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

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习俗的差异

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

貌的。所以有些西方游客在我国一些售票处前看到拥挤的情形,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既要买票又害怕与周围人有任何的身体接触。有握手方面,文化的差异也有些不同。在英语国家,两名男子相遇时伸出张开的手掌,握住对方的手,稍稍用力地垂直摇动一两次,然后立即松开。和西方国家的人握手,我们可能会感到用力过猛,有点像折筋断骨式的握手。而西方人又感觉我们握手太轻,感觉不够恳切。有时中国主人握住外国客伯手,并不马上松开,这也是西方客人所不习惯的。

在西方每个有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距离。它是无形的,但进入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让别人很不自在的。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西方人认为是剥夺个人生育自由权。产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枪击是青少年丧命的重要原因。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举起。里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侵犯个人自由。对此,我国人民是很难理解的。由于伦理观念差别,我国在眉头孩子时采取绝缘化对策,尽可能不让孩子知晓自己的身世与身生父母;美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亲密化对策,尽可能保持孩子与原生文化、亲人的联系。

三、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个人至上一般称为个人主义。我国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显然是个贬义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成了褒义词。美国宪法规定百姓可以和平集会、请愿、示威。但是,不能影响正常的通告、工作。如果侵占了办公楼出入的通道,警察就会干预。对个人广义词义的巨大分歧,采用个人至上表述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独立宣言»又称个人至上宣言。«独立宣言»上说:“人重生而平等,并被造物都赋予某些不可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国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成就,推崇个人,强调个人权利,提倡自已判断,喜欢独来独往,竞赛竞争。颁发奥斯

卡奖、普利策奖等奖项,很少有两个得主并列的书面。美国人提倡快乐生活,享受人间幸福,不必自寻烦恼,一旦条件允许就去买汽车、建房屋、周游世界。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有self作后缀的单词有100多个。

我国重视群体,重视家庭。国家是大家,个人相对渺小,个人利益带入家和国中。古汉语中没有与西方“个性”相符的词。“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涉及“我”要“小”写,称鄙人、愚兄、老朽。贵至皇帝,自称寡人。自己的亲人称内人、贱内、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的哥,无我不称弟”,见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称哥,自称弟。涉及个人的词,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含有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家庭、家乡在国人的以上中分量很重要。英文和各德文中没有“老乡”这个词英语字典中短语解释老乡: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town or province. 桃园三结义讲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兄弟。本来三人是君臣关系。结拜后就成兄弟关系,更亲近了,完全可以信赖了。

四、平等观与等级观

我国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从房屋的规制,门户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颜色,都可以区别人的等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人的等级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说话的分量。直到现在,习惯称呼要加职称和头衔。姓刘的工程师叫刘工,姓张的处长叫张处。遇到过一位姓傅的处长,不时要申明自己不是副处长,是姓傅的正处长。

美国人有较强的平观念。除教授和医生外,一般直接叫。不少美国老板要求下级直呼其名。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杜鲁门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按照杜鲁门母亲的观念,总统和家民是平等的。

美国人还有不信赖父母的观念,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评委会的观念。孩子过了18岁再依赖父母,是不光彩的。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也有失尊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帮助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晚年穷困潦倒,蛰居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驻美代表黄镇要资助她实现访华,被她谢绝了。地变卖了珍藏30年的瓷盘、珠宝、驼铃、清朝式样的对襟绣花衣服等,筹措奖金,自费重访中国。海伦的行为反映了美国人自立意识。

五、商务文化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