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_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读康德_判断力批判_之_美的分析_有感_刘同亮

32康德,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康德的启蒙主义进步倾向集中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在现实的实际斗争中却一无所为。
他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康德的美学是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嘉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他的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作为代表。
其中《判断力批判》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种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统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
”一初读《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它的独有的一些术语,例如“想象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合目的性”等等,其含义都不是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觉得不可解或发生误解。
康德的术语一定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较正确的理解。
二是要了解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意图。
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才能读懂《判断力批判》。
1790年康德在完成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补足他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先生在他的《康德哲学讲演录》中说,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由《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是由《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
论审美活动——主客二分的美与美感及其超越

人们对美学的思考最初从这样一个素朴的提问开始,这就是对象的美和人对该对象的美感谁先谁后?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对象美,人才会产生美感;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对象能使人产生美感,它才是美的。
以上两句话,似乎是同义反复,但意义大相径庭,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是美在先;后者认为,是美感在先。
许多争论都是围绕着这两种不同的立场而展开的。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四大派”理论及其分析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实际上是处在一种既引进又创建的过程之中。
几代中国学者,都是既学习和阐释西方的美学思想,同时又对美和美感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在后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派”。
这“四大派”各有其国内外思想渊源,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呈现,并在20世纪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美学热”中得到总结。
“四大派”是一个历史概念,代表着当时理论框架所能提供的对美和审美关系的四种可能性。
第一派是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949年以前,他持主观的“审美态度”说,认为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a 朱光潜举例说,对同一棵古松,植物学家、木材商人和画家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也分别是由科学、实用、审美的态度决定的。
b 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过“美学大讨论”的论辩,他提出要区分“物”与“物的形象”,作者简介 高建平,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广东 深圳,518061)。
a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53页。
b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448页。
2021年第2期高建平[摘 要] 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出现种种派别之争,与当时囿于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有关,他们将审美直观地想象为“一个主体面对一个客体时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并根据在这个事件中是主体还是客体起主导作用而将美分别定义为主观、客观以及主客观的统一。
康德 审美理念

康德审美理念
康德的审美理念可以概括为“纯粹审美”,即将审美体验独立于功利和实用性的考量,强调审美价值是独立存在的。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道德、知识和实用价值的判断,它是一种无私、无条件的感觉和欣赏。
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纯粹的主体活动,不受外界目的、欲望或实用功能的干扰,其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主体的感知与理解。
康德将审美经验分为两个层次:美感的直觉和审美的反思。
美感的直觉是直接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
而审美的反思则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判断和评价美的对象,它要求我们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思考,寻找规律和结构。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美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包括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康德提出了一些审美原则,如目的性(目的不在于实用功能,而在于表达纯粹的审美意义)、和谐性(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统一和谐)和不寻常(与常规审美经验不同,独特而新奇)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美的对象,同时也指导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选择和表达。
康德的审美理念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获得独特的审美经验。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美的标准是普遍适用的,并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价值。
康德对崇高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康德对崇高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作者:刘平华来源:《人间》2016年第26期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康德是崇高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崇高问题升华到了哲学的问题,他对崇高理论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崇高的内涵,使得崇高成为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
关键词:崇高;理性能力;强力;人的主体中图分类号:B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1-01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对崇高理论的发展,是在其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完成的,他的理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身的融合和独创。
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始于毕达哥拉斯;之后,朗吉弩斯从风格的角度在《论崇高》一文当中探讨了崇高,崇高第一次被当做审美范畴来看;再后来,柏克首次明确区分崇高和美,认为崇高是由痛感带来的快感。
康德承袭了“崇高”理论,并以独特的批判眼光赋予其新的含义,发展出他著名的崇高理论。
康德是崇高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崇高升华到了哲学高度,他对崇高理论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崇高的内涵,使崇高成为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
