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陈伟国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遐想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遐想
陈伟国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对历史教育的理解,需要人生经验的参与。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作为历史教育队伍中的老兵和过来人,教学的得失成败案例越积越厚,再回首嘹望求索路,对历史教学真的别有一番体味。
最近有幸参加一次有关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验的调研,通过上课、听课,与校长、教师、学生座谈、交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万马奔腾的局面和浓厚的改革气息让我激动不已,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陈伟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面对教育创新的遐想
2.“历史大片”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题材影片在中学
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3.“遐想”一兄弟民族的共同理想——从《神女峰的遐想》中初探民族心理素质在散文中的表现4.努力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学习《中
学历史教学大纲》5.数学之美智慧之美——由元旦晚会和一道与黄金分割有关的
高考题展开的遐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长:蝴蝶的故事

成长:蝴蝶的故事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夏辉辉(本文经修改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0期)应任主编之邀,写写自己的成长经历,虽惶恐于自己的浅薄,但却有着展示美丽的愿望,惶惶然写下一些文字,谈谈自己成长的历程,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说到成长,先讲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闲人闲来无事,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观望着面前一个普通的蝴蝶茧。
蝴蝶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也无法突破那个茧。
于是,这位闲人决定来帮助这只可怜的蝴蝶,他拿起一把剪刀,把茧给剪开了。
蝴蝶轻易地出来了,可是,它身体干瘪,翅膀无力。
这只可怜的蝴蝶终身只能爬行,永不能飞翔。
原来蝴蝶必须通过艰难的“破茧而出”的过程,只有在那不屈不挠地让身体通过茧的那个小小的洞口的过程中,它身体的溶液才能转移到翅膀上,使身体和翅膀都变得强壮,这样一旦破茧而出,蝴蝶便可以飞翔。
闲人的好心好意破坏了蝴蝶自强的过程,毁坏了蝴蝶的一生。
故事的用意并不是指责闲人的帮助,相反,“Some times,struggles are exactly what we need in our life。
”——有时,挣扎正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
成长就是一种挣扎,这种挣扎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来许多老师、也可以买来大堆书籍,但都不可以取代你内心的挣扎——那种渴求进一步获得某种更高境界的愿望。
要实现这些愿望,必须与内心的轻松、现状的优雅、世俗的眼光作斗争。
人们常常活在经验中,我也一样。
在很长的教学生涯里,我在经验中延续着自己那不高不低的教学,带着一届届传承自己那无可奈何情绪的学生,所谓热爱、激情、飞翔与美丽,总是在经验型的课堂里或隐或现,思想的火花总是如流星一般划过。
曾几何时,我开始主动地进行专业阅读、同行交流、教学反思、终身学习、坚持写作,通过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搏击来获得力量,如故事中的蝴蝶一般,开始了一种真正的成长。
或许蝴蝶的破茧能飞是上帝造物地赐予,我们教师的成长则不但是自身的需求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师建国伟业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的重任。
在庆祝建国73周年之际,我回顾了自己在教育岗位上所走过的路程,对建国伟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建国伟业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坚定信念、英勇奋斗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时刻铭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立足本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国伟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立足本职,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建国伟业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壮丽史诗。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要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同时,我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引导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四、关爱学生,助力成长建国伟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
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同时,我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建国伟业需要无数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主要参考文献素材

