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PPT..
合集下载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弹性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L(人.时)
工资从8元将至6元,下降了25%而企业的雇工数量从20人升至40人, 上升了100%,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为:
E=100%÷25%=4 如果工资的初始水平是3元并由3元降至1元,下降了67%,企业的雇 佣数量相应的70人升至90人,上升了28.6%,则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密集性行业 (2)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将增加,产品需求减少。产品需求的价格弹 性越大,产品需求减少越多,就业减少量越大。对农村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越多。
产品差异小的行业
替代效应:甲种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它的 相对价格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一种用乙种劳动力来替 代甲种劳动力的动力,结果,企业对甲种劳动力的需求 量下降,对乙种劳动力的需求量上升。
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
对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估计
规模效应:保持生产技术(资金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 既定百分比的工资率变化所导致的雇佣量变化百分比。 短期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仅仅包含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指保持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既定的工资率变化 百分比所导致的雇佣数量变化百分比
与技术工人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相比,非技术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在 生产过程中更有可能是相互替代的。
传统的微观分析告诉我们,联邦政府强制最低 工资法将会导致失业增加
自从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会导致超额供给 的员工,那是失业。
剩余劳动力
S
wm
w0
D
L1
L0 L2
• 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劳动力的需求? • 确定最低工资的大幅度增加会降低雇佣水平,但是最低工资
小幅度上升会对雇佣水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劳动力需求对于工资变化的响应,一般用弹性来测量。
劳动经济学人民大学-PPT精选.ppt

第一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易定红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019-06-30
Labor Economics
易定红教授简介
✓多年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经验 ✓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 学博士学位 ✓2019年和2019年出访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从 事合作研究 ✓2019-2019年出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与产业关系 主任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副秘书长(20192019)
Labor Economics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 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人们工作的范围 ----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劳动问题研究的
综合性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人口学的关系 ---- 与产业关系学的关系 ---- 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Labor Economics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 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Labor Economics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 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 的作用。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 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 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们是新古典 学派和制度学派。
Labor Economics
本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的:
课程旨在使初学者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方法,并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和 社会问题。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和 就业水平的决定,为此,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 市场上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理 论,工资的确定与报酬制度设计,劳动市场歧视,收 入分配、失业与宏观经济绩效等。在本课程中,我们 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考察如下的政策问 题:最低工资立法,劳动市场歧视,就业培训计划以 及收入分配的经济影响等。
易定红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019-06-30
Labor Economics
易定红教授简介
✓多年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经验 ✓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 学博士学位 ✓2019年和2019年出访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从 事合作研究 ✓2019-2019年出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与产业关系 主任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副秘书长(20192019)
Labor Economics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 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人们工作的范围 ----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劳动问题研究的
综合性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人口学的关系 ---- 与产业关系学的关系 ---- 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Labor Economics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 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Labor Economics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 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 的作用。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 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 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们是新古典 学派和制度学派。
Labor Economics
本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的:
课程旨在使初学者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方法,并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和 社会问题。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和 就业水平的决定,为此,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 市场上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理 论,工资的确定与报酬制度设计,劳动市场歧视,收 入分配、失业与宏观经济绩效等。在本课程中,我们 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考察如下的政策问 题:最低工资立法,劳动市场歧视,就业培训计划以 及收入分配的经济影响等。
劳动经济学PPT

Chapter 10: Worker Mobility
Worker mobility
• movement from one job to another. • this may involve geographical changes, and/or • movement from one employer to another.
Return migration
• a substantial share of immigration involves return migration. • this may be a planned retur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working in a high-wage area, or • it may be the result of unrealized expectation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kill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 whe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 lower degree of income inequality:
– the return to human capital is likely to be higher in the U.S., – encouraging skilled individuals to emigrate to the U.S.
– friendships with co-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 family ties, – working environment, – non-pecuniary job benefits, and –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Worker mobility
• movement from one job to another. • this may involve geographical changes, and/or • movement from one employer to another.
Return migration
• a substantial share of immigration involves return migration. • this may be a planned retur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working in a high-wage area, or • it may be the result of unrealized expectation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kill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 whe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 lower degree of income inequality:
– the return to human capital is likely to be higher in the U.S., – encouraging skilled individuals to emigrate to the U.S.
