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 ————————————————————————————————日期: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1.4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

手段目的论和供求论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是引致科技进步的原因。例如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既是经济发展渴求提高劳动效率的结果,也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技进步的案例显示,科技进步起因于对提高生产力的渴望,但往往因为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科技进步。因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诱因的。

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生产必须与消费相协调。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但是这只是能够促进生产,对于提高消费方面,作用不大。当“仿佛从地狱中召唤出来一般”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出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的产品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带来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也可以认为是科技进步而带来的经济倒退。

[2]虽然在消费方面,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改进的各种技术能够减缓生产过剩带来的冲击,使各国面对生产过剩、资本过剩时更加从容,但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却不是科技进步所能解决的。

2、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

2.1促进经济增长[3]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具有一些重要的功能。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1、提高劳动者能力的功能。即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能力。2、创造工具的功能。即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愈发展,对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认识越深入,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改进和创新,从而生产力水平就得到迅速的提高。3、拓展领域的功能。即科学技术的力量还表现于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利用的性质,使人们扩大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得到扩充。4、组合与管理的功能。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代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中,人们科学地利用电子计算机,针对确定的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因此,现代科学管理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得到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经济增长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式增长。国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遇到粗放型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质量、生态保护、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矛盾会带来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价格的上升、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致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无法继续下去。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相关的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总之,科技进步到一定水平经济才会由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

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5]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越来越大。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商代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封建经济取代了奴隶制经济,并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在古代,由于科技进步迟缓,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直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才日益明显起来。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由于科技进步,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倍左右。在刚刚进入现代科技发展阶段的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减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80年代达到60~80%。在发展中国家,80年代这一比重平均为35%,有些国家和地区可达50%。现在世界上有90%的财富是最近30年积累起来的,而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因于科技进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人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大发展,形成了三大新兴智能产业,建立起一个包括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宇宙航空、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群。它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到信息社会,逐步实现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为人类创造一个高效能与高节约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新技术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需要较高的投入。但是,因其凝结着密集的知识和技术因素,能带来更高的产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远离资金、人力和自然资源而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统计资料表明,在传统手工业中,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年产值不过数千元,在近代工业中则要高出十倍,达到数万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均产值则高达数十万元,呈指数量级的递增,由此可看出在未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巨大。

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科技进步

3.1古代的科技进步

在现代科学建立以前,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和提炼,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技术则是为了实用而创造出的方法或知识。在以实验室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创立之前,古代的技术多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提到古代的科技进步,不得不谈古代世界的辉煌帝国——中国。

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如上文所言,古代的科技进步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出自实际工作中的或偶然或有意的行为,其目的或作用是能够提高效率、获得利润、改善生活。中国古代之所以有灿烂的科技进步的案例,其与我国历来人口众多有密切的关系。所谓科技进步,即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改进成功是有一定的概率的。在现代改进行为出自实验室,对一项技术进行改进,反复做实验则能够成功。而在古代,在没有系统的

实验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产生于对实际工作的反复操作,操作的次数越多,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就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人口中的优秀分子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意味着优秀分子越多,则由优秀分子创造的科技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活字印刷书,是在雕版印刷流行了上百年后,由印刷匠人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发明。至于中医,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但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由实践而理论进而指导实践的一门技艺。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业科技,则完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产生的。

但是成也萧何,何败萧何。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进步虽然归功于人口众多,但近代中国的停滞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人口众多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低下,而低廉的用工成本不能刺激技术向节约劳动的方向发展。例如,晚清时期蒸汽纺织机械引入中国所遭到反对原因之一便是此物“与民争利,断民生路”。当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带来的经济繁荣、劳动力短缺并因此而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节约劳动的工业技术大量应用于西方经济发展时,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几百年前马可波罗所描述的情形别无二致。当技术的进步逐渐满足了劳动力极度丰富背景下的技术需求时,技术的进步就停滞了,进而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3.2现代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6]

自从现代科学建立以来,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由经济工作实践逐渐转向实验室,由实际工作中的反复工作变为实验室的反复操作。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反过来科技进步所要求的投入也越多。一般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以美国为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革命。为了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美国政府放弃了已失去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大力培植和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和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大学与工业界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技工业园,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予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美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加强。现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根据有关测算,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只占14%和4%。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转变。其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也正从钢铁、汽车、化工等到传统产业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一些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起了计算机工业、电视、通信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崛起;其次,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出现,促使原有的产业和部门发生了重组和分化。如个人计算机在广泛应用之后,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国计算机的CPU更新升级大约一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性能价格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促进了制造业向精度更高,更新更快发展。

2、高科技研发

在研发资金投入上,企业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2001年美国企业直接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支出额超过1600亿美元,比位居第二的日本高出34%。在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后,美国的科技成果正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众多的技术突破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特别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基础研究、军事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生产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处于世

界领先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的兴起更把美国经济发展送入了快车道。政府为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设立专项投资税收信贷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外,高技术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据有关数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的28%来源于资本,19%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3%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此相比,亚洲的经济增长中技术的贡献率仅为10%。

3、教育投入

美国强大的技术水平背后是非常发达的教育。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从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均居世界前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支撑起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使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美国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多样化职业教育与高水平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各州普遍实行11年或12年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发达的。美国现有高校3800多所,在校学生1300多万,研究生180多万。美国在1958年就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长期投资的目标,使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最大的投资者。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完善美国的教育体制,奠定了美国当今教育的主要格局。在美国,职业培训成为企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清除技能与职业之间的差距的主要途径。政府相信高质量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美国企业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是专门向全国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它是利用卫星电视系统为在职人员提供硕士学位的远程大学,参加人数达到3万人。美国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美国85%的大公司都开办了教育课程,有计划地向本企业的职工讲授知识与技能,并十分注重教育的连续性,企业界每年用于培训在职职工的经费达到2100亿美元。由于信息产业的革命,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技术上的优势来源于人才优势。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各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同时,美国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使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有着高智商的外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弥补了美国国内许多方面的不足,确保了美国在基础学科、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3.3现代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7]

