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纵隔肿瘤以及鉴别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3 神经鞘瘤
男,62岁,体检发现纵隔占位。
3 神经鞘瘤
男,73岁,体检发现纵隔占位。
4 神经纤维瘤
❖ 神经鞘细胞的增殖、波状胶原束的增生、不同程度的黏液样变性。 ❖ 类圆形,边缘光滑、境界清楚。 ❖ 平扫CT呈低密度,钙化较神经鞘瘤多见。 ❖ MR上T1等-稍低信号,T2高信号。 ❖ 强化程度取决于上述细胞比例。 ❖ 骨质压迫吸收,较神经鞘瘤常见。 ❖ 多发,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谢谢
3 神经鞘瘤
❖ 最常见,起源于脊神经根,沿肋间神经延伸。 ❖ Antoni A型区(致密型)和Antoni B型区(疏松型)。 ❖ 类圆形、哑铃形,边界清楚,单发。 ❖ CT上密度等或略低,部分密度不均,囊变常见,可见散在小的钙化。 ❖ MR上T1等-稍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实性成分强化。 ❖ 邻近骨质压迫吸收。
❖ 高度恶性,小儿最常见,小圆细胞组成。 ❖ 持续性疼痛、神经麻痹及Horner综合征等。 ❖ CT表现为椎旁肿块,大片状、粗大的钙化,与神经鞘瘤、神经节
细胞瘤的小点状钙化有显著区别,出血、坏死常见。 ❖ 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 ❖ MR上信号不均匀,显示椎管内侵犯及肝脏转移较好。
8 神经母细胞瘤
男,5岁,咳嗽、 气促5天。
14 鉴别诊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
男,48岁,体检 发现左上肺占位。
15 小结-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 大部分的成年人脊柱旁肿瘤属于周围神经鞘瘤,大部分是良性的。 ❖ 大部分的儿童脊柱旁肿瘤属于交感神经节来源的肿瘤,年龄越小,恶性的
可能越大,良性交感神经链肿瘤(节细胞神经瘤)多发生在青少年。 ❖ 多发,增强后轻度或不强化-神经纤维瘤病。 ❖ 钙化最大、最多的是神经母细胞瘤。 ❖ 实质部分强化最明显的是副神经节瘤。 ❖ 肿瘤长径和宽径比差异最大的是节细胞神经瘤-长梭形。
纵隔肿瘤CT诊断PPT精选课件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三、后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神经源性肿瘤是后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神经根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较常见为良性肿瘤,多见于儿 童,具有椎管和肋骨的改变,如受压变形,移位如具 有骨质硬化者为良性肿瘤;如呈侵蚀破坏为恶性肿瘤;
2、食管肿瘤也可表现为后纵隔肿块,如食管癌,多有吞 咽困难症状,诊断不难,然而良性肿瘤症状不明显, 诊断相对有难度;
3、与心包、支气管、食管不相通; 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3、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半数以上在20~40岁之间,超过40岁者属少数; 4、食管囊肿为后纵隔囊性肿物,囊液含蛋白量较高,CT值较高。
胸内甲状腺肿
• 临床概述
一、占纵隔肿瘤的5~11%;
二、胸骨后甲状腺肿系颈部甲状腺向胸内 延伸比较多见,迷走甲状腺肿和颈部甲 状腺无直接的联系;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二、中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变、气管旁、气管支
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分叉下均居中纵隔区,肉芽肿性 病变(结核、结节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右上纵隔气管旁 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内区域性结核病变,则纵隔结核可能性 大很在; 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肿瘤以淋巴瘤可能性大,转移 性淋巴结肿大以支气管肺癌淋巴结肿大的可能大,特别是 小细胞肺癌,另外腹部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精源细胞瘤, 也可出现纵隔LN转移; 3、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是中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变,囊 肿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锐利的低密度阴影,气管、 支气管肿瘤形成肺门纵隔肿块,肿瘤经常向管腔内生长引 致气管、支气管管腔的狭窄变形; 4、主动脉弓部位于中纵隔,主动脉瘤是鉴别诊断中的重要问 题,增强螺旋CT扫描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外科纵隔肿瘤ppt课件

.
21
临床诊断
磁共振检查(MRI) :
在判断神经源性肿瘤有无椎管内或硬脊膜内扩展 方面,MRI优于CT MRI在肿瘤与大血管疾病鉴别时不需要造影剂 MRI除横断面外,还能提供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
22
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 :
尽管超声检查在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的鉴 别诊断上有很大价值。但是,由于纵隔肿块部位 的特殊性,临床未能广泛应用。在多数情况下, 已被CT、MRI或核素扫描所取代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 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
2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
胸段 两侧:纵隔
胸膜 上界:胸廓
入口 下界:膈肌
.
3
纵隔的分区
解剖学四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shields分区法 前 纵 隔
内脏纵隔 脊柱旁沟
.
