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简介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演变及其内涵

DOI:IO.3772/j.issn.1673.6516.2012.03.009
的作用和地位(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实现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 的有效方式,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和发 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措施,是聚集各类人才并 发挥其专长,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 有效途径。何谓“产学研合作”?就字面意思解释即产 业界和学术界进行合作。狭义的产学合作是指企业和高 等院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教育与生产 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 有机结合。文章讨论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指企业(产)、 高等学校(学)以及科研院所(研)以技术创新为目标,
“官”不
指科研院所,它们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使 命。我们强调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并不是否认院 所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产学 研合作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院所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核心 作用,这种核心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更得到了集中
体现。院所的优势在于具有全面的学科门类和一流的科
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
高校发展科技产业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和与社会相合作”
的原则。
产学研用结合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企业为 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 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种形式的产学研 合作模式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国家在这一时期出台了 很多这方面的重大举措。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 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提出,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为此,相关 部委成立了“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推 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 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负责同志以及主
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上海举办创新发展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

势和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 进会的工作情况 ,王建华同志对
在 上 海 举 办 的 中 国产 学研 合 作 创 新 大 会 的 筹 备情 况做 了
和宣传 , 解放 日报、 青年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经济 日报、
汇报,马静 同志介绍了上海 为这次创新大会所做 的工作 劳动报、 天天新报、 人民网、 新民网、 东方网、 中国上海网、 和努力。来 自新华社、光明 日报、科技 日报、经济 日报、 解放 日报 、 科学时报、 北京青年报、人民网、 中国新 闻网、 搜狐新闻等十几家主流媒体报道 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 —
设创 新 型 国 家具 有 推 动作 用 。
— —
人 民 网
中新 社
以 “ 合 资 源 创 新 驱 动 转 型发 展 ”为 主题 的 中 国 整 21 0 1年 1 2月 1 日, 中 国 产 学 研 合 作 创 新 大 会 将 产 学 研 合 作 创 新 大 会 即 将 在 上海 世博 中心 隆 重 开 幕 ,这 7
博 中 心举 行 。 这 次 创 新 大 会将 围绕 “ 学 研 合 作 ・ 化 教育部 、工信部、国资委 、中国科协等十五个相 关部委 产 文 创 新 ・ 济 转 型 ” “ 学 研 合 作 与 品牌 建 设 ” 产 学研 和 部 门 的 大 力支 持 ,对 于 提 升企 业 及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建 经 、 产 、“ 公 共服 务 平 台与 跨 区域 协 作创 新 ”和 “ 产 学 研 金 互 动 政 与创 新成 果 发布 ”等 4方面 内容 进 行 研 讨 。
在上海世博 中心举行。截至 目前 ,已有 中国产学研合作 是 全 国政 产 学研 界 合作 创 新 的盛 会 首 次在 上 海 举 行 。 1 2 品牌建设战略联盟、中国快堆产业化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
“产―学―研―金―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探索

“产―学―研―金―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探索马艳摘要:科技创新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基于我国环保科技创新存在的难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经验,从构建主体及角色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以“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模式构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创新联盟;生态环保;成果转化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年来在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创新水平还不高。
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企业中,年产值2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占70%以上,且90%环保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环境领域技术水平平均比发达国家落后5~10年[1]。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环保产业亟需提升创新能力。
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多发生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多归属于高校院所,但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偏低。
据统计,我国每年能产出3万项以上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但成果能实现转化的仅有20%左右;同时,我国每年产出7万项以上专利技术,但能实施的仅占10%。
环保产业需要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通将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至环保企业和市场的通道。
1.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的现状和经验近年来,科技部大力推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于十二五期间试点建设了9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生态环境部于2014年发布了《水专项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批准了水处理膜材料及装备等8个水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这些联盟在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生态环境部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联盟围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链,集聚成员单位29家,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江苏淮河化工集团、南京中电环保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覆盖江苏、河南、广东等7个省市。
广东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研究

