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阅兵式
王建民 红镜头定格大阅兵

王建民红镜头定格大阅兵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19期王中鸿王建民,新华社资深军事记者,亲历并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诸多历史性瞬间,定格了历次国庆大阅兵。
曾获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新闻摄影“金眼奖”、航天摄影“飞天奖”、解放军新闻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阅兵是古今中外最高的军事仪式,是国家军事实力与战斗决心的最好表达,是凝聚精神力量,震慑一切敌人,实现伟大梦想的顶级方式”2019年10月1日,宽阔宏伟的长安街,三军列阵铁甲生辉。
伴随着激昂军乐和强军誓言,血性十足的徒步方队、气势磅礴的装备方队、傲视苍穹的空中梯队,惊天动地,雷霆万钧。
国庆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成为世界的焦点。
见到王建民时,他还沉浸在见证现场的激动中,他说:“这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改革重塑后的第一次整体亮相,太棒了!点赞!”王建民,新华社资深记者、著名军事摄影家,从事军事摄影报道近半个世纪,亲历并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诸多历史性瞬间,定格了历次大阅兵。
1981年秋,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沙场点兵。
北京军区和空军部队调集114000余人,11900多辆坦克、装甲、汽车, 1540余门大口径火炮和470多架各类战机,在华北举行实兵防御作战演习和盛大阅兵。
53个地面方队整齐威严,仪仗队,陆海空,装甲、火箭、地空导弹组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钢铁长城”。
王建民回忆:“首次见识大阅兵,铁甲轰鸣,战鹰呼啸的震撼,让我刻骨铭心,阅兵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同样震撼,使我受到很大教育和启迪。
”1984年国庆阅兵,规模大,装备新,机械化程度高,是建国35年来前所未有的。
王建民回忆:“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乘黑色红旗敞篷汽车从金水桥头驶来,听完阅兵总指挥秦基伟报告,轻轻地挥了一下手,却让受阅部队和现场所有人感受到了雷霆万钧般的力量。
当时我的拍摄位置在检阅车右侧,背景正是天安门城楼正面,检阅车上的邓小平,与城门上的毛主席挂像、城楼上阅兵的前排政要恰好同框入画。
阅兵方队的“首次”记录中国强军足迹

阅兵方队的“首次”记录中国强军足迹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9年第10期肖婷婷/整理这次阅兵,受阅方(梯)队亮点颇多、有着诸多“首次”。
它们记录着中国强军兴军足迹,也成为外界观察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个方队有27名将军为历次阅兵之最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领导指挥方队”备受瞩目。
这一方队共352人参阅,最大的59岁,最小的24岁,来自全军24个大单位,共有将军、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和上尉14个排面,陆、海、空、火箭军和武警部队各呈5路纵队。
方队中27名将军将星闪耀,是国庆70周年参阅方队中将军人数最多的方队,更创造了历年单个方队将军数量之最。
曾任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指挥员,也是也门撤侨任务编队指挥员姜国平少将是该方队的右领队。
接到阅兵任务时,姜国平刚刚做完胆囊手术,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到训练场。
左领队陈作松少将来自军委政治工作部,曾在西藏高原任职,恶劣的自然环境锤炼了他的钢筋铁骨。
为了与右领队保持步调一致,除了动作上严格要求自己,陈作松还特意配了一副隐形眼镜。
在这个方队里,大多数中高级指挥员都历经了多个岗位和重大军事任务的洗礼。
宋波是武警黑龙江总队副司令员,长期在带兵一线,曾在1998年松花江抗洪抢险任务中带领42名队员营救了751名受困群众,并因此获得“抗洪抢险勇士”荣誉称号。
在国庆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大阅兵时作为全军英模代表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阅兵。
从观礼台的嘉宾到受阅队员,宋波兴奋之余,还要克服身体上的病痛。
有着严重椎间盘疾病的他除了每天8小时的正常训练之外,还在宿舍地板、墙面、椅子上画了各种标齐线,勤加训练。
终于,宋波成为领导指挥方队第二排面的钉子兵。
“我们整个方队出现以后,展示的是改革重塑以后各级领导指挥机构的崭新面貌,反映的是改革重塑后我们新时代大国军队竞逐世界一流的自信豪迈,彰显的是人民军队不畏任何艰难挑战,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和过硬实力。
2009年阅兵

