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社工考研真题(含详细答案)201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入学考试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一、名词解释

(一)个案工作

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二)小组工作

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从而恢复与发展组员的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获得个人成长。

(三)地区发展或社区发展

发动社区内不同人士和团体广泛参与,通过参与过程使他们达到自助和互助的目标,改善社区关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同理心

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社会工作者站对案主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工能够体会案主的情绪和想法、理解案主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案主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五)社会工作

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六)社会工作价值观

指一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体系,是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是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原则(1)无条件接纳;(2)尊重;(3)个别化;(4)自决权和知情同意(案主自决);(5)保密与相对保密;(6)非批判

(七)社会工作本土化

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王思斌)。

(八)社会组织

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九)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十)社会角色

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简答题:

(一)社会化、再社会化的内容及区别

内容:

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教育和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介入社会生活,加入社会关系,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过程,还是实践改造过程。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区别:

(1)社会化发生在生命的早期,过程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在社会化失败后会进行再社会化

(2)社会化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社会化;再社会化不一定是必须经历的环节

(3)再社会化包括自愿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二)研究报告的内容

(1)导言

(2)研究设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6)参考文献

(7)附录

(三)简述危机干预模式

1)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所谓危机介入是指对案主面临的危机事件,迅速的了解,做出危险性判断,积极协助案主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原则(步骤):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

•恢复自信

•增强自主能力

3)危机介入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四)当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

(1)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一种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强调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这种社会福利模式强调政府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中的责任。

(2)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有限的责任外,其他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受助者个人或家庭的支持。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论述题

(一)论述社区工作的技巧

(1)与市民接触的技巧:事先准备:清楚接触居民的目标;根据接触居民的目标选择“合适”的

接触对象,注意排定接触的优先次序;接触时间要认真选择;对要接触的问题有所了解;注意文化背景,穿着合体;预估居民反应,给予热诚的笑容和冷静的态度应对具体情景,对于居民的拒绝不气馁;接触过程:首先,应该正确介绍自己:最好先找熟人介绍自己;也可以将自己和居民熟悉的、成功的活动相联系,增强可信任程度;介绍自己的服务机构和地理位置,让居民了解你是从哪里来的。也可以出示工作证;主动发放一些实用资料和活动的简介,让居民获益而增强信任;清晰介绍目的,表达关怀和兴趣,谈话通俗化;热情、主动积极地声音和笑容可以让对方容易接纳;切忌与居民争论;其次,展开话题:让居民松弛,避免提一些敏感的问题,提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周围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展开话题;再次,维持对话:聆听、同理心、体谅、分享感受、澄清、寻找和提供资料等;最后,结束对话:(1)感谢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信任,感谢居民能够付出时间,提供经验和资料; (2)总结彼此的谈话,并给予一些积极的反馈; (3)留下尾巴,即离开前要告诉居委会进一步同居民联系,也要留下机构联系方式;

(2)会议技巧:会议前:明确开会目的,准备会议议程和会议所需文件资料,邀请和确保会议关键人物出席会议,布置会场、设备准备和座位安排;会议前10分钟检查设备,提醒重要人物出席,与居民打招呼等;会议中:按照会议议程一项一项地讨论,适当分配发言和讨论的时间;主持人不应该急于回应,应将意见抛回大家回应、讨论,协助与会者多沟通意见,多回应其他人的意见;讨论成熟,协助作出决定,会议要有效率;会议后:让所有参与者清楚会议的决定;着手立即要做的事情,把重要内容和决定告诉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尽快做好会议记录,分发给有关人员,以便工作的开展;根据会议的决定,落实工作;如果有突发情况,要考虑召开紧急会议或征询意见;要及时将工作进展告诉居民;

(3)居民骨干培养技巧:鼓励参与:社会工作者应邀请有能力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建立民主领导风格:积极培养社区骨干的民主意识,多组织居民会议,共同协商处理社区问题;培训工作技巧:根据居民骨干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培训;增强管理能力:社会工作者强化居民骨干的权责分工意识,让其认识到只有分工合作。

(二)论述小组工作的技巧

(1)沟通和互动技巧:

与组员沟通的技巧:主动倾听;积极回应;适当帮助梳理;及时进行小结;对信息进行磋商;及时进行小结/摘要/复述/总结

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提醒组员相互倾听;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现场的安静;提醒组员相互之间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

鼓励组员相互表达技巧: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的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帮助组员相互理解技巧:在沟通时,密切注意和观察组员的声调、语言、表情、态度和姿势等细微之处,帮助组员沟通和理解信息不一致和不明白的地方。

促进组员相互回馈技巧:组员发言后,鼓励组员之间分享与给予回馈

示范引导技巧:在沟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用以身示范的方式,诱导组员模仿。

(2)小组讨论的技巧

开场的技巧:介绍参与者或使成员相互认识;如果组员相互熟悉,社会工作者引用将要讨论的主题,或讨论的提纲;无特定提纲,要介绍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讨论的规则及要求了解技巧:观察和感受组员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注意工作的进程,适当将自己对小组的感受与思考反馈给组员;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使每一位小组组员没有戒备地流露真实的自我,勇于接受讨论中有时因证据不足的挫折。

提问的技巧: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深究回答型的提问,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描述”“告诉”“解释”等词提问;重新定向型的提问,如“刚才小李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他组员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反馈和阐述型的提问,如“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吗”;开放式的提问,如用“怎样”“为什么”等词提问。

鼓励的技巧:对于内向和害羞的成员给予支持

限制的技巧:对垄断讨论者,发言太抽象者,讨论脱离主题者采用限制性手段;限制性手段:用”是不是“的言语询问其他善于发言或未发言的组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打岔;限制发言时间,或调整发言的次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