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设计
石油行业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方案第一章概述 (3)1.1 石油行业智能化背景 (3)1.2 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4)1.3 本书结构及内容安排 (4)第二章石油勘探智能化技术 (4)2.1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1 数据采集与传输 (5)2.1.2 数据处理 (5)2.1.3 数据分析 (5)2.2 储层预测与评价 (5)2.2.1 储层参数预测 (5)2.2.2 储层评价 (5)2.3 钻井液设计与管理 (5)2.3.1 钻井液配方设计 (5)2.3.2 钻井液功能监测与优化 (5)2.4 钻井参数优化 (6)2.4.1 钻井参数预测 (6)2.4.2 钻井参数调整 (6)2.4.3 钻井参数优化策略 (6)第三章石油开发智能化技术 (6)3.1 油藏建模与模拟 (6)3.1.1 油藏建模 (6)3.1.2 油藏模拟 (6)3.2 油藏开发方案优化 (7)3.2.1 开发方案设计 (7)3.2.2 开发方案调整 (7)3.3 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7)3.3.1 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 (7)3.3.2 生产过程优化 (7)3.4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7)3.4.1 资源评价与预测 (7)3.4.2 开发技术研究 (8)3.4.3 开发方案优化 (8)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8)4.1 数据采集技术 (8)4.2 数据预处理 (8)4.3 数据挖掘与分析 (8)4.4 数据可视化 (9)第五章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 (9)5.1 机器学习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9)5.1.1 背景及意义 (9)5.2 深度学习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9)5.2.1 背景及意义 (10)5.2.2 应用案例分析 (10)5.3 计算机视觉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10)5.3.1 背景及意义 (10)5.3.2 应用案例分析 (10)5.4 自然语言处理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10)5.4.1 背景及意义 (10)5.4.2 应用案例分析 (10)第六章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平台 (11)6.1 平台架构设计 (11)6.1.1 设计原则 (11)6.1.2 架构设计 (11)6.2 关键技术模块 (11)6.2.1 地质数据解析模块 (11)6.2.2 物探数据解析模块 (11)6.2.3 钻井数据解析模块 (11)6.2.4 模型训练与评估模块 (12)6.2.5 决策支持模块 (12)6.3 平台实施与部署 (12)6.3.1 系统集成 (12)6.3.2 网络部署 (12)6.3.3 硬件资源配置 (12)6.3.4 软件开发与部署 (12)6.4 平台运行维护 (12)6.4.1 系统监控 (12)6.4.2 数据更新与备份 (12)6.4.3 模型优化与更新 (12)6.4.4 用户培训与支持 (12)第七章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项目管理 (13)7.1 项目管理流程 (13)7.1.1 项目启动 (13)7.1.2 项目规划 (13)7.1.3 项目执行 (13)7.1.4 项目监控 (13)7.1.5 项目收尾 (13)7.2 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 (13)7.2.1 技术风险 (13)7.2.2 资源风险 (13)7.2.3 管理风险 (14)7.2.4 市场风险 (14)7.3 项目进度监控与调整 (14)7.3.1 制定进度计划 (14)7.3.3 进度调整 (14)7.4 项目评估与优化 (14)7.4.1 项目成果评估 (14)7.4.2 项目过程评估 (14)7.4.3 项目优化 (14)第八章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人才培养 (15)8.1 人才培养模式 (15)8.