– friendships with co-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 family ties, – working environment, – non-pecuniary job benefits, and –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1997年,我国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撤消劳动经济专 业,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成为该专业的 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改革开放后,劳动经济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根据时代
特点,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关注重点。
整理ppt
15
1.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 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费用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劳动
整理ppt
6
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整理ppt
3
第1章 导论
整理ppt
4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整理ppt
5
1.1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 古老,是因为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研 究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时, 已经触及到了劳动经济问题并作了很多精辟地 论述;说它年轻,如果以世界上第一本真正以 《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正式出版作为现 代劳动经济学的标志,今年也不过才80年。
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率的科学
整理ppt
16
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 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 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 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 他生产资市场参与者的决 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 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13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O
量
与原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13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O
量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12
二、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劳动和闲暇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六)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3
(一)劳动和闲暇
1、供给的实质 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
分配。 2、劳动者如何配置资源
劳动者可以被看成是消费者,他们把 时既定时间在闲暇和劳动二种用途之间配 置,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 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35
(一)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实际上,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 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2)不足之二:没有完全分析时间资源分配的决策。现实中,劳动者的时 间,除市场劳动、闲暇之外,人们还要进行家庭劳动。
2、家庭职能 (1)家庭是消费者,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 (2)家庭是生产者,以物品和时间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家庭生产的商 品是家庭效用的源泉。
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 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2)图示: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1、税率和种类 比例税、累退税、累进税
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边际税率与比例税率 边际税率,指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平均税率,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比例税率下,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相等。 累进税率下,边际税率大于平等税率。 边际税率适合评价替代效用;平均税率适合评价收入效用。
二、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劳动和闲暇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六)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3
(一)劳动和闲暇
1、供给的实质 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
分配。 2、劳动者如何配置资源
劳动者可以被看成是消费者,他们把 时既定时间在闲暇和劳动二种用途之间配 置,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 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35
(一)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实际上,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 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2)不足之二:没有完全分析时间资源分配的决策。现实中,劳动者的时 间,除市场劳动、闲暇之外,人们还要进行家庭劳动。
2、家庭职能 (1)家庭是消费者,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 (2)家庭是生产者,以物品和时间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家庭生产的商 品是家庭效用的源泉。
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 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2)图示: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1、税率和种类 比例税、累退税、累进税
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边际税率与比例税率 边际税率,指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平均税率,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比例税率下,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相等。 累进税率下,边际税率大于平等税率。 边际税率适合评价替代效用;平均税率适合评价收入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政府应注重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和
有序流动
政府应冷静对待,谨慎干预,注重信息引导和劳工权益保护。民工应 该与城市产业工人实现同等待遇,包括改革现行就业制度、社会保障 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等。此外,还应建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共同决策机 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 移和有序流动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缺的只是那些熟练技术工
人。其实并非如此, 这次缺工潮不仅缺熟练技术工, 也缺一 般工种的工人。过去企业招工写的都是招收熟练、熟手、 高级技工, 而今则增加了不少大量招工、急招、急聘工人、 有无经验均可等字眼。在民工荒最严重的珠三角地区, 媒 体发出珠三角缺工200万的惊呼!
•
4、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各产业间的收入差
异。人们总是向更高收入的产业移动。农村剩余劳 动力为了获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涌入城市。
三、“民工荒”原因(从供给的角度分析 )
3、制度的影响
2、偏好的影响
1、工资的影响
解析 (一)、从供给的角度分析
16
• (四)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建立
和完善薪酬制度和员工福利制度,注重员工长远发展,将 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
17
THANK YOU!
•
1、工资的影响
的主要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还不明显,所以民工供应减少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还较低,增加工资带来
•
2、偏好的影响
因为这样的工作心理成本小;相反,劳动条件差、工作的社会地位低, 即使工资较高劳动者也不愿接受。
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社会地位会使劳动者接受那些工资并不很高的工作,
10
•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降低
民工荒主要是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缺少非技术性操作工,随着外来民
工年龄增长和体力的消退,就无法胜任这些工作,从而劳动的边际生 产力小于工资,民工失业导致劳动力短缺。
•
2、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加
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热潮加大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加大了劳动 力的需求量,造成民工短缺。
(三)切实维护 和保障民工的合 法权益,为民工 提供良好的就业 环境
(二)政府应 注重信息引导, 促进农村劳动 力合理转移和 有序流动
(四)企业要注重 创新
13
解析•Leabharlann (一) 企业提高民工工资,实现民工、企业和政府三方
共赢
企业提高工资,民工收入增加,是令民工高兴的事情,对企业同样具 有积极意义,使企业走进“高薪、高教育、高技术、高劳动生产率、 低劳动力流动率” 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会改变地方政府单纯以劳动 力低成本作为招商引资的法宝的做法,使政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近年来,农业比较利益过低问题已愈演愈烈,农民收入
很低,极大地打击了广大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
于是,撂荒现象屡屡发生,农村劳力流失过半。
5
•
3、改革开放的拉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 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获得了寻找就业和收入的权利,而 且也使农产品产量大副度提高,出现供求平衡。从城市来看,改 革开放打破了原先的城乡壁垒,并创造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就业机 会。
8
•
3、制度的影响
就业体制之外。同时,民工在流向城市时会受到户籍制度以及地方保 护主义的限制。
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劳动者,农村的劳动力被排斥在国家的
9
(二)、从需求的角度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弱,劳动力 的边际生产力降 低
2、经济快速增 长,市场对产品 的需求增加
3、劳动在产品 生产中极为重要, 但民工的技能很 难适应企业需要
3
二、民工潮原因
二元社会 结构
产业结构 调整
原因
比较利益 的驱动
改革开放 的拉动
4
解析
•
1、二元社会结构
从深层看,“民工潮”的产生实质根源于长期形成的二 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城乡对立的必然现象, 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 2、比较利
益的驱动
15
• (三)切实维护和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方面企业应善待民工,以人性化管理留住人,用战略眼光注重劳动力成本 的支出,除了要增加薪酬外,还要增加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支出,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政策,创造公平环境。如劳动管理部门,
要加大劳动监督力度,加大劳动执法强度,对涉及工人的侵权行为即时监察 及时处理;为民工讨薪难建立相应的法律的保障;建立民工在城市中获得应 有的地位和尊重的制度安排;民工在城市的文化消费,应纳入公共文化消费 等政策。
•
3、劳动在产品生产中极为重要,但民工的技能很难适应
企业需要
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 熟练工需求较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培训,受教育水平低,
难以适应企业需要,导致民工短缺。
12
四、我国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 企业 提高民工工资, 实现民工、企 业和政府三方 共赢
“民工荒 民工潮”现象报告
目录:
一、“民工荒 民工潮”现象 二、民工潮原因 三、“民工荒”原因
四、我国劳动力均衡发展的建议
2
一、现象概述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 随着市场化改革, 我国出现了大规
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民工潮。2004 年, 进城 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1. 06 亿人。但自2004 年下半 年起, 全国大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有人认为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