2009年国庆阅兵内容简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2009年10月1日上午10点正式开始,首先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国旗护卫队行进169步升国旗,随后开始阅兵,时间为66分钟,共56个方队和梯队,10万群众、60辆彩车组成的36个方阵和6节行进式文艺表演将依次通过天安门。
晚上20时开始,时长为100分钟的联欢晚会和焰火晚会将依次上演。
1、鸣60响礼炮行169步升国旗上午10时国庆庆典开始,第一项是"鸣礼炮",56门礼炮分为两组,在4分20秒内交替鸣放60响,寓意56个民族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组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一响。
当第一响礼炮鸣响,国旗护卫队就开始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出发,绕行孙中山像,正步行进169步,最后一响礼炮结束时,国旗护卫队恰好抵达国旗旗杆基座,并完成收枪和立正动作。
升国旗时,护卫队官兵行举枪礼,国旗升起后,护卫队站立直到庆典活动结束。
2、国庆大阅兵历时66分钟约需时间66分钟,共有56个方队和梯队,包括: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
按照1999年的阅兵程序,升旗仪式之后,阅兵领导人将乘阅兵车辆出天安门,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汇报后,阅兵式开始,领导人依次检阅各方队。
阅兵式结束后,领导人将发表讲话,随后阅兵分列式进行。
3、彩车大游行 10万群众60辆彩车组成的36个方阵和6节行进式文艺表演将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中心区,与广场上8万青少年呈现的背景图案相呼应,在长安街上展现共和国流动的历史进程。
群众游行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三大篇章和七个部分。
游行队伍将展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巨幅画像。
1949名青年将高擎国庆游行历史上最大的五星红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随后是2009名青年簇拥的巨型国徽。
4、晚上20时联欢晚会联欢晚会的一大特点是"强化联欢",12个群众联欢区自创自编舞蹈,他们的舞蹈、道具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1984年国庆阅兵

1984年国庆阅兵作者:黎煦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09年第10期在新中国历次阅兵中,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给人们的印象也很深。
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次国庆阅兵背后的许多故事。
对是否搞这次阅兵一开始有争议自从1959年我国国庆阅兵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再没有搞过国庆阅兵。
到1984年,时间已经过去了25年。
这25年中,我国国庆阅兵是个空白。
出现这种空白,是有原因的。
1960年,我国处于困难时期。
党中央、毛泽东出于勤俭建国的考虑,决定今后不再年年搞国庆阅兵,每年的国庆活动不再搞典礼,采取群众活动等其它方式进行。
国庆典礼还是要搞,但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办法。
这个意见,当时在党内和军内得到广泛赞成。
1964年,我国已经从三年困难时期走了出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城乡一派繁荣景象。
这一年,又恰逢建国15周年,是“小庆”之年。
有人提出,是否在“小庆”之年也搞阅兵。
但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不赞成这样做,他们认为,“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全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不适宜搞大型的庆典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阅兵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连军队内部的阅兵活动也被取消了。
在动乱之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包括1969年、1979年这两个“大庆”之年的国庆都没有搞阅兵活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4年。
对于这种现象,党内外看法不同。
党内军内一直有许多入主张还是要在“小庆”和“大庆”之年搞国庆阅兵,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检阅,是扬国威、振士气之举。
但也有人认为,阅兵是搞形式主义;阅兵搞的分列式,是从苏联搬来的搞国庆阅兵,要花很多钱,是浪费,不赞成搞国庆阅兵。
邓小平对阅兵的看法则十分明确。
早在1981年3月10日,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不能说检阅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它对部队作风培养有实际意义,通过阅兵式把军队摆一摆给大家看,也可以密切军民关系,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
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_国庆阅兵_省略_49_2009_的政治传播学研究_王海洲

同 。具有 “普天同庆 ”、 “人民节日 ” 色彩的国 庆阅兵 , 也就成为传播 、 构建和巩固一贯强调人
重大阶段的主要特征 , 又凸显出中国现代政治传 民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 。同时 , 在一
播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国庆阅兵作为一种盛 大庄严的政治仪式 , 通过仪式性操演实现权力的
个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普遍共识 , 政治意识形态 又纷争四起的国际背景下 , 以国家性政治仪式的
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 2009年国 庆阅兵是第四个 阶段 (胡锦涛时期 ), 庆祝改革 开放 30年 , 奥 运圣火熄灭不久 , 以及世博会举行在即 , 成为这 一阶段的社会背景 。 值此之际 , 举行建国 60周 年阅兵仪式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 “第一 , 这次阅兵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充分展 示 , 对于进一步坚信党的领导 、 坚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 “第二 , 这次 阅兵是对我军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全面检阅 , 对于彰显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具有重要军 事意义 ”; “第三 , 这 次阅兵是振奋民族 精神 、 激发爱国热情的重大举措 , 对于鼓舞和激励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 开创美好未来具有深远历史 意义 ” 。[ 11]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 “标识 ”, 蕴含着多种社 以及两者对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巨大冲击 , 原
会价值和丰富的政治 、 文化等层面的象征意义 。 这些 “标识 ” 的历史性变化 , 与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化建设的过程同构 , 也及时反应了我国政治
传播模式和技 术的发展状况 。 随 着 “双 向的去 中心化的 ” “第二 媒介时 代 ”[ 3] 的 到来 , 民众
程 。”[ 8] 戴扬和卡茨曾立足于电视传播学的研究 , 将通过电视播放出来的盛 大仪式视作一种 “电 视仪式 ”, “以仪式人类学的理论来阐释大众传 播过程 ”。[ 9] 这一理论尝试对传播学 中的仪式研 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
揭秘开国大典阅兵背后的故事