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15)8.3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 (15)8.4 人才培养评估与改进 (16)第九章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安全与环保 (16)9.1 安全生产管理 (16)9.1.1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6)9.1.2 安全防范措施 (16)9.1.3 安全生产监管 (17)9.2 环保措施与技术 (17)9.2.1 污染防治技术 (17)9.2.2 清洁生产技术 (17)9.2.3 环境监测技术 (17)9.3 安全与环保监管 (17)9.3.1 政策法规制定 (17)9.3.2 监管体系建立 (18)9.3.3 监管执法力度 (18)9.4 安全与环保教育与培训 (18)9.4.1 安全教育与培训 (18)9.4.2 环保教育与培训 (18)9.4.3 安全与环保宣传教育 (18)第十章智能化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18)10.1 技术发展趋势 (18)10.2 行业发展趋势 (18)10.3 国际合作与竞争 (19)10.4 政策与法规影响 (19)第一章概述1.1 石油行业智能化背景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压力。
Landmark 钻井软件培训基本内容25

PetroChina勘探生产分公司工程技术处Landmark 钻井软件培训基本内容Landmark北京办公室2005.3.21目录一、EDM(工程数据模型) 2二、定向井设计系统(COMPASS) 5三、管柱设计系统Tubulars 7四、钻井工程设计和分析系统WELLPLAN 10五、钻井时效分析与成本预算系统Drillmodel 21六、钻井数据管理解决方案OpenWells 21一、EDM(工程数据模型)工程数据模型EDM (Engineering Data Model)是Landmark公司新一代油井设计、施工报表系统、采油生产与经济评价的公共数据库平台,它通过一个完全的井架构解决方案提供钻井与井服务的无缝集成。
通过一致的数据管理、导航、安全、统一单位控制、参考基准面、多应用程序并发等手段,应用COMPASS、WELLPLAN、CasingSeat 、Stresscheck和OpenWells实现工程工作流。
EMD 为详细施工作业和工程工作流提供一个单一的平台,实现从原形到计划及钻井与油井服务等各个阶段的管理。
1998年7月释放的DEX(数据交换)可以在应用程序之间移动数据,提供了高水平的可交互性,能实现内部机制的工作流。
随着2003年5月的释放版本,EDM提供了更先进的功能,其中包括统一数据库支撑的强壮的集成平台,数据库集中存储井生命周期(设计、实施、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
通过高效的、自然集成的工作流,在钻井设计过程中,EDM平台使得工程师能够评估生产收益。
它集成各种应用程序,通过单一的公共数据入口点,在井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保证数据的质量。
EDM 为实时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根据最新的施工参数,应用工程分析工具,很容易实现当前施工分析。
EDM为第三方工具提供集成平台。
1、EDM 的优点所有数据存储在统一位置精确的、可信的、实时更新的数据集的共享拷贝被多用户存取,免去了管理多份数据所带来的麻烦。
石油行业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方案第一章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概述 (2)1.1 智能石油勘探开发的意义 (2)1.2 智能石油勘探开发的发展现状 (3)1.3 智能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趋势 (3)第二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数据采集技术 (3)2.2 数据预处理 (4)2.3 数据质量控制 (4)2.4 数据存储与管理 (5)第三章地震勘探技术 (5)3.1 地震数据采集 (5)3.2 地震数据处理 (5)3.3 地震资料解释 (6)3.4 地震勘探技术在智能开发中的应用 (6)第四章钻井技术 (6)4.1 钻井数据采集 (6)4.2 钻井液处理技术 (7)4.3 钻井参数优化 (7)4.4 钻井智能控制系统 (7)第五章油藏工程 (8)5.1 油藏描述 (8)5.1.1 地质特征分析 (8)5.1.2 流体性质分析 (8)5.1.3 油藏类型划分 (8)5.2 油藏评价 (8)5.2.1 油藏资源量评估 (8)5.2.2 油藏可采性评价 (8)5.2.3 油藏开发风险评价 (8)5.3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9)5.3.1 开发方式选择 (9)5.3.2 井位部署设计 (9)5.3.3 开发指标预测 (9)5.4 油藏动态监测 (9)5.4.1 监测井位部署 (9)5.4.2 监测方法及手段 (9)5.4.3 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9)第六章生产优化 (9)6.1 生产数据分析 (9)6.1.1 数据来源及类型 (9)6.1.2 数据预处理 (9)6.1.3 数据分析方法 (10)6.2 生产优化方法 (10)6.2.1 参数优化 (10)6.2.2 模型优化 (10)6.2.3 智能优化算法 (10)6.3 生产智能调度 (10)6.3.1 调度策略 (10)6.3.2 智能调度算法 (10)6.3.3 系统集成与实施 (10)6.4 生产风险预警 (11)6.4.1 风险识别 (11)6.4.2 预警模型构建 (11)6.4.3 预警系统实施 (11)第七章智能油田建设 (11)7.1 智能油田架构设计 (11)7.2 智能油田平台建设 (11)7.3 智能油田网络安全 (12)7.4 智能油田运维管理 (12)第八章智能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13)8.1 