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移民美国的第一代印支本地人与华人:人数与生存方式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4)200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1)移民社会文化特征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1)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特质: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⑤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的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
②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缓解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④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推动: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
(2)表现:政府制定移民政策以吸引急需的高端人才,如绿卡 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长久居留许可证明。政府设立奖励基金, 援助计划奖励使用高端人才,椅续加大对海外留学主的吸引 力度等。
Contents
Part two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产生的原因:
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
②从迁入国方面考察,国际移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②从迁入国方面考察,国际移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驱使而流落他邦;
理解二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事实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必须从解决具体问题和消除根源两个方面着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解析版)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解析版)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单选题1.“绿卡”这个词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移民政策上都给予所需要的外籍人士以长期居住权”,使之享受准国民待遇,即所谓的“绿卡”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A.引进外资,扩大开放B.吸引移民,缓解劳动力不足C.争夺人才,留住精英D.接纳难民,慈善救济【答案】C【详解】材料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绿卡”制度,为了加强竞争能力,招揽人才,各国才实行此制度,C项正确;绿卡制度是针对人才机制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绿卡是颁给社会精英的,而不是普通移民,排除B项;绿卡不是给难民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从1933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陆续进入上海的欧洲犹太人难民总计约近30000的人,除了后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的那些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在沪的犹太难民数应在25000人左右。

专门研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指出,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

材料反映了A.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B.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C.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答案】A【详解】根据题文信息“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展现了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A项正确;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没有提到儒家文化与犹太文化,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

故选A项。

3.据(美)帕尔默等著的《冷战到全球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1)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1)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原因:①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劳动
力价格低廉。 ②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 ④东南沿海人口众多,压力较大。
近代华工出国
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
思考4:为何美洲人口结构呈现区域差异? 殖民政策不同
据估计,殖民扩张期间,从 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 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 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五 倍。该材料反映的是 ( ) A.血腥的殖民掠夺 B.导致亚洲劳动力短缺 C.洲际贫富差距缩小 D.奴隶贸易具有公平性
西班牙殖民者血冼墨西哥城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 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 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 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 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 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第四小组
一些华人 华侨曾积极 支持辛亥革 命和中华民 族抗日战争 事业。
第五小组
参与 一战, 帮助协约国取 得胜利,促进 中欧经济文化 交流,有利于 提高中国国际 地位
【拓展延伸】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
中国: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儒家文化)(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
概念解读
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 顾名思义,文化 的重新构建。即 对于已有某个文 化现象的再加工, 再创造。也是人 们对于已有的文 化现象再次认知。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②③自第愿二移次民世从界主大要战由之发后达,地人区口向迁落移后主地要区从迁亚移非,拉转地变区为迁主移要欧由北发美展,中人国数家逐向年发增达长国。家
迁移;被强迫的移民基本停止。
华工为美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何到头来得 到的却是一纸排华法案?
排拒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1849至1943年间,美国各级政府共 通过排华法案40余个,美国西部九个州和地区共发 生反华暴力事件达55次。
近代殖民扩张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 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1、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 度; 2、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输出成为主 要手段; 4、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华工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 展的结果,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结果。
(二)华工对美洲开发的贡献 1、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
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2、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
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3、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
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太平洋铁路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
太平洋铁路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体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太平洋铁路 (1865-1869年修建)
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美国东西部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阻碍, 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 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 通后只需7日)。

美国历史系列(24):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美国历史系列(24):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美国历史系列(24):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美国历史系列(24):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本文来自美国参考雾谷飞鸿19世纪30年代,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因为种种原因,被强迫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

在此次大规模被迫搬迁过程中,许多印第安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人因为饥寒交迫或疾病,死在漫长的迁移道路上。

根据各种记录推测,在那段被称为“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的大迁徙时期,约有10多万印第安人原住民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园;大约有1.5万人在西迁的过程中被夺去生命。

印第安乔克托族(Choctaw)领袖因此大声向阿拉巴马州报纸控诉西迁是“眼泪和死亡之路”(trail of tears and death),因此,后人谈起这段悲惨而又不公的往事时,就称之为“血泪之路”。

