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基督教教育医疗事业活动对成都等地的社会转型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2014-05-07 15:22:36)转载▼分类:历史与地理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作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提要】:基督教是一个对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宗教,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宗教传播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
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
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
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传播学视域下的基督教在华传播活动解读

基督教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活 动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活 动
选择案例:选 取具有代表性 的基督教在华
传播案例
收集资料:查 阅相关文献、 资料,了解案 例的背景、过
程和结果
分析方法:采 Biblioteka 定性和定量 相结合的方法, 对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
结果呈现:将 分析结果以图 表、文字等形 式展示,便于
基督教在华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基督教在华传播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基督教在华传播对民众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基督教在华传播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产生了影响
文化差异: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变化 信徒数量:基督教在华信徒数量增长缓慢,与其他宗教竞争激烈 传播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冲突和融合
传播内容:以圣 经、教义、信仰 为主
传播形式:传教 士、教会、学校、 媒体等多种途径
传播对象:针对 不同人群,如知 识分子、农民、 商人等
传播效果:影响 深远,对中国社 会、文化、教育 等方面产生深远 影响
口口相传:早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主要方式 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介: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现代基督教在华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在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应用
YOUR LOGO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20XX
Part One Part Four
Part Two Part Five
Part Three Part Six
传入时间:唐朝时期 传播途径: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方式:主要以传教士和商人为主 早期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督教,现在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以学校为例:外教在中国的学校里教书,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外教大都是从美国英国请来的,而且大都信仰基督教,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教授学生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信仰之类的东西。
学生们会从中学习或是了解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
于是,基督教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基督教在中国这个大社会中,也就一定会展现出一定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的意义逐渐得以彰显。
当然,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基于不同的熟悉,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其价值判定的多样性和对基督教在华影响回升的迥异态度。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真正对外开放,在经济理论界和重新崛起的社会学思潮中,曾兴起了一股持续较久的“韦伯(Max Weber)热”。
人们尤其关注其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种种说法,以及他对东西宗教伦理与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比较。
不少经济学家在谈及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等所起的“潜在的精神力量”之作用时,既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感慨,又体现为一种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呼唤和渴望。
这种现象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的。
人们在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忽有一种惊奇和警醒,随之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这种自知之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而导致的对外在思想文化体系的客观研究和虚心学习,以及这种研习的坦诚和认真,亦是史无前例的。
在借“他山之石”的此刻,中国人开始重新审阅基督教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人因感到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太厚、传统负担太重而对之失去信心和耐心,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即“西化”,而“西化”即“基督教化”,试图以这种绝对而极端的“拿来主义”来将一切推倒重来,由此圆其“现代化”的美梦。
然而,静观基督教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熟悉其对现代发展某些弊端的批评和否定,以及弄清基督教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取向,则使不少中国人深感不能将“现代化”或“西化”与基督教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不同之处。
