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酸化技术现状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酸化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在油田现场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更为常见而且有效的几种技术①常规酸压工艺②前置液酸压工艺③特性酸深度酸压④高导流裂缝酸压⑤复合酸压等,不同的储层条件下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又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使用适合特定油田条件的酸压技术将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油田现场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酸化压裂,工艺机理,应用前言酸化压裂是目前国内外油田碳酸盐油藏开发中所广泛采用的一项增产增注措施和重要的完井手段。
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称为酸化压裂。
酸化压裂过程中一方面靠水力作用形成裂缝,另一方面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把裂缝的壁面溶蚀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停泵卸压后,裂缝壁面不能完全闭合,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可提高地层渗透性,改善地层特性,最终达到使油藏增产的目的。
酸化压裂的效果体现在产生裂缝的有效长度和导流能力,一般有效的裂缝长度是受酸液的滤失特性、酸岩反映速度及裂缝内的流速控制的,导流能力取决于酸液对地层岩石矿物的溶解量以及不均匀刻蚀的程度。
由于储层矿物分布的非均质性和裂缝内酸浓度的变化,导致酸液对裂缝壁面的溶解也是非均质性的,因此酸压后能保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
1各种酸化压裂工作机理及应用1.1常规酸压普通酸压包括常规酸化和常规酸压两种,是指直接以普通酸液(盐酸)作为压裂液或酸岩反应液对地层进行酸压处理的工艺技术。
目的在于实现近井地带的污染解堵或形成小规模的酸蚀裂缝,主要是改善近井带地层的导流能力。
适用于整个碳酸盐岩地层及少数砂岩储层。
常规酸压是指以普通盐酸液作为压裂液,常用酸质量分数在15%~28%,在井底施工压力大于地层岩石破裂压力或大于天然裂缝闭合压力的条件下,在裂缝张开的状态下将酸液注入裂缝,酸液溶蚀裂缝壁面,形成一条或多条壁面不规则的酸蚀裂缝,以提高储层渗流能力。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作者:刘学山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8期[摘要]目前,酸化压裂是国内外进行油田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使用该方法能够实现增产增注的目的。
因此,酸化压裂对于国内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使用中,仍然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方法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文针对几种比较常见的技术进行介绍,期望在我国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促进我国油田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油田开发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酸化压裂;油田开发;研究现状;应用中图分类号:V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074-01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酸化压裂技术在油田开采中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该方法使用的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演化出较多种相关技术,在油田开采效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酸化压裂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靠水力作用形成相应的裂缝,另一方面,需要使用酸液中存在的溶蚀作用对壁面进行溶蚀,并在停泵泄压之后,实现整个裂缝壁面的不完全闭合,这对于裂缝壁面导流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酸化压裂技术实施之后,能够实现油田开采增产的目的。
一、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当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全球油气储量的勘探手段不断改善,油气储量的类型也是逐步明确。