19世纪30年代初期,约有12.5万土著印第安人居住在现今的佐治亚州、田纳西州、阿拉巴马州、北卡罗来纳州和佛罗里达州境内,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的土地上。

然而到了19世纪末,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很少看到印第安人的踪迹了。

从欧洲移民到美国的白人殖民者,许多人都渴望在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开辟种植园,种植棉花及烟草等作物。

早期的建国领袖们,比如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等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简单地“教化”土著印第安人,这个文明活动的目标是使印第安人喜欢白种人,并尽可能鼓励他们皈依基督教、学会读写说英文,并采用欧式方法从事经济生产,以及强化土地和其他财产的个人所有权等。

杰斐逊从拿破仑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后,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他曾向国会提议,应该鼓励印第安人定居从事农业,方法是鼓励他们放弃狩猎、引导他们从事农业、制造业,并走向文明。

在新大陆的东南部,许多印第安人部族,比如乔克托人、契卡索人(Chickasaw)、塞米诺尔人(Seminole)、克里克人(Creek)和切罗基人(Cherokee)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及习俗,被称为“五大文明部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 soUTHEAsT AslAN STUDlEs 197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移民美国的第 一代印支本地人与华人:人数与生存方式 

高伟浓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广州5 10630) [关键词]移民;美国;印支本地人;印支华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移民美国的两类印支移民(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各自移民的背景和人数,然后在比较 他们与其他在美亚裔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分析两类印支移民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美生存适应的基本状态作了分 析。本文认为.两类印支移民的共同特点对他们有利的一面是,容易形成本族群社区,因此存在形成本族群凝聚力的客观 环境。不利的一面是,大部分人必须从社会的底层做起,产生族群精英的时间会滞后,因而整个族群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不高。但两类印支移民原先在印支的主要社会职业不同,聚居地不同,文化差异甚大.在移民美国前就各自独处,在移民 后几乎将各自小社会的一切带到美国,形成两大族群内部各自以小圈子为基本单位进行自助自救的生存方式。 [中图分类号]D77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7)Ol一0062—06 

First Generation Migrants of Chinese and Local People from Indo—-China to America from 1975 to Early 1990s:Numbers and Life—Style Gao Weinong (Institute of Oversea Chinese Studie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630,China) Keywords:Migration,the United States,Indo—China’s Local People,indo—China’s Chinese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gration background and numbers of two kind of migrants from Indo—China: local and Chinese.Based on comparisons between Indo—China migrants and other Asian ethnical groups in the U— nited States and between two kinds migrants from Indo—China。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ir survival adaptation.It holds that these two kinds of migrants from Indo—China shared some common character- istics。which include easily forming their ethnical communities and related favorable environment,most of them would have to start their undertaking from the very bottom of the society,elites would come into being later,and therefore they have weak influences upon the American society.The two kinds of migran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ir main social work,their resident places and culture.Therefore,these two kinds of ethical group form a self— help and self—support society with their own“small circles.” 

1970年以前,美国历史学家对亚洲移民史的 研究只限于中国和日本。到1980年,琳达·柏林 (Linda Perrin)出版的《来美国吧:来自远东的移 民》一书讨论了“菲律宾移民和越南难民”,从而 提到了四个亚洲移民团体。1988年出版的哈里· 吉塔诺(Harry Kitano)和罗杰·丹尼尔斯合写的 《亚洲移民:正在出现的少数人群》一书又进一步 把四个亚洲移民团体扩展到七个,增加了印度人、 韩国人和东南亚人…。虽然这些著作对亚洲移民 的类型划分不确切,但已经注意到2O世纪下半叶 到美国的最重要移民群体之一——印度支那难民。 不过,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研究还是薄弱 