智能监测技术 (13)8.2 智能预警技术 (13)8.3 智能优化技术 (13)8.4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3)第九章石油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 (14)9.1 石油行业智能化发展前景 (14)9.2 石油行业智能化发展挑战 (14)9.3 石油行业智能化发展策略 (15)第十章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案例分析 (15)10.1 某油田智能勘探开发案例 (15)10.2 某油田智能钻井案例 (15)10.3 某油田智能生产案例 (15)10.4 某油田智能油田建设案例 (16)第一章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概述1.1 智能石油勘探开发的意义智能石油勘探开发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对传统石油勘探开发模式进行的创新与升级。
石油行业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方案第1章概述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3)第2章石油行业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3)2.1 国内外发展概况 (3)2.2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4)第3章智能油气勘探技术 (4)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1.1 数据采集 (5)3.1.2 数据处理 (5)3.2 地震勘探技术 (5)3.2.1 地震数据采集 (5)3.2.2 地震数据处理 (5)3.3 非地震勘探技术 (6)3.3.1 重力勘探 (6)3.3.2 磁法勘探 (6)3.3.3 电法勘探 (6)3.3.4 遥感勘探 (6)第4章智能油气开发技术 (6)4.1 油气藏描述与建模 (6)4.1.1 地质建模技术 (6)4.1.2 地球物理建模技术 (6)4.1.3 工程建模技术 (7)4.2 油气藏数值模拟 (7)4.2.1 数值模拟方法 (7)4.2.2 油气藏数值模型 (7)4.2.3 油气藏数值模拟应用 (7)4.3 开发方案优化 (7)4.3.1 优化方法 (7)4.3.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7)4.3.3 优化应用案例 (7)第5章人工智能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5.1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 (8)5.1.1 特征提取与选择 (8)5.1.2 模型建立与优化 (8)5.1.3 深度学习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8)5.2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8)5.2.1 地震数据处理 (8)5.2.2 岩心图像分析 (8)5.3 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 (8)5.3.1 文献资料挖掘 (9)5.3.3 智能问答系统 (9)第6章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9)6.1 大数据技术概述 (9)6.1.1 大数据定义 (9)6.1.2 大数据特点 (9)6.1.3 大数据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价值 (9)6.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0)6.2.1 数据挖掘技术 (10)6.2.2 数据分析方法 (10)6.3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10)6.3.1 云计算技术 (11)6.3.2 云计算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11)第7章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11)7.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1)7.2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11)7.3 智能油气勘探开发设备 (12)第8章石油行业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2)8.1 信息安全概述 (12)8.1.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12)8.1.2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13)8.1.