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志之目录及卷一
吴郡志

47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0645 0646 0647 0643 0644 0640 0639 0641 0638 0636
琴川续志草十卷 琴川三志补记十卷 琴川三志补记续八卷 [道光]虞乡志略十二卷 [光绪]常昭合志稿四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穿山小识二卷 [乾隆]吴江县志五十八卷首一 卷 [光绪]吴江县续志四十卷首一 卷 [乾隆]震泽县志三十八卷首一 卷 垂虹识小录六卷 黎里志十六卷首一卷 黎里续志十六卷首一卷 无锡志四卷 [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三十六卷 锡金识小录十二卷 锡金考乘十四卷首一卷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道光十一年(1831)张大镛刻本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光绪三十年(1904)活字本 清光绪间铅印《小方壶斋与地丛钞 补编》本 民国石印本 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清光绪十九年吴郡徐元圃刻本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五年禊湖书院刻本 影印本 1950 年无锡泰伯文献馆筹备处油印 本 清乾隆十七年纂 光绪二十二年王 念祖活字本 清道光间纂同治九年世瑞堂活字本 4 册 [1 函] 8 册 [1 函] 6 册 [1 函] 4 册 [1 函] 6 册 [1 函] 12 册 [2 函] 16 册 [2 函] 8 册 [2 函] 17 册 [3 函] 2 册 [1 函] 6册
(清)陈揆纂 (清)黄廷鉴纂 (清)黄廷鉴纂 (清)邓琳纂 (清)郑钟祥等修 庞鸿文等纂 (清)邵廷烈纂 (清)丁元正等修 倪师孟等纂 (清)金福曾等修 熊其英等纂 (清)陈和志修 沈彤等纂 (清)费善庆纂 (清)徐达源纂 (清)蔡丙圻纂 佚名纂 (明)吴凤翔修 李舜明纂 (清)黄卬纂 (清)周有壬纂
鲁山县矿产资源规划

《鲁山县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鲁山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录第一部分规划文本一总则 (1)二现状与形势 (2)(一)自然经济社会简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二)矿产资源现状 (6)1.矿产资源概况 (6)2.矿床分布特征 (10)3.矿产资源特点 (12)4.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现状 (13)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6)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17)7.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8)(三)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评价 (21)1.矿产资源利用规模增大 (21)2.矿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初见成效 (21)3.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21)4.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取得进展 (22)(四)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保证程度 (22)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30)(一)指导思想 (30)(二)基本原则 (30)(三)规划目标 (32)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38)(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方向 (38)(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布局 (39)(三)探矿权设置、投放及现有探矿权处置方案 (42)(四)重点勘查工程及科技攻关 (44)(五)勘查准入条件 (44)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46)(一)开发利用方向及总量调控 (46)(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47)(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52)(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 (58)(五)开采准入条件 (60)六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63)(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 (63)(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分区 (63)(三)矿山环境恢复重点治理工程 (65)(四)新建、改、扩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环境保护 (68)(五)停办、关闭或闭坑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69)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70)(一)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0)(二)预防和减轻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73)(三)结论及预期效果 (74)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6)(一)法制保障机制 (76)(二)行政保障机制 (76)(三)经济保障机制 (78)(四)社会保障机制 (81)(五)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 (81)(六)建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机制 (83)(七)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手段 (83)(八)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矿产资源忧患意识 (83)九附则 (85)第二部分编制说明一概论 (68)(一)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 (69)(二)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71)1.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71)2.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71)(三)目标任务和主要指标依据 (73)1.规划目标 (73)2.主要任务 (74)3.关于规划指标 (75)二规划编制程序 (79)(一)组织形式与人员配备 (79)(二)规划设计阶段 (79)1.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 (80)2.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阶段(2009年2月~3月) (80)3.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专题调研阶段(2009年3月~5月) (80)4.综合分析研究论证与编制阶段(2009年5月~10月) (81)5.征求意见阶段(2009年10月~12月) (82)6.编制与提交规划预审稿阶段(2009年12月~至今) (82)三研究基础与方法 (83)(一)矿产资源规划研究甚础 (83)(二)矿产资源需求的预测及可供性分析方法 (84)1.