主要参考文献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5.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教育展望.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0.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9.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0.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32.于友西、叶小兵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5.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36.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钱君端.高中历史百问百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王仲孚.历史教育论集.台中:大同资讯图书出版社,200140.张元,周樑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探讨会论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42.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43.黄炳煌.社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200244.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45.[美]帕米拉·J法丽丝.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6.[美]Donald A·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47.陈丰祥主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手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48.《历史教学》月刊.天津:历史教学社,1990-200449.《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月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0-200450.《课程·教材·教法》月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0451.《清华历史教学》半年刊.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创刊号-第15期52.《历史教育》半年刊.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刊号-第10期5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150。
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两题

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两题作者:王德栋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7期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从应试角度研究、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拟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就人才的基本素养——学会做人和历史学的社会责任阐述几点肤浅认识,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社会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新课程;学会做人;社会教育;历史教育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陈伟国老师对“历史”曾有一段精彩的感悟:“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
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
人事有兴替,往来有古今,每个人都是历史驿站的过客,当我们在这个驿站打量着眼前景色的时候,不要忘了俯下身子,在那历史长河的江渚上,捡几片贝壳,去装点人文意识的宫殿;采几枝芦苇,作通古达今的智慧灵根。
”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教育界已有广泛的共识,此不赘述,本文拟就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的两项重要功能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就教于历史教育界的同仁。
一、教会学生做人——历史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即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民思想的人。
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也特别指出:“要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历史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各种历史素材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他们做人。
首先,我国曾是许多先进生产技术发明最早的国家。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粮食作物。
父系氏族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冶炼铜的技术,商代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珍品。
浅谈管理读陈伟国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自序有感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读陈伟国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自序有感陈伟国老师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的教研可谓成绩显赫,这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并在陈老师的各种复习指导下成长。
高中毕业,自己也有幸选择了历史教育这,并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继续接受着陈老师的教导。
