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无锡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2【实施日期】20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 2002年)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新世纪首战告捷。

一、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7%;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40.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30000元,达3124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778美元,继续列全省第一位。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56.9:39.1调整为4:55.2:40.8。

财力逐年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41.92亿元,同比增长26.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44%,超过上年1.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47亿元,增长30.1%。

农业农业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

2001年夏粮种植面积调减32.5%,水稻种植面积调减11.8%;油菜籽播种面积调高1.7%,累计增加经济作物面积27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3调整到接近6∶4。

全年粮食总产量106.28万吨,比上年下降16.3%。

油料总产量5.33万吨,其中油菜籽5.3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10.0%;蚕茧总产量1176吨,增长5.5%;茶叶总产量4820吨,下降1.6%;水果总产量42127吨,增长54.9%。

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新兴养殖业快速发展。

200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06年)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着力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格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序进度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合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成果得到巩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2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5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2.67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6540.87亿元,增长14.8%。

人均生产总值2451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038美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大幅增长,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6∶56.6∶35.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28%,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9.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4.2%,分别比上年提高4.8个和1.9个百分点。

支持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45家,新增12家。

城市化进一步发展。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0.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全面部署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制订和启动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2000年,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规模跃上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83.06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468.93亿元,增长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680元,比上年增长10.8%,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347美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2:57.6:38.2调整为4.1:56.9:39.0。经济的繁荣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丰富财源。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12.06亿元,比上年净增24.22亿元,增长27.57%,是近年来增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79亿元,增长35.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3.13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猪牛羊肉9.34万吨,增长3.8%;禽蛋总产量2.50万吨,增长8.2%。全年水产品产量10.25万吨,增长12.8%;其中淡水产品人工养殖9.34万吨,占水产品产量的91.12%。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8.2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3.26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3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9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8.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9%。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水利工程如期完成,全市防洪堤总长度达2708公里,防洪抗灾能力提高。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金牛区统计局2006年4月30日2005年是“十五”计划收尾之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取得出色成绩的一年。

得益市委、市政府“项目年”的有力推动,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要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年”运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75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6018万元,比上年下降49.6%;第二产业970727万元,比上年增长24.6%;第三产业1698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涉农社区,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优势企业对全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尚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第一产业农业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涉农社区大面积拆迁,我区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萎缩。

全区农业增加值继续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2005年,全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018万元,比上年下降49.6%。

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3637万元,畜牧业增加值2115万元,渔业增加值11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0万元。

大部分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主要农、牧、渔产品产量及牲畜存栏情况如下:2005年比上年±%粮食 6797吨 -1.8蔬菜 35834吨 -45.8肉类产量 4194吨 -48.0其中:猪肉产量 3602吨 -52.3禽蛋产量 1721吨 -13.0牛奶产量 976吨 -66.0淡水鱼产量 404吨 7.7出栏肥猪 50425头 -53.2年末生猪存栏数 14695头 -13.1二、第二产业工业加快工业载体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西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北区起步园初见形象,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 -2005年的五年间,渝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综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渝中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五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0.9%)高0.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333美元,继续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过五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五年来,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190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00万元,增加了49295万元,平均每年净增额达到985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区级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21.7%的速度增长。

二、商贸业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年来,渝中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5年实现580.2亿元,以平均每两年增加百亿元的进程连上几个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 4 i 0 7 02 2
32 6
1舶 7
ii l 1 . 675 2 47 0
增长1 .% ;第三产业增加值735 销售率 9.%. 20 年持平 。 4 1 39 81 与 04 全年 亿元 , L 0 4 L 20 年增长2 .% 。 中 . 57 其 亿元 , 增长 9 6 。第一、第二和第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108 .% 1亿元 . 城镇投资 7 0 6 0 5 9 亿元 , 增长 2 .% 72
。D 7 船 2 1 供l舶
2船 1
4 2_ o O 四川 38 1 3
22 . 329
7 毽5 7 18 7 O 5_
17 8 B
. 。j息 6 ’自 7学
1 62 2 7D 2 52 2 7 8. 1 90 1 62 1 95 63 5 7 5B 7. 14 3B 1D - O 77 5 82 3 25 2 2 5D 4
日苯
24 3 1 40 2j 9
2 2 6
东盟
韩卤
中国台淹
2 22
4 52
俄罗斯
相关链接 :
表 2 20- 05 01 20 年西部 1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及增 幅比较 2
4 0五 ■庆 1 a 艘 霉 嚣 矗8 4 10
3鼻 ; I
嗡 、7 e a
亿元

1 2
亿 元

1 5
20年 01
20年 02
20年 03
20年 04
20年 05
20年 01
20 ̄ 02
20年 03
20年 04”时期国内生产总值 与增长速度
亿元
亿美元

