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及

合集下载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doc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doc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新诗集,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诗集之一。

它以鲜明突出的时代精神、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新颖自由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创了一代诗风。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

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闻一多就对《女神》做出了高度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事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产儿。

《女神》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充满了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深恶痛绝。

诗人身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留学,“读的西洋书,受的东洋气”,早就盼望中国能够尽快强盛起来。

诗人不仅猛烈抨击旧世界、旧事物,而且对自己的“旧我”的批判也毫不留情。

《女神》在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具有独创性,这主要变现为其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即所谓开一代诗风的“女神体”。

《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它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

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女神》在诗歌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郭沫若主张诗要“写”,不要“做”,他说:“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这是针对旧诗格律形式而言的,并非无视诗的自身特点。

所以他同时又说:“然于自然流露之中,也自由它自然的谐乐,自然的画意存在。

”他还认为节奏是诗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女神

女神
作者简介 郭沫若,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郭沫若的 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 诗的奠基作。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 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内容提要
《女神》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 《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 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 种新形式。收入《女神》第二辑的自由体诗,包 括代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 《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是《女神》最 重要的部分。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 期,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 三辑收的作品,大多是小诗。诗作表现出一种恬 淡清新的格调。
练习检测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 建樊篱的要求;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同时,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B《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 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C《女神》的突出之处还表现在其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 富于动感的形象及不羁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 D“年青的女郎”既象征“五四”以后我们的祖国,也实指诗人国内的妻子。诗人 身在异国他乡,既思念祖国,又思念家人,《炉中煤》便是诗人对于祖国和爱人 的恋歌。 E《女神》除了少部分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其余都是诗人的“自我表 现”的诗作。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 的理想主义精神。
《凤凰涅槃》: 现实的世界已经变得陈旧腐朽,连
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新鲜”、“甘美”、“光华” 和“欢爱”。但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为了新 生,它们集香木自焚。最后,它们获得了新生,整个 世界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得“新鲜”、“净 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得“生动”、 “自由”、“雄浑”、“悠久”。《凤凰涅槃》在思 想上最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 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 表现为:1、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2、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郭沫若诗集大全

郭沫若诗集大全

郭沫若诗集大全郭沫若(年~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诗歌》内容简介:郭沫若就是我国知名的诗人、文学家、文字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做为文学家的郭沫若,以诗歌、戏剧的独创性而闻名于世。

代表作《女神》的诗风豪放、雄浑、极具阳刚之美。

郭沫若的诗可以说道就是新诗中洒脱的先驱,但同时,他也存有许多温婉婉约之作。

《郭沫若诗歌》收录于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精品数十篇。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有不同,构想精致,非常应该一念。

诗歌名称:女神序诗第一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凤凰涅槃天狗心灯炉中煤无烟煤日落晨安笔立山头展望未来浴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三个泛神论者电火光中地球,我的母亲!雪朝登临光海梅花树下醉歌弹奏会上夜步十里松原我就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沙上的脚印新阳关三叠金字塔巨炮之教训匪徒赞歌胜利的死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夜死去第三辑venus别离春愁司健康的女神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火葬场鹭鸶鹤蝉晚步春蚕蜜桑索罗普之夜歌霁月晴朝岸上晨兴春之胎动日暮的婚筵新生海舟中望日出黄浦江口上海印象西湖纪游星空苦味之杯静夜南风白云雨后天上的街市黄海中的哀歌仰望吴淞堤上赠友海上冬景夕暮春潮地震石佛瓶献诗前茅上海的清晨朋友们怆共聚在囚牢里怆恼的葡萄我们在赤光之中相逢前进曲哀时古调恢复纪游歇司迭里容亡友黑夜和我对话对月如火如荼的恐怖峨嵋山上的白雪巫峡的回忆血的幻影战取品雅版叹逝创造者我们的花园创世纪工程之第七日牧歌怀c.f.战声集们疯狗礼赞民族再造的喜炮归国杂吟蜩螗集罪恶的金字塔水牛盛赞诅咒祭典陶行知中国人的母亲汐集双十一题壁中国有诗人和老舍原韵并追赠三首闻新四军事件书愤二首喜雨书容登尔雅台怀人百花齐放西府海棠蒲公英山茶花榆叶梅大山朴菜子花掉春兰第三章四长春集追赠陈毅同志赠钱学森追赠北京中国画院西湖的女神波与云游孔林潮集观圆形殉葬坑访奉先寺石窟游晋祠骆驼集和平鸽子歌孩子们的衷心话郊原的青草骆驼别须和田东风集满江红咏梅二绝有容梅兰芳同志玉兰和红杏游等武夷泛舟九曲挽杜国庠同志(二首)蜀道奇题为档案馆念毛主席诗词登采石矶太白楼预祝中日恢复正常邦交《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二十周年悼念周总理歌剧《白毛女》登上舞台【开拓】郭沫若创作特点创作特点主题思想生命意识郭沫若吸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复杂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B90汹涌的生命流动的坚忍之道,从修养一个完满的自我人格已经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