2009年5月份,有幸读到了陈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这本巨著,这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使我对历史的教学与历史的研究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现就自己读该书的的心得记录如下:心得一: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考纲在该书的自序中陈老师这样写到:“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
因此,全体教师都要明确考试大纲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
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揣摩考试大纲的思想内涵。
翻开考纲可见,纲目简明扼要,叙述直白浅显,难见玄机,实际上浅中有深,简中有繁,“高深莫测”。
有人说考纲“弹性大,自由度高,给命题人活用考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语中的。
命题人正是借助考纲的“可变性”,围绕一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形成五彩缤纷的试题。
因此我们面对考纲要有“动”的意识,“变”的思维,“活”的能力。
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总是跟在考纲的后面,被它牵着鼻子走,“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教多难,考多难”,总是慢一拍。
二是对知识范围的变化与理解,每年考试大纲都要对考点进行微调,对于微调的部分,教师要明白其取舍的理由,更换的依据,调整的思路。
对考点的理解更见教师对高考命题思想把握的眼界与深度。
对每一考点教师都要钻研透:每一考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可以命题的外延与内涵、已出试题的角度与特点、仍有可能尝试的思路、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拟题训练的侧重点等。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作者:陈伟国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点击数:5989 更新时间:1/4/2006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①。
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历史课程的设置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
因此,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提出了具体而详备的要求,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载体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
导致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艰深的理论、艰深的概念俯拾即是)、滞后(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缺乏时代气息),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多,已成了学生的“学习之累”。
例如现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的经过”一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有几十处:事件: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国割占香港岛。
时间:(1)1840年6月,战争开始。
(2)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
(3)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
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读《杏坛爬梳》有感摘要:胡军哲老师起点不高,从教不久,却“异军突起”,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笔者认为胡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耐得寂寞,“青灯黄卷”,静心读书;2、乐为人梯,潜心育人,用情教书;3、“取法乎上”,笔耕不辍,开拓创新;4、谦虚谨慎,志存高远,进取不止。
近日仔细拜读胡军哲老师所著《杏坛爬梳》,感慨系之。
胡老师1996年毕业于湖南城市学院历史学专业,刚毕业时在县城一所普通的子弟学校任教,起点比较低。
然而仅仅过了十余年,胡老师却已“异军突起”,成长为湖南省中学历史教育界的佼佼者,在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学业绩突出,所教学生有多人获长沙市“文科状元”,一批学生升入全国一流高校。
他也先后荣获长沙市“教学能手”、“教研标兵”、省教育厅直机关“十佳青年”、“感动一中人物”等多种荣誉;科研成果丰富,多篇文章在历史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胡老师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呢?是天资卓越,还是命运垂青?冰心有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了胡老师的《杏坛爬梳》,你一定会认识到:他的成功凭的是惊人的执着与勤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没有任何侥幸可言,天道酬勤,终于初创了一番事业。
真是“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啊!笔者在此不揣固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耐得寂寞,“青灯黄卷”,静心读书著名学者范文澜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胡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甘情愿坐“冷板凳”的人,可以说是一位“书痴”。
胡老师在《思考·阅读·写作》一文中指出“泛观博取的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读书是教师的生命所在,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1]不是活脱脱一个“书痴”吗?胡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进一步指出教师读书的门道:1、通过阅读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固好本;2、通过阅丰厚文化底蕴——拓好面;3、通过阅读提升教育理念——把好道;他伏膺并实践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理念“每天不断地读书,跟学籍接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时间:2012-09-12 17:12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1期陈伟国,徐州市名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历史教师。
