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湘山寺的历史沿革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州湘山寺的历史沿革介绍

全州地处广西东北部的湘桂交界处,春秋时属楚地,秦为长沙郡地,隋大业(公元605—618年)末改属永州,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马希范(后晋楚王)置全州,以佛名(全真和尚)名其州,全州得名自此开始。湘山寺位于全州县城西面的湘山脚下,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刹”之雅称,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初名为“净土院”,为湖南籍高僧释全真开创,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宋高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改“净土院”为“景德寺”,并赐额;至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改“景德寺”为“湘山寺”至今。

湘山寺在历史上曾几经易名,几度兴衰。湘山寺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金刹梵宇,峻极云表,开堂接众,数逾千百”,高僧云集,历代官吏和当地的百姓都十分注重寺内事宜,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当时,江南数省无不知湘山禅林,被称“楚南第一寺”,对于人们为何如此虔诚地信仰无量寿佛,笔者以为与其长寿与真身久不朽有密切联系,所以将其神格化。长寿以及健康,人皆所欲,据《明一统志》卷八十三载:全真,彬州人,唐至德初来游湘源,创静土院,永州刺史韦宙遣使礼请,翌日即至,四门各见其入。宙出道迎,惟见其一,其神变不可具述。卒年一百三十九。从记载看,全真和尚具有“四门各见其入”之神通,且“卒年一百三十九”应是修行很高的僧人。这在当时十分罕见,无怪乎人们如此之敬仰他,将其与无量佛相提并论。对于全真大师生前卒后屡现神威,在《湘山志》上有专门记载,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篡修的《全州志》、《全县县志》、《全州文史资料》、《广西通志·宗教志》等地方志也有无量寿佛显神威的有关记载,另外,《宝庆府志》、《乾隆清泉县志》、《衡阳县志》、《南岳志》等也都记载有无量寿佛的事迹。《全州志》记载:“宋淳熙七年,海州张之纲,为母曹氏病,笃祈佛座前,母病即愈,助石门二条,在龙凤,二门各长八尺,宽一尺二寸,厚七寸,今存;宋淳熙十五年六七月,天旱,率官僚士人同谐佛前迎请真身,甘霖应时而降;宋淳熙十八年七八月间,全灌虫伤禾稼,众告守令,谐塔请祷,虫顿熄,自是应元明以来,凡有水旱虫灾,屡祈屡应。”[7]

以上所述虽带有神话色彩,但是它能说明无量寿佛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

高,湘山寺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湘山寺屡为历代王朝重修与扩建,听老人门说,在明朝重修湘山寺时,仅大门外的“无量洞天”牌坊上的石刻就足以令今人叹为观止,它南面刻有寿佛像,北面刻有观音像,还有二十四诸像,十八罗汉像,十二圆觉像,八大金刚像,四菩提像,二神将像达六十余个。洪武十一年(1378年),朝廷曾在此设立僧正司管理寺院和州境内的佛教事务。[8]《全州县志》上记载说:“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99年)修建了‘万象阁’,三十三年又重修了大雄宝殿,天启丙寅(公元1626年)又重建了护塔天龙堂和无量寿佛大殿,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李白成起义部队横扫大江南北,广西巡抚左永图为求神灵保佑,乃捐银460两,重建了湘山寺,仍仿古制。[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给康熙皇帝祝寿,广西地方官民捐资修建湘山寺无量寿佛道场。据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皇帝的奏疏,此次修建主要工程包括以下部分:“寿佛塔、寿佛殿、大雄殿、伽蓝殿、真武殿、天王殿、两庑配殿、钟鼓楼、戏台、龙凤山门,并东西之毘卢殿、大悲阁、准提阁、景徳堂等处俱重加修整,油漆大小佛像、罗汉像共一千余尊,悉皆装金彩画。即于寺前西首山冈之上,建造万寿行宫七间,自大门、二门、戏台至后廊,共五进,东西走廊一百零八间。”经过此次修整,湘山寺殿堂林立,规模宏大,佛教氛围浓厚,广大信众“毕集寺中叩拜”。[9]那时候,湘山寺有31处奇岩异洞,12口清泉甘井,供游人息憩揽胜。湘桂两省的善男信女,一路香火,一路钟声,汇聚于古寺中。湘山寺以其规模浩大,号称“楚南第一禅林”。“未探桂岭千峰秀,先览湘山一段奇”,此为北宋诗人范成大之歌。

到了清代末年以后,湘山寺屡遭兵火战祸。1931年邓小平率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占领全州城,邓小平曾遨游湘山寺。相传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当时的“红小鬼”胡耀邦也在湘山寺里住了一晚。1943年4月1日,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空前的万人追悼大会就是在湘山寺举行的,追悼会由李济深代表蒋介石到全州主祭。毛泽东同志题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挽诗是:黄浦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和彭德怀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邓颖超的挽词是:气壮山河。

戴安澜将军的忠骸权厝在湘山寺里。[4]遗憾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无情的苦难岁月,1945年湘山寺在日寇兵败的铁蹄之下,焚毁殆尽。

再经文革浩劫,所余残屋亦荡然无存,全真大师木雕像亦被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1985年—1988年间,由县政府出资、怀善法师负责设计施工,重建了无量寿佛殿、放生池、圆通殿和三栋寮房,新雕无量寿佛像一尊、观音像三尊、圆通菩萨像二十五尊,文殊、普贤菩萨像各一尊,千年古刹至此焕然一新。1988年,湘山寺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湘山寺由放生池动物石雕群、洗钵岩泉、寿佛殿、妙明塔、飞来石、观音殿、赵炳麟墓、康熙崖刻、狮子岩、柳山寸月等风景组成。

以上说明湘山寺在古时其建筑规模确实宏大,表明当时佛教在湘桂边界发展之快。人们已经从崇拜全真其人上升为敬仰宗教之佛,当然,佛教自汉化以来,与民间的乡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湘山寺的佛教信仰也就与正统佛教信仰有一节距离,多少带有民间功利性与实用性,而这种信仰正是当地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它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到现代社会文化心理中,这种信仰将会得到更好地抒发与延伸。古时人们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用科学去解释与解决,所以就交给神或人格化了的神来诠释,他们对生、老、病、死、福、祸、兴、衰贯以一种神秘的权力支配,甚有为官者也对国家之安危寄托于神灵。于是,湘山寺无量寿佛成了人们仰瞻的对象,也因此,湘山寺的香火得以兴旺。

到了现在,寺院被毁又修复了一些,但总体规模已比古时逊色了很多。要知道,在乡村社会中,人们是最讲实际的,最为务实的,这种务实主义“在信仰领域的逻辑延伸便表现为信仰上的功利主义和唯灵论,又灾信佛,无灾不信,早夜营营,所求者福尔,所希者利尔。”[10]寺内平时来烧香拜佛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人们是遇事才来,寺院内的僧人如今只有五个,来寺院当居士的人不少,说明湘山寺的宗教氛围向世俗化更近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