一、康德提出崇高理论的角度康德把哲学问题归为四个问题:“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1)我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什么是人?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1](p244)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来探讨哲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索人类的心灵。
康德恰恰是从人类心灵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崇高理论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所探讨的主要是认识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探讨的是道德的问题。
他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认识和道德、理性和实践、自然和自由的过渡。
这一过渡之所以有可能的基本条件就是人的心灵,而崇高正是这个过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_审美无利害性_概念的确立与_为艺术而艺术_命题的提出

收稿日期:2001-03-19作者简介:汪涛(1974- ),女,江西南昌人,广州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翻译,硕士,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A L C O LLEGEAug 1,2001V ol 122 NO 14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汪 涛(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5)摘 要: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
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无利害性”;想象力;唯美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42-04 唯美主义一词的英文为aestheticism ,由aesthetic(美学)一词演变而来,近年来又有人将其译作“审美主义”或“美学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审美论出发看待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一,它的基本信念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审美性,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
西方任何文艺思潮的背后必定有其哲学美学理论来源,唯美主义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除了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
康德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是美学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命题直接引发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并且作为新的美学理论基石影响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
在一些当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就象美国著名美学家杰罗姆・斯托本尼兹所说的那样: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学问题进行的研究。
康德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判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感性知识、审美判断力和美的目的论。
一、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学的核心在于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换句话说,感性知识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感性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非概念性和主观性。
感性知识是美学的基础,因为美学是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对美的认知主要基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获得的,这意味着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而感性知识则是具体的、个体的和主观的。
美学的讨论必须从感性知识出发。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审美判断力。
所谓审美判断力,是指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审美判断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想象力、理解力和统一性。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创造力,是思维与感官的结合。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形象化地想象出美的对象,这是我们对美的第一步认知。
理解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关键。
理解力是通过比较、分类和分析对美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理解力是关键的,因为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美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形成清晰的审美判断。
统一性是审美判断力的核心。
统一性是指我们能够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印象,归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
这种统一性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立的感知经验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美的目的论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提高是通过美的经验而实现的。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逃避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的世界。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加仁慈、公正和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更好、更美的社会的基础。
美的目的论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
美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温柔、更加有毅力和品格,这些都是康德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下)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下) 其次,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现代哲学家,皆反对传统欧洲美学的思维范式,分别提出了艺术作为“存在真理”、“生活形式”、“完满经验”的思想,在美学沉思中都走向了生活。
不仅如此,当代美学家们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美学的新的生长点。
沃尔父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的《重构美学》、迈克·费德斯通(Mike Featherstone)正在编的论文集的《审美泛化》和阿诺德·柏林特的《审美介入》,都聚焦在审美与生活的之间界限的日渐模糊。
由此出发,柏林特在《重思美学》里还直接对康德的审美非功利原则提出批评。
还有理查德·舒斯特曼千禧年的新著《活生活的生活》,也试图在杜威思想基础上来重建一种生活化的美学。
只不过,当代欧美美学所面临的历史境遇,同当代中国美学所直面的问题并不相同,它要力图摆脱的是占据主流的分析美学传统,特别还要面对艺术终结后的美学境遇。
再次,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再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着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所谓“日常”的生活,顾名思义,就是一日复一日的、普普通通的、个体享有的“平日生活”。
每个人都必定有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得以生存和消费的根本基础。
马克思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 正是此意。
但是,日常生活不仅包括这些基础的方面,而且,还包括在个体消费、家庭生活、私人空间内进行的主体间性的人际活动,还包括日常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各种精神活动。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
刘彦顺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审美生活作为感官愉悦感不具备回忆与反思能力,只能以感官直接感受对象,而且还只能是流畅的,回忆与反思会导致淤塞、梗阻,这就是审美时机的一次性与审美时体的流畅性。