弹性系数模型 (84)2.类比模型 (85)3.回归模型 (86)4.使用强度模型 (87)(三)矿产资源规划的规划方法 (87)四规划主要内容 (89)(一)总则 (89)(二)矿产资源形势 (89)(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89)1.指导思想 (89)2.基本原则 (90)3.规划主要目标 (92)(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93)(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95)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 (96)2.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97)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100)4.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101)(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102)(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八)规划的实施和保证措施 (104)(九)附则 (105)五规划的主要成果 (106)(一)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106)(二)规划附表 (106)(三)规划图件 (107)(四)专题研究材料成果 (108)六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及采纳情况 (109)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明 (111)(一)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11)(二)缓减环境影响的措施 (112)(三)公众参与和跟踪评价 (113)八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14)(一)规划附图编制的说明 (114)1.鲁山县矿产资源分布图(附图1) (114)2.鲁山县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图(附图2) (115)3.鲁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附图3) (115)4.鲁山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附图4) (116)(二)基础数据来源 (116)(三)《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17)1.与上一级矿产资源规划的衔接 (117)2.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117)第一部分规划文本一总则“十一五”及其后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发展战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支柱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煤炭资源型向化工、建材等多行业发展,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灵璧县志

灵璧县志作者:(清)吴嵩,(清)顾勤墉纂修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07-8-1字数:850000版次: 1页数:570印刷时间:2007-8-1开本:16开印次: 1纸张:胶版纸I S B N :9787807076834包装:精装[编辑本段]内容简介我们这次点注的《灵璧县志》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马骗发起纂修的,后因马骗积劳成疾殁于任上,修志中缀。
康熙十二年吴嵩出任灵璧知县后,组织儒学生员,由儒学训导汪之章出任编辑,继续纂修县志,于康熙十三年深秋成书,“为简三百六十余例”,后因离任未能付梓面世。
继任者高士朗、姜玉皆因忙于县事,未能将志稿纂成。
直至康熙十九年夏顾勤墉到职后,为奉“宪檄”,“亟录以应”,终将《灵璧县志》纂成,前后历时八年。
该志为写本,共分8 卷,后附《外纪》1卷,约16万字。
分别为舆地志、食货志、河防志、秩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
全面记述了上起事物发端、下止清康熙十三年约两千年间灵璧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将上下两千年古代灵璧社会面貌较为完整地呈现在今人面前,为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点注这部志书过程中,我们是基本按照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说明》进行的。
同时,我们根据《灵璧县志》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调整,并在卷首设置了目录,书后附以影印原文,以方便读者使用和研究。
这本清代志书,是我县文化史上遗存不多的一部综合志书。
他全面概括地记述了我县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为我县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具宝贵的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灵璧一中退休老教师王淑一同志在执笔点注这部志书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工具书,力求做到校点精当,注释准确科学。
使这一深藏“闺中”的古籍文献,能够更大范围地为今人所用,使之“平民化”。
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工作精神和求真求实严谨态度,为我县古籍发掘整理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安徽省市地方志业务主管部门在《灵璧县志》(康熙)的校注过程中,给予了极大关注和热情的指导,使这部古代志书的整理更加符合规范。
宝丰县志概要

《宝丰县志》清道光《宝丰县志》,是知县李彷梧主修。
耿兴宗主纂,于道光十七年(1837)出版。
其后,因战乱匪祸频仍,原版损佚。
后将道光十七年本整理重印,于1989年重新出版,即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
《宝丰县志》传下来的有李、马、陆三家,《马志》是乾隆四年任知县马格主持编纂,《陆志》是乾隆五十二年任知县陆蓉主持编纂,而现今这个版本是道光十一年任知县李彷梧主持编纂。
该版本《宝丰县志》共十六卷,包含纪、舆地志、建置志、典祀志、籍赋志、兵防志、职官志、选举志、名宦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和杂文志。
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之凡例:一、语有互见,事无重出,传记例也。
二、凭古籍增入者,必注明出处。
三、志贵典赅,尤贵简明。
四、《马志》书村落,为省察设也,易之以图,形势不烦言而解。
五、《陆志》仓廒物产归田赋,甲户归兵防。
兹以仓储归建置,甲户归田赋,物产归舆地,从《马志》也。
六、《陆志》祠庙,有见于坛庙,有见于寺观,有见于典祀,参差不一。
兹以文庙别做学校一篇,其余有关典祀者入典祀,无关典祀者尽入寺观,以清眉目。
卷之二·舆地志上·山川1.鱼山,旧志以为即鱼齿山,是为《歧路灯》作者李绿园的家乡。
2.九里山,《河南通志》云:相传汉高祖败项羽于此。
3.龙兴山,旧志云:即龙山。
4.香山,名字由来已久,现仍存,上有香山寺。
5.三堆山,《河南通志》云:唐白居易居此。
《汝州志》云:三堆山在县西商酒务,山下有白乐天故宅,临汝郡公墓。
6.歇马山,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汉高祖道出宛洛,曾驻马于此。
7.交马岭,在县东北十五里,世传汉贾复与王莽将尝战于此,明于此地设巡检司。