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中,其中六成以上为致密储层,是国内外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在我国境内,致密油气藏的数量较多,并且分布的地域也较为广泛,在未来的发展中勘探潜力巨大,能够在较大水平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致密储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并且储层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使用目前惯用的物探技术难以实现对其进行开发的目的。
因此,开发此类储层的难度相对较高,需要对此类储层进行改造才能实现增储上产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储层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储层开发的关键性技术。
试析新时期石油开采对酸化压裂技术的创新利用

试析新时期石油开采对酸化压裂技术的创新利用摘要:本文笔者将针对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开展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希望能够为石油开采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油开采;酸化压裂技术;创新利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开采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为石油开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提高了开采效率,也提高了开采质量。
尤其是当前常见的酸化压裂技术,为我国石油开采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酸化压裂技术的现状就目前的石油开采情况来看,酸化压裂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但从根本上来看,不同的区域存在着地层结构的特性,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价值无法做到全面地体现。
因此,针对不同区域地域所含的硫物质情况来看,在开采环境中也要适当的选择开采技术。
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油气田,虽然表面的储存量较好,但其复杂成分难以估计,无法发挥出酸化压裂技术的性能。
另外,部分地层结构较深,在高温环境下也会影响到酸液的流动,这也是造成酸化压裂技术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的原因。
二、石油开采对酸化压裂技术的创新利用分析(一)前置液的应用创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酸化压裂技术,其根本就是借助高黏稠性的化合物质对开采井底进行隔离。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重视黏稠性化学物质的选择,为了更好地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将黏稠性化学物质的选择作为基础工作进行,同时也要保障内部缝隙的黏稠性,确保内部缝隙可以处于自由的流动状态。
部分开采工作处在高温环境中,短时间内会出现酸碱液反应现象,这不仅会造成裂缝长度的影响,也会对后续的开采工作产生制约。
当面对高温条件下,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催化剂的添加,确保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能够达到融合反应效果。
另外,工作人员也要应用好酸化压裂技术,并对技术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尤其是对前置液的添加上,一定要处理妥当,维持岩石表面的温度,并控制好酸碱液的反应速度。
同时,工作人员也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酸碱液,并对酸碱液的酸性值进行分析,一旦材料性能处在较弱的情况,就要将反应强度进行控制,确保反应周期能够得到延长。
石油钻井酸化压裂技术现状及环保控制

石油钻井酸化压裂技术现状及环保控制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酸化压裂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工艺,直接关乎到石油的产量和最终的效果。
为了保证在实行酸化压裂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减少相关的污染,尤其是对大气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上缓解症状,需要及时做好一定地预测。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其中的各个污染环节进行控制,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对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预测,实现一个全面高效地解决方案。
所以,面对石油钻井酸化压裂的情况,需要做好综合性地分析和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寻找突破口,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升施工的效益。
1 综合分析石油钻井与酸化压裂施工技术现状1.1 石油钻井施工技术所谓的石油钻井施工技术,就是借助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开采的一种技术。