郭沫若女神赏析

郭沫若女神赏析

名著导读《女神》所展示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青年——“五四”青年——的心灵震颤:他们的痛苦、绝望、挣扎、反叛、憧憬和创造。

这种心灵的震颤,实质上就是生活中新与旧,美与丑,明与暗,生与死、爱与恨相互冲突而给青年们造成的情感矛盾与生命裂变。

《女神》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

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的成功正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在交融着叛逆与创造的“五四”精神冲击下,迸发出强烈的个性自觉和自我超越、自我更生意识,以空前豪迈的气度渴望创造崭新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这一“自我”形象不仅是诗人自我,也是“五四”时代青年的自我,更是在斗争烈火中锤炼着裂变着的中华民族自我。

这一形象正是《女神》的诗魂。

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不妨拜读一下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诗中涌动的生命力和澎湃的爱国激情,可能让你如凤凰涅槃般,做到扬弃后的新生。

作品精析内容概述《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

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是歌德式的作品。

第二辑是30首自由体诗,包括代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

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明显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郭沫若诗集代表《星空》《女神》

郭沫若诗集代表《星空》《女神》

《女神》《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五四”时代精神,是一种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是民族觉醒的反帝爱国精神。

郭沫若的《女神》正是充分表现了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彻底否定,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的狂飙突进精神,热烈抒发了爱国情思。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女神》的个性解放要求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是个性解放不仅是个性本身,而是将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个体与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融为一体了。

第二个特点是个性解放要求既表现为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现为破坏一切旧物包括旧我,实现新“我”的精神。

2、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的歌唱。

这是和上述个性解放要求密切相关的一个内容,对黑暗罪恶的旧世界旧中国及一切旧事物旧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女神》的主要精神。

《女神》浪漫主义特色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天狗、炉中煤,女神,屈原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向往、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这使《女神》成为一部具有充分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女神》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如火山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磐》《天狗》等诗典型的体现出这一表达特点。

3、想象方式上的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和极度夸张。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充满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

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格调。

5、语言方面有一个用语特点,即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在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了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赋予了自然以新鲜活泼的生命。

《女神》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首先在于《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中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和反抗,破坏一切旧事物旧势力旧传统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新中国的渴望、追求和创造精神,对于人的力量的自信,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等等,是最充分强烈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在当时的新诗人中无人企及。

《郭沫若天狗》课件

《郭沫若天狗》课件

《天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 位是不可替代的,被誉为“中国现 代诗歌的瑰宝”。
读者评价:《天狗》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响:《天狗》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 碑”。
评价:《天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 宝”。
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天狗形象,象征了诗人对自由、反抗、创新的追求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结构布局: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 情感表达:通过天狗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开创了现代诗 歌的新形式, 打破了传统诗
歌的束缚
激发了诗人的 创作热情,推 动了现代诗歌
的发展
影响了后来的 诗人,如徐志 摩、闻一多等
提高了现代诗 歌的地位,使 其成为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郭沫若的《天狗》是中国现代诗歌 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具有极高的文 学价值。
《天狗》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典 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 的启示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天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 烈的情感表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
1921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开始文学创作
1926年,郭沫若回国,投身革命,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 剧本等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 作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1949年,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文 化建设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20年代诗歌2