8.湛水,《元和郡县志》:湛水在县东三十里,春秋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战于湛陂是也。
9.马渡河,世传光武提兵至此,适汝水泛涨,军竟渡,故名。
卷之二·舆地志下·古迹1.豢龙城,《太平寰宇记》云:在县东南五十里。
《方舆纪要》:相传豢龙氏刘累尝居此。
历代邹县志十种目录

2
六、邹县序志 (清光绪十八年 吴若灏纂修)……………………………511
序及编纂姓氏 513
图 515
水经注诸水入泗道图
学宫图
县署图
辛庄分防应汛图
第一卷 天文志 517
令长 教佐 营汛
星野 祥异 517
第八卷 选举志 547
第二卷 方域志 519
仕进 科目 世职
沿革 519 山水 520 古迹 521 风俗 524
兖州府总图
凫山图
尼山图
孟母祠图
邹县总图
峄山图
文庙图
子思书院图
县治图
四基山图
孟庙图
子思祠图
沿革志 97
庙食志 110
建置志 98
君迹志(臣附)112
丁地志(赋役附)102
贤迹志 117
卷二 119
职官志(名宦附)119
风土志 135-136
选举志(人物附)125
陵墓志 136-137
山水志
133-135
第二卷 35
古今碑记(山川 桥梁 庙祠 诏旨 碑记 祭文凡二十四通)35
第三卷 52
中庸书院事纪 52 历代碑记(凡五通)53 题中庸精舍诗 59 题曝书台诗 孟母断机堂诏
旨碑记(凡八通) 题断机堂诗 马鞍山孟父母林墓碑文 题孟母墓祠诗赞
第四卷 66
孟子出处事迹 孟子姓氏源流 封谥 配饗从祀 67
历代诏旨 68 历代修建孟庙碑记 历代谒庙祭文 77
名宦志 232
卷二 人民部 203
赋役志 240
丁口志 203 风俗志 207 选举志 209 圣贤志 211
驿遞志 246 防御志 250 建置志 254 旧志序文(阙)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与兴衰(续)连载五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与兴衰(续)第九代第⼗⼀任鲁王朱寿镛:恭王第五⼦,初封泰兴郡王,宪王⽆⼦,袭兄爵。
崇祯⼗年(1637)嗣封。
享国五年。
以崇祯⼗四年(1641)薨,谥⽈肃。
鲁王朱寿镛任内的五年,可谓是⼤明朝和兖州府多灾多难的五年。
清康熙版《兖州府志》记:怀宗崇祯⼗⼀年,春旱,六⽉始⾬,连沛三⽉,平地成河,⽔流百⽇。
据柏杨著《中国历史年表》记:崇祯⼗三年(1628)⼭东⼤旱、⼤蝗。
⾄冬⼤饥,⼈相⾷。
兖州府地区四季⽆⾬雪,夏⽣蝗蝻,⼋⽉降霜,九⽉冰冻,⼈⾷⼈⾁,饥死者⼗有⼋九。
居民相劫为⾷,官役捕之,群⼊⼭⾕为盗。
从兹四境啸聚,岁岁不宁矣。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崇祯)⼗三年,蝗旱奇荒,⽃麦⼆两(银),瘟疫盛⾏,盗贼频发,⽗⼦相⾷,⼈死过半,饥民数万,拥⼊府城。
⼗四年,⽃⽶万钱,⼟寇蜂起,路断⼈⾏,男⼥不⽣育,尤为奇变。
鲁王朱寿镛任内,清兵多次进犯,崇祯⼗⼆年,清兵攻兖州城不克,连攻鱼台、城武、⾦乡、单县等县城,四处烧杀掠夺。
史志对鲁王朱寿镛鲜有记载,明末⽂学家张岱在《琅环⽂集》中写有朱寿镛好神仙、佛学,有书画造诣,到处游⼭玩⽔,也曾捐⾦募⼠,助官兵拒守府城。
笔者认为,朱寿镛游⼭玩⽔时,应在没任鲁王之前,任鲁王后捐⾦募⼠守府城才是乱世中的为王所为。
朱寿镛善画花鸟画,他与族叔朱颐堐合编的《画法⼤成》存世,其中收录他的三⼗多幅画作。
朱寿镛于崇祯⼗四年内外交困中薨。
他在世时就效仿王兄为⾃⼰建造了⾮常隐秘的陵园。
近四百年以来,鲁宪王、鲁肃王与两位鲁先王⼤⼩汤妃的陵墓,迄今为⽌仍未被发现,打破了“天下没有不败之家、地下没有不被盗之墓”的惯例。
清康熙版《兖州府志》记:第⼗代第⼗⼆任鲁王:庶⼦以派嗣(封鲁王),以派谦恭下⼠。
肃王病以派刲肱求祷,⼈称为孝。
以派⽴⼀年,崇祯⼗五年(1642)⼤师克兖城下之,王⽗⼦俱死于兵。
(注55)⽗亡病重,朱以派能割⾝上的⾁来祷告神灵,被世⼈称为孝⼦,这是封建社会作为⼈⼦的⼀种孝道⾏为,这也许是朱以派在众多兄弟之间能被嗣封为王的原因。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850册)目录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850册)目录《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全850册)天一阁博物馆编成品尺寸:185*260cm正文页数:548000页出版时间:2017年12月ISBN978-7-5013-5991-2定价:498000元囊括天一阁所藏515部、3273册历代方志。
注:本目录在转换中可能存在错误,请以成书为准。
北京市[嘉靖]隆庆志十卷附录一卷(明)谢庭桂编次(明)苏乾续编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隆庆]昌平州志八卷(存卷三至八)(明)崔学履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刻本[乾隆]延庆州志十卷首一卷(清)李钟俾修(清)穆元肇方世熙纂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天津市[嘉靖]蓟州志十八卷(存卷一至四)(明)熊相编次明嘉靖三年(1524)刻本河北省两镇三关通志□□卷(存卷一至十三)(明)尹耕纂修明刻本[嘉靖]获鹿县志十二卷(存卷二至十二)(明)赵惟勤纂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正德]赵州志八卷(明)程遵纂修明正德十年(1515)刻本[隆庆]赵州志十卷(明)蔡懋昭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刻本[康熙]灵寿县志十卷末一卷(清)陆陇其修(清)傅维橒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嘉靖]平山县续录志□卷(存卷四至五)(明)李从今修(明)仇天民纂明嘉靖刻本[嘉靖]滦志□□卷(卷存二至三、五)(明)陈士元辑(明)陈嘉谟校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弘治]永平府志十卷(明)吴杰张廷纲纂修明弘治刻本[正德]大名府志十卷(明)唐锦编纂(明)石禄修(明)陈滞采辑明正德刻本[咸丰]大名府志二十二卷首一卷续志六卷末一卷(清)朱煐等纂修(清)武蔚文续修(清)郭程先续纂(清)高继珩增补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嘉靖]广平府志十六卷(明)陈棐翁相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蓝印本[正德]临漳县志十卷(明)景芳编明正德刻本[康熙]元城县志六卷首一卷(清)陈伟编纂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同治]续修元城县志六卷首一卷(清)吴大镛编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嘉靖]彰德府磁州涉县志一卷佚名纂修明抄本[嘉靖]磁州志四卷(明)周文龙重刊(明)孙绍郝腾霄等编次明嘉靖刻本[嘉靖]武安县志四卷(明)唐交陈玮纂修明嘉靖刻本[嘉靖]顺德志三十五卷(存卷十至三十五)(明)孙锦修(明)高纂明嘉靖刻本[嘉靖]威县志八卷(明)胡容纂修明嘉靖王组刻本[成化]重修保定志二十五卷(明)章律张才纂修(明)徐珪重编明弘治八年(1495)刻本[嘉靖]清苑县志六卷(明)李廷宝纂修明嘉靖刻本[弘治]易州志二十卷(明)戴敏修(明)戴铣纂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嘉靖]蠡县志五卷(明)李复初纂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刻本[嘉靖]雄乘二卷(明)王齐撰明嘉靖刻本[正德]涿州志十二卷(存卷五至十二)(明)刘坦郑恢纂修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嘉靖]定州志四卷(存卷二至四)(明)倪玑刘堪纂修明嘉靖刻本[道光]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宝琳劳沅恩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嘉靖]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郜相樊深撰明嘉靖刻本[乾隆]永清县志不分卷(清)周震荣修(清)章学诚纂抄本[康熙]文安县志八卷(清)杨朝麟修(清)胡淓等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嘉靖]霸州志九卷(明)唐交高浚等纂修明嘉靖刻本[同治]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附国朝贞节表五卷(清)吴汝纶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