

绿色储粮工程为绿色农业的后续工程,在实施粮食安全中所起的作用与粮食生产和加工一样,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1 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1.1 粮食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致使国家储备粮库收购的原粮含有毒有害物质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1)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农药的使用,使我国农田的农药污染达930万公顷,镉、砷等重金属污染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随着“三废”的不断排放,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有毒有害物质流进水源、渗入土壤、散进大气,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遭受破坏,扰乱、危害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轻者影响粮食的产量、质量,重者致使收获的粮食无法食用[3];(2)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缺乏科学性:在粮食作物田间种植期间,过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等。

如果国家储备粮库收购的是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的原粮,食品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1.2 粮食储藏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储藏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熏蒸剂残留和霉菌及其产生的霉菌毒素的污染。

(1)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很容易滋生昆虫,蛀食粮食,一般需使用磷化氢等熏蒸剂杀虫,因使用方法上的不科学、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致使药效下降,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断增加,早以超过了“一年只能熏蒸一次”的部颁操作规程的界限,造成磷化氢等到熏蒸杀虫剂在粮食上的大量残留。

研究表明人类或牲畜如长期进食磷化氢自理的粮食,磷化氢就会通过食物链或生物浓缩效应在人体内形成一定数量的残留,并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癌作用.不仅如此,在磷化氢等储粮杀虫剂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泄漏和反应后的残渣残液处理不当,还会对大气、土壤及水源等环境的污染[4];(2)在我国湿热地区,粮食易滋生霉菌,导致粮食霉变,造成粮食数量损失、质量下降及品质劣变,其中一些产毒霉菌还会霉菌毒素污染粮食。

这些毒素会使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还有致癌作用[5]。

畜禽也可能因食用被污染的粮食而使霉菌毒素进入其乳、蛋中,从而使霉菌毒素再次进入食物链中,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3)粮食因储藏方法不当,或储藏超过一定期限,粮食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国家规定陈化粮不能作为口粮。

据报道,因害虫、霉菌的为害及陈化而造成的损失为库容量的5~15%[6],由于粮食的基数大,我国每年储粮损耗严重,达数百万吨,与人民日益需要质量安全的粮食的矛盾尖锐。

2 开展绿色储粮工程的重要性所谓绿色储粮工程,即使用绿色储藏装备、技术、方法,储藏绿色原料或产品,达到绿色储藏的效果[7],这是民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环节。

绿色储粮工程的本身特征是储藏后的粮食及加工产品对人类消费的安全性;另一个牲是科技的绿色性,既要依托现代科技,又要避免科技的负面效应,强调绿色科技的创新性;最后一个特征是复合系统性,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非绿色问题,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功能,甚至成为有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

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和粮食生产连年减产以及“非典”的影响,2003年秋粮上市后出现的粮价大幅上涨现象,已经给我们发出了明显的信号,粮食生产和粮食储藏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突发性事件对粮食的需求,确保军需民食,稳定社会。

加入 WTO以来,我国粮食储藏工作告别了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模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挑战和全社会奔小康不断增长优质、绿色食品需求所带来的对粮食储藏工作的新要求,也要面对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

要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粮食生产,精心营造绿色粮食流通渠道,尽快实施绿色储粮战略,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发挥主渠道储备调节器的作用,并较为顺畅通过国内外粮食市场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而且也满足人们崇尚绿色、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

粮食仓储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应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绿色储粮的要求,绿色储粮工程应做到以下四点:(1)建立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的质量;(2)利用绿色科技优势与对储粮有利的生态条件结合起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少用或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使用符合“清洁生产”的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限期不污染粮食,又不造成环境污染;(4)重视研究影响绿色储粮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以及储备粮品质陈化判定技术与仪器的研究,并尽快实现智能化管理。

显然在绿色储粮工程中,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是关键。

3 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是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8]。

我国粮食储藏的实践证明,尊重与顺应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善于利用并保护自然界存在的生态机制与生态潜力,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把现代绿色科技的优势与传统储粮的精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绿色储粮是21世纪最明知的决策。