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3)8.2 加密技术与安全协议 (13)8.2.1 加密技术 (13)8.2.2 安全协议 (14)8.3 隐私保护与数据脱敏 (14)8.3.1 隐私保护 (14)8.3.2 数据脱敏 (14)第9章智能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管理与决策 (14)9.1 项目管理概述 (14)9.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15)9.1.2 项目管理的原则 (15)9.1.3 项目管理的方法 (15)9.2 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 (15)9.2.1 项目风险识别 (15)9.2.2 项目风险评估 (15)9.2.3 项目风险应对 (15)9.2.4 项目风险控制 (16)9.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6)9.3.1 IDSS的构成 (16)9.3.2 IDSS的功能 (16)第10章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未来展望 (16)10.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16)10.2 行业应用与市场前景 (17)第1章概述1.1 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石油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勘探与开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模型在石油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刘海峰 张民森 诸鸣 王勤民 刘文红)

3
方法:见圈就破,破最大的边。 图 3:铺设石油管道问题图模型解决方案(1)
图中 m-n4 距离为 w1, m-n3 距离为
m
w2, n3-n4 距离为 w3,m-n3-n4 组
成一个圈,w1 大于 w2 和 w3,则先
n2
破掉 m-n4 边。同理破掉其他圈得
出最小支撑树即为我们要找的管
道铺设路线,各边权重之和乘以 b
2 A B 30
无限制
700
3 A C 50 ≤ 50
300
4 C B 30 ≤ 50
200
5 C E 50 ≤ 50
400
6 D C 30 ≤ 50
400
7 D E 40
无限制
900
8
9 最小总费用 110000
GH
I JK
节点 净流量
给定值
A 80 = 80
B 70 = 70
C
0 =0
D -60 = -60
图 2:铺设石油管道问题图模型
图中 n1 至 n2 无连线表示这两个井
m
位没有连接条件,其他同理。
n2
炼油厂 m 到各井位 n 和各井位之间
的距离是已知道的,这样我们就可
以通过这个模型很方便的找出该
n1
模型的最小支撑树了。
n4
n3
原理及解释:赋权图:图中每一条边赋以一定的权 w,其意义可以是 时间、距离费用等;最小支撑树:赋权图中总权最小的支撑树。
我们还得出了从油田向各个炼油厂以及从各炼油厂向各配送中心的最优输
量。
油田钻井问题(0,1 模型)
某油田钻井公司一钻井队要从S1…S10十个井位中确定 5 个要使总费用
类比法的定量模型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类比法定量模型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李斌 张欣赏(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摘要 在勘探开发中,因地质认识不足或相关资料少,常常采用类比法。
但是由于采用者的学识、经验、能力不同往往选择类比油田及结果亦会不同,使结果出现多种可能性。
因此,需要有一种定量方法,使结果能相对定量化和确定化。
类比法定量模型运用相似性科学和灰色理论原理,建立了相应的确定方法。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关键词 类比法 模型 相似性 油田开发 定量1.前言类比法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常用的方法。
在开发新油田中,由于地质认识不足及相关资料少,对计算储量的某些参数、采收率、采油速度、产量变化规律、含水变化规律等,通常采取成熟油田或已开发油田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类比、预测新油气田或待开发油气田的相应指标、参数、规律。
但这种类比往往因类比者的学识、经验、能力不同而使结果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而且这种结果是定性的、经验性的。
有时甚至出现为了满足某种不合理要求,采用不切实际的类比数据造成误导。
有人认为“类比法可能是技术性最不强的方法”,实际上,类比是一种科学,它的科学依据是相似系统学原理。
无论是储量的计算参数、采收率,还是采油速度、产量、含水的变化规律,均与其他众多的参数相联系,构成相应的系统。
系统间的要素、属性、特征、变化等有同一性、差异性和相似性。
系统间存在共有特性,它们的特征值有差异。
该共有特征称之为相似特性。
系统间的相似特性则为系统的相似性。
系统属性和特征的客观性,决定了系统间相似性的客观性,相似性不依赖人们的感性认识而存在[1]。
油田开发系统的相似性是包括了精确相似性、可拓相似性、模糊相似性的同类混合相似性。