瑞书院刻本山西省[嘉靖]太原县志六卷(明)高汝行纂修明嘉靖刻本[正德]大同府志十八卷(存卷五至十八)(明)张钦编次明正德刻本[弘治]浑源州志五卷(存卷五)(明)董锡编明弘治刻本[同治]榆次县志十六卷(清)俞世铨陶良骏修(清)王平格王序宾纂清同治二年(1863)凤鸣书院刻本[光绪]寿阳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清)马家鼎白昶修(清)张嘉言祁世长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陈守中校补刻本[嘉庆]介休县志十四卷(清)徐品山陆元鏸修(清)熊兆占等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光绪]绛县志二十一卷(清)胡延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嘉靖]曲沃县志五卷(明)刘鲁生李廷宝纂修明嘉靖刻本[嘉靖]翼城县志六卷(明)鄢桂枝杨汝泽纂修明嘉靖刻本吉林省[光绪]奉化县志十四卷末一卷(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上海市[正德]松江府志三十二卷(明)陈威喻时修顾清纂明正德七年(1512)刻本[弘治]上海志八卷(明)郭经修(明)唐锦编纂明弘治刻本[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应宝时等修(清)俞樾方宗诚纂清同治十年(1871)吴门臬署刻本[万历]嘉定县志二十二卷(存卷五至六)(明)韩浚张应武撰明万历刻本[光绪]嘉定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缺附一卷)(清)程其珏辑(清)杨震福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江苏省[嘉靖]南畿志六十四卷(存卷十二至二十七)(明)闻人诠陈沂撰明嘉靖刻本[康熙]江宁府志三十四卷(存卷一至十四)(清)陈开虞纂修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万历]江浦县志十二卷(缺卷四至八)(明)沈孟化张梦栢等纂修明万历刻本[同治]上江两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莫祥芝甘绍盘纂(清)汪士铎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嘉靖]六合县志八卷(明)董邦政修黄绍文纂明嘉靖刻本[嘉靖]高淳县志四卷(明)刘启东贾宗鲁等纂修明嘉靖刻本[万历]无锡县志二十四卷图一卷(存卷十三至二十四)(明)周邦杰秦梁纂修明万历刻本[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四十卷首一卷附编六卷(清)裴大中倪咸生修(清)秦缃业等纂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嘉靖]江阴县志二十一卷(明)赵锦修张衮等纂明嘉靖刻本重刊荆溪县志四卷首一卷(清)唐仲冕等修(清)宁楷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刻《宜兴荆溪旧志五种》本[民国]梅里备志八卷首一卷余霖纂民国十一年(1922)阅沧楼刻本[乾隆]梅里志十六卷(清)杨谦纂(清)李富孙补清道光五年(1825)补刻本[乾隆]铜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张宏运修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嘉靖]沛县志十卷(明)王治修(明)马伟纂明嘉靖刻本[嘉靖]重修邳州志十卷(存卷一至八)(明)杨辅等纂修明嘉靖刻本[嘉庆]邳州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丁观堂修(清)陈燮纂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咸丰]邳州志二十卷首一卷(清)鲁一同撰清咸丰元年(1851)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印本[成化]重修毗陵志四十卷(明)孙仁朱昱纂修明成化刻本[正德]常州府志续集八卷(明)张恺纂修明正德刻本[康熙]武进县志四十四卷(清)陈玉璂纂修清康熙刻本(卷一至三、八、十一至十二、二十一至二十九、三十四至三十六据北京大学藏清康熙刻本配补)[康熙]金坛县志十六卷(明)郭毓秀纂修清康熙刻本(卷四至八据北京大学藏清康熙刻本配补)九一—九二[元丰]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宋)朱长文撰明万历二年(1574)龙宗武刻本[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明)林世远修(明)王鏊等纂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乾隆]苏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雅尔哈善傅椿提调(清)习寯纂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同治]苏州府志一百五十卷首三卷(清)李铭皖谭钧培修(清)冯桂芬纂清光绪八年(1882)江苏书局刻本[嘉庆]吴门补乘九卷首一卷续编一卷(清)钱思元纂(清)钱士锜补辑清嘉庆八年(1803)纂二十五年(1820)补辑吴门钱氏刻本[嘉靖]吴邑志十六卷图说一卷(缺图说)(明)苏佑杨循吉纂修明嘉靖刻本[崇祯]吴县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明)牛若麟王焕如纂修明崇祯刻本[隆庆]长洲县志十四卷(明)张德夫皇甫汸纂修明隆庆刻本[雍正]昭文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劳必达修(清)陈祖范纂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至正]昆山郡志六卷(元)杨譓纂清影元抄本[嘉靖]昆山县志十六卷(明)杨逢春方鹏纂修明嘉靖刻本[嘉靖]太仓州志十卷(明)周士佐张寅纂修明崇祯二年(1629)刘彦心刻本[民国]太仓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三至九、十一至十六、二十三至末)王祖畬纂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嘉靖]通州志六卷(明)钟汪修(明)林颖纂明嘉靖刻本[万历]通州志八卷(明)沈明臣纂修(明)林云程订正明万历刻本[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十卷(明)谢绍祖修辑明嘉靖刻本[嘉靖]海门县志集六卷(明)崔桐辑(明)吴宗元校明嘉靖刻万历增补本[隆庆]海州志十卷(明)张峰纂修(明)裴天佑校正明隆庆刻本[万历]赣榆县志□□卷(存卷五)(明)樊兆程唐时熙等纂修明万历刻本[光绪]赣榆县志十八卷(清)王豫熙修(清)张謇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万历]淮安府志二十卷(明)陈文烛修(明)郭大纶纂明万历刻本[光绪]盐城县志十七卷首一卷(清)刘崇照修(清)龙继栋陈玉树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存卷一至三、七至十二、十八至二十二、三十二至三十三、三十七至三十八)(明)盛仪等纂修明嘉靖刻本[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七十二卷首一卷(清)阿克当阿监修(清)姚文田江藩等纂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同治]续纂扬州府志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清)晏端书等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嘉靖]宝应县志略四卷(明)宋佐闻人诠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隆庆]宝应县志十卷(明)汤一贤校辑(明)吴铎仲承嘉吴敏道修明隆庆三年(1569)刻本[隆庆]仪真县志十四卷(明)申嘉瑞李文等纂修明隆庆刻本[乾隆]高邮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宜仑修(清)夏之蓉沈之本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万历]丹徒县志四卷(明)何世学续增明万历刻本[弘治]句容县志十二卷(明)程文纂辑(明)王韶校正明弘治刻本[万历]宿迁县志八卷(明)