受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省属重点中学教书16年,现在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
陈伟国老师喜欢历史教学,热爱历史课堂,担任教研员后,仍经常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上示范课、研究课。
他注意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反思,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经验总结和通俗性文章300余篇,出版《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智慧课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等专著。
新课程实施以来,参与编制《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教学要求》,审核《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和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等。
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陈伟国生命有一个不可剥夺的权利,那就是成长;生命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那就是对成长的捍卫;生命有一种永不凋谢的美丽,那就是对成长的守望。
我们所能拥有的,也许永远没有终极的结局,但过程,从开始那一刻算起,就已经攥在手中了。
成长,永远在路上。
——题记童年与记忆我的故乡在苏北宋山脚下的周林庄,想走童年的生活,颇有点像电影《投名状》中描绘的情形:稻草覆顶的陋屋,石头垒就的矮墙,篱笆圈围的院落。
绿树掩映,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如一首歌唱道的那样:“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
”但就是这个贫穷的山村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不少欢乐与情趣。
童年的家乡尽显古朴与苍凉。
人口少,只有十来户人家;荒地多,宋山脚下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地。
为利用好这块荒地,驻地部队在这里办了一个马厂。
我常站在宋山顶上,遥望山脚下马儿安详地吃草、饮水、撒欢,和小伙伴们在这块草地上放猪、放牛、放羊。
童年给我最深的记忆多与村口的那眼老井有关。
当独自手托双腮忆想童年的时候,一个情景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在通往井台的小路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早晨的浓雾中或在傍晚的霞光里,肩挑两只盛满水的大桶,颤颤悠悠地在家与老井之间来回。
那时候,父母农活忙,弟弟妹妹小,家里吃水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长子头上。
总感觉有挑不完的水,却从没有埋怨过谁(不像现在的孩子做点事就喊苦喊累)。
或许早已习惯,或许这只是所有生存艰辛中最微不足道的。
童年挑水的经历和家乡的那眼老井,已成了我教学的资源。
在讲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时,我曾围绕“井”讲了一段文字: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
对井的系念和牵挂,也是农业中国一份朴素、真挚而恒久的感情。
据专家们讲,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莫不惠益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
也许正因如此,汉语里才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的说法;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把不得已到外谋生叫做“离乡背井”。
散落在中国乡村的每一眼老井,在滋润了游子往昔生活时,也一定在他的心底播下了怀念的根须。
童年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家乡满山遍野的树。
过去乡村的老人特别热衷种树,树不一定太大,但树一定会栽得满满的。
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树木稀稀疏疏、紧紧密密地散在整个村庄里,桃树、枣树、李树、杏树、梨树、柿树、桑树、棠梨树、石榴树、椿树不必说,还有较为少见的皂角树、木瓜树、榉树、杜仲树以及百年老槐、老榆、根杏树等。
那时,行商羁旅每经一处村庄,远远就可看到村口巍然屹立的一株老树,看到了树,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家的影子。
我们村子里就有一颗已逾百年的“百麻树”,农闲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到这棵树下纳凉、闲坐。
夏天,树上总是缀满了红红的果实,引得一群孩子爬上爬下的摘折。
村上还有一棵老杏树,撑起的华盖占地半亩,每当麦收季节,满树鲜红的杏子,让人看了眼馋,我曾和几个小伙伴设计晚上偷杏,结果计划不够周密,被看杏人抓了个正着,回去被父母狠揍了一顿。
老井、古树是山村的灵物,它守望着土地,呵护着众生,也给山村增加了韵致和厚重。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乡村,老树被砍,老井被填(还有老屋被拆,老路被毁),古老的乡村换了新颜,但也失却了厚重和特色。
玩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天地广阔,能玩的项目也多,下河捉虾、沿湖钓鱼、山下捉鸟、草里猎兔、放风筝、抓知了、编鸟笼、打雪仗、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弹弹子、转陀螺……绝不亚于今天的电子游戏。
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莫过于夏日抓知了(蝉)了。
边际先生曾在《夏天的记忆》一文中这样描述过知了:“知了是名副其实的伏天广告,它总是应暑而鸣,天愈热,它叫得愈响,好像为酷暑鼓噪。
当第一声蝉鸣传来的时候,就会感到真正的夏天来了。
”“恬淡的蝉鸣并不显得单调,那高一声低一声的唱和,吟出了夏日的宁静,那有一阵儿没一阵儿的歌谣,唤出了火热里的清凉。
蝉鸣可以引人入睡,可以伴人读书,可以招呼人们摇动蒲扇到树下闲话,也可以把你带到任何一个有树、有水、有阳光、有阴凉的地方。
蝉是制造简单、闲适意境的高手。
”[1]边际先生这段细腻、温润的文字特别感人,也撩起了我对童趣的回想。