揭秘开国大典阅兵背后的故事作者:黄金生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10期2015年,中国举行的抗战胜利日阅兵为世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的阅兵。
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阅兵是国威、军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从我军历史上看,1933年为纪念“八一”建军节,也曾举行过规模盛大的阅兵。
但最具政治意义而被载入史册的,无疑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阅兵。
这次阅兵是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以后历次天安门国庆阅兵的程序和内容基本无大改变,只是在方队和人员、装备的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
而1949年3月,我军还在北平(北京)西苑机场举行了一次阅兵。
西苑阅兵:毛泽东最后一次任检阅首长1949年3月在北平(北京)西苑机场的阅兵,可算作开国大典阅兵的预演。
这次阅兵,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由西柏坡移入北平后进行的第一项重要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定都北平的奠基礼。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领导核心移师北平,有人提出应该好好庆祝一番,但是毛泽东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不做李自成。
因此,当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建议报告报送到毛泽东那里时,他一口否决了。
他说:“还是简单好,不要动员那么多人,等到全国解放了,再好好地庆祝。
”最后,毛泽东只采纳了举行阅兵式这一建议。
1949年3月25日下午3时整,西苑机场上空升起了4颗信号弹,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乘坐的吉普车,在林彪、叶剑英、聂荣臻陪同下,徐徐开进机场。
此前,在讨论毛泽东乘什么车检阅时,毛泽东坚持乘坐我军缴获的美式吉普车。
原“塔山英雄团”一营营长许和,一直珍藏着一张毛泽东在西郊机场的阅兵照。
许和所在的34团,荣幸地参加了这次阅兵。
他说,当时,毛主席站在敞篷吉普车上,向检阅部队一一挥手致意,这一时刻令他终生难忘。
在这之后的多次阅兵,毛泽东都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再也没有作为阅兵首长乘车检阅部队。
开国大典的两套阅兵方案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
9·3中国大阅兵10大亮点

9·3中国大阅兵10大亮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每次阅兵,都有鲜明特点。
与前14次国庆阅兵相比,“9·3”阅兵的突出亮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十个大方面:大阅兵大亮点一,组织50个方(梯)队,比国庆60周年少了6个。
方(梯)队由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10个空中梯队,另抽组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参阅总兵力超过1万人。
国庆56个方(梯)的安排寓意着我国56个民族团结和谐、万众一心。
此次阅兵方(梯)队数量虽然减少,但方队编程更加合理,表达主题更加突出。
大阅兵大亮点二,首次组织抗战老同志方队参阅,共300名左右。
抗战老兵方队包括抗战老同志、支前模范和抗日英烈的后代,共300名左右。
抗战老同志中包含在大陆居住的国民党老兵,平均年龄90岁,支前模范平均年龄88岁,老兵的子女平均年龄78岁。
“他们都将以乘坐车辆的方式受阅,”王舜表示,这是阅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亮点,是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具体体现。
大阅兵大亮点三,首次安排将军担任领队受阅,选拔遵循三大原则。
体现我军高级指挥员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时代风采。
将军领队选拔必须体现三个原则,首先是现役军人,其次必须是该方队所在部队的指挥员,或所属下级单位指挥员,另外将军要政治可靠、军事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群众威信高、事迹突出,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将军。
大阅兵大亮点四,首次邀请外军方队参加阅兵,已有10多国应邀。
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国家将派方队和代表队参加阅兵。
外军方队和代表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世界五大洲。
体现世界反方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性。
大阅兵大亮点五,首次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方队具有很强联合性参阅装备全部是国产新型装备,信息化程度较高,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都有不少新式武器装备亮相,在阅兵中进行全景式展示,装备类型更加多样,兵种更加全面,具有很强的联合性,充分反映了国防力量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
“9.3大阅兵”:壮国威,扬军威”