喻文伟纂辑(明)何仪刘筭纂修明万历刻本浙江省[嘉靖]浙江通志七十二卷(明)胡宗宪薛应旗纂修明嘉靖刻本[雍正]勅修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首三卷(清)李卫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机傅王露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书局刻本浙志便览七卷(清)李应珏撰清光绪十七年(1891)杭城吏隐斋刻本[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不分卷浙江通志馆修余绍宋孙延钊等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淳祐]临安志不分卷(宋)赵与修(宋)陈仁玉纂清抄本[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存卷十二至五十四、六十至六十三、六十七至七十四、八十一至八十九、九十一至九十七)(宋)潜说友纂修清抄本[万历]严州府志二十五卷(存卷五至六、九至十一、十七至十九)(明)杨守仁修(明)徐楚纂明万历刻本[乾隆]严州府志三十五卷首一卷(存卷四至三十五)(清)吴士进修(清)胡书源等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嘉靖]萧山县志六卷(明)林策修(明)张烛纂(明)魏堂续增明嘉靖刻万历增修本[嘉靖]萧山县志六卷(明)林策修(明)张烛纂(明)魏堂续增民国抄本[万历]萧山县志六卷(存卷三至六)(明)刘会修(明)戴文明等纂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乾隆]萧山县志四十卷(清)黄钰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49)刻本[民国]萧山县志稿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彭延庆修姚莹俊纂张宗海续修杨士龙续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嘉庆]余杭县志四十卷(清)张吉安修(清)朱文藻纂(清)崔应橊董作栋续纂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嘉靖]淳安县志十七卷(明)姚鸣鸾修(明)余坤等纂明嘉靖三年(1524)刻本[光绪]建德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清)谢仁澍吴俊修(清)俞观旭孙诒谋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宋元四明六志清咸丰四年(1854)甬上徐氏烟屿楼刻本[乾道]四明图经十二卷(宋)张津等纂[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宋)胡榘修(宋)方万里罗浚纂[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宋)吴潜修(宋)梅应发罗锡纂[大德]昌国州图志七卷(元)郭荐冯福京纂修[延祐]四明志二十卷(元)马泽修(元)袁桷纂[至正]四明续志十二卷(元)王元恭修(元)王厚孙徐亮纂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二卷(宋)魏岘撰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九卷(清)徐时栋纂(清)陈子湘补纂[延祐]四明志二十卷(存卷一至三、五至六、八、十四至二十)(元)马泽修(元)袁桷纂清抄本[嘉靖]宁波府志四十二卷(明)周希哲曾镒修(明)张时彻等纂明嘉靖刻本四明志征不分卷(清)郑□编稿本[雍正]宁波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曹秉仁修(清)万经等纂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乾隆]镇海县志八卷首一卷(清)王梦弼邵向荣纂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卷首、一、四、六至八系抄配)[光绪]镇海县志四十卷(清)于万川修(清)俞樾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鲲池书院刻本[民国]镇海县志四十五卷首一卷洪锡范盛鸿焘修王荣商杨敏曾纂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二卷董祖义纂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敬止录四十卷(明)高宇泰纂清抄本敬止录四十卷(明)高宇泰纂清小隐山庄抄本敬止录四十卷目次一卷(存目次、卷一至三)(明)高宇泰纂民国冯贞群抄本[康熙]鄞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汪源泽修(清)闻性道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乾隆]鄞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钱维乔修(清)钱大昕等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咸丰]鄞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清)张铣修(清)周道遵纂清咸丰五至六年(1855—1856)刻本[同治]鄞县志七十五卷(清)戴枚修(清)张恕董沛等纂清光绪三年(1877)刻四年增刻本[光绪]鄞县志不分卷(清)戴枚修(清)张恕董沛等纂清同治稿本[民国]鄞县通志五十一编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一九五一年宁波鄞县通志馆铅印本鄞县通志未刊稿节录不分卷佚名撰民国稿本[嘉靖]象山县志十五卷(明)毛德京修(明)杨民彝周茂伯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隆庆增修本[康熙]象山县志十六卷(清)胡祚远修(清)姚廷杰纂抄本[雍正]象山县志四十二卷(存卷一至三十六、三十八至四十二)(清)马受曾修(清)林文懋纂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乾隆]象山县志十二卷(清)史鸣皋修(清)姜炳璋冒春荣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道光]象山县志二十二卷文类二卷首一卷(清)童立成吴锡畴修(清)冯登府等纂民国四年(1915)张鹏霄木活字印本[光绪]宁海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王瑞成程云骥修(清)张浚等纂清光绪十九年(1893)修二十八年(1902)刻本[嘉靖]余姚县志十七卷(存卷五至十七)(明)顾存仁修(明)杨抚岑原道胡膏纂明嘉靖刻本[乾隆]余姚志四十卷(清)唐若瀛修(清)邵晋涵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光绪]余姚县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炳麟修(清)邵友濂孙德祖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天启]慈溪县志十六卷(明)李逢申修(明)姚宗文等纂近抄本[雍正]慈溪县志十六卷(清)杨正笋修(清)冯鸿模等纂清雍正九年(1731)刻乾隆三年(1738)增刻本[光绪]慈溪县志五十六卷附编一卷(清)杨泰亨冯可镛纂清光绪刻本[光绪]慈溪县志不分卷(清)杨泰亨冯可镛纂稿本慈溪县志札录不分卷清抄本[乾隆]奉化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曹膏唐宇霦修(清)陈琦等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光绪]奉化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李前泮修(清)张美翊等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民国]奉化县补义志十卷蒋尧裳纂民国元年(1912)奉化赵氏剡曲草堂木活字印本[康熙]桃源志八卷(清)臧麟炳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油印本[康熙]桃源乡志八卷(存卷一至二)(清)臧麟炳纂清抄本石步志一卷(清)叶维新修(清)叶四聪纂稿本石步志一卷(清)叶维新修(清)叶四聪纂清抄本[光绪]剡源乡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