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藏族服饰研究分析汇编

合集下载

衣饰上的文化密码:从藏族女性的穿着解读民俗

衣饰上的文化密码:从藏族女性的穿着解读民俗

衣饰上的文化密码:从藏族女性的穿着解读民俗在隆务河流域,藏族妇女普遍佩戴银盾—这是一种银质装饰品,大者如碗,小者似酒盅。

银盾上雕刻着各式花纹,镶嵌着红色、绿色的宝石,工艺颇为精细。

(摄影/郑云峰)戴银盾的程序十分繁复,首先要头发中分披散开来,并依次辫上几十根小辫子,再用红布做成的缀满银盾的发套固定在发辫之上。

银盾是青海藏族女子头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实银盾既是头饰,也可将之归结为背饰。

多姿多彩的藏族妇女辫套,再加上珠光宝气的镶嵌珊瑚的银盾,尽显雍容华贵。

作为青藏高原藏族妇女最喜爱的饰品之一,银盾历史悠久,为白银压制而成,上面的花纹各有其吉祥含义。

藏族妇女以长发为美,尤其重视头上的装饰;一般妇女都将头发梳编成很多小辫,再装上辫套。

作为腰间一种饰品,奶钩是由实用工具演变而成,藏语称“雪龙”。

奶钩形状不一,有的如铁锚,有的呈桃形。

奶钩上面雕刻有各种图案,并嵌以珊瑚和绿松石。

藏族妇女衣饰上包含了众多文化密码,从这些服饰形制上可以解读出许多信息。

比如玉树、贵德等地的风俗就是奶钩悬挂于腰带左前方。

三江源农业区藏族妇女多梳双辫,辫梢用辫套包裹,垂于背后。

青海藏族妇女大都喜欢戴由珊瑚、玛瑙、绿松石、象牙珠串成的项链。

项链下坠“嘎乌”—一种银质小盒,盒面嵌有珠宝,内装护身符或者其他神圣之物。

藏族妇女梳一次头往往要花费几个小时,梳好后的发辫光亮结实。

这位果洛地区的藏族姑娘,身披由近万粒珊瑚编织而成的饰品。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藏族居住地分散,周围自然生活环境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由褐色、灰色与黄色构成;所以藏族服饰喜欢采用明快的色彩,这是为了使自己在环境中显得突出、醒目。

藏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藏族服饰的一些基本特色,比如—肥腰、长袖、大襟、束腰等,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形成。

青海省平安县一些地方的藏族妇女,在头发上佩戴海螺为饰,很有特色。

青海省海西地区的草原上,藏族女子从十五岁起,便开始佩戴漂亮的“玛盾”。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的一座宗教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达拉宫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本文将以布达拉宫为切入点,介绍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藏族传统服饰包括男女装两大类。

男装主要有“更巴”、“更纳”等,女装则有“唐装”、“左旗布”等。

不同的服饰在款式、颜色和图案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1. 更巴更巴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上衣。

它由精湛的手工艺制作而成,通常是用羊毛或棉花为原料织成的。

更巴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颜色斑斓、图案精美。

常见的图案有藏传佛教中的八吉祥和纳木错船,这些图案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好运。

2. 更纳更纳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下装。

它通常是用绿色、蓝色或红色的羊毛制成。

更纳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纺、织、染等多道工序。

更纳的特点是它的材质柔软舒适、颜色鲜艳,同时还有很好的保暖性能。

3. 唐装唐装是藏族女士的传统服饰。

它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颜色以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色彩为主。

唐装的特点是其宽松舒适、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在唐装的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通常还会装饰着各种金银丝绣花,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4. 左旗布左旗布又称贡嘎布,是藏族女士的传统各类服饰的主要原料之一。

它是以麻为原料织成的一种布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使其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

左旗布的特点是其纹路整齐、手感柔软、耐磨耐用。

在制作服饰时,藏族妇女通常会将左旗布与丝绸、羊毛等材料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和质感。

二、布达拉宫的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藏族民众心中的圣地。

在布达拉宫周边,有着许多与藏族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1. 藏族传统舞蹈藏族传统舞蹈是藏族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达拉宫附近的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藏族男女士身穿传统服饰,跳着欢快的舞蹈。

舞蹈中的动作柔和而有力,富有神秘色彩,常常表达着对自然和宗教信仰的敬仰与崇拜。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多古典的文化被祭奠和流传,这也是我国国民现阶段所需要传承的艺术性瑰宝。

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在其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审美上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这些都代表着我国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进步,也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共同性特点。

所以本文也以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审美,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民族的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标签: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历史文化前言: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区,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所表现出的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在服饰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是其中也依然包括着一部分共性的特点,这也凸显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的能力。

本文结合审美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川西的嘉绒藏族服饰从古至今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真正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从而为我国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国社会形成一个文化整体,利用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先秦时期嘉绒藏族先民服饰上古时期,原始的人们就开始用树皮、羽毛、皮革来遮羞和御寒,所以大多数的民族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的先民也并不例外,在闽江流域以及大金川河流域的两岸,二级台地还有半高山的地区已经能够发现四十余处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尽管所能够出土的工具,以及事物是零零散散的,这也能够让我们对嘉绒的藏族先民整体形象有着模糊的感知。

其中出土的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水晶、石磨制的细碎石器,出土的骨器大多为磨制而成,有骨梳、骨针、骨锥。

而陶瓷有黑色和红棕色两种,陶瓷的纹饰以绳纹为主。

利用骨针就能够看出,针的线孔很小,近似于现代手工用的针,无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

骨锥和骨针就是缝制衣服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那么制衣的材料在文学发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早期人们大多数以狩猎为主,无论是捕猎时伪装,或者是为了保护身体,以及仅仅是装饰身体,人们都可以用鸟兽的皮毛作为衣服。