它的研究方法是运用全面地、系统地、变化地辩证唯物论观点和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人与计算机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2. 定量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有多种,但大多为定性方法。
本文根据相似性科学和灰理论,采用相似度定量方法与灰关联度定量方法,且重点介绍相似度方法。
石油天然气行业油气勘探开发与利用方案

石油天然气行业油气勘探开发与利用方案第一章油气资源概述 (3)1.1 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1 资源分布 (3)1.1.2 资源特点 (3)1.2 资源评价与预测 (3)1.2.1 资源评价 (3)1.2.2 资源预测 (4)第二章油气勘探技术 (4)2.1 地震勘探技术 (4)2.1.1 地震数据采集 (4)2.1.2 地震数据处理 (5)2.2 钻井勘探技术 (5)2.2.1 钻井液技术 (5)2.2.2 钻井工艺 (5)2.3 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 (5)2.3.1 非常规油气藏识别 (5)2.3.2 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 (6)第三章油气开发策略 (6)3.1 开发模式与策略 (6)3.2 开发技术与工艺 (6)3.3 开发经济效益分析 (7)第四章油气田开发工程 (7)4.1 油气田开发设计 (8)4.2 油气田开发建设 (8)4.3 油气田开发管理 (8)第五章油气开采技术 (9)5.1 常规油气开采技术 (9)5.1.1 钻井技术 (9)5.1.2 完井技术 (9)5.1.3 抽油技术 (9)5.2 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 (9)5.2.1 水力压裂技术 (9)5.2.2 多段压裂技术 (10)5.2.3 微观驱油技术 (10)5.3 油气开采环境保护 (10)5.3.1 减少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 (10)5.3.2 防止油气泄漏和污染 (10)5.3.3 生态保护与修复 (10)5.3.4 绿色开采技术 (10)第六章油气加工与储运 (10)6.1 油气加工工艺 (10)6.1.2 天然气加工 (10)6.1.3 液化天然气(LNG)加工 (11)6.2 油气储运设施 (11)6.2.1 储罐 (11)6.2.2 管道 (11)6.2.3 船舶 (11)6.3 油气储运安全 (11)6.3.1 防爆措施 (11)6.3.2 防泄漏措施 (11)6.3.3 应急预案 (11)6.3.4 安全培训 (11)第七章油气市场分析 (12)7.1 市场需求与供给 (12)7.1.1 市场需求 (12)7.1.2 市场供给 (12)7.2 市场价格与竞争 (12)7.2.1 市场价格 (12)7.2.2 市场竞争 (12)7.3 市场政策与法规 (12)7.3.1 政策支持 (12)7.3.2 法规监管 (12)7.3.3 政策调整 (13)第八章油气利用策略 (13)8.1 油气利用方向 (13)8.2 油气利用技术 (13)8.3 油气利用效益 (14)第九章油气行业政策与法规 (14)9.1 国家政策与法规 (14)9.1.1 法律体系概述 (14)9.1.2 国家法律法规 (14)9.1.3 国家政策导向 (14)9.2 地方政策与法规 (14)9.2.1 地方政策概述 (15)9.2.2 地方性法规 (15)9.2.3 地方政策导向 (15)9.3 行业自律与规范 (15)9.3.1 行业自律组织 (15)9.3.2 行业规范与标准 (15)9.3.3 行业自律措施 (15)第十章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 (15)10.1 节能减排与环保 (15)10.1.1 节能减排 (16)10.1.2 环保 (16)10.2.1 勘探技术 (16)10.2.2 开采技术 (16)10.2.3 利用技术 (16)10.3 产业升级与转型 (17)10.3.1 产业链延伸 (17)10.3.2 产业布局优化 (17)10.3.3 企业转型 (17)第一章油气资源概述1.1 资源分布与特点1.1.1 资源分布油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方案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石油行业现状分析 (2)1.2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第二章钻井技术创新 (3)2.1 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2.2 高效钻井液技术 (3)2.3 钻井设备与工具创新 (3)2.4 钻井工艺优化 (4)第三章地震勘探技术创新 (4)3.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4)3.