赵霈涛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化赵氏剡曲草堂木活字印本[光绪]忠义乡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吴文江纂稿本[光绪]忠义乡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吴文江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弘治]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邓淮修(明)王瓒蔡芳纂明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弘治]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邓淮修(明)王瓒蔡芳纂民国朱氏别宥斋抄本[嘉靖]温州府志八卷(明)张孚敬纂修明嘉靖刻本[雍正]泰顺县志十卷首一卷(清)朱国源修(清)朱廷琦等纂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乾隆]瑞安县志十卷(清)陈永清修(清)章昱吴庆云纂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永乐]温州府乐清县志八卷佚名纂修明永乐刻本[康熙]嘉兴府志十八卷首一卷(清)袁国梓等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光绪]嘉兴府志八十八卷首二卷(清)许瑶光修(清)吴仰贤等纂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嘉兴鸳湖书院刻本[康熙]嘉兴县志九卷(清)何鋕修(清)王庭徐发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康煕]秀水县志十卷(清)任之鼎修(清)范正辂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嘉庆]重修嘉善县志二十卷首一卷(存卷首至七、九至十二、十四至二十)(清)万相宾纂修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光绪]海盐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彬修(清)徐用仪纂清光绪二至三年(1876—1877)蔚文书院刻本[天启]平湖县志十九卷图一卷(明)程楷修(明)杨儁卿纂明天启七年(1627)刻本[乾隆]平湖县志十卷(清)高国楹修(清)倪藻垣等纂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乾隆]平湖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恒修(清)张諴等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光绪]平湖县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彭润章姚光宇等修(清)叶廉锷等纂平湖殉难录一卷(清)彭润章辑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康熙]桐乡县志五卷(清)徐秉元修(清)仲弘道纂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康熙]石门县志十二卷(清)杜森修(清)祝文彦等纂(清)邝世培续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十六年续修刻本乌青文献十二卷(清)张园真纂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草堂刻本[嘉靖]武康县志八卷(明)程嗣功骆文盛修(明)魏实李森同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康熙]武康县志八卷(存卷七至八)(清)冯圣泽骆维恭纂民国抄本[嘉靖]安吉州志十六卷(存卷一至四、九至十一、十五至十六)(明)伍余福纂明嘉靖刻本[嘉靖]安吉州志八卷(明)江一麟陈敬则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嘉泰]会稽志二十卷(存卷十四至十五)(宋)沈作宾修(宋)施宿等纂明抄本[嘉泰]会稽志二十卷(存卷十六至十七)(宋)沈作宾修(宋)施宿等纂明正德五年(1510)刻本[万历]绍兴府志五十卷(存卷一至二、五至六、十二至十七、二十一至五十)(明)萧良干修(明)张元忭孙矿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康熙]绍兴府志六十卷(存卷一至二、四至九、二十至三十二、三十五至三十七、四十六至五十一、五十五至五十七)(清)俞卿修(清)周徐彩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乾隆]绍兴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李亨特等修(清)平恕徐嵩纂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乾隆]绍兴府志校记不分卷(清)李慈铭撰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万历]会稽县志十六卷(明)杨维新修(明)张元忭徐渭纂明万历三年(1575)刻本新修会稽县志不分卷(清)佚名撰清抄本[康熙]山阴县志三十八卷(缺卷一)(清)高登先修(清)沈麟趾单国骥等纂清康熙十年(1671)刻二十二年增刻康熙四十年、雍正二年(1724)递修本[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储家藻修(清)徐致靖纂清光绪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898—1899)刻本[万历]新昌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明)田管修(明)吕光洵纂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康熙]新昌县志十八卷(清)刘作梁修(清)吕曾柟纂清康熙十年(1671)刻本[民国]新昌县志二十卷沃洲诗存一卷文存一卷金城修陈畬纂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剡录十卷(宋)史安之修(宋)高似孙纂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剡录十卷(宋)史安之修(宋)高似孙纂清蔡圣涯抄本[成化]嵊志十卷(存卷一至五)(明)许岳英修(明)钱悌纂明抄本嵊县志图考不分卷佚名清抄本[道光]嵊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式圃修(清)朱渌等纂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同治]嵊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严思忠陈仲麟修(清)蔡以瑺等纂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民国]嵊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牛荫麐罗毅修丁谦余重耀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康熙]金华府志三十卷(存卷十七至三十)(清)张荩修(清)沈麟趾等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嘉靖]浦江志略八卷(明)毛凤韶修(明)王庭兰校明嘉靖五年(1526)刻本[光绪]兰溪县志八卷首一卷(清)秦簧邵秉经修(清)唐壬森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康熙]义乌县志二十卷(清)王廷曾纂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卷一、十五至十六据复旦大学藏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配补)[正德]永康县志八卷(明)吴宜济胡楷修(明)陈泗等纂明正德九年(1514)修嘉靖三年(1524)胡楷刻本[弘治]衢州府志十五卷(明)沈杰修(明)吾冔吴夔纂明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康熙]衢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杨廷望