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在欧洲近代化进程中,基督教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督教的传播以及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文化影响是显著的。
基督教传播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如尊重人的尊严、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精神等。
这些价值观念促使人们追求平等、公正和人权,并且对社会正义有着深远影响。
基督教也在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欧洲独特的文化风格。
其次,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是欧洲社会的核心力量,但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基督教世俗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宗教改革家们批评教会的腐败和权力滥用,呼吁对信仰进行个人解释,并提倡教育的普及。
这些改革推动了欧洲社会从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进程。
除了文化和社会影响,基督教对欧洲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中强调爱、希望和宽恕,给予人们在困难和挫折中的支持和鼓励。
基督教信仰也提供了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思考,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稳定和安宁。
此外,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推动还表现在教育领域。
在中世纪,教会掌握着教育的权力,但宗教改革后,教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宗教改革者们强调个人对信仰的理解和争取,在教育领域推动了自由思考与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们也倡导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智力和知识的提升。
总而言之,基督教对欧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在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塑造了欧洲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基督教的普及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变和变革,并为欧洲带来了智慧与启示。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基督教并非唯一的因素,欧洲近代化进程受到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专项练习A卷-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高频考点一轮复习

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25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A卷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横跨巨大的时空,不仅满足了它赖以产生的简单商品社会,还满足了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法律价值、精神、原则。
由此可知,罗马法的永恒价值主要基于其()A.法律体系B.司法程序C.法律条文D.法治观念2.《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这表明罗马法()A.注重形式B.注重证据C.注重人情D.注重身份3.《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这些规定说明()A.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C.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D.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4.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
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
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5.《法学总论》的序言中写道:“朕(指查士丁尼)特别委托他们(指法官、法学教授),在本皇帝的权威和指导下编写《法学总论》。
这样,你们(指学习法律的青年们)便可以不再从古老和不真实的来源中去学习初步的法律知识,而可以在皇帝智慧的光辉指引下学习。
”这反映出()A.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有利于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B.法官和法学教授因受制于皇帝而失去了编写积极性C.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的编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学习法律的青年们必须学罗马法的来源和传统知识想等各个方面对群众施加影响,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途径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这反映了()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B.基督教导致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7.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即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简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刘新华【摘要】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社会转型呼唤着新式教育,这是其兴起和发展最主要的内因;教会学校的出现,不仅催生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样板;教育家及实业家的大力推动功不可没,他们宣传职业教育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职业教育实践,创办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社团不仅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尽其所能推动专门职业学校的设立,亲自创办了一些职业学校。
探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有助于促进中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
