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500强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弹丸之地崛起12家500强公司,瑞士企业有何成功秘诀?

2016-04-17

提起瑞士,除了阿尔卑斯山,你知道这里还有12家企业跻身2015年《财富》500强吗?弹丸之地,不可小觑。4月7日,李克强总理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施奈德—阿曼时说,“瑞士历来有创新国度的美誉,不仅在投资大脑细胞等方面不遗余力,而且有极强的‘工匠精神’。”

事实上,早在现代全球化环境形成之前,国家作为一种竞争力的重要性在瑞士早就凸显出来了。瑞士企业如何在纺织、机械、化工和其他行业成为全球性的领军者?答案就在下面。

又小又穷无愿景,才造就了瑞士的成功

瑞士国家银行前行长让–皮埃尔·罗特说过:正因为小且贫穷,瑞士才获得了成功。

瑞士矿产资源匮乏,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地形也不适合农业生产。瑞士国土没有通往海洋的直接通道,与濒海国家相比,瑞士处于劣势;而那些国家在现代早期,利用这个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同时获得帝国主义势力从而攫取了殖民地财富。相反,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运输通道使瑞士在连接南、北欧重要商业区域上处于战略性重要地位。

瑞士的语言、文化、政治和宗教派别一直都呈现一种多元化特征,这种异质性特征随着早期多种异族文化移民的到来而得到巩固。过去许多移民作为政治难民迁居瑞士,利用了瑞士长期保留的中立政策优势。瑞士现有人口的将近1/3是移民或者移民后裔。

瑞士的崛起从无既定目标: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文化使命观念,没有瑞士意识形态,也没有强大政府强加的包罗万象的战略,这些使该政府逐渐演化成可以获得成功的国家准则。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位于瑞士巴塞尔)共同创始人雅克·赫尔佐格认为,瑞士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归因于缺乏愿景:“愿景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同时需要他人指点,这两者与瑞士的企业发展观念都不兼容。”

瑞士企业家是怎么成功的?

瑞士企业家精神的建立和工业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政治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兴旺起来的。这些元素本身并不代表成功,然而在瑞士,这些元素以一种极有成效的方式发挥作用。

私人企业家:最杰出的不是瑞士人

瑞士企业家中那些勇敢探索、寻求技术突破的典型不少,例如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安定、雀巢公司的速溶咖啡。有些企业虽然生产的是旧产品,但却是以全新的、更好的形式出现,比如塞萨尔·里茨开的酒店、瑞士微电子和制表公司的斯沃琪表。

还有些企业家冒险去寻找新货源或者新的销售渠道,比如,某些企业家只负责销售,而找他人代为生产,例如罗氏公司对基因科技的投资,还有雀巢对欧莱雅集团的投资。不管用什么方式,长期以来瑞士商业活动中存在着一股集群性的、周期性的潮流,在诸多领域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瑞士繁荣的坚强组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最杰出的瑞士企业家并非地道的瑞士人。

布朗·博韦里公司(知名电气工程集团)的布朗(而非“布劳恩”)是来自英国的查尔斯·布朗;斯沃琪公司的尼古拉·海耶克是黎巴嫩裔;安定的发明者、罗氏公司的救世主利奥·施特恩巴赫是位波兰难民。

斯沃琪公司创始人尼古拉·海耶克

这也不是说瑞士就符合每一个移民的胃口。爱因斯坦、伊拉斯谟、列宁、卢梭、巴枯宁和托洛茨基也曾寄居瑞士,但他们的观念和才智并没有得到格外赏识。

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相当数量的瑞士企业家和商人是在国外获得成功的。路易斯·雪佛兰与人合资共建了雪佛兰汽车公司。约瑟夫·阿克曼在无政府支持和未举借外部资金的情况下,带领德意志银行度过了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

最具特性的知识力量和创业活力双向对流,已经也将继续对瑞士工业企业发挥巨大作用。瑞士现有居民中1/3是移民,将近70万瑞士公民(占总人口的大约10%)旅居国外。

商业企业:职业道德和水准都很高

瑞士人往往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展现出了极高的职业水准。此外,瑞士的教育体系也可圈可点,在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徒制)。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在瑞士,教师待遇很高而且受人尊敬。这一切促成了一个量大、受教育程度高而且稳定的中产阶层队伍的出现,这可能缓和了自由市场社会那种“赢者通吃”的势头。

瑞士企业间鲜有冲突,这有利于促进对劳动者的尊重。生产力、可控力以及可信度的提高得益于企业间的良好关系,这使瑞士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也对劳资双方的良好关系有利。

由于瑞士国内市场甚小,许多企业早期的国际化促使企业熟练地与外国劳工及文化打交道,尤其是避免了殖民式资源集合的陷阱。努力学习外语,像客人一样谨慎行事,默默融入外国社会,都成了瑞士企业家和商人的长项。这可能也在对外国企业的并购中帮了瑞士企业的忙。

瑞士企业曾经(现在也是)特别擅长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输入并购过来的外资企业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企业本身所应具备的重要的竞争优势。当然,瑞士并购的数量、种类和规模都是令人吃惊的。

阿迪亚(一家人力资源企业)前总裁伊夫·帕泰诺说瑞士公司是首选的雇主,因为他们允许并购企业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权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可以在产品中反映本国的政治文化。一家目标公司可能宁愿被中立的瑞士公司兼并,也不愿意屈从于美国、德国或者中国公司的并购。

低调的政府

瑞士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帝国主义性质和对外扩张的野心,然而政府部门则倾向于低调。按人头计算,瑞士企业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是最接近的竞争者荷兰的两倍。再者,瑞士没有殖民地,也没有发动过战争。

瑞士政府的治理结构具备三个原则性特点:较少管制(“少即是好”),联邦制度(行政管理和税收降到最低水平),以及尊重公民权利。

瑞士政府常常表现为最低限要求者,即政府提供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以及司法公平;以此易彼,公民应表现出对政府的忠诚。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前主席格奥尔格·克赖尔认为,瑞士人压根儿就不想受任何人统治。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瑞士的联邦制度。瑞士各州享有高度自治权,比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还高。

在各州内部,各直辖市也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决策制定要征求最基层民众的意见。公共开支的决定权在社区和州一级,税金的收取由当地居民投票决定。这就极大地分散了政府管理和赋税征收的压力。

瑞士人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督促各级政府部门自我约束。如果苏黎世征收了过多的赋税,商业贸易会转移到楚格州或者施维茨。如果某处的规划部门不愿批准某家企业的建厂申请,那很可能别处的规划部门会批准它。

第三个因素是公民权利。公民投票形式多样、频率惊人,涵盖各种议题。这些投票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投票的目的不是什么极端结果,而是旨在确认大多数中立人士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