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

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二、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的技术难题,历经十年研究与应用,在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典型区域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项目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技术和暴露监测指标,以及适合多介质环境污染和多途径人群暴露特征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评估技术,确定了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和人群暴露参数;研发了区域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开发了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成套技术。
项目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和用户单位的高度认可,并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对于我国开展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调查、评估与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特征,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危害事件频发,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国内缺乏系统的统筹环境污染、人群暴露和健康危害各环节的风险防控技术。
同时,由于我国环境污染具有多介质、多途径和多污染物叠加的区域性特征,环境污染导致的人群暴露与健康风险特征十分复杂,不能照搬美、欧、日等国家现有的技术方法。
本项目以区域环境污染人群健康风险防控的主要技术难点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环境污染暴露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典型区域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并推广应用。
主要科技创新包括四方面:(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技术。
针对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的不足,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的关键技术;建立主要行业特征污染物的暴露监测指标与新型污染物精细化暴露分析技术方法。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复杂山区公路边坡灾害全过程防控新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提名单位:交通运输部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我国复杂山区公路建设养护的重大技术需求,以近10年来云南、广东公路发展为依托,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建和参建共5家单位、150多名科技人员的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对边坡灾害全过程防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
研究起点高,系统性强,具有前瞻性。
获取了“安全耐久锚固新技术、钢花管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支挡创新技术、边坡灾害全过程风险评估技术、边坡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等四方面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项目研究构建了山区公路边坡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工程防治三位一体全过程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认识—防治—评估—监测—预警—管理”六位一体的创新技术体系。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行业和地方指南标准主编(笔)2部,参编2部;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篇,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推动了行业和区域科技进步与发展。
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实用性强,不仅全面支撑了云南、广东省十余条山区公路建设养护,且在其他八省区公路铁路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项目成果助推了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为行业科技进步提升做出了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旨在构建复杂山区公路边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工程防治三位一体全过程防控技术体系和"认识-防治-评估-监测-预警-管理"六位一体的创新技术体系,取得以下创新成果:创新点1:首创了3种预应力锚索边坡锚固新技术:自主研发了"预制锚头"、"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前者通过自制预制锚头,较传统的锚索大幅度提高了安全耐久性和锚固力;后者通过增加外锚固段,解决了传统锚索预应力损失的问题。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序号内容 1 引言 2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概述 3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 4 影响和意义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6 总结与展望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
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奖项,也在不断推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所涉及的获奖项目更是代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概述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颁奖仪式于2019年1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此次共评选出2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涵盖信息科技、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材料工程、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
这些获奖项目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意义。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可谓涉及众多领域,而这些项目的获奖,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才华和创造力。
其中,有些项目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些项目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些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面之广、深度之深,可谓是当今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中,有些项目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重点领域紧密相关。
这些项目的取得,对于推动相应领域的发展,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和意义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激励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科研创新方面,这些优秀的获奖项目无疑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现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关键技术与应用提名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移动通信网络铁塔共建共享的基站选址难题、多系统天线设计和应用难题,攻克了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小型化宽带辐射单元:提出多频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方案,原创性设计出环形辐射臂,单元面积减少20%,天面资源节省60%,创新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扁平化高集成宽带移相器:原创性设计出免螺钉、免焊接端子的移相功分一体化移相器,实现了扁平化、小型化,增益效率提升10%、上旁瓣抑制提升3dB、三阶互调小于-110dBm,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线性传动机构与孔轴耦联接口:提出线性螺杆螺母及齿轮齿条组合传动机构,创新设计了孔轴耦联接口,RCU体积减少60%,为业内最小;四、一体化联合仿真设计平台:提出场和路模型自动互联构建方法,实现了天馈的级联求解,研发出可编辑等效数据模块,计算速度提升百倍,该平台简捷易用、快速高效、指标完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7项,欧盟3项。