适用于海面和地面开采,将底层钻深入土层,钻出适当的圆柱形状的孔眼来适用于石油的开采。
按照不同的岩石性质,选用不同的钻头。
钻井的深度和相关的直径需要按照矿藏的深度进行开展,这样才能够保证一切平稳运行。
1.2 酸化压裂施工技术1.2.1 简析油气田酸化压裂施工技术作为增产性的施工技术,酸化压裂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为了保证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应用,需要对岩石内部的基本构造进行全面具体地把握,尤其是相关的酸液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其中,需要按照一定条件做好适当地调整,对其中的反应速度进行控制,杜绝出现液体流失现象的出现。
为了减少流体的流失,需要增加其粘稠度,按照酸液的内部性质,增加一定的泡沫剂和聚合筹划酸物质,保证所有的内容符合基本的化学反应需要。
其中,酸性的粘稠度需要适当地增加,这样才能够保证基本的稳定。
1.2.2 酸化压裂施工技术现状①裂缝延伸的模型:石油院校按照当前的基本施工现状,提出了控缝技术来建立起三维的裂缝模型。
与此同时,提出的四变施工技术直接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难题。
这些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②重复性压裂:压裂需要重复进行,按照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井口,需要对其中的层位进行反复压裂,在一定空间之内,将其中压开的地段进行调整,保证每一个底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压裂酸化改造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

非稳态流时的油藏响应。Agarwal1979,CincoLey与Samaniego-V1981
第二阶段:大型压裂
(Massive Hydraulic Fracturing)
该阶段的技术发展现状在 SPE专著《水力压裂新
●技术特点:低渗油藏整体压裂技术是水力压裂工艺技术 近期发展的重要特点,它是以整个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 以油藏长期增产、稳产、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驱油藏效率与 最终采收率和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 ●技术体系:其技术体系包括压前地层评估与工程论证; 地应力场与井网研究;压裂材料的研究、评价与优选;施 工参数的优化、分层压裂方式与方法;整体压裂方案的优 化设计、水力裂缝的监控与诊断;质量控制与压后评估等 九项配套技术。 ●应用效果:该技术分别在辽河、吉林、吐哈等十几个油 田12个油藏(区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油藏整体压裂技术”对低渗层经 济开发的结果
鄯善油田特低渗J2S油层整体压裂取得了经济开发
有控制压裂半缝长Lf75m,1/4井距 中强陶粒,砂液比10~55% kfwf45d· cm FCD=3 对已形成开发井网系统下,在不利方位时, 水力裂缝保持了不降低扫油效率的开发结果
1992.12 2.05 2.0 0.75 1993.12 2.66 4.41 12.78 1994.12 1995.12 1.93 6.31 20.88 1.56 8.12 14.44
专著中有系统的总结。
技术特点:选井技术、经济优化设计、裂缝形状认
识、地应力状况、裂缝宽度方程模型、增产倍数的预 测、裂缝导流能力。
特点:压裂规模是小型的,目的是解除近井地带的
分析酸化压裂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分析酸化压裂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酸化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油气田开发方法,它通过注入酸性液体和高压气体来刺激油气储层,提高油气产能和增加采收率。
本文将从酸化压裂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酸化压裂技术的原理酸化压裂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酸和高压气体对油气储层进行刺激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酸性液体侵蚀岩石表面,溶解钙镁等水溶性矿物,并腐蚀岩石孔隙,打通油气流通路径,增加储层渗透性。
通过高压气体的注入,将酸液和剩余液体从孔隙中挤出,保持储层中的清洁和通道的畅通。
酸化压裂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井、钻井、井眼处理、测井试油、注酸、压裂、排液和生产等步骤。
1. 选井: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模拟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油气储层进行开发。
2. 钻井:通过钻探设备将井孔钻入地下目标油气层。
3. 井眼处理:对井眼进行处理,包括固井和完井等工艺,保证井眼的完整和可靠性。
4. 测井试油:通过测井工具对井眼进行测试,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成分等信息。
5. 注酸:将酸性液体注入井眼中,通过压力差将酸液注入储层中,实现酸液的渗透和溶解作用。
7. 排液:通过泵等设备将剩余酸液和压裂液从井眼中排出,保持井眼的清洁和通道的畅通。
8. 生产:开井生产,收集油气,实现油气田的开发利用。