201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无锡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发布日期】2011.02.18【实施日期】2011.02.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 2011年2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无锡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扩内需、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好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完美收官。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3万美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08.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44.2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8:55.7:42.5,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全市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其中物联网产业增长16.9%、新能源产业增长35.6%、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产业增长26.7%、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4.8%、微电子产业增长16.7%、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5.0%、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44.6%、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30.5%。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

全市年末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净增就业9.87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13.01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6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

民营经济继续稳步壮大。

全市民营经济延续上年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继续扩张,活力增强。

200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精]

200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精]

200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精]200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精]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2004年是我市实施“三步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年度任务。

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9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

财政收入达到50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9亿元,增长2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52.7亿元,增长14.1%。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7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6525元,增长11.3%。

城镇登记失业率3.76%,实现低于4%的调控目标。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保持基本稳定。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1560.2亿元,增长19.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2%。

工业增加值1436.7亿元,增长21.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

工业总产值5763.9亿元,增长31%。

服务业增加值1269.4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3%。

商品购销总额5504.6亿元,增长31.7%。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6%。

农业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5.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

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00亿元,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4%,提高2.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无锡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6
【实施日期】20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5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统计局 2006年)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突出“富民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奋斗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构筑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改善。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
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15.7%;第三产业增长14.8%。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21.8亿元,同口径增长19.0%。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1.68亿元,同口径增长24.2%。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

夏粮播种面积为41.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5%;水稻播种面积为80.3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9%;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9.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9%。

主要农产品产量小幅下跌。

全年粮食总产量79.53万吨,同比下降2.1%。

油料总产量3.44万吨,其中油菜籽3.38万吨,分别下降6.4%和6.6%;蚕茧总产量444吨,下降26.4%;茶叶总产量4802吨,增长2.6%;水果总产量82242吨,增长5.4%。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4.64万吨,增长0.2%,其中猪牛羊肉9.44万吨,增长2.7%;禽蛋总产量2.68万吨,增长12.0%。

奶牛存栏2.52万头,增长4.6%。

全年水产品产量12.09万吨,增长6.1%。

经济强镇培育再见成效。

列入培育对象的61个经济强镇(含两个街道)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669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商业企业销售收入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9%。

澄江、周庄、华士3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三百亿,江阴新桥、宜兴官林、锡山安镇、惠山洛社、滨湖太湖、新区硕放等17个镇实现超百亿。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353.13亿元,增长22.0%。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81亿元,增长12.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55.61亿元,增
长20.3%;集体企业增加值162.11亿元,增长20.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60.02亿元,增长12.7%;三资企业增加值445.22亿元,增长28.2%。

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76.51亿元,增长21.7%;重工业增加值976.62亿元,增长22.1%。

列入统计的238只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173只,占全市统计产品数的72.7%,产量增幅超过15%的有94只,占39.5%。

重点工业产品增势良好,如:液晶显示器增长139.3%、电热水器增长49.4%、粗钢增长28.0%、呢绒增长27.1%、洗衣机增长21.3%、成品钢材增长30.1%、电站锅炉增长31.9%、合成纤维增长25.3%、服装增长19.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29.88亿元,增长24.2%;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84.77亿元,增长21.2%,其中利润256.63亿元,增长27.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86.36%,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1.86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9.0%。

全员劳动生产率12.11万元/人;实现利润7.0亿元,税金总额6.5亿元。

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604.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68.71万平方米。

9个项目被评为“扬子杯”江苏省优质工程,67个项目被评为“太湖杯”无锡市优质工程。

运输邮电业
社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

全市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97.34万辆,增长1.0%,其中汽车29.39万辆,增长23.0%。

私人汽车又有大的发展,达到15.2万辆,比上年增加4.86万辆。

全社会客货运量全面增长。

全年完成客运量20465万人次,增长17.1%;完成货运量8421万吨,增长13.3%。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046万吨,增长42.4%。

无锡机场正式
通航以来,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北京等8条航线,全年共运送客人61.91万人次,机场货邮运量达到1.41万吨。

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

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

全年发送邮政函件5603.2万件。

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81.6万门,增加13.3万门。

城乡本地电话用户达305万户,增加55万户,其中移动市话125万户,增加49.5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2万户,增加50万户。

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6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11亿元,增长16.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5.49亿元,增长17.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8.63亿元,增长9.7%。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0.16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78.68亿元,增长16.7%。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年末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4个,实现成交额1319亿元,增长28.7%。

其中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以上市场达到25个,同比增加7个。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1.91亿美元,增长33.6%。

其中,进口总额136.45亿美元,增长26.1%;出口总额155.46亿美元,增长41.0%。

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877家,全市累计已达2967家。

外贸出口三路大军全面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1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47.7%;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自营生产企业完成出口28.36亿美元,同比增长47.7%。

吸引外资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11个,协议注册外资78.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到位注册外资25.1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按商务部确认口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