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区域雷电活动规律分析
2020年8月18日—19日沈阳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第1期(总第373期)2021年1月No.1 JAN文章编号:1673-887X(2021)01-0139-022020年8月18日—19日沈阳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刘青1,李典1,吴宇童1,李琳琳2,徐爽1,张琳3(1.沈阳市气象局,辽宁沈阳110168;2.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辽宁沈阳110166;3.辽阳市气象局,辽宁辽阳111000)摘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探测产品,针对2020年8月18日—19日沈阳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共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对流性降水,其中水汽和热力条件均满足辽宁暴雨预报的阈值,且存在一定的垂直风切变,降水量达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第2阶段为冷锋产生的稳定性降水,系统性辐合抬升作用明显,但水汽和热力条件不足,降水量仅达到中到大雨。
关键词暴雨;副高;锋面降水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1.01.060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Heavy Rain in Shenyang from August18to19,2020Liu Qing1,Li Dian1,Wu Yutong1,Li Linlin2,Xu Shuang1,Zhang Lin3(1.Shen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Shenyang110168,Liaoning,China;2.Eco-meteorology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110166,Liaoning,China;3.Liaoy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Shenyang111000,Liaoning,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live observation data,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ne-grid fore‐cast products and doppler radar detection products for the Shenyang area from August18to19,2020.The analysis of a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showed that the rainstorm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was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outside the subtropical high.The water vapor and thermal conditions met the threshold of Liaoning rainstorm forecast,and there were certain In the second stage,the stable precipitation produced by the cold front,the systematic convergence and uplifting effect is obvious, but the water vapor and thermal conditions are insufficient,and the precipitation only reaches moderate to heavy rain.Key words:heavy rain,subtropical high,frontal precipitation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下文简称“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2020年8月18日—19日(北京时,下同)沈阳地区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全地区平均降水量78.6mm,最大降水量169.7mm,出现在康平县东关小城子站。
沈阳桃仙机场雷雨天气过程分析——以2015年8月2日为例

※气象科学 农业与技术2017, V ol.37, No.20 235沈阳桃仙机场雷雨天气过程分析引言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通常出现在大尺度天气背景下,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伴随雷电,易引发雷击事件,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2015年8月2日沈阳仙桃机场出现了1次雷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这次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雷雨天气特征及触发机制,以提升日后此类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降低沈阳仙桃国际机场雷雨天气损失。
1环流形势1.1 500 hPa 形势有1个高空冷涡出现在内蒙古北部地区,从2日开始该高空冷涡一直维持稳定少动,在涡底存在1高空槽一直向华北地区延伸,沈阳仙桃国际机场恰好位于高空槽前。
强盛西南气流位于槽前,为渤海、黄海水汽不断向沈阳仙桃机场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
588线始终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维持,冷涡始终维持不变,这是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所致,后副热带高压呈南移趋势,冷涡东移北抬,沈阳仙桃国际机场降水天气减弱。
1.2 850hPa 形势850hPa 冷涡中心的位置始终维持不变。
在冷涡东南部,即辽宁中东部到吉林中部区域内,存在1由西南气流和西北气流组成的切变线,西南急流在该切变线南侧建立。
受副高影响,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位置维持少动。
水汽在西南急流作用下沿着副热带高压不断向东北方向输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
1.3 地面形势在内蒙古北部存在蒙古气旋与高空冷涡配合,而在气旋中心南侧和东侧分别延伸出1条冷锋和暖风,此时沈阳仙桃国际机场恰好位于冷风前部、暖锋后部,对于暖湿气流抬升有利,易出现强降水天气。
2中尺度特征分析2.1 中尺度潜势分析结合中尺度分析资料(图1),雷雨天气出现前,温度脊西侧温度舌内存在湿区。
此时干线在辽宁省西部,干线位置变化较为缓慢,有干冷空气不断流入湿区,低空急流从黄海经过渤海后直接指向沈阳,且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有明显风速辐合,对于低层增湿、增暖现象有利。
东北冷涡下两次雷电过程特性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下两次雷电过程特性对比分析冯民学;钟颖颖;王业成;焦雪;徐彬彬【摘要】利用卫星、闪电和电场等资料对2009年6月江苏的两次受东北冷涡影响所致的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发生雷电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产品等对强对流天气的指示作用,初步得出了同一环流背景下的两次雷电过程的特征:两次雷电过程都具备了较好的不稳定条件,但由于能量分布的差异,过程影响范围有所不同;5日雷电过程伴随冰雹,其正闪比明显高于只有闪电发生的21日;相当黑体亮度温度高低预示着对流活动活跃程度,大部分闪电分布在云顶温度低值区,或者温度梯度较大的对流旺盛区域;两次过程电场快变抖动都提前于地闪发生.【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0(025)004【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对比分析;卫星资料;雷电过程;冷涡;电场【作者】冯民学;钟颖颖;王业成;焦雪;徐彬彬【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市气象局,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市气象局,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0 引言2009年6月5 日和21日,受东北冷涡和高空槽的影响,江苏地区出现了两次较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和强雷暴天气。
两个过程影响都在午后到晚上,并且发生了密集的闪电。
江苏省位于江淮下游,地势低平。
全省为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汇的地带。
江苏省雷电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8月,其中7月是雷暴高发期,出现雷电的次数最多[1]。
这主要是因为夏季地面温度高,若高空有冷气流入侵,只要有较好的触发机制,就很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
因此本文使用卫星资料、江苏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仪的数据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制的电场仪数据等对6月的两次同一形势所致的雷电天气发生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寻求雷电天气的普遍特征和差异,可以为以后雷电天气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沈阳区域雷电活动规律分析