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4)3.3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5)3.4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5)第四章测井技术创新 (5)4.1 测井技术发展趋势 (5)4.2 高精度测井技术 (6)4.3 新型测井工具研发 (6)4.4 测井数据处理与分析 (6)第五章油气藏评价技术创新 (7)5.1 油气藏评价技术发展趋势 (7)5.2 油气藏描述技术 (7)5.3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 (7)5.4 油气藏开发方案优化 (8)第六章油气开采技术创新 (8)6.1 油气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8)6.2 提高采收率技术 (9)6.3 油气藏改造技术 (9)6.4 油气开采自动化与智能化 (9)第七章油气集输技术创新 (10)7.1 油气集输技术发展趋势 (10)7.2 集输管道设计与施工技术 (10)7.3 油气集输设备创新 (11)7.4 集输系统优化与运行管理 (11)第八章石油工程环境技术创新 (11)8.1 石油工程环境技术发展趋势 (11)8.2 油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技术 (11)8.3 油气开采废弃物处理技术 (12)8.4 石油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估 (12)第九章石油工程技术集成与创新 (12)9.1 技术集成的重要性 (12)9.2 石油工程技术集成模式 (12)9.3 技术集成与创新案例分析 (13)9.4 技术集成与创新前景展望 (13)第十章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 (14)10.1 国际石油行业技术创新现状 (14)10.2 国际合作模式与策略 (14)10.3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14)10.4 跨国技术创新合作案例 (15)第一章概述1.1 石油行业现状分析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设计Ξ叶飞跃 高延文 段友祥(石油大学计算机系,山东东营257062) 摘要 结合勘探开发工程数据的特点,讨论了改造关系数据库的模型结构,利用嵌套关系解决矢量、数组、文本、图形等工程数据的存储问题。提供了16种适合勘探开发工程应用的新数据类型,设计了一套在新的嵌套关系模型下的数据操作语言,规定了标准的数据操作方法。实际应用表明,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为石油勘探开发应用提供了方便、高效、统一的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存储方法,解决了常规关系数据库系统下无法解决的一些工程数据和数据管理问题,为石油工业勘探开发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主题词 系统工程;数据库;数据存储;模型;计算机应用中图法分类号 TP392
ΞΞΞ
第一作者简介 叶飞跃,男,副教授,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现在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库科研工作。
1 存在的问题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集合代数基础之上的,从集合代数的角度来定义关系,即在域D1,D2,…,Dn上的关系R是集合D1,D2,…,Dn的笛卡尔乘积D1×D2×…×Dn的一个子集。其中,域(Domain)Di是值的集合,即值域。关系的定义是抽象的,而其物理意义是利用值域的各元素的笛卡尔乘积来表达现实世界的一个事物。随着关系数据库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应用的深入,对数据组织及操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关系方法逐渐显示出其局限之处,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不能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范式不支持结构实体。由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成熟,关系模型成为数据组织的主要形式,任意一种关系系统均必须遵循第一范式(1NF)的要求。也就是说,关系模式中的每一个属性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属性。然而,对于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领域中所涉及大量的、种类复杂的数据,例如,矢量、矩阵数组类数据,以及文本、图形和图象等数据,关系系统不能够直接支持这类数据。(2)关系不支持对象的标识。工程应用中的数据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值,却代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以关系模式来实现时,会出现两个相同的元组,而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这在关系系统中是无法表示的,即使可以存储也无法将其区分开,原因是关系不支持对象的标识。例如,测井曲线数据,虽然不同的曲线数据值不一样,但不能以值的大小来区分各条曲线,而应该有一种系统的标识方法,这在关系模型数据库中是无法表示的。(3)数据的先后次序无法在关系中表达。关系中的各个元组无先后次序,但是勘探开发工程数据库有时希望按顺序存放数据,这用关系模型实现时是不便的。(4)关系操作不支持对工程数据的操作。关系数据库最基本的操作有并、差、笛卡尔积、选择和投影5种操作,E1F1Codd曾经证明了这5种基本操作的完备性。但是取而代之的二维数组、图形、图象数据,利用选、投、连等关系操作,很难直接表示这类数据的操作特点。(5)数据操作的统一影响了数据完整性的控制。数据库作为一个客观系统的模拟,其状态必须时刻满足该客观系统特有的约束条件。为此,对于有些操作必须加以限制,有些操作必须依赖于数据库的不同状态。数据操作的这些限制并不体现在关系系统的“标准操作”之中,而是因数据对象而异的。在