1. 提高产能:酸化压裂技术能够刺激储层,打通油气流通路径,增加储层渗透性,大幅度提高油气产量和产能。
2. 增加采收率:酸化压裂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储层的采收率,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拓展开发范围:酸化压裂技术能够发挥作用于各种类型的油气藏,拓展开发范围,提高油气储量。
4. 促进水驱效果:酸化压裂技术能够改善油气储层的水驱效果,提高注水和开采的综合效益。
酸化压裂技术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 处理不彻底:酸化压裂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能完全溶解储层中的固体颗粒或油胶体,导致渗透性回复不理想。
2. 溶液回流困难:酸化压裂液的回流困难可能导致酸液残留在井眼中,堵塞通道,影响井眼的产能。
酸化压裂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

酸化压裂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1. 压裂裂缝延伸数学模型研究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由西南石油学院率先提出的三维裂缝模型和控缝高技术以及“四变”:变排量、变粘度、变支撑剂类型和支撑剂粒径技术。
2. 重复压裂技术重复压裂定义为压裂同一口井,同一个层位,同一个地方,区别于常规的认为的第一次压裂无效后的再压裂或是压开不同层段。
其技术核心可以概括为“堵老缝,压新缝”,即:堵已经成为储水通道的缝,堵控制区域已经完全或大部分产出的老缝。
压新缝的关键是把握新缝压开的时机,新缝的压开总是发生在最大最小应力场改变时。
3. 高含硫油田目前国外常用的方法是用互溶剂吸收生成的单质硫。
现在又提出了“双管齐下”的解决办法:即同时降低铁离子浓度和用硫化氢吸收剂把单质硫的形成扼杀在摇篮中。
4. 低渗低压油田目标是减少水锁和水相圈闭,可以考虑的途径有:尽量减少进入气层的液量,减少滤液的表面张力,减少毛管阻力。
目前的措施包括:(1)提高返排速度:液氮伴注,分段破胶,强制闭合,高效返排;(2)二氧化碳泡沫压裂;(3)自生气/生热增压助排;(4)表面活性剂压裂液5. 异常破裂压力降低摩阻,增加酸液的密度和强度是治标的方法。
治本的途径包括:高能气体压裂、酸化预处理、射孔参数优化。
现场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分别减小井口压力10MPa,4—10MPa,5MPa左右。
6. 复杂结构井压裂机理和技术关键的技术是合理设计压开裂缝条数,优选裂缝长度。
以前的观点认为水平井相当于一口水力压裂井,但是最新完井思想认为水平井钻成后必须要做增产措施才能发挥其全部产能。
因此完井方式上要预先考虑有利于裂缝的形成,有利于后续的酸化压裂改造。
7. 酸化压裂新观点传统观念认为碳酸盐岩水力压裂会造成矿物脱落,堵塞裂缝和孔隙,一般增产措施应该采用酸压和基质酸化;而砂岩油藏由于胶结疏松,容易压破地层边界,酸液均匀溶蚀岩石,不能形成沟槽,酸压后裂缝大部分闭合,没有形成导流能力等原因,经典教科书上都不推荐采用酸压。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酸化压裂的技术进展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酸化压裂的技术进展摘要:为了提高储油空间裂缝的导流能力,从而增加油气田资源开发的利用率而增加产量,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有交替注入压裂液与酸液的技术、前置液酸压技术以及闭合酸压技术等。
以酸化压裂技术的理论为基础,讨论更合理地利用这一技术来提高油气田的品质和产量,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研究论证,对我国当前油田开发酸化压裂的技术进展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田开发;酸化压裂;渗透率;孔隙度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fractures in oil storage space, so as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 resources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perfectly solves this problem. The main technologies usedin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clude alternating injection of fracturing fluid and acid fluid, pre fluid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closed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make more rational use of this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 so as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reduce unnecessary waste.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and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the author makes a multi angle analysis on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acid fracturing in China's current oilfield development, hoping to provide help in the future research process.