沈阳区域雷电活动规律分析Regional lightning regularity analysis of ShenYang李承昊 Chenghao Li,张国毅 Zhang Guoyi ,辽宁省防雷技术服务中心,沈阳 110015本文对沈阳市近30年的雷暴日数据整理、分析及近4年的闪电次数、雷电流幅值、积累概率特性对比研究,归纳分析了沈阳区域雷电活动规律,指出了雷电易发环境和季节特性,为今后对雷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沈阳气候特征沈阳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冬季受来自内蒙古冷高压的影响,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受黄海、渤海海洋性气影响,温和多雨,多南风和西南风。
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该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而较短,空气湿润;秋季短促。
年平均气温在6℃~8℃之间,1月平均气温-12℃~-14℃;7月平均气温22.5℃~25℃;年平均降水量500mm~800mm,多集中在7、8月,无霜期145~165天。
雷电形成原理不同种类的云,起电原因也不同,至今有关云的起电分成两类:一是云雾粒子起电,二是雷雨云起电。
对于云雾粒子,云内的上升气流很弱,云内起电主要是云雾大气内的离子扩散引起和云滴选择性吸附大气离子引起的。
对于雷雨云离子,雷雨云内有很强的上升气流,且常有很强的降水,在积雨云内除雨滴外,还有冰雹、霰(雪丸)和各种冰粒子等固态和液态水组成,云顶温度很低,垂直厚度大,为云内荷电提供条件,云内起电量大。
云中正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积雨云中不同符号荷电中心之间、或云中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或云中荷电中心与云外大气不同符号大气体电荷中心之间产生的放电过程即为闪电。
沈阳年均雷暴日分析雷暴日——在指定区域内一年四季所有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用Td表示,一天内只要观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1. 引言1.1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雷电频发是指在某一特定季节内,雷电活动频繁,造成了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季节气象对于雷电频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都会影响雷电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防雷措施变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地减少雷电对人们的威胁。
雷电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季节变化、气压变化等,而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质等。
季节气象对雷电频发的影响尤为明显,比如夏季雷电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湿度大,对流较为活跃。
防雷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防雷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避雷针、避雷带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保护的手段。
针对雷电频发的情况,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包括加强对气象变化的监测预警,加强防雷设施的建设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雷电频发对我们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2. 正文2.1 雷电频发的原因分析大气层内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是雷电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季节交替的时期,气象要素之间的不平衡会导致空气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促进雷电的发生。
特别是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大气层内垂直温度梯度明显,这种气象条件更容易形成雷电活动。
地形地貌的影响也是雷电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山地、丘陵、湖泊等地形地貌的不规则性会导致局部对流增强,气流的交汇和对流不稳定性的增加,进而促进雷电的发生。
加上气象要素的变化,使得雷电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人类活动也会对雷电频发起到一定的影响。
工业污染、城市化等因素会改变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导致大气中电离层的变化,增加雷电活动的可能性。
大范围的植被破坏、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影响雷电活动的频发。
雷电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要素的变化、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雷电造成的灾害。
2020年沈阳桃仙机场暑期雷雨统计和指数简析