4
四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下缘作一横线至 胸廓人口
为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常并发小细
胞肺癌,通常称为Lambert-Eaton综合征,多见 于40岁以上的男性病人,主要表现为四肢近侧
肌群的无力和容易疲劳,不累及眼球肌,可伴
有深肌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
37
临床治疗
♣ 抗乙酰胆碱脂酶药物
– 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吡啶斯的明
♣ 免疫抑制疗法
♣ 血浆置换疗法
♣ 中医中药治疗的内科治疗
♣ 胸腺切除的外科治. 疗
38
术前及术后处理
♣ 术前应用抗胆碱酯酶药和皮质激素3~8周,待
全身情况稳定后手术
♣ 手术当天早晨给最后一剂药物
♣ 术后按呼吸及肌无力情况决定气管插管辅助呼 吸撤除时间
纵隔解剖及原发性纵隔肿瘤PPT课件

91
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
纵隔内肿块: 自纵隔向肺野膨凸, 肿块与纵隔 有较宽基底相连(两者之间密度一致) , 其肿块 与纵隔的夹角大于90°(钝角) , 阴影位置的中 心点在纵隔。 若在透视下转动病人可见任何角度里肿块与 纵隔均不能分开。
92
近纵隔的肺内肿块: 可见肿块将纵隔胸膜推挤 向纵隔内移位, 其肿块与纵隔的夹角小于 90°(锐角) , 阴影位置的中心点在肺内。
93
在透视下可见肿块有肺野与纵隔的间隙(透亮 带) , 在深吸气与呼气时肿块阴影能随呼吸上 下移动。同时见有肺内肿块的征象, 如分叶征、 毛刺征等。
94
95
71
6、心包囊肿
间皮囊肿即胸膜心包囊肿,发生在心包的称 为心包囊肿。
X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光滑、清楚, 多位于右侧心膈角处,侧位胸片呈滴水状, 上尖下圆,变换体位后囊肿形态亦会发生变 化。
72
CT:平扫病变与心包不可分割,壁光整,多 无钙化,腔内为液性密度,增强囊内无强化, 囊壁强化亦不明显。
后纵隔为神经源性肿瘤多见。
9
10
1、胸腺瘤
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位于前纵 隔的中部,少数可发生于上部或下部。可见良 性及恶性胸腺瘤。
良性胸腺瘤: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圆形或卵 圆形,形态大多数规则,可伴有囊变。增强良 性呈均匀轻度强化。
11
侵袭性胸腺瘤CT 表现为密度不均, 形态不规则, 界 限不清,边缘呈小结节样突起或侵犯纵隔间隙,纵隔器 官间脂肪层消失,血管受压变形和移位、管腔狭窄、 胸膜增厚、粘连和多发结节状影,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增强扫描恶性者不规则强化。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解读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纵隔的解剖结构。
心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第三部分学习~01纵隔概述纵隔位于胸腔正中间,两边由肺脏包绕,分为上、前、中、后纵隔。
纵隔内器官较多、解剖关系复杂;纵隔肿瘤位置不同,类型多变。
纵隔解剖结构常见纵隔肿瘤02纵隔解剖结构纵隔器官剖面图1.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 包括的结构: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淋巴结等。
纵隔的“五界”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后界:脊柱胸段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侧界:左右纵隔胸膜注意,纵隔器官不是左右对称的!纵隔的两个侧面纵隔右侧面:透过胸膜除可见到前面已解剖出的血管和神经外,还可见到奇静脉弓绕肺根的上方,在奇静脉弓上方可见到由前向后为上腔静脉、气管及食管。
在膈上方则可见一短段的下腔静脉。
纵隔右侧面纵隔左侧面:除前面已解剖出的结构外,可见到主动脉弓绕过肺根上方,弓的上方可见到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它们的后方则可见到食管。
纵隔左侧面纵隔右侧面详解:纵隔右侧面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行径。
2. 观察食管。
3. 迷走神经的行径:在奇静脉弓与气管之间找出迷走神经本干,向下追查右迷走神经,它在食管右后面形成食管后丛(迷走后干)。
4. 奇静脉及胸导管:奇静脉沿椎体的右前方上升至第3、4椎体的高度转向前,弓形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在奇静脉的左侧,食管的后方和脊柱的前方,找出胸导管,它位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左侧面详解:纵隔左侧面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2. 观察食管: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食管上端);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端)。
3. 动脉导管三角。
4. 迷走神经的行径:绕主动脉弓返折向上的左喉返神经;肺根的后方,向下构成食管前丛。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
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概述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两侧胸膜腔之间。
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
上部与颈部相连,下方延伸至膈肌。
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纵隔肿瘤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
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
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为分界线,胸骨角平面以上为上纵隔,该平面以下为下纵隔。
(二)前后分界:以心包所占空间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心包前者为前纵隔,心包后者为后纵隔,心包位于中纵隔。
在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部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下端、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部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此种区分对纵隔疾患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临床表现(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
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
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纵隔是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其前界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
向上与颈部相连,向下延伸至膈肌。
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
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
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
上纵隔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前纵隔肿瘤以畸胎样瘤较为常见。
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四个区域。
1、上下分界:以胸骨角至第4、5椎间隙为分界线,以上为上纵隔,以下为下纵隔。
2、前后分界:下纵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心包前为前纵隔,心包后为后纵隔,心包为中纵隔。
前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纵膈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纵膈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
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
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1、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2、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3、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
如副神经节细胞瘤。
大多数神经鞘细胞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细胞,通常为良性肿瘤。
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
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均与周围组织器官外膜附着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