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刘国光刻本[康熙]西安县新志正误三卷(清)陈埙撰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龙游修志采访启不分卷(清)张照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昌国州图志七卷首一卷(元)冯福京撰抄本昌国典咏十卷(清)朱绪曾撰抄本[嘉靖]定海县志十三卷(明)何愈修(明)张时彻等纂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刻本[光绪]定海厅志三十卷首一卷(清)史致驯修(清)陈重威黄以周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黄树藩刻本定海厅志三十卷首一卷(存卷二十三、二十九)(清)史致驯修(清)陈重威黄以周纂民国朱鼎煦别宥斋抄本[康熙]定海县志八卷(清)缪燧修(清)陈管等纂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康熙]定海县志不分卷(清)王元士纂修(清)郝良桐续修清抄本[民国]定海县志不分卷陈训正马瀛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旅沪同乡会铅印本[民国]岱山镇志二十卷首一卷汤浚纂民国十六年(1927)定海汤氏一某轩木活字印本[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宋)黄㽦齐硕修(宋)陈耆卿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道光元年(1821)刻本[康熙]台州府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张联元修(清)方景濂等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万历]黄岩县志七卷(明)袁应祺修(明)牟汝忠等纂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康熙]黄岩县志八卷(清)刘宽修(清)平遇潘最纂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光绪]黄岩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陈宝善孙憙修(清)王棻纂(清)陈钟英郑锡滜续修(清)王咏霓续纂清同治七年(1868)修、光绪元年(1875)续修、光绪三年刻本[民国]路桥志略二卷杨晨编抄本[光绪]仙居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附仙居集二十四卷(清)王寿颐潘纪恩修(清)王棻李仲昭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印本[嘉靖]太平县志八卷(明)曾才汉修(明)叶良佩纂明嘉靖刻本[嘉庆]太平县志十八卷(清)庆霖修(清)戚学标等纂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成化]处州府志十八卷(存卷一至二、五至六、九至十二、十六至十八)(明)郭忠修(明)刘宣纂明成化刻本[光绪]处州府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潘绍诒修(清)周荣椿纂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光绪]青田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雷铣修(清)王棻纂清光绪元年至二年(1875—1876)刻本[光绪]缙云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何乃容葛华修(清)潘树堂纂清光绪二至七年(1876—1881)刻本[光绪]松阳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支恒椿修(清)丁凤章等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康熙]云和县志五卷(清)林汪远修(清)柳之元等纂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卷五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配补)[乾隆]龙泉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苏遇龙修(清)沈光厚等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安徽省[嘉靖]怀远县志二卷(明)孙维礼杨钧纂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嘉靖]寿州志八卷(明)栗永禄纂修明嘉靖刻本[光绪]寿州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曾道唯等修(清)葛荫南等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印本[嘉靖]和州志十七卷(存卷八至十五)(明)易鸾纂修明嘉靖刻蓝印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7 鲁山县志目录 、疆域 沿华、分野、里至、形胜、山川、乡镇、市廛、风俗、 二、田赋 田亩、项税、课钞、户口、徭役、物产、 三、祀典 (土 +颤左)遗庙祠 四、建置 城池学校公署、仓场、阴阳医院、坊扁、漏泽园 五、官师 封爵、职官 六、人物 乡贤、孝节、文学、名将、乡宦、寿官、耆老、散官 七、选举 进士、举人、贡士、例贡、材(言胥)、王府官、恩典 八、古迹 陵墓、城垒、台榭、岗寨、寺观陶冶、景 九、艺文 诰勑、书籍、碑记、墓表、序、颂、箴、规、诗、歌、替 十、识杂 灾祥、仙释、异纪、附录、 鲁山县志目录 2 / 27
鲁山县志卷之一 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篡修 训导蒋希周刘璧同修 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 痒生贾章马世安采辑 疆域 志疆域者本成周职,方舆图以辩土也,秦并六国,遂不师古,天下始分为 郡县,历代相沿,势不能易,至今循之,为成规,故一邑侯封百里,迹不古而 意则古矣,曰沿革原县治也,曰分野别星土也,曰里至昭四达也,曰形胜状一 方也,以至山川列而明秀著乡镇,次而庶居彰舆夫市廛,得交易之所风俗,巡 习尚之,常此固一邑气势之所钟宝
国家元气之攸寓也,惟体国图治者克培之,故作疆域志 沿革 鲁山禹贡豫州之域,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 韩,秦属颖川郡,汉始置鲁阳县,治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属魏,晋属南 阳,后魏置樊州,寻废立鲁阳郡,
封功臣于此为郡王,后周置三鸦镇齐城,隋初复为鲁阳县,属襄城郡,炀 帝末,始名鲁山,后王世充置鲁州,唐武德二年,州废俄以鲁山(左水右上厶 右下虫)阳,后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以县属 汝州,五代并因其旧至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皇明洪武二年天兵下河南民遂归 除仍以属南阳府汝州,成化十二年改属河南汝州,鲁县即商周时五鄙四甸之县 也,至汉仍,秦制郡县,天下始大,鲁县为鲁阳县治通签谓刘累学扰龙于豢龙 氏,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而使求之,累惧 而迁于鲁县,说者乃谓累夏人,曰迁鲁县是夏时已有此县也,及按禹时水土方 平法制未备,虽会涂山国以万计,而国未有县之置也,虽诗信彼南山,惟禹之 甸,而甸未有县之设也,至商周井田之制行畿外六遂始以五家为邻,五邻为四 里,为(赞卩),五(赞卩)为鄙,五鄙为遂,五遂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 县,四县为都,中间始有县之云,然亦不过一小地方之3 / 27
名耳,至秦孝公并诸小 乡为县,置令丞而县之名始兴,始皇并天下以郡领县,而县与郡斯通隶于天 子,故鲁阳乃汉即商周鄙甸之鲁县,大之而领,以南阳郡者通鉴之讼,无乃商 周距夏未远亦必有所据而知累迁此境,即伊商周鄙甸这名鲁县者故云,然非谓 夏时已有此县治也,抑有谓通鉴为鲁县今县,鲁阳未可以鲁阳为鲁县,殊不 知,古今建置,率多以地命名,是县之东有山曰鲁山,商周时为鄙,为甸,已 以山名至汉,虽建立县治亦不过曰鲁阳,以县值鲁山之阳皆不遗山以立名则鲁 阳即鲁县也明矣,抑隋初更鲁阳为鲁是亦欲仍古旧名,末又直指名鲁山县,至 今因之,不革又可验矣,是则鲁县谡非累时迁之县固不可谡即累时迁之,县亦 不可也因详辩之于沿革之后庶便览者改云