相性差,高的对流抑制能量不适于产生雷雨,可结合其他参
(下转第 103 页)
2021 年 第 13 期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
4.6 充分利用宜昌市的水利资源,发挥地域优势 例如,发挥三峡大坝、葛洲坝、清江隔河岩等水利枢纽
的区域优势。大力宣传三峡大学水利特色专业及水利文化, 将校园水利文化上升到报效国家水利事业中。坚持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既要引进全方面人才,又要输出水利 精英人才。实现校内育人到国家用人的转变。 5 结语
·99·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21 年 第 13 期
(a)时序图
(b)分布图 图 3 500 hPa 和 850 hPa 风矢量差速度值时序图和分布图(单位:m/s)
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

文章编号:1006-7639(2004)-04-0017-09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张鸿发,程国栋,张 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利用1998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TRMM 卫星探测到18~38°N 、74~123°E 闪电资料,对中国区域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和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区年均日发生总闪电数约54600次,白天占到54.47%,夜间占到45.53%,昼夜比为1.2。
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双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2%。
4月中到5月中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7月中到8月中旬,占年总闪电的43.4%,夏季6~8月占到60%,11月到次年2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0.4%以下。
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范围宽,年均每小时达到2275次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9.1%,上午9~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仅占日出现闪电总的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2倍,说明中国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
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频数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沿海的陆地区出现闪电频数比内陆区高,内陆区比海区高,东部比西部高的特点。
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冬季主要在中午,秋季主要在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
中国区域年均白天、夜间和昼夜不同闪电密度分布表明,东部比西部高,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
区域对比说明,白天发生闪电高密度区靠近沿海,夜间发生闪电高密度区在内陆,白天出现高闪电密度区夜间是低闪电密度区,白天是低闪电密度区夜间往往是较高闪电密度区,而青藏高原上没有这种变化。
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春季出现闪电高密度区在我国的西南部,内陆大部分为较高闪电密度区,闪电密度分布相对较匀且集中,沿海陆地区闪电密度相对偏低。
辽宁地区雷电活动与输电线路雷害故障特点

辽宁地区雷电活动与输电线路雷害故障特点朱钰;王飞;张立军【摘要】利用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对辽宁地区雷电活动时间和空间特性进行了分析,对近10年来辽宁电网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雷害故障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输电线路防雷建议.【期刊名称】《东北电力技术》【年(卷),期】2012(033)008【总页数】5页(P35-38,42)【关键词】雷电参数;雷电定位系统;地闪密度;雷击跳闸率【作者】朱钰;王飞;张立军【作者单位】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6;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26.3雷害是造成辽宁电网架空输电线路跳闸的最主要原因,每年雷击线路跳闸占全省线路跳闸总数的30%~50%。
特别是近几年,辽宁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受线路走廊及征地限制,更多新建线路位于山区,近几年异常天气增多,雷电活动异常频繁,对辽宁电网输电线路防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掌握雷电活动规律无论是对新线路防雷设计还是对运行线路防雷改造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随着雷电定位系统不断发展,定位精度及数据统计更为准确,为雷电参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使用地闪密度等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取代传统雷电日进行雷电活动时空特性分析,用于指导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制定[1]。
1 雷电活动时空特性1.1 雷电定位系统辽宁电网雷电定位系统于2007年6月投入使用,采用卫星同步对时技术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雷电遥测、波形传播延时处理及超量程计算技术,结合“时间到达+定向”综合定位模型,实时计算显示云对地雷击的发生时间、位置、雷电流幅值和极性、回击次数、每次回击的参数,并以雷击点分时彩色图清晰显示雷暴的运动轨迹。
定向、定位原理如图1所示,当A点发生雷击时,探测站TDF1、TDF2分别测定雷电方向α1和α2,由三角定位原理可计算出A点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