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 Acid fracturing; Permeability; porosity1前言酸化压裂工艺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能够展示出重要作用,而且一般砂岩储层都是借助于水力压裂开展后续改造工作,而对于砂岩储层来说,如果单纯应用基质酸化工艺将堵塞解除,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性能指标
浓度下限 0.15%
183℃浓度 0.55% 3 密度 1.37 g/cm 泡沫质量 30-70% 油水比 3:7-5:5, 稳定性>2 h 4.深穿透酸液 地面交联酸 低滤失、低酸岩 黏 度 >100 反应速度 mPa.s@2h 5. 高强度支撑剂 不同密度、不同粒径 破碎率低、导流 破碎率<18%@69MPa 能力高
井号
排量m3/min 注入液量4 862 352(185m3)
平均砂浓度,kg/m3
泵压,MPa
629
82~75
四川须家河广安002-X36 施工井段:1802.4~1830.4m,25m 支撑剂:258.2m3
井网:开发压裂注采井网优化模拟(矩形)
大路沟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1)开发压裂技术新发展
• 与以往相比的技术进步:储层参数覆盖采用随机分布模型,改变了以往点
分布的局限性;区块筛选及单井优选采用蒙特-卡洛模型,提高了可靠性; 利用长导实验结果进行支撑剂优选及优化设计,提高了改造有效期;与超
前注水有机结合,立足于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并形成了生产极限条件。
核磁可动 流体测试
100 90 80
频率(喉道个数)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恒速压汞
5
6
7
8
9
10
喉道半径(微米)
1.压裂酸化前的储层评估技术
利用压裂信息认识储层有效渗透率技术(MiniFrac 2004)
考虑因素:停泵后裂缝继续延伸;不需事先知道闭合时刻
指进区高度随时间变化图
指进区长度随时间变化图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6)反应性透明平行板模型 意义:研究酸岩反应形态,酸液与压裂液交替注入的粘性指进 现象,优化多级注入酸压技术
稠化酸驱替压裂液 粘度比:1∶60
不同时间的 指进形态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7)水平井物模实验方法
①测试化学暂堵胶塞强度的小型物理模型 ②测试化学暂堵胶塞在水平井段 中形态的物理模型
– 改造工艺技术:在线混配技术、连续油管压裂酸化技术、大型水压
裂技术、低伤害复合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多级封隔器 及水力喷射)等
– 裂缝诊断技术:测斜仪及微地震波检测技术等
近年来,国内压裂酸化技术新发展主要有:
– 储层评价:多视角综合评价,充分利用宏观与微观资料,
及动静资料,如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核磁 测井、FMI测井,以及利用压裂酸化施工参数对储层参数的
意义:研究压裂液流变学,粘性指进现象,指导压裂液返排控制。
低粘驱替高粘试验: 当粘度比达到60:1以 上时,指进现象明显
16 14
90 80 70
指进区最大高度(cm)
12 10 8 6 4 2 0 0 20 40 60 80 100 泵送时间(s)
指进长度(cm)
60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泵送时间(s)
50 40
气产量(万m3/d) 油产量(m3/d)
48
日产量
30 20 10 0 酸前 2.9
8.4 0.2 4.7
13.2
胶凝酸酸压
交联酸酸压
地面交联酸酸压酸蚀导流
塔中622井奥陶系灰岩交联酸与胶凝酸酸压效果对比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1)开发压裂技术新发展
开发压裂技术构成:人工裂缝与井网适配技术、储层渗流能力 与裂缝导流能力适配技术、低伤害压裂液与储层适配技术、超前 注水与压裂时机适配技术。
渗流面积极大 提高
产层 产层
100m 大型压裂:300m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2)低渗块状砂岩气藏大型压裂技术
四川八角场角41–0井大型压裂(1999.4.26) 施工层段3000-3091m,有效厚度55m 支撑剂185m3(当时的亚洲最大规模) 缝高101.2m,缝长347.4m 压前2×104m3/d,压后17×104m3/d 增产倍数8.5倍(中小规模压裂增产倍数0-3倍)
满足了180℃、 6000m以上高 温深井及特殊 岩性储层压裂 酸化改造需要。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1)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压裂体系
• 作用:进一步降低残渣及残胶对导流能力的伤害 • 核心技术及主要性能指标: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联剂技术 中低温条件下(<90℃),浓度下限达到0.15-0.22%, 比常规压裂液(一般0.3-0.45%)用量低10%。
σ min
β
节理
人工裂缝在天然裂缝中滑移的条件
渐近角≤30°,应力差≥10.5MPa
人工裂缝不能穿透天然裂缝的条件 渐近角≤30°,应力差≤6.5MPa