[收稿日期]2006—11—23 [作者简介]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6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UTHEAsT ASl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 的。国内很多人常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美国 的华人难民(多为“船民”)当作印支难民的全 部。为了澄清这一误解,本文试将1975年以后来 到美国的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结合起来作一探 讨。首先应说明,文中印支本地人是指除了印支华 人之外的其他所有印支原住居民;而印支华人则专 指侨居当地的中国人或已入籍居住国的有华族血统 的人及其后裔。 印支本地人与印支华人是较晚来到美国的移民 群体。他们移居美国始于1975年越战结束后,大 体上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时柬埔寨问题在国 际监督下实现了政治解决,美国和国际社会开始停 止接收印支难民,并甄别遣返非难民。故本文所说 的在这期间来美的第一代印支移民是以难民为主 体。此后,旅美的印支当地人和印支华人的第二 代、第三代(即在美国出生的新生代)逐渐成长 起来,成为这两个族群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初 以后,虽然还不断有新的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移 民来美,但他们多为家庭团聚、留学、投资、经商 等目的而来的“新移民”,很少有难民。也就是 说,后来美国来自印支的移民已属全球化环境下的 正常国际移民。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印支本地人到达美国的历 史比印支华人早。根据记载,1952年第一个越南 人来到美国。1953年第一个柬埔寨人来到美国。 而第一个老挝人于1959年来到美国。这一时期移 民美国的印支本地人还是小规模的。据估计,迟至 1969年,移民到美国的柬埔寨人和老挝人合起来 不超过200人。相对来说,越南人比较多,计有 3,000多人 J。越南人人数之所以大大超过柬埔寨 人和老挝人,显然与三国各自跟美国的双边关系相 关。三国虽然都曾是法国的殖民地,但美国势力对 柬埔寨和老挝的影响远比不上美国对越南的影响。 是故,越南的主要对外移民国是美国,柬埔寨和老 挝更侧重于它们的老宗主国法国。 从这一时期越南本地人移民的身份来看,可分 成以下几类:其一是来自越南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 生,占多数;其二便是南越当局的外交官,人数应 该不多;其三就是所谓的“战争新娘”,她们移民 美国得益于越战的扩大化。前两类多是南越“贵 族”,第三类则未必。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几 类来自越南的先驱移民已经增到近15,000人。而 柬埔寨和老挝的人数就少多了,各只增加了近300 人。这样,截至1975年4月西贡被越南北方军队 攻陷时,在美国的越南本地人就已有20,000人左 右1]J,而其时在美国的柬埔寨和老挝的本地人还 是寥寥无几。这一事实很大程度上构成了1975年 后三国移美人数的基础。一般来说,较多的“先 驱移民”意味着较广泛的与祖籍国的联系,因而 可以接纳更多的后来者。但这一规律并不全然适用 于印支三国。因为,1975年前三国移美的人多为 “贵族”,而之后移美的多是难民。“先驱移民”对 后来难民的“乘数作用”不大。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外逃的除了原南越 “贵族”外,还有很多因各种原因出走的下层民 众。要说明的是,在难民潮开始时,并非所有人都 目标一致地奔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其实很多难 民的首选之地还是一些东南亚邻国,他们都还有将 来回去再创家业的心理。再加上难民潮乍起,在慌 不择路之时,很多人只求一个安宁之处暂且偷生便 罢。但事不如人愿,东南亚一些邻国因各种原因拒 绝接收印支难民。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开始伸 出人道主义之手,印支难民才大量移往西方国家, 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还有一 些难民逃往柬一泰边境和香港等地的难民营。据估 计,单1975年,逃到美国并居住下来的难民就有 l3万人,他们几乎全部来自南越。1976年到1978 年逃到美国的难民数字少一些,其中1977年最 少 J。但从1978年晚些时候开始,印支三国叉进 入多事之秋:越南侵柬、三国激进的“社会主义 改造”运动,等等,最为驱人萌生去意的是上面 几个因素造成的综合效应,这就是国民整体生活水 平在急速下降。据统计,连年的战争破坏了印支各 国的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中,在全世界2l1个 国家的排名中,越南排在202位(估计年人均收 入130美元),老挝排208位(年人均约100美 元),柬埔寨排2l1位(为全世界最穷的国家,年 人均约50美元) J。这样,印支本地人惟有八仙 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去国离乡,如潮水般涌 到美国等国。仅1979年到1982年,到达美国的印 支本地人难民数就高达45万人,其中高峰年是 1980年,达167,000人,1982年后逐渐减少,平 均每年在4万到8万之间 。 有人根据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对来美者各自所属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