在整体上,康德笃信人类理性能力的至上、独大与专制,以此对科学、宗教、道德、审美所使用的心智能力进行大一统解释,错把审美生活视为包含回忆与反思的判断,误称为审美判断力。
康德美学弥漫性地存在着理性心智与感官愉悦感心智的抵牾,矛盾不已。
一方面,他以具体描述的手艺,天才地呈现了诸如流畅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接合、感觉位置记忆等精彩审美现象;另一方面,他又不相信感官愉悦感所具有的流畅接合审美时位的能力,以回忆、反思、反省、判断等理性心智或理性时间意识,长臂管辖审美时位接合,既造成了以普遍性耽搁审美时机,也使得流畅时体沦落为卡顿时体。
【总页数】9页(P221-229)
【作者】刘彦顺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审美判断、合目的性与审美功能系统r——兼评牟宗三对康德美学思想的批判
2.试析康德美学之品格——从"审美判断力"看康德美学
3.中西审美理论的发展\r——评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r与马丁·泽尔《显现美学》
4.康德美学审美自律对中国美学的当代价值
5.论“审美理念”在康德美学中的作用--重构康德美学的一种可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
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
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
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
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
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他提出自然和艺术要相互显现,和谐统一,而美正是自由与必然的结合,这样才能美,才能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因而康德眼中把美的艺术的规则看成是一种无法之法。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把美感和利害关系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就导致了‘纯美’和‘纯艺
术’的偏向,这对后来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起了极大的影响”。
从近代中国来看,康德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纪初引起了当时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甚至在《〈红楼梦〉评论》中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提升为一种抵御现实苦难、超越权欲利益的生活态度,指出“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当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把这一核心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
2.崇高论
康德的崇高理论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建构性的理论,其坚持了先验特性,将崇高对象从现实抽离出来,只是理性意义上的崇高。
薛永武从形式出发,说:“康德在界定崇高的语义、探究崇高的根源、区别崇高与美得异同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张扬了崇高的主体性。
”(8)他认为崇高的“无形式”,只能通过理性引导着想象从观念上对这种“无形式”加以把握。
在“崇高之所为崇高”的问题上,康德第一个为审美视野中的崇高判断寻找先验依据,从超越经验的狭隘或偶然性去对崇高所以为崇高作出“先验的解释的”。
康德认为,“崇高”最内在的特点是在对立冲突中实现审美超越,即超越现象界的具体事物之上,通向道德的形上世界,体悟人的自由和无限。
康德把崇高和道德联系起来,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感,把这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纯粹尺度之上,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根基,这是康德崇高论最深刻的地方。
康德的崇高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内在影响和重要的启发意义。
黄华军说:“康德美学是现代美学发展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是崇高论表现出来的对‘人’的思考和对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11)而石宝军、令狐崇石却认为康德的这种形而上学的分析直接导致了审美与生活实践、艺术与政治活动的割离,为阉割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思想性的现代反动美学打下了基础。
石宝军、令狐崇石说:“康德把美和利害关系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就导致了‘纯美’和‘纯艺术’的倾向,这对后来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2)
2.天才论思想
从康德天才论来看,康德的“天才”是主体的一种理想的才能,它使人自由地游走于概念与理念之中,它为人达到自由找到了一条艺术的林中路。
褚春元说:
“他作为唯心主义先验论者,不了解存在决定意识,不了解创作实践的巨大作用”
(9)。
尽管褚春元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出发,认为康德片面夸大天才创作中的神秘性的一面。
但袁兆文则认为,康德天才观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汇通,是人所拥有的能力而是不神的神性表征,这一点与古希腊的天才观并不相同。
他说“康德扭转了天才是神授予或凭附的观点,从而消弭了天才的宗教色彩”(10)。
我认为,康德的天才观是出于艺术创作的独特心理功能,能够通过无目的性的审美形式展现出道德理念。
天才论最终是艺术的审美特性突破长期以来艺术认识特征的遮蔽的成果。
因此借助康德的天才论,中国当代美学才能够完成客观主义倾向及对心理主义倾向的超越。
在艺术困顿的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仍然需要艺术天才的存在,因为艺术需要个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所系。
三、其他的影响
此外,康德的一些其他的重要美学思想也对中国的许多人物的美学探讨提供了启发:受到康德审美心态理论的启发,鲁迅先生提出“诗歌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感情正热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的观念;而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书的核心问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并围绕此论述了想象、情感、美感、情趣、意象等一系列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被创造性提出并做了深入探讨的概念,这更是显露出康德审美理论的影子;在康德影响下,宗白华、朱光潜等一批美学家对中国各门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做了深入精辟地考察分析,形成了中国当代的一次艺术研究高峰,其研究成果令人赞叹,至今被视为艺术研究之经典。
可以肯定受康德美学影响的远不止这些人,诸如李泽厚,高尔太等人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中国当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日愈广泛、深入,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维取向、多元建构、多面融合的局面,其间康德的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
尽管这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康德美学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思想遗产会一直发挥它的作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797年版,第70页。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4)转引自金斯塔科夫.《美学史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1页。
(6)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陶伯华.《美学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7-58页。
(8)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9)褚春元.试论康德艺术论中的…天才‟思想[J].巢湖学院学报,2003(5)(10)袁兆文.“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试析康德审美天才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1)黄华军.康德的崇高论及其现代意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4)
(12)石宝军、令狐崇石.康德审美批判力美的分析及其影响[ J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3)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4)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J].光明日报,2001年7月13日
(15)刘小薇.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时代与美,2009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