小时候,每至夏天,我就和村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早早准备好几根竹竿,还有从黄牛身上拔下的牛毛,鲜小麦嚼成的“糊糊”,然后手持长长的竹竿,满头大汗地围着满村的树儿转,哪儿有蝉声,哪儿就有我们的身影。
除了抓知了,我们还爱抓蜻蜓,在我的印象中,蜻蜓飞不高也飞不远,因此常常停留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篱笆上、小树上、庄稼上,于是我们常常汗流浃背地围着篱笆追着蜻蜓。
孩子的身后总会站着一位呵护者,奶奶对我的呵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我的奶奶身上绝对拥有中国古代妇女所有的美德:勤劳、善良、谨慎、贤惠、守礼……而且特别心灵手巧,有超好的记忆力。
她除了保证我穿得暖、吃得饱以外,还用儿歌、童话对我进行智的启蒙、德的教育。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闹着叫奶奶,奶奶赶集还在外。
小鼠急得直挠腮,急中生智把头拍。
卷成小球滚下来,摇摇晃晃逃得快。
”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童谣之一,其教育意义显而易见。
奶奶还喜欢一边用手指点着我的额头、眼睛、鼻子、耳朵、嘴和下巴,一边教我唱:“额头是门面,眼睛全看见,鼻子最敏感,耳朵听得远,嘴巴知甘甜,下巴长又尖。
”其中的教化意义,是在我当了中学历史教师后才感悟到的。
我觉得人应该有敬畏心,否则就会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来。
如保护动物,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够重视的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而孩子只要记住了儿歌中所说的“偷狗偷猫,头上长包”“捣鸟窝,脸上雀斑多”,对动物或许下手时就会有所顾虑,有所犹豫。
奶奶还喜欢给我讲童话,“狼外婆”“狼和小羊”“七只蝴蝶”“生气的小猪”等。
在偏远的乡村,老人面对孩子能说些什么呢?他们不会直接对孩子们讲些什么大道理,他们只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做人心得,化成由一些动物、昆虫和花草组合的纯自然的比喻。
实际上,童话的源泉从来都在自己漫长的生活里,爷爷的胡子、奶奶的手指都可能演绎出一段童话故事。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童话只能在乡村宁静的夜晚产生,陪伴它的,应该是墙上的几个影子和被那影子所遮挡的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
我的童年是不富足的,甚至有点贫困或饥饿,但却是快乐的,完整的。
今天的孩子生活富裕,近乎奢侈,但却自幼被束缚于各类辅导班、琴房、画室,失去了自由,没有了快乐,丢掉了童趣。
在这里我想大声说:将童年还给孩子吧!求学与读书乡村旧俗,孩子周岁要举行“抓周”仪式,借以判断孩子的喜好和前程。
听奶奶讲,周岁“抓周”,面前放了那么多好吃、好玩、好看的,我却直扑纸和笔。
这是我带给父母的第一份自豪和惊喜。
大约6岁,我进入乡村小学读书,从此与“断文识字”打起了交道。
6岁入学在当时的乡村应该是早的,学校在离我家二里路的小陈庄。
教室很大,一到三年级的同学都在这同一间大教室里由同一个教师执教,常常是一年级读书,二年级写字,三年级做算术。
教我的老师姓徐,是个大块头,约有一米八的个子,人很胖,大头宽脸,浓眉大眼,人很帅气。
在小学,我好像没用多少工夫在学习上,可老师与我父母见面总说我学习好,人很聪明,真的好奇怪。
小学阶段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书法课。
现在教育功利性太强,与考试有关的科目才会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因而,像书法这样的课常常是只见课表有,未见教师上。
记得小时候老师对书法课是很重视的,无论是描红,还是临帖,我们都是很认真的,对老师在书法本上所作的“优”“良”“及格”等评判也十分在意。
书法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每年春节为左邻右舍写春联,看到自己亲手“画鸦”的文字出现在各家的门上,心中充满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自豪。
我一直坚信,文字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使人类正式告别了蒙昧,走向了文明开化。
传说黄帝时史官仓颉造字,造出来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文字的力量可谓惊天动地。
在少年时期,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书就是课本,读书就是读课本。
有一年,奶奶带我去公社赶集,我在供销社门前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看一本小画册,就凑上去也想看,谁知这两个孩子看我一副土头土脑的样子(身上可能也有点脏兮兮吧),不但不让我看,而且用很不友好的眼睛看着我。
正巧这一场景被我奶奶看到了,就问售货员那种小人书哪儿有卖,售货员说这儿就有,于是奶奶花了5分钱给我买了我人生中除了课本之外的第一本课外书(写至此处,我的眼睛湿润了),从此我也明白,在课本之外还有不少可读的书,读书不仅仅是读课本。
我的初中学段正值“文革”后期,上课、读书很少,基本上是学工、学农、开大会、出黑板报、写大批判稿。
至今我也搞不明白当时学校从那儿搞来那么多的支农任务,我们一会儿要割草(还规定每天要上交青草多少斤),一会儿又要去淘沙(学校规定每周要完成黄沙多少方);还有全校停课,出门抓蟾蜍(俗称癞蛤蟆,取其浆液用于制药),沭河岸边、马陵山下,人声鼎沸,到处都是追击蟾蜍的学生,王庄中学校园内到处奔跑着手术后的蟾蜍。
每每想起说起这些,我的心情都特别复杂。
初中阶段我做得最多的事是出黑板报,几乎每期黑板报都由我策划、选稿、抄写(是黑板报专业户),而每遇重大“批判”任务、或“政治学习”任务,如批判所谓的“右倾翻案风”,学习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反潮流小将黄帅等,老师都会让我来写稿,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在助纣为虐,只感到舞文弄墨的快乐。
我是1977年初中毕业的。
1977年在中国教育史上绝对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
这年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全国上下沸腾了。
这一年全国共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比例是29︰1。
翌年春天,27万余“天之骄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放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考试真的具有无边的法力,邓小平恢复高考的一个伟大决策,瞬间就扭转了教育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