Th o e a i n M e h n s o i sr n o i ca n u t y — n v r iy_ e Co p r to c a im fM n t y a d Pr vn i l d sr — i e st 。 i I u
a l nc f c e l . li ee inty a i
Ke y wor s d :m i sr nd p o i i n usr-unv riy nsi e tae i lin es o p r to c a s nity a r vnca i d t l y ie st—i tt ;sr tgc ala c ;c o e ai n me h nim ut
学研合 作水 平的新途 径 。 为健 全和 完善省 部产 学研 战略联 盟合作 机制 , 文深入分 析 了联 盟合作机 制 的 本 特点, 发现 了联 盟合 作机制 的主要存 在或 面临 的突 出问题 , 而针 对性 地提 出了完善联 盟合 作机制 的建 从 议 , 力促进 省部产 学研 战略 联盟 高效运行 。 努 关键 词 :省部产 学研 ;战略联 盟 ; 作机 制 合
广 东历来 都 很重视 产 学研 结合 ,从 2 0世 纪 8 0 年代 的“ 星期六 工程师 ” 9 到 0年代 的“ 产学 研联 合开
实现 了产学 研合作 由短期 合作 、 松散 合作 、 项合作 单
向长 期合 作 、 密合作 、 紧 系统 合作 的转变 。截止 2 0 08 年 1 月底 , 1 已组建 了 2 2个 省部产 学研 战略联 盟 , 涉
Ab t a t T e p l t o k a o tt e E u ain l n s y a d Gu n d n r vn e id sr — n v ri — n t ue s a e i l a c sa sr c : h i r b u h d c t a ow o mi i r n a g o g p o i c n u t — ie st _ si t t tg c al n e i t yu yi t r i n w d re p oi g t ec mb n t n o n s n r vn il n u t — n v r i — n t u e a d a n w a ri r v n el v e mo e f x lrn o i ai f o h o mi it a d p o i ca d sr u ie st i si t . n e w y f mp o i g t e y r i y y t o h e fI d s — nv ri — n t u e I r e o i r v h o p r t n me h n s n sr n r v n ili d s — nv r i — n t l n u t u ie st i si t . n o d rt mp o e t e c o e ai c a ims mi i y a d p o i ca n u t u i e t isi o y r y t o t y r s y — t t t tgc al n e t i p p rd e l n ls st e c aa t r t s a d p o l mso e al n e me h ns T e rvd o ue sr e i l a c , hs a e e p y a ay e h h r c e si n r be ft i c c a im. h n we p o i e s me a i i c h l a s g e t n o mp o i g t e a l n e c o e ai n me h n s n r mo ig t e o ea in o d sr — n v ri i si t t t gc u g s o s fri r vn h l a c o p r t c a i i i o msa d p o t h p r t fi u t — i e s y - t u e s a e i n o n y u t n t r
中国产学研合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看 , 中 国 企 业 与 高 校 、科 研 院 所 积 发 战 略 等 方 面 重 视 力 度 不 够 ,不 少 社 会 资 源 的 良性 互 动 , 加 强 科 技 系 极 运 作 、组 织 和 实 施 ,通 过 专 家 咨 国企 领 导人短 期 行为 明显 ,更偏 好 统 资 源 集 成 ,优 化 组 合 , 资源 共 享 , 询 、 技 术 转 让 、 共 同 研 发 、 共 办 高 于 从 国 外 直 接 引 进 技 术 和 设 备 , 以 强 化 公 共 研 发 平 台和 服 务 平 台建 设 。 科 技 实 体 等 多 种 方 式 的产 学 研 合 作 , 尽 快 投 入 生 产 实 现 赢 利 。
价 考 核 ,主 要 还 是 以 其 发 表 的 学 术 的 针 对 性 和 有 效 性 ;三 是 科 技 管 理 研 合 作 项 目 的 支 持 ,设 立 促 进 产 学 论 文 以 及 申 报 的 各 类 项 目 为 依 据 , 部 门 的 工 作 重 心 , 由微 观 管 理 为 主 研 合 作 的 专 项 贷 款 ,对 不 符 合 专 项 缺 乏 参 与 产 学 研 合 作 、 成 果 产 业 化 向宏 观 管 理 为 主 转 变 , 围 绕 产 业 技 贷 款 条 件 但 前 景 较 好 的 产 学 研 合 作
尚 未 形 成 , 缺 少 利 益 捆 绑 机 制 , 产 二 是 对 存 量 科 技 资 源 有 效 整 合 ,对 点 产 业 、 科 技 领 域 பைடு நூலகம் 重 大 创 新 项 目
学 研合 作 能够 深入 进行 的 较少 ; 产 增 量 科 技 资 金 运 用 应 努 力 形 成 问效 进 行 支 持 , 还 要 关 注 不 同 类 型 的 企
等 相 关 指 标 ; 学 研 合 作 中政 府 的 术 创 新 , 实 现 科 技 资 源 配 置 由分 散 项 目融 资 条 件 适 当 放 宽 。 对 于 产 学 产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
而种种迹象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不够,出现了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政府职能方面,未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相应配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项目未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其次,中介市场不发达,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合作的龙头,学校和研究机构是支撑,运行机制是关键。
但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对此没有明显的认识,责任不明确。
其一,就目前来看,企业仍未成为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重心没有落到企业。
其二,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基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其三,政府主管部门还未能认识其在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和提供的平台都显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
而不少企业对市场经济观念认识不够,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探讨