【期刊名称】高等继续教育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关键词】职业教育;兴起发展;近代●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以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的设立为标志,其后几经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峰,此后进入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的举措(倡导及制度法规的制定)外,以下若干因素不可忽视,对它们作一探究,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转型呼唤着新式教育、新式人才的出现,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的最主要动因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的经济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面对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先进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重振崩溃的农业经济,发展民族工业,把中国经济纳入国际竞争的轨道,然而,传统人文教育、科举教育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使命,科技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根本不占一席之地。
历史呼唤新式教育的出现,近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二、教会学校的出现,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发展起到了催生和示范作用所谓教会学堂,是指由外国教会组织和传教士在中国兴办和主持的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特殊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基督教教育医疗事业活动对成都等地的社会转型影响发表时间:2017-05-03T15:13:22.0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1月作者:秦星昊[导读]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欧洲,并在欧洲不断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20世纪初期,基督教传入四川。
以美道会为代表的基督教会在成都地区兴办大量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极大促进了成都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通过对美道会在成都的工作进行梳理,探讨基督教会传教活动对社会改造的功能。
关键词:基督教医疗教育事业社会改造与转型一、基督教传入四川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欧洲,并在欧洲不断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基督教各差会迅速奔赴中国开展传教活动,以期完成中华归主之宏愿。
186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获准进入内地。
1877年,内地会麦嘉底从上海出发,到达重庆并租房布道开始了基督教在四川传教的先河。
但由于当时四川官宦士民仇洋情绪十分严重,矛盾非常突出,致使基督教受到民众抵制,传教活动难以有效进行。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接受《马关条约》。
民族危亡促使民众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仇洋情绪高涨,而“洋教”——基督教与天主教则成为民众泄愤的“替罪羊”。
在谣言的煽动下,成都民众群情激愤,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教斗争。
川西、川南等地一些民众在听闻成都民众的行动后也争相效尤,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史称“成都教案”。
“成都教案”后,列强联合对清政府施压,清政府被迫再次接受一系列屈辱条件。
而后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交战的惨局,也迫使官宦及群众改变传统落后保守的观念,一些人开始接受西方强大的现实,承认基督教会的存在,仇教情绪逐渐消失,容忍并最终加入教会。
二、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由于众多基督教差会蜂拥入川,至1920年本省各差会共有76所总堂,仅少于广东、江苏二省。
本省76所总堂分设于51座城市,布道工作由各总堂向四面发展成487个布道区及无数个临时布道所。
本省中以内地会、美以美会、美道会之布道区最多。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施新的教育模式及选拔人才方式,“新学”替代“旧学”成为入仕之路。
而当时的四川只有基督教会有能力传播新学,于是基督教各派别抓住机遇携手合作成立“华西基督教教育联合会”,将旗下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将教育一切事项完全输与中国教育家信奉基督教者”[ 《1916年华西教育会成立十周年报告书》,P1],希望通过这些人来影响以至左右四川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截至1920年已有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2万于人[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M],P124]。
并合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及培养师资人材的协和女子师范。
医疗方面,由于救死扶伤、施药治疗能体现耶稣基督提倡的博爱仁慈精神,服务公众与社会又能加强病人与教会医生间的联系,缩短甚至消除民众与教会之间的心理距离与隔阂,通过病人去影响其家庭、亲朋乃至左邻右舍,逐步扩大教会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这种情况,基督教会从进入四川开始就筹建诊所、药房、医院。
1891年,基督教各差会在四川还未建立学校便已经开设3所医院7间诊所。
截至1920年共有教会医院26所,病床1041张,全省有外籍医生44人,中国医生19人、外籍护士11人,毕业中国护士12人共同管理医务工作。
此外,有护士学校3所,学生43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P474]。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由当时四川环境恶劣、卫生落后、缺医少药造成的流行病横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客观事实。
三、美道会在四川的教育、医疗工事活动由于当时四川地区相对闭塞落后,所以在川基督教差会基本都会从事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事工活动,扩大其影响力以利于传教。
在教育和医疗医疗工作上做得最为突出的基督教差会是加拿大美道会。
加拿大美道会原名“英美会”,后为了消除民众误解,改成“美道会”,属于加拿大循道宗卫斯理会的一支。
1934年,该会被中华基督教大会接纳,成为中华基督教四川协会。