1998年 第22卷第1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theUniversityofPetroleum,China Vol.22 No.1Feb.1998
ΞΞΞ总公司“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勘探开发工程数据库系统”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1997-07-03关系数据库中,数据操作的过分统一造成了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困难。(6)对系统可扩充性的支持不够。关系数据库系统动态扩充的余地很小,它所容纳的数据可以增加,但所具备的基本数据操作是固定的。系统对于数据的组织模式及组织模式的扩充、删简或修改,缺乏总体控制的能力。另外,当引入新的数据类型时,系统中不能生成新的框架以组织这种类型的数据,并难以针对这一数据类型定义一组新的操作,因此,适应性较差。(7)不具备版本控制的能力。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许多数据是经过反复试验或多次解释得到的。为了便于数据的反复对比,一般不应将旧的数据删除,而应尽可能地保留多个解释结果。2 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的建立211 嵌套关系数据模型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关系模型的扩充,将原关系模型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属性扩充为可以定义为另一个关系的复合属性,使得关系中可以嵌套定义关系,以表达结构实体,使关系的表达范围大大拓宽,以适应复杂数据结构的存储。定义 广义域D1,D2,…,Dn上的嵌套关系R是集合D1,D2,…,Dn的笛卡尔积D1×D2×…×Dn一个子集。其中,广义域D1,D2,…,Dn是值的集合或另一关系R′.
根据以上的定义,广义域Di除了可以是基本数据类型值的集合之外,还可以嵌套定义别的关系。这一方法消除了传统关系数据库必须满足第一范式的限制。此外,嵌套关系模型除了可以定义新的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外,还能够表达结构实体。这样就可满足勘探开发中处理对象因应用要求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嵌套关系是建立在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上,要实现嵌套关系的存储,采用给关系赋予指针属性的方法,利用指针建立嵌套关系与主关系之间的联系,
实现了非第一关系范式关系的存储。其实现存储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为了在关系系统中实现嵌套关系,对于定义了结构实体或结构化数据类型的主关系,添加TUPID
属性,作为主关系中各元组的标识;而对结构实体或结构化数据,另外定义一个嵌套关系实现结构实体中的各属性,并增加MTUPID属性作为与主关系建立联系的指针。这样,利用TUPID和MTUPID两种属性之间的指针联接来保持主关系与嵌套关系之间的数据一致。嵌套关系可以多层嵌套,即如果嵌套关系中的某些属性仍是结构实体,那么将嵌套关系看成为主关系,逐层嵌套实现。
图1 嵌套关系数据模型结构 利用嵌套关系可以很方便地表示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所谓的结构实体问题。例如:在一口井的钻井、采油或测井应用中可以看成为一个实体,用单独一个关系来表示;而在地震勘探应用中,井只是地震剖面上的一个点,如果用关系来描述地震剖面,井只是其中的一个属性;如果在地质油藏或构造研究中,人们又希望把一个油藏或构造用关系来表示,这样,地震剖面又成了关系中的一个属性。实际应用中要求,自然地向嵌套关系扩展。图2是利用嵌套关系定义包含有两个油藏的结构实体的示意图,其中每个油藏中包含有若干地震剖面,每条地震剖面又由若干深度点的地震波曲线组成,并包含有数口井的数据。
・68・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2月图2用嵌套关系模型表示勘探开发应用212 结构化数据类型及实现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中,各属性所能表示的数据类型均为非结构化数据类型,在石油勘探开发工程应用中常常要处理复杂的结构化的数据,例如矢量、数组、图形和图像等,利用嵌套关系的数据模型可以很方便地定义这些新的结构化数据类型。针对石油勘探开发应用中的实际需要,工程数据模型中设计了浮点数、数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共16种新的数据类型。新的数据类型对用户是透明的,使用中可以方便地将这些新的类型看成是关系中的一个普遍属性,不用考虑具体实现时的主关系与嵌套关系,以及关系之间的指针问题。这16种新的数据类型见表1.