20年代诗歌2

河;“若”即若水,青 衣江的古名。此二河是 郭家乡的大河。
②习诗的少年时代。 爱读庄子、屈原、李白的诗,浓重的浪
漫主义精神影响其后来的创作倾向。习 作如《咏牡丹》,作于辛亥革命失败之 后,借诗消愁、感时伤世,寄寓朴素的 爱国情感。
(二)走出夔门,东渡日本 (1914-1923)
①诗的觉醒期1914-1917。 ②诗的爆发期1917-1919。写《凤凰涅槃》,
(1)更广泛地接触了外国文艺。
(2)接受了”泛神论”的思想影响,并 以之作为向旧世界宣战的武器。 (3)“五四”的影响,使他找到一个宣 泄“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 “喷火口”和“喷火方式”。
(4)组织创造社,震动了中国文坛。
(五)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1949)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3.爱国主义的主题
讴歌五四精神、赞美祖
国新生,爱国主义是 《女神》的诗魂。《炉 中煤》、《凤凰涅磐》、 《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
型文化的青春期,郭的 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 中国”、“新中国”的 向往与追求。
《凤凰涅槃》:

这首诗创作于1920-1,是《女神》中最有代 表性的一首抒情长诗(246行)。它借凤凰 “集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 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 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造 祖国和民族的伟大愿望,与五四革命运动前 驱者的思想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 广的思想意义。 长诗共六章: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 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自我的颂扬和对个性解放的讴歌。在《女神》的众多诗篇中, 诗人均以"狂飚突进"的精神,在歌颂着反抗、叛逆,追求自由 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在这些诗篇中,首先使我们突出感受到的, 是站在《女神》中的一个伟大"自我"的象。这不是一个一般的 寻常的"自我",而是一个广大无边,具有争服一切伟大力量的" 自我"。 《天狗》,证明人的自我是世间最有价值,最有力量的。最 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自我意识: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字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诗中的那一雄悍而暴躁的天狗,他雄悍到吞没了日月星辰和 整个宇宙,而使自己成为"全宇宙的能的总量";他暴躁得"如烈 火一样的燃烧"、"如大海一样的狂叫"、"如电气一样的飞跑", 以至到了"剥我的皮","食我的肉""吸我的血"、"啮我的心肝" 的程度。这种对于"自我"伟大力量和暴躁凌厉之气的描写,正 是诗人以浪这种对于"自我"伟大力量和暴躁凌厉之气的描写, 正是诗人以浪漫主义方法对"个性解放"精神力量的诗意的夸张。 这种对"自我"力量的夸张,显然与个人主义的自我扩张有着严 格区别。它是中国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强烈个性解 放要求的诗的夸张。
郭沫若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及 早期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1892――1978) 杰出的作家、诗 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 学家。他一生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经郭沫 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郭沫若 全集》历史编8卷、考古编12卷、文学编20 卷。尚待出版的还有译著12卷、佚文集等。 其著作被翻译为日文和欧、美主要文字,受 到广泛的热爱,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5、诗歌语言形式:想象奇特丰富,语言、形象的夸
张。诗歌形式的随散,正是他思想要突破束缚,追求 自由的体现。
(二)《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朱自清说"整个《女神》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诗歌"。 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旋律。《炉中煤》、《晨安》、 《凤凰涅槃》整首诗都是爱国主义意象。在抒发爱国 主义思想的诗篇中,《凤凰涅槃》这首抒情长诗,是 具有代表性的。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作--《女神》
《女神》封面
1921年出版的《女神》初版本封面 《女神》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 诗集,大部分诗作写于1919--1920年间,是其 创作爆发期的作品。"五四"新诗派人数众多, 也出现许多新作,但突破的气势不够,类似 古代婉约派风格。如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 她》,冯至《我是一条小河》,郭沫若的登 场使五四新诗势气大增,充满伟大的时代精 神。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 (一)《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 欧洲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描写大自然、返观内心、 赞美宇宙,这些都在诗集《女神》中得以体现。 1、描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许多意象是亘古至 今从未出现过的。如《地球,我的母亲》、《晨安》 --国际精神。 《地球,我的母亲! 》一诗,是歌颂自然诗篇中具有 代表性的篇章;在这里,诗人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生命 的养育者和人类幸福的创造者的伟大形象来加以歌颂 的。所以它的基本思想,是对自然伟大创造力量的歌 颂。 诗人亲切地把地球呼之为‘母亲“,并以神奇的想 象力,把宇宙中的一切都看成为这位’母亲”的化身。
1925年与安娜及 其孩子
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并创 作了剧本《聂莹》,以此表示自己 对于这一革命运动的支持和对于帝 国主义暴行的抗议, 1926年3月, 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任广州中山 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1926 年7月,参加北阀军,担任总政治 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直至 代理主任等职务。随军由广州到武 汉,由武汉到南昌。1927年又参加 了"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 委员。起义失败后,又转道汕头, 香港,最后到上海。1928年2月, 被迫再次东渡日本。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诗人的世 界观转变由"民主主义者--共产主 义者"。文艺思想变化:早期提倡 主题"天才、灵感、神会"--强调文 学为第四阶级工农大众服务。
3、表现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精神。诗人在讴歌个性解放精神 的同时,又往往同对古往今来的一切叛逆者和革命者的歌颂联 系在一起的。诸如《湘累》中的屈原,《棠棣之花》中的聂莹 和聂玫,均为中国古代可敬佩的反抗叛逆的志士。《匪徒颂》 更是直接歌颂反抗叛逆精神的典型诗著。 4、题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题材和神话传说。《女神》中也选 取了许多古代历史和神话的题材,如共工与颛顼争帝和女娲补 天,聂政刺韩相侠累、屈原的故事,凤凰的传说、天狗的传说, 等等。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些题材,是因为这些题材的本身就多 是富于幻想的,奇异的,带有传奇性的。而诗人对于这些题材 的处理,又并非去复制原来的故事,而是经过加工,再造,使 其借着诗人自己和整个时代的"生命的泉水"的滋润而复活起来。 诗人自己说是"要给他们吹嘘些新的精神,加以激活,为我所 用"。所以,《女神》在题材的选取和处理,描写和叙述上, 不仅以表达诗人的主观理想和愿望为前题,而且运用充分的创 造的自由,使其能以充分表达出个人和整个时代的积极进取的 革命精神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女神》浪漫主义的特征 之一。
少年郭沫若