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打破本行业国外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移相器和传动机构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曾获多项科技奖和专利奖,产品在国内外80多个国家获得大规模应用,为解决国家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之重要发展领域。
随着多制式多系统无线网络的启用和快速发展,网络面临基站选址困难、用户感知差等难题,基站天线的共建共享亟待突破。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概述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主要涵盖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创制与应用、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建立及其育种应用等重要领域。
这些项目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该项目研究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开发了一种高效互操作技术,实现了对异构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为云计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于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该项目研发了一种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地质勘查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该装备具有高效、精准、快速的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能源矿产勘探、环境地质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领域,提高了地质勘查的效率和精度,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该项目成功研发了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创制了一系列新种质,为我国小麦育种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手段。
该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丰富了小麦的遗传资源库,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望推动我国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
四、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该项目成功研发了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了多个新品种,为我国扇贝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该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提高了扇贝的品质和产量,也为其他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有望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五、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创制与应用该项目成功研发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为我国养猪业提供了全新的疫病防控手段。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北方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二、提名者中国科学院三、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材料均符合国家奖励办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发现乙烯信号途径上游的转录因子RIN调控果实风味品质的关键靶基因,揭示了1-甲基环丙烯(1-MCP)调控果实糖、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来控制糖、酸的代谢和再分配,发现采后重要病原菌致病的关键基因,以及活性氧控制果实衰老与病原菌致病力协同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发1-MCP与“三期”精准控温结合的苹果贮藏保鲜技术新模式、利用外源物质调控甜樱桃果实衰老的精准技术、及新型抑菌剂蔬菜防病保鲜新技术,建立鲜切蔬菜质量安全多重PCR快速检测和有效防控技术,及20种不同温敏蔬菜快速预冷、保温贮运、包装材料等采后全产业链配套技术和规程。
为技术集成应用研发了低损伤、智能化苹果清洗打蜡分级包装为一体的配套设备,甜樱桃快速预冷、清洗杀菌、水包膜式分选专用配套设备,以及适合于不同蔬菜清洗杀菌分选等专用配套设备16种/套,实现了产业化集成应用,果蔬采后损失率降低30%以上。
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行业奖励2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
共发表科研论文259篇(SCI期刊6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
该研究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上述成果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对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果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丰富营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果蔬生产消费国,年产量超过10亿吨,年产值突破3万亿元,占种植业的41%,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蔬采后处理粗放低效,技术不精准和碎片化,缺乏配套设备,导致新鲜果蔬采后损失数千亿元,商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项目名称笔式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及

知识发明产知识产权国家地证书编专利授权号授权日期权利人发明人权具体名称区号有效类状态别一种基于发笔倾角信田丰明z2009年12中国科学院软有效息的饼形中国586282戴国忠专46397月30日件研究所专利菜单选择王宏安利方法发一种生成田丰明多媒体概z2012年05中国科学院软有效中国944132姜映映专念图的方96136月09日件研究所专利王宏安利法一种面向发触控设备姜映映明z2013年12132767中国科学院软有效的多通道中国田丰专51641月25日9件研究所专利精确目标王宏安利定位方法发王丹力一种单显明z2012年08102468中国科学院软詹志征有效示多笔交中国专08169月22日4件研究所王宏安专利互方法利戴国忠发一种基于张凤军明手持设备z2015年04164081中国科学院软有效中国刘晓庆专的大屏幕8388x月22日1件研究所专利戴志军利交互方法发一种智能明笔及其笔z2013年02260704鸿合科技有限有效中国李俊峰专划识别处20870月12日5公司专利利理方法戴志军发一种大尺谭国富明寸多点触z2014年04139250中国科学院软有效中国张凤军专摸系统的96151月30日6件研究所专利王宏安利标定方法戴国忠一种基于发加速度传吕菲明z2015年03161300中国科学院软有效感器的角中国田丰专93295月25日0件研究所专利色动作控王宏安利制方法一种多点张凤军发触摸交互刘晓庆明系统的触z2014年09148638中国科学院软有效中国戴志军专摸手势触79286月24日5件研究所专利谭国富利控信息识王宏安别方法一种多点发张凤军触摸交互明z2015年07171702中国科学院软戴志军有效系统的触中国专80622月08日8件研究所谭国富专利摸手识别利王宏安方法主要完成人情况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研究成果提出的缆索系统安装新技术,在索鞍吊装、猫道架设及变宽处 置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安全、工效、质量、环保提升的目标,代表了悬索 桥缆索施工发展的新方向。
研究成果应用于重庆万州驸马长江大桥及广东虎门二桥工程,取得了特别显 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我国跨江河千米级悬索桥建设技术的升级版,大幅度提升 了我国悬索桥工程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具体创新点如下:
(1)形成了隧道锚设计、试验系统方法,实现了隧道锚结构安全、经济和 耐久性目标。针对泥岩地质条件,采用多组系列缩尺模型试验方法,系统研究隧 道锚-岩体系统受力的几何尺寸效应,揭示了隧道锚“缩尺效应”定量规律,将 缩尺模型试验与承载力试验评价有机结合,提出了隧道锚三维极限承载力计算和 稳定性评价方法,由于精确度提高,相比原有估算公式,同等条件下设计工程规 模可减少 30%~50%,为隧道锚设计提供了有力的试验验证依据和理论支撑,解 决了隧道锚承载力精确评价的世界性难题。
(4)研发应用了提高工效和安全性的主缆系统安装创新技术。提出了索鞍 单机起吊安装、猫道承重索“双吊环”法架设、边跨猫道局部变宽处置施工方法, 便捷的工艺受到一线工人的一致好评,工期缩短一个月,使目前国内主缆安装技 术达到了新高度。
项目研究成果支撑了隧道锚方案的成立,减少开挖量 16 万方,节约混凝土 6 万方,比现行规范方法计算的安全度大 30%-40%。
(2)提出了锚塞体消压和导洞自动排水理论及构造,形成了新的隧道锚“一 堵两防两排+辅助措施”防排水设计方法,彻底解决了国内外隧道锚渗漏水顽疾, 降低了管养难度和运营能耗,填补了我国隧道锚建设技术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 水平。
(3)研发应用了钢箱梁安装“单机空中连续荡移”和“端梁前吊后支”施 工方法,形成了岸坡梁段无支架施工新技术,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彻底克服了 江河岸坡地形限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引领了千米级悬索桥梁段安装 技术发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