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

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0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结构样式和艺术特点,体现了藏族的民族风格、习俗和文化,它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民族服饰是划分民族形象的主要依据,它在民族学、考古学、服饰学等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藏族服饰也对研究藏族的起源、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藏族服饰的产生及背景服饰的发展与演变,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映射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藏族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文化艺术的形成与藏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藏族地区所流行的各类不同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装样式及其使用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海拔较低,四季气候分明,变化较大,生活在安木多地区的藏族人民服装样式变化也多,而且用料、缝制工艺都十分讲究。

生活在卫藏地区的藏族,则由于海拔高,四季气候不甚分明,因此服装样式也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

平原和山区、农区和牧区的环境和气候也影响服装样式。

其次,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比如藏北的藏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草原牧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由气候和生产方式所决定,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里,服饰上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制多为长宽藏袍,皮袍肥大和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穿时腰间扎腰带。

这种穿着是和草原放牧生活相适应的。

宽大的藏袍不仅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夜晚还能当被盖,白天可以方便地挽去一袖或二袖,袖子束在腰间。

穿时提起下部,腰带一束,怀里和腰间成了一个大行囊,里面可以装不少随身用品,这种服饰主要是因为藏北地区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且多为牧区,是受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约而形成的。

藏族古典藏袍结构研究报告

藏族古典藏袍结构研究报告

藏族古典藏袍结构研究报告藏族古典藏袍结构研究报告摘要:藏族古典藏袍是中国民族服饰中的珍品,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研究对藏族古典藏袍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丰富的纺织技术和装饰手法,对藏袍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藏族古典藏袍是代表着藏族文化的重要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印记。

藏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的丰富与复杂,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蕴藏着古老的纺织技艺。

2. 藏袍的主要部分藏袍主要分为衫身、前襟、袖子和下摆等部分。

衫身是藏袍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大片的面料缝制而成。

前襟作为藏袍的重要部分,多采用精美的刺绣和透明的纱绢进行装饰。

袖子在藏袍的设计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还兼具实用性。

下摆则是藏袍整体的点睛之笔,通常使用金银线和贝壳等装饰,展现出藏袍的华丽与典雅。

3. 藏袍的纺织技术藏袍的纺织技术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藏袍的面料采用布匹和丝绢。

布匹通过精心挑选的棉纱和麻纱织造而成,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舒适度。

丝绢则采用天然的蚕丝制作,具有光泽度高、手感细腻等特点。

其次,藏袍的织布技艺非常精湛,在织布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复杂的编织结构和多种彩色线线迭加的工艺,使得藏袍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和纹理。

4. 藏袍的装饰手法藏袍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刺绣、织锦、描金和贴饰等。

其中,刺绣是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以线线迭加和针法巧妙的构成图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效果。

织锦则通过织布过程中不同颜色和纹理的线线迭加,使得藏袍变得丰富多彩。

描金是一种将金线或银线缝制在衣物上的装饰技艺,使得藏袍充满华丽感。

贴饰则是在藏袍上添加贝壳、宝石等珍贵材料,提升了藏袍的价值和美感。

5. 结论通过对藏族古典藏袍的结构研究,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其精湛的纺织技术和独特的装饰手法,也认识到了其在藏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对藏袍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藏袍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以及其与藏族文化的深入关联,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服饰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历史沿革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服装款式、饰品搭配、色彩运用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推移,藏族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款式和风格。

二、服装款式藏族服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

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袖口较窄,领子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黑色、蓝色、灰色等。

女式长袍则相对较为紧身,长度及踝,袖口较宽,领子较低,颜色则较为鲜艳,如红色、绿色、黄色等。

此外,男女长袍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鸟、鱼、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饰品搭配藏族服饰文化中,饰品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人民善于用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银饰、珊瑚、玛瑙、玉器等。

其中,银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饰品,包括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

四、色彩运用藏族服饰文化中,色彩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

藏族人民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和权威;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和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上白色的花纹和图案,寓意着纯洁、美好和吉祥。

五、文化意义藏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藏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是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藏族服饰的论文[整理版]

关于藏族服饰的论文[整理版]

关于藏族服饰的论文尽人皆知,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璀灿夺目,是人类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藏族服饰的流变,,,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少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有了缝织衣物的骨针,还具备了需一定审美意识方能创造出的璜、珠等,这也许是藏族服饰文化的先声吧!,,,到吐蕃时期,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

“中二丁王”时(相当于中原西汉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开始了冶炼铁、铜、银等矿产,为金属饰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脱脱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巳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

史载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翻开了新的一页,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日渐发达。

吐蕃奴隶制王朝等级森严,在服饰上的表现也日臻完备。

从反映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藏王一般只有赞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呈红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

衣袍的式样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装在方园三寸的盒子里挂在胸前,以区别职位的高低。

武将的头盔有形如塔的装饰,战士头盔上有三只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随着“惟以淬砺为业”的吐蕃冶炼业的发展,军队的铠胄日趋精良,有的周身仅露两个眼窝,劲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严、勇猛之气在今天大昭寺壁画的吐蕃武士像中尚历历在目。

为培养效国尽忠的风气,还把狐尾垂在临阵畏缩之士的头上,作为耻辱标记,这是后来藏族男子狐皮帽饰的来源。

吐蕃贵族不仅本人穿着华贵,还在聚会宴客时,把佣人装饰起来。

而作为赞普的松赞干布则用一种红带子包头,身着长袍,足穿脚尖朝上的靴子,据《红史》载,这种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响到了服饰文化层次,而从松赞干布伊始的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两种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更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