发达国家处于科技进步的最前沿,只能依靠大量的科技投入,不断摸索前进,因而科技进步速度较慢。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科技进步速度更快,经济增长也能较高。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下面本文以曾经的发展中国家——日本为例,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特点。

1、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由于二战的蹂躏,日本在战后社会经济形势与中国类似,“一穷二白”。“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其追赶的动力,从而使这种劣势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技术进步,可以使后进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走捷径,获得跳跃式发展,所以常常会使后进国家获得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50年代中期的日本,科技水平大约落后于美欧二三十年。而在五六十年代,世界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国竟相采取了全力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其中美国的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美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国出于“冷战”的考虑,使美国一是不担心日本自身实力会在短期内壮大到赶上美国的程度,二是需要使日本成为自己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伙伴,从而采取了对日本大力扶持的政策态度。日本在美国的“优抚”下,可以廉价甚至是无偿地获得来自于美国的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使日本的经济、技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2、根据自身禀赋,改进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1973年底爆发了“石油危机”,每桶从2.48美元上涨到11.65美元,一举上涨了3.7倍,这使日本有如在美梦之中遭了重重一棒,在1973——1975年世界同期性经济危机中所受打击最深,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20.6%,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于是,痛定思痛,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开始通过科技进步节省能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加大节省能源的投资、采取厉行节约民用能源的措施,并投入巨资开发新能源。所以当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袭击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时,日本已经不仅能够轻松脱险,而且由于其产品的节能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打开了产品的国外市场,并在1983年后取得巨额贸易盈余。日本针对能源节约化进行的科技投资,使日本省能源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不仅对日本当时避免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功不可没,而且对于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80年代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中,日本汽车能够大举输入美国,主要就是由于日本产品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日本生产的小汽车比美国的节省汽油,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日本的产品。因此使得美国政府和汽车生产厂家虽想禁止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却是力不从心。

3、源头创新不足,增长放缓。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而美国由于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和侵越战争等使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日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不再有昔日的热情和大度,而是转向了“对等关系”的竞争。从60年代起,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时有发生;尤其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国将日本作为其在东亚的战争壁垒的需求大大削弱而且此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因此美国更是放弃了对日本的“宽容态度”,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以行政手段更加强烈地要求日本进行“输出自动限制”,以保护美国的就业和商品市场;同时,美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日本通过美国获得尖端技术的旧路就大大受阻,加大了日本引进技术的成本、延缓了日本科技进步的速度,导致经济的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1995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6%,1997、1998年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分别为-0.7%和-2.8%。而在此时,数字技术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lT产业带动整个美国走向“新经济繁荣”,留给日本的,却只有望洋兴叹。

4、总结

综合前文内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2、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取得较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国家。

3、科技创新必须结合本国自身禀赋情况,创造出各有特点的科技成果。

4、当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发优势发挥殆尽,引进转化科技进步的方法不再适用,则必须加强自身的源头创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正是我国发展的“后发优势”。因此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根据中国的自身情况,加强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和再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特点,研发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30年,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发优势不再明显。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加大。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进步思想需要转变。中国有必要把巨大的资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引导源头创新、保护知识专利、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等。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亦非本文宏旨所在。有俟能者另具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张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8(9):68-70.

[2] 阎维洁.科技进步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物价, 2010(11):64-67.

[3]?李雅莉, 石锐.试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2):3

5-38.

[4]孙明高, 吴育华. 科技进步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 科学管理研究,2004(5):76-78.

[5]?闫峻.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J]. 开封大学学报, 2000(3):45-47.

[6] 刘澄. 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发展,2002(4):65-66.

[7] 王丽民.从“日本奇迹”到“日本问题”转化中的科技进步[J]. 日本问题研究, 2002

(3):35-38.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和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和发展活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内技术市场。即使研究和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和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和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 第六章 ●技术进步 ●与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6.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6.2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6.3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但技术进步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 系统地、经常地、逐步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 ●------罗斯托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类型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 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 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技术进步的类型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 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 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L也保持不变。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由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 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经济系统的一个 中心部分,技术的增长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增长成正比例,投资可以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则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如果说历史剧是各种社会力量共有的策略,那么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结果。中国电视剧从《渴望》开始出现了类型化倾向。在各种类型的通俗电视剧中,以《渴望》、《皇城根》、《京都纪事》《儿女情长》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以《爱你没商量》、《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牵手》等为代表的言情剧数量最多。此外,以《公关小姐》、《广告人》、《情满珠江》等为代表的都市商战剧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公关小姐》甚至在某些地区创造了52.76%的收视率,最高收视率达到了90.78% 。在这些电视剧中,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权力较量、人们实际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都被戏剧化为人物的善恶冲突,社会或历史经验通常都被简化为“冲突—解决”的模式化格局,通过叙事的策略性过程的处理,文本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最终被“驯服”,随着那个被预订好的叙事高潮的到来,最后是一个善恶分明、赏罚公正的结局。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编辑部的故事》带动了中国城市电视喜剧的风行,1995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我爱我家》的播出,则使情景喜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俗电视剧形式。情景喜剧的形式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叙事的策略却是本土化的,这体现为其常常采用幽默、滑稽、戏闹的传统喜剧形态,常常启用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喜剧演员和明星,用小品似的故事编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作了喜剧化的改造,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这些平民化、世俗化的喜剧,通过对一些杜撰的喜剧人物的滑稽言行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最新范文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

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