特例
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关系为
到达天然裂缝界面
穿透裂缝界面 在天然裂缝界面滑移
不到达 滑移后再穿透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5)非反应性透明平行板模型
长庆油田在盘古梁、西峰等油田推广应用了开发压裂技术,确保了长庆油田每
年200万吨以上产能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吉林、大庆等油田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油层 电性参数 油田 井数 口 厚度 m 五里湾 盘古梁 西 峰 172 383 289 99 17.8 22.62 15.67 16.32 电阻 Ω.m 23.33 22.31 47.34 20.03 孔隙度 % 11.99 12.14 11.74 12.63 水饱 % 49.81 50.54 40.48 52.43 产油 t/d 4.88 6.3 6.6 4.9 含水 % 18 15.1 1.41 21.8 投产情况
的裂缝面积,可避免因面积估计不准确而导致的误差。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1)裂缝成缝技术及伤害模拟方法
压裂液残渣可使裂缝导流能力 或渗透率降低一倍左右
超级瓜胶的伤害率<<活性水<低浓度<常规瓜胶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2)长导实验物模及实验方法
以往短导实验的缺点:结果不符合地下长时间变化情况,支撑剂优选及压后油 藏模拟结果不可信,优化设计没有针对性。 长导实验及意义:考虑了时间、模拟介质(钢板+岩心)及地应力等条件,结果 与短导差别较大,高应力时差别更大。 长导影响因素初步排序:支撑剂类型及粒径分布、时间、残胶、残渣、地应力 大小、岩石硬度(杨氏模量)、循环应力(抽汲排液)、支撑剂二次运移分布等。
样 品 序 号 1 2 3
Bq1井 井 段 m
石 英 47.2 52.2 64.5 59.7 59.1 52.7 56.0 59.7 43.6 14.5 8.3
1 10/24(1402.62) 1 13/24(1402.92) 1 17/24(1403.22) 平均含量% 4 2 30/47(1611.38) 5 2 15/47(1610.47) 6 2 34/47(样 1)(1611.78) 7 2 34/47(样 2)(1611.78) 8 2 30/47(1611.38) 平均含量% 9 5 3/19 (样 2)(1817.17) 10 6 2/5(1820.50) 11 6 3/5(1820.34) 平均含量%
高温条件下(120-190 ℃),浓度下限达到0.4-0.6%,
比常规压裂液(一般0.3-0.45%)用量低30%以上。 弹性好,沉降慢,纵向支撑效率高 低摩阻(相当于清水的20-30%)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1)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压裂体系 在长深5井应用,完成国内最高温度之一深井施工
有嵌入与无嵌入长导与短导比较
钢板和不同岩性岩心长导实验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3)气导实验评价方法
气导必要性及意义:以往液导只适
相同条件下陶粒支撑剂液导和气 导结果相差1.5-2 .5倍
应于油井。气导比液导高,有利于 优选支撑剂及施工参数如加砂规模 及砂液比等。
气测渗透率
a
2 Pa Q L 10
反演技术等
– 新材料: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地面交联酸等 – 新工艺:开发压裂、分层压裂、重复压裂、水平井分段压
裂酸化、复杂岩性压裂酸化、火山岩压裂酸化技术等
– 裂缝诊断技术:Tiltmeter裂缝测斜仪技术
1.压裂酸化前的储层评估技术
动、静态结合与宏观、微观结合:系统引入了钻井、录井、测井(FMI)、 全岩分析、扫描电镜、X-CT扫描、恒速压汞、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地层测 试、核磁共振分析及利用压裂酸化施工资料对储层信息的反演等技术。
胶塞驱替压裂液 界面清楚
排量低管路未充填满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压裂酸化材料系列
1. 低伤害压裂液 超 低浓度 羧甲基 瓜 胶 2. 高温深井压裂 低浓度羧甲基瓜胶 酸化液 加重压裂酸化液 CO2 泡沫压裂液 3. 防水敏压裂液 乳化压裂液
主要优点
超低伤害 耐高温、低伤害 降低井口压力 适合低压水敏层 适合水敏层
O
2
A P12 P22) (
气测导流
aWf
2 Pa Q L 10
O
2
h P 2 P22) (1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4)裂缝扩展物模试验方法
穿透天然裂缝的条件
σ max
人工 裂缝
渐近角≥ 60°,应力差≥10.5MPa
渐近角≥ 90°,应力差≥6.5MPa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2)地面交联酸技术
目的:降低滤失,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达到深穿透目的 主要技术参数:地面交联酸可实现地面的交联与破胶控制。酸岩反应速度 与胶凝酸相差1-2个数量级,与常规酸相差2-3个数量级 实例:塔中622井,4913.52-4925m,温度126℃,压力系数1.15,孔隙度23%(奥陶系)地面交联酸酸压日产油48m3,较常规酸压提高6倍。 推广:已在塔里木、长庆、四川及华北等油田成功实施20井次以上,酸蚀 裂缝半长101-158m,实现了深穿透(常规酸压缝长一般30-7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