分野 鲁山在豫州之哉,其分星在氏房心三宿,故周礼保间氏封域注云房星豫 州,史记天官书主注星经云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然在 县在豫州而次房心之灵明矣里至
东南道 南京应天府陆路一千四百里 东北道 北京顺天府一千八百里 四至 东至任店抵叶县为界七十里 西至没大领抵嵩县为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白沙领抵裕州为界五十里 北至青条领抵汝州为界三十里 八到 东到叶县九十里路通汝宁府 西到嵩县一百八十里路通卢氏县 4 / 27
南到裕州一百五十里路通唐县 北到汝州一百三十里路通河南府 东南到泌阳县一百门十里路通确山县 西南到南召县九十里路通南阳府 西北到伊阳县一百五十里路通陕州 东北到宝丰县五十里路通许州钧州 形胜 鲁山前襟沙水,后枕琴台,左控鲁山右涵汤谷,土壤活而旱涝保收,气侯 平而民无瘴疠,斯民之乐土,实汝遁之胜境也
山川 山 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峰 山,盖声相近之误也,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候云散占其明明,历历有验, 允济民时上建瑞云观,有碑记见艺文
里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光武为莽所在地迫至此,值暮错黑举手祝 天而夕阳回照,故名,上有观音堂,今改为寺僧居焉
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始天明,因以名 虎头山在县西十五里,山不甚峻,状如虎伏故得名 彭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世谓彭越会屯兵于此因名 扶鞍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唐秦王庙,世传昔秦王尝驻马于憩鞍故名 大盂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顶并窳四图若城,俗呼为大城山小城山,见大 明一统志龟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邻汝州界峰峦重叠,势极险阴,人迹罕至上有龙 (左鱼右秋)及灵佑侯普济调,岁旱祷雨有应,山有石刻龟君山三字,见一统 志
鸡笼山在县西八下里山峰形似鸡笼故名, 5 / 27
摘星楼山在县一百里邻挂(左土豆右皮)楼山,以山峰之高星辰可摘而名 花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九天圣母庙 (上均下王)公(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八十里俗传昔有孝妇不厌夫家贫 乏,晨昏运水之远感神人乘马于途三索水饮马而三与之无吝色,神遂授鞭令置 瓮中则水不竭,盖龙也,后妇最宁而夫家于瓮中得鞭携之,洪水(左水右勇) 泛,遂溺其翁,翁之女奔趋,而妇梳洗未及即携姑归,于途各窳其石(左彳右 生)镇压之,其水即止,后遂名其处曰窳石里,而山曰窳石山,翁溺死莫求, 妇乃携姑(左彳右生)此山(上均下王)公得尸于挂爷山,亦以此得名,妇因 得公尸遂立于丘公山而城之,此丘公城所由名也,既葬而姑嫂至镇水石并立鹤 望公墓,遂化为石,故今为姑嫂石,此事虽未可甚信,然山水因人而得名姑记 之以劢孝节云挂(左土豆右皮)楼山在西南百十余里,上有石壁挂(左土豆右 皮)铁环尚在,谚云昔人劫寨于此,山鸣鼓以进兵,然无考据,西畔属南召
草台山在县西五十里温泉之东 挂爷山在县古三十里沙河之北,说见望公(上均下木)山下 方山在县南二十八里高出群山,截然方大 大夷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势平夷 文峰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峰峦如笔尖,俗呼牛心 双(上均下木)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双峰如(上土乃下木) 榖(左禾右责)在县西北三十里,峰如榖(左禾右责)故名,方与胜览去 将孤山在鲁山,说者谓即此山是也
尧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左水右厶虫)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拳龙事夏后, 惧罪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
锋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尖如锋 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若马然 五(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峰五(上土乃下木)故名,相 传上有阿乌波寨焦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世传昔焦光(左王右赞)尝据此山为 寨,6 / 27
故山以焦名 火盘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山之巅如火盘然 交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以两山错综相交有口可通车马故以为名 窳石山在县西八十里,谓之窳石说见望公(上土乃下木)山下 荆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其山之上皆荆而无他木,故以荆呼山,然北阳石里 亦有此山商余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唐元次山交延祖以此山多灵药遂家焉 土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冈之上其凹如门可通往来,故山谓之土门 眠峰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眠峰者以上脉至此其峰眠伏故去然 孤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不甚峻,以南北摄制组山而此山孤然于中得名 杏儿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举山皆杏,无他木故山以杏名,三鸦里有杏山亦 犹是也白草(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没大领之次 舒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昔有舒氏居其下故名 应山在县东四十里,舒山之东 馒头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以其山形似馒头而名 四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北汝西伊南嵩东鲁故名 没大领在倒西一百五十余里,俗云昔汉光武为莽所迫,遥望此领甚大忽至 其上遂云也没大领后人因以名领,西畔属嵩县,考水经一名尧山
歇马领在县西北八十里,世谓汉光武经伊阳山深林茂因流民信来作梗成化 二十年请立巡检司于此领下
白沙领在县南五十里,领以沙壤其沙白故以白沙名领,南畔裕州 青条领在县北四十里,以领自陕州而来,迤长如青条然故名,元次山盂梁 俱葬于此北畔属汝州 五里领在县西南虎头山寺后其领绵延五里许 羊圈领在县西北七十里,俗谓前人尝于领圈羊因以名 分水领在县西南七十里,以领之南北水7 / 27
各分流而名,南畔属南召县 和尚领在县西六十里,俗传昔有僧人于此领上锡故名 崖 鹁鸽崖在县北十里,过老河之畔崖尝有鹁鸽巢雏故以名 , 高崖有二 ,一在县南五里一在阳石保俱不甚险 ,以皆在河流之畔为高故名耳 赤土坡在县西四十里以坡之土赤而名 八里坡有二 ,一在县西五十里 ,团城山之次 ,一在县西南九十里挂鼓山之次坡皆 八里许高 ,名南畔属南召县
掘断冈在县南二十余里 ,俗云昔有人寻地脉掘断其冈 ,故以为名 峡 母猪峡在县南三十里 ,俗谓昔有母猪于此峡中生子成群而失其主故以猪名峡 凹
龙家凹在县南一里余,昔其之一下比龙氏族故名以凹 坪 月落坪在县西八十里谓之坪,以万山之中独此平原数里如月落地名也 八十里坪有到东北二十里坪方圆,止一里许俗传汉光武帝避莽至此有八埂 里故云碾儿坪在县西八十里坪有碾石故名
园 栗子园在县东北六里许,栗数百株, 桑园有二,一在县治之东一里许一在县治之西一里畔,皆官蓄桑苗岁给民 者
看花园在县西十里许垣已平夷,园监唐括公墓碑亦刻园名说者谓昔宋元之 间居宦者栽树花品以为燕暇游观之所至今犹以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