只有这样,经过储藏过程的粮食及加工产品都有可能达到“安全和富于营养”的标准。

开发研究绿色储粮技术,应该基于我国不同的储粮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对储粮的有利生态和最新绿色科技成果为原则。

目前我国正在从许多方面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储粮技术,如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等。

3.1 低温储粮技术低温储粮技术主要是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人工制冷使仓内的粮食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下,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以及粮食品质的劣变[9]。

仓房内内粮温常年保持在15℃以下(含15℃)的,称之为低温储粮;仓房内粮温常年保持在20℃以下的称之为准低温储粮。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国家储备库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低温储粮技术体系应包括自然低温辅助机械通风和人物冷却机低温两项主要技术措施和以改造仓房增强隔热保冷效果为重点的配套技术措施。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国家储备粮库可采取的低温储粮的安全、经济的运行模式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冬季外界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8℃以下。

春回地暖的时节,采取适当的保冷措施(压盖或密闭),维持粮堆内的低温状态。

在炎热的夏季则利用谷物冷却机进行适当的调温补冷,尽可能保持粮堆内的低温状态。

秋季分阶段进行适当机械通风降温。

低温储粮可以起到抑制虫害、霉变的发生和发展,又可以保持粮食的品质新鲜,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

3.2 气调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是利用人工调整储粮仓房内的空气成份,使之不利于有害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达到控制虫害的孳生和蔓延、掏霉菌繁殖、降低粮食呼吸及生理代谢强度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目的[10],并有效解决粮食中有害药剂的残留问题。

气调储粮主要有3种降氧、充氮或二氧化碳。

降氧是采用制氧机或分子筛除去储粮仓房内的空气中的氧气,一般氧气含量降到3%以下时可有效抑制各种储粮害虫的生存。

充氮或二氧化碳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向储粮仓房内充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氮气或二氧化碳,降低仓房内空气的含氧量。

气调储粮不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应该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绿色储粮技术。

3.3 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害虫技术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防治储粮害虫。

现在的进展有:利用储粮害虫的天敌昆虫及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捕、迷向技术干扰害虫繁殖和驱避剂阻止害虫取食等。

生物防治具有有效控制害虫、不污染粮食和环境、对人畜安全、改善生态系统和降低防治费用等多种优点,避免了以往化学防治害虫容易引起的环境和粮食的污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和害虫再猖獗的缺点[11]。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是大有前途的。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理害虫”(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12]措施,有效防治储粮害虫,抑制储粮害虫抗性的发生与发展,应该成为将来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的主导潮流。

“综合治理害虫”技术除了要求粮食在储存之前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清理,除去其中不利于储藏的杂质外,还要保持仓房和场地的清洁卫生,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应尽量创造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环境条件,并定期进行监控和检测。

针对我国气候条件差异和粮食储藏中比较突出的“北水南虫”的问题,各地区可采取不同的或综合的绿色储粮措施。

但应遵循尽是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来储藏我们的储备粮,保护我们的环境为原则。

参考文献[1] 马逊风.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3-27.[2] 吴志华.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25-26.[3] 徐春州,许红萍.对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的思考[J].粮油食品科技,2003(3):26-27.[4] 庞文渌,,李桂杰.减少农药使用,提倡绿色储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4(1):43-46.[5] 陈宪明.霉菌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J].粮食储藏,1996,25(4):40-42.[6] 张海燕.植物精油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J]. 粮食储藏,2004,33(3):7-11.[7] 靳祖训.中国进入WTO以后粮食储藏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方向[C].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5-11[8] 李全根.省级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1,(6):7-12.[9] 李隆术.储藏产品保护基础科学的探讨[J].粮食储藏,2001,30(1):3-5.[10] 沈宗海.粮油储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1] 白旭光.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发展[C].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77-81.[12] 刘新春.中国就建设绿色的粮食储备体系[C].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118-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