在实现时,考虑到存储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方便,
这16种新型数据类型采用了不同的存储结构。第1,2两种数据类型为浮点数与双精度浮点数。在保证数据精度和表示范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4字节和8字节存储数据。第3~12种为数组类型,用户可作为普通的数据一样使用,但实现时以嵌套关系结构来存储数组数据。其中,浮点数组和双精度浮点数组,在嵌套关系中以LONG数据类型实现,而其他的数组且则根据非数组数据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结构来实现。其示意图如表2所示。表1 数据类型及其表达式序号数据类型表达式1浮点数FLOAT2双精度浮点数DOUBLEFLOAT3浮点数组(维数说明)FLOAT4双精度浮点数组(维数说明)DOUBLEFLOAT5字串数组(维数说明)CHAR6可变长字串数组(维数说明)VARCHAR7定点数数组(维数说明)NUMBER8十进制数数组(维数说明)DECIMAL9整数数组(维数说明)INTEGER10短整型数数组(维数说明)SMALLINT11日期型数组(维数说明)DATE12二进制位串数组(维数说明)LONGRAW13文本TEXT14图形GRAPH15图象IMAGE16子表SUBTABLE表2 数组类数据类型的实现属性属性1属性2…属性200MTUPID对应主表一个元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主表指针 文本类型利用嵌套关系来实现,根据查询和应用的要求,在数据库与应用之间传递相应的文本段。图形数据采用了将图形分解为图段和图元的方法,
・78・第22卷 第1期 叶飞跃等: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模型设计再以矢量形式存放。图像数据不采用类似Sybase
外部存储的办法,将图像当作专门的一种特殊文件,
存放于专用目录下,通过文件名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其实现的示意图如表3所示。表3 图象的存储属性1属性2属性3(图象)Char(6)…XXXXXXXX系统生成的图象名1…XXXXXXXX系统生成的图象名2…
第16种子表数据类型给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用动态方法定义数据类型和结构实体的手段。用户可利用前面的15种数据类型及基本的数据类型来组织数据,以构成一种新的结构化数据或结构实体。213 数据字典为了在系统中维护扩展16种新的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图形数据和子表以及版本管理的能力,用专门的数据字典来保存和跟踪各个非标准嵌套关系的建立和专用数据结构的修改。此外,系统内部嵌套关系的命名规则及用户视图的建立均需遵守一套严格的规定。数据字典亦称数据库的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中存放数据的定义及保持对数据解释的数据库中的一部分。嵌套关系模型能保持系统的正确运行,屏蔽用户对嵌套关系的干预,特别是能透明地使用结构化的数据类型,保证系统对嵌套关系的控制。数据字典结构如下:
1.USERNAME CHAR (255)
2.MAIN
-TABLECHAR(255
)
3.SUB
-TABLECHAR(255
)
4.TYPECHAR
(20)
5.LENGTHCHAR
(20)
6.VER
-CONTROLNUMBER(10
)
该字典中分别存入用户名、某属性所对应的关系名、属性名、数据类型名、数组的维数定义(如果不是数组则为空)以及需要进行版本控制时的当前版本号。利用以上信息,系统便可以对嵌套关系模型数据库进行控制。为了使系统对嵌套关系进行控制,规定了一套命名规则,该命名规则对用户透明。系统虽然用嵌套关系实现,但为用户提供了标准的视图,用户不必知道嵌套关系如何建立,也无需直接操作嵌套关系。命名规则有以下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