“9.3大阅兵”:壮国威,扬军威”今天,中国举行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作为当年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最受关注的莫过于“9.3大阅兵”。
全国人民放假、学校延迟开学……这个节日重要性不亚于中国春节。
中国此次作为东道国来举办这场盛世活动格外引人瞩目,实际上有关“9.3大阅兵”的消息早有端倪: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将在9月3日阅兵当天第一个进入阅兵场地。
联合军乐团由来自全军55支专业、业余军乐团(队)的1000多名成员组成,担负纪念大会开始全部合唱伴奏和阅兵全过程的音乐演奏任务。
此次解放军联合军乐团首次有部分女演奏员参加,这也是解放军联合乐团第15次参加阅兵。
当天,联合乐团主要担负纪念大会开始前合唱伴奏和阅兵全过程的音乐演奏任务。
阅兵当天,联合军乐团第一个入场最后一个离场,要立正持续站立2个多小时以上,何等辛苦,无法形容。
在“9·3大阅兵”中,首次组建的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将作为第二个出场的装备方队接受检阅。
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受训将士们也想出了各自的绝招,准备了各种“神器”。
据介绍,两栖突击车方队领队胡巨民大校,在这次训练过程中,总是随身带着编织腰带、手腕沙袋和领口别针,随时随地练、持续不断练。
从起床开始,他就扎上编织腰带,不间断体会收腹提气要领,连吃饭都把腰杆挺得笔直。
他还在右手腕绑上沙袋练习敬礼,挥臂的力度增强、速度提高了,却常常累得举不起筷子。
军姿训练时就把别针扎到领口上,改掉了长时间站立后歪头的小动作。
在阅兵当天,共有56门礼炮,寓意56个民族心手相连;呈八字形等距排列,意指中国人民经历八年抗日战争。
每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一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走过28年风雨历程。
国庆50、60周年庆典分别鸣放50响、60响。
而“9.3大阅兵”当天,将鸣放礼炮70响,为历次庆典及纪念活动鸣放礼炮最多的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
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国庆节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历年阅兵集锦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
参阅人数:19248人
历时:150分钟
受阅部队:海陆空三军,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4架携弹飞行防备
空袭。
★1950年10月1日,第一个国庆节阅兵
参阅人数:24209人
历时:120分钟
受阅部队:以空军和海军学校的学生为前导,依次为步兵、炮兵、战车摩托化部队和骑兵。
其他: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驾驭一千九百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10月1日,国庆两周年阅兵
参阅人数:13348人
历时:90分钟
受阅部队:军事学院的学员为前导,然后是伞兵部队、步兵部队、民兵大队、骑兵部队,炮兵部队、摩托化步兵、装甲兵。
重型坦克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空军各式战机一批批凌空飞过。
受阅装备:喷气式飞机首次出现(以往是螺旋桨飞机)。
★1952年10月1日,国庆三周年阅兵
参阅人数:11300人
历时:65分钟
受阅部队:57个地面方队、9个空中梯队,形成强大立体阅兵阵容。
★1953年10月1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的首次阅兵
参阅人数:10038人
历时:65分钟
首次受阅部队:火箭炮兵。
★1954年10月1日,五周年大阅兵
参阅人数:10384人
历时:63分钟
受阅部队:地面方队38个。
受阅装备:由开国大典时的“万国造”变为“苏式”武器装备的基本统一。
★1955年10月1日,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
参阅人数:10344
历时:50分钟
受阅部队:38个地面方队。
★1956年10月1日,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阅兵式
参阅人数:11929人
历时:50分钟
受阅部队:29个地面方队。
首次受阅装备: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7年10月1日,国庆八周年阅兵
参阅人数:7064人
历时:50分钟
受阅部队:29个方队,各种坦克车辆226台,飞机81架。
首次受阅装备:我国自行生产的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
★1958年10月1日,国庆九周年阅兵
参阅人数:7856人
历时:50分钟
受阅部队:29个地面方队,6个空中梯队。
其他:三轮摩托车方队、士兵船形帽方阵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
民兵方阵,空前规模。
★1959年10月1日,十周年大阅兵
参阅人数:11018人
历时:58分钟
受阅部队: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6个空中梯队。
首次受阅装备: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主战坦克——“五九”式中型坦克。
新式武器装备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其他:取消了骑兵、三轮摩托车和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
★1984年10月1日,改革开放再阅兵
参阅人数:10370人
历时:56分钟
受阅部队:42个地面方队,4个空中梯队。
首次受阅装备: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其中有19种新武器,且全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
★1999年10月1日,世纪大阅兵
参阅人数:11000人
历时:65分钟
受阅部队:17个徒步方队,25个车辆方队,10个空中梯队。
是此前13次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
受阅装备:受阅的42种大型装备中,90%以上都是首次亮相的新装备。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大阅兵
参阅人数:19248人
历时:66分钟
受阅部队: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
受阅装备:52种主要装备,全都是国产,且大部分是首次亮相,包括巡航导弹、战略核导弹等多种先进的信息化装备。
★2015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参阅人数:12000人
参阅时长:94分钟
受阅部队:徒步方队11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2个、装备方队27个、空中梯队10个受阅装备:动用40多种型号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
阅兵装备方队展示的装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84%系首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