1892年5月初,该会派出由赫斐秋夫妇(Dr and Mrs Hart),启尔德(Dr.Kilborn)启希贤(R.G.Kilborn)夫妇,何忠义(G.E Hartwell)夫妇(Mr.andMrs G.E Hartwell) ,医生史蒂文森(D.W Stevenson)和夫人(Dr and Mrs D.W Stevenson,她是妇女传教士协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妇女传教士)组成的“先遣队”来到成都,之后立刻开展步道工作并日校和医院。
由于“先遣队”包括4位男士、2位医生和2位牧师,因此一开始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医疗事业上。
由启尔德医生率先在建立布道点的同时建立福音医院(即后来的仁济男医),之后在每建立一个传教总站都尽可能在其范围里驻留一位医生。
从1897年起,该会先后在成都、嘉定、自贡、荣县等地设立了医院。
到1920年已有医院11所(全省26所),床位514张(全省1041张),每年医院入住总人数5237人次(全省每年8839人次),护士学校1所(全省3所),毕业护士14人(全省43人),外籍医生每位平均负责24个病床(全省平均数24),外籍护士每位平均负责86个病床(全省平均数94),为全省各差会中医疗工作做得最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P476]。
其中仁济女医院是四川最早的现代妇幼卫生机构,仁济牙科医院不仅是四川最早的牙科医院,也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
美道会也颇为重视教育工作。
他们在与当地人民的接触中意识并了解到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方法和内容的缺陷,所有阶层对知识的崇敬,宣传媒体的缺失。
而西方先进知识文化在通过宣传之后,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民受其强烈吸引,所以他们积极推进基础教育。
由于入川初期人手不足,力量有限,且没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成效并不明显。
直到1905年美道会特委任一位传教师来华西兴办学校,情况才有所改观并飞速发展起来。
自1905年至1906年冬,成都已设立初小、高小、中学各一所。
1906年成都、嘉定、荣县、仁寿的初小注册人数是189人,1908年在原有4个城市上,再加上新开辟的自贡和彭县两个新教区的学生总注册人数共405人。
1910年美道会又在泸州和重庆开办学校,全部学生注册人数已达1613人。
[ 《Our west china missin》]到1920年,美道会的94个布道区中已有131所(全省408所)初级小学,每个布道区至少有一所初级小学,学生总数4294人约占全省(总15954人)1/3,升学率达15%(全省平均数为12%),高级小学17所(全省59所),学生627人(全省1835)。
美道会还与其他差会合办华西协和大学,发展高等教育。
同时,积极推进女子基础教育工作,两级小学共有女学生1796人约占当时全省女学生人数的25%仅次于美以美会(61%),发展有华英女中、协和女子师范。
另外美道会受餐信徒与教会两级小学学生比约为1:2,说明受餐信徒都具有两级小学的文化水平,为所有修会中最好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P472]。
而在推广文化教育的同时,美道会也推行自助计划,为困难学生在生产生活上提供西方先进技术的指导与帮助和职业技术的培训。
将一些当时西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教给学生,并鼓励其推广,为四川的现代化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
到1932年,美道会有总堂10个、支堂96处、中国籍牧师24人、副牧师16人、劝士10人、助理布道员22人、受餐教徒3412人、小学138校、初中11校、医院12所,为四川基督教会第三大差会[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P146 ]。
(一)美道会在成都的工作成果:1、医疗事业成都仁济医院(亦名仁济男医院):该医院由启尔德医生主持。
创立于1892年,初名福音医院,后定名仁济医院,由于限收男病人,故又称四圣祠仁济男医院。
1913年改名为“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
仁济女医院:建立于1896年,位于四圣祠附近新巷子,由加拿大英美会女布道会创办。
成都仁济牙科诊所:1907年美国牙医林则(A. W. Lindsay )医生来到成都,就职仁济医院设立牙科诊所,是四川最早的牙科诊所。
由于林则医术精湛,很快声名大噪,求医者日见增多。
1911年林则在四圣祠礼拜堂左侧修建独立的仁济牙症医院,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号称“远东第一”牙科。
华西医院:1914年,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在成都建立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医科,并将仁济男,女医院与美以美会甘来德(H. L. Canright,美) 医生创立的存仁医院合并作为华西协和大学教学医院。
经近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医院,西南地区疑难和重危疾病的诊疗中心,医疗技术水平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沿2、教育事业华西青年女子师范学校:美道会妇女传教士协会于1915年1月创立,以培训小学、幼稚园师资为主,之后为各教区的教育机构输送大量的师资。
1942 年夏停办后改为成都私立树基儿童学园,1952 年11 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接办,后改名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其余小学中学数所,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已不可考,仅存华英女中(现成都市11中)。
华西协和大学:受到清政府废除科举,办新学的影响,由美道会、美以美会、浸礼会、公谊会于1905年筹划,1910年正式招生开学,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
美道会启尔德先生任第一任校长。
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设立医科。
并将仁济男、女医院,存仁医院,仁济牙症医院整合为其附属教学医院。
由于在华大各专业的毕业生中,医科居多数,为华西各地的医学事业起了奠基作用,是华大在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专业。
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乐以成(1905-2001),是华西协合大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医学博士,在中国妇产科领域曾有“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之说。
华大牙科设立于1917年,由美道会所创,早期教职员基本完全由加拿大籍美道会成员担任。
虽然比其他学科开设的晚,却是中国最早的牙科专业,在此后全国口腔学科人才多系这里毕业。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就从苏联、匈牙利、印尼、朝鲜等国接收留学生,是接收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其技术精湛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称道。
3、其他事业青年协会:由Rev.A.J.Brace主持工作,会内设有图书馆,娱乐室,讲演部社会服务部,积极吸收当地青年,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组织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