推进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探讨推进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探讨摘要:近几年,高校战略联盟已经开始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应用并收效良好,但在甘肃省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甘肃省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非常有必要实施高校战略联盟的措施,改变甘肃省教育落后的现状。
本文借鉴高校战略联盟成熟的模式,提出建设甘肃省高校战略联盟的具体措施:合作办学、联合课程、学分互换、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以解决本省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科研能力弱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战略联盟;高等教育一、高校战略联盟的内涵高校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或高校与其他特定组织、机构)之间,围绕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建立的互为补充、互为衔接的一种相互合作的联合体。
高校战略联盟既包括高校,又可包括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各类社会办学力量等,是形成高校产学研群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实施高校战略联盟的意义高校间的战略联盟在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但在甘肃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甘肃高校发展的未来单凭某一个高校的实力是非常困难的,甘肃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联合起来,通过资源共享提升甘肃省教育品牌知名度。
甘肃省高校战略联盟有利于提升各联盟成员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实现联盟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高校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引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甘肃省高等院校教育现状201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40所(本科院校16所,专科院校19所,独立学院5所),研究生培养机构17个,成人高等学校9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31所。
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较明显地缓解了广大群众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
高校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高校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逐渐从唯一的目的“教育”过渡到促进社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产学研”模式。
而在“产学研”模式的实际操作中,高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着很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策略。
一、困境1. 竞争激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企业和高校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一样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肯定会寻找更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以获取更好的回报。
因此,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2. 产学研三方面需求不同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模式中的需求各不相同。
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强调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企业则更注重实践和商业价值,追求商业利益和技术创新;而政府则注重社会效益和行业发展。
这三方面的需求决定了高校、企业和政府参与“产学研”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各异,难以协调。
3. 利益分配难度大“产学研”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由于合作双方对产出成果的影响力不同,导致分配依据和比例无法配备。
这样一来,劳动力分配原则无法全面理性地反应各自的贡献和收益,最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绩效。
4. 缺乏合适的评估机制高校合作的本质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然而,目前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来衡量“产学研”模式的绩效。
因此,不能确定一个长期有效的质量保证,这又导致了许多合作项目消耗大量资源,收益较低或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二、策略1. 多方沟通,建立平等的利益共享机制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难题,合作双方可以通过更多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得双方合作更加公平和高效。
2. 实施“产学研”的战略规划要实现成功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需要制定符合产学研的战略规划。
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来看,重点是想要合作实现的目标以及期望在高校中建立何种类型的合作关系。
3. 成熟的质量保证机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对于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这个机制对于合作双方都必须透明、可操作和可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可编辑
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简介
“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领导和组织下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协
同创新平台中心、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
广东省计算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新疆农垦科学院、黑龙江
北方技术转移中心、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八家积极从事产学研
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的开放型公益性
合作组织。
联盟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以推动建立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使命,广泛
联合社会各界从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力量,通过共同对产学
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理论研究,政策法规实践,共性技术开发,
通用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探索,应用模式创新,行业互动自律和创新
人才培养,力图建立全面、深入、可靠、灵活、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
战略合作体系,和跨区域、跨系统的平台联动机制,为促进全社会科
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全面推进国
家和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联盟于2011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陈至立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亲自为联盟颁发了标牌和证
书。首批34家成员单位 均为从事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
运营的单位,分别来自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带、西北
精品
可编辑
经济圈、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一个覆盖全国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网
络体系初步形成,将为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及公共服务平
台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诚挚的邀请全国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运营和管理机构能参与到这个共同体中来,大家通力合作,为构
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努力奋斗!
联盟由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组成。
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名誉理事长:
石定环 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精品
可编辑
◆理 事 长:
敖 强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协同创新平台中心主任
◆副理事长:
李保成 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
余 武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盛小列 中国科协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罗 亮 广东省计算中心主任
张伟国 西安科技大市场管理中心主任
谭瑞琮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
范 凯 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徐 晶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秘 书 长:
谭瑞琮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
◆副秘书长:
胡 勇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网络部主任
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
何海林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书记
纪 军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高级顾问
卢智星 广东省计算中心副主任
黄海东 西安科技大市场副主任
宋庆平 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张广忠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
精品
可编辑
杨 帆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张 薇 黑龙江北方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孔 超 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技术咨询部部长
公共服务平台专家委员会名单
主 任:
石定环 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委 员:
刘艳荣 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副司长
胡世辉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局副司长
张卫星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苏 靖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刘献军 工信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秘书长
敖 强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王 诚 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
兰新哲 榆林市副市长、教授、博导
冯爱东 江阴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巧红 用友软件集团副总裁、研究员
夏云庆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智能搜索实验室主任、博士后
周晓英 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刘 营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卢智星 广东省计算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楼文晓 西安计算机软件产业推进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
精品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