九州大学医 学部学习期 间
1913年末至朝鲜,次年正月到达日本东京。勤奋学习 日语和补习自然科学课业。1914年6月,考入东京第一 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张资平同学)。1915年秋, 升入福岗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1918年升入 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在日期间学医,希望救国。 (2) 文学上受泰 戈尔(印度)、惠特曼(美国诗人《草叶集》)的影 响深。 (3)受到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作为一种哲 学思想,远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 经出现。到十六至十八世纪,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影响 较大的学派。 古今中外的宣扬泛神论的哲学家,尽 管对泛神论思想的阐述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 即主张"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认为神存在于自然界 的一切事物之中,不承认在自然界之外还有什么神的 存在和主宰。可见,泛神论是作为突破神学束缚而出 现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 种表现形式。但理论上并没有突破神的观念,并不是 彻底的唯物论认为万物有灵的观念,实质上是一种人 文主义精神,这一思想为个性、思想解放提供了有利 的思想武器。(4)1921年7月组织创造社--现代文学 史上最大的浪漫主义团体。(5)个人生活:留学期间 反封建包办婚姻,与日本护士结婚,取名安娜。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的 笔名。1892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 的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动荡、变革的时 代。这一环境,孕育了诗人早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 思想。 他自幼聪颖好学,从童年起便阅读了大量古典 文学作品,培养了他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除更广 泛地涉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外.还阅读 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 学作品,受古典文学熏陶又受新学的影响,初步接受了 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的影响。由于不满腐朽落后的 学校教育,他曾三次被学校"斥退",其叛逆精神得到了 初步表现。 郭沫若早熟,七岁就喜欢他嫂子(《叶罗提之墓》), 造成他女性崇拜意识,后来诗集《女神》、话剧《三个 叛逆的女性》、《屈原》(虚构人物,婵娟)、《蔡文 姬》等剧作中都得到表现。
流亡日本和抗战时期:(1928-1945) (1)开始著书立说整理甲 骨文、隶书等。(2)1937 年,抗战爆发,抛妻别子回 国抗战。(3)1941--1943年, 连续写下六部历史话剧,抗 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棠棣 之花》、《屈原》、《虎 抗战时期与周恩 符》、《高渐离》、《孔雀 来在武汉 胆》、《南冠草》,以古喻 今,抨击国民党的法西斯统 治和反共卖国政策,产生了 强烈的政治影响,是其创作 高峰。
郭沫若与周恩来 在上海周公馆
抗战胜利及建国后(1945-1978) 参加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 动,1947年11月受国民党通缉, 离上海到香港,1948年11月回 华北解放区,1949年7月,第 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文联 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 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 职,创作大量诗歌,《新华 颂》、《东风集》等,及历史 剧《武则天》、《蔡文姬》。 1978年临终写出〈〈科学的春 天〉〉。同年6月11日于北京 逝世,享年8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