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技巧.
访谈节目定义及分工

• 10、后期剪辑 为获得高质量的谈话节目,就需后期
编辑。剪辑首先要保障节目结构逻辑清 楚,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其 次,要让节目有“现场感”。为此,在 剪辑时就要注意适当保留一些能体现现 场特色的细节,如嘉宾的口误,主持人 在现场穿梭的过程等,有些节目虽然表 面上看起来干净利索,却给人以不合乎 生活逻辑的感觉,让观众对节目的真实 性产生怀疑,这是极力要避免的。
• 适合人群:能熬夜面对电脑的人。
• 适合人群:有人格魅力、表现力强
• 5、摄像 • 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谈话过程。开
工前请核对色温、信号源,调节白平衡 等 • 难点在和导播的合作,和各机位的配 合。访谈节目多采用三机位图。
• 适合人群:技术人员、站功了得
• 6、导播 • 面对监视器墙选择镜头,追求流畅
和稳定效果。全景 4-5秒,中景 3-4 秒,特写 1-2秒。 ➢ 口令的提前量、口令循环和听命回应 原则
访谈节目
访谈节目的定义
•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 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 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 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 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 会,政治,情感,人生 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 脱口而出,因而被港台 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 “脱口秀”。
• 1、策划
• 策划是访谈节目的前期工作,也是基 石。基石不牢固,高楼很危险
• 现场导演需调节现场气氛,包括鼓励 工作人员、刺激主持嘉宾、活跃观众氛 围等
• 适合人群:全才性人才、值得团队人 员信任的人。
• 3、主持人
• 主持人与嘉宾和现场观众一样,是参与现 场谈话的谈话者,他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嘉 宾,向嘉宾提出问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 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 或评点。
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同期声成为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适当地引入同期声不仅能够提升新闻信息呈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够展现新闻编辑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多元化的新闻获取需求,提升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本文就具体对于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同类编辑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一、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同期声运用的重要作用(一)展现新闻现场的原声原貌电视新闻的同期声通常情况下是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获取到的新闻素材,还有部分新闻同期声是记者在采访相关人员时所获取到的视频或音频素材,灵活地运用同期声能够更大程度上展现新闻现场形势的变动情况,展现新闻现场的原貌。
承载着同期声的音频与视频对于受众而言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随着电视新闻编辑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我们可以将同期声、新闻解说等重要的新闻现场元素融入新闻编辑当中,体现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脉络,体现新闻信息呈现的节奏感。
(二)强化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样化的新闻采访与编辑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领域当中,且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
在新闻体系当中,同期声不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新闻采访与编辑形式,同时也是提升新闻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有效路径。
同期声除了在录播的新闻节目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了电视新闻直播的体系当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同期声,能够将新闻现场的直播情况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给予受众身临其境之感,让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新闻现场变动的形势。
以受到人们较多关注的电视新闻为例,电视新闻可以借助声画一体的传播形式将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展现在受众面前,通过加深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还原新闻事件本来的面貌,适当地融入同期声,能够发挥对于新闻现场的解读作用,帮助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立足于更加全面的角度上看待新闻事件,充分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几种形式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几种形式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主干部分。
它旨在以真实、客观为基点,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
1.短消息。
短消息时间长度一般在1分半钟之内。
它以“一个事件、一个现场和一个主题”为特点,要求视角新颖、主题鲜明、视觉冲击力强。
2.长消息。
长消息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内。
它的特点是以非事件性报道为主,要求在短消息基础上在时空上有一定拓展和延伸,要有一定的立意和深度,同时运用多种电视表现元素。
二、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分为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被视为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一部分,但因其并非单条新闻,在播出上会有一定的时间跨度。
二者在题材选择、时效性、报道序列和传播功能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1.连续报道。
它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进行及时、持续的报道。
连续报道的题材往往是重大新闻。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报道的时效性有比较高的要求;报道有较强的连续性,连续一般是纵向的;报道在总体结构上具有完整性;从报道层次上看是逐渐递进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广博性;报道在声势上具有强烈的悬念感。
2.系列报道。
它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多次。
系列报道是我国电视新闻界的创造。
它以集中的强大声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成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系列报道在主题是同一性、传播具有系统性和信息密集化。
三、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表现某一行业、地区新面貌新气象等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分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等类型。
1.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它又可分为典型报道、事件的现场报道、重大事件综述和思辨性报道等几种类型。
访谈栏目策划方案

访谈栏目策划方案【篇一:人物访谈节目策划书】人物访谈节目策划案第一部分:前言(现实环境分析)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在与家人,同事的交往中。
他们为事业拼搏,拼得焦头烂额,身心倍感疲惫,很多时候,他们感觉前途渺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走,这时候一档合适的访谈节目,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那些为前途而迷茫的人指引方向。
也为那些在职场沉浮的人减减压,分享一下成功宝典。
第二部分:栏目定位(一)栏目概述一、栏目名称:《倾听》二、节目类型:访谈类三、节目主旨:剖析嘉宾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嘉宾四、节目定位:人物访谈类五、节目风格:轻松,自然,随意,减压六、节目时长:40分钟七、嘉宾选择:文体明星、感动中国人物,网络红人八、人物介绍:简单介绍嘉宾生平及主要成就九、现场布置:舞台正中见摆放一张圆形小桌,圆桌左侧放置一圆形单人小沙发,右侧放一长排沙发,嘉宾与主持人面对面,舞台与观众席形成两个同心圆,舞台后面是大屏幕,演播厅布置以暖色调为主,辅以简单的绿植十、节目流程(举例介绍)1. 播放片头:以节目logo为主,辅以简单的音乐,突出节目特点2. 开场白: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倾听》,我是主持人李静,我们这一期邀请的嘉宾是马苏,大家欢迎3. 嘉宾马苏登场,与主持人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涉及上大学时的经历、与孔令辉的相识(浅谈)、成名之初的彷徨与对现在生活感悟,谈谈拍戏过程中遇到过的各种趣事和令她印象比较深刻的导演。
主持人根据与嘉宾的谈话,适当增加其它话题。
对话过程中穿插各种剪辑的视频(她的影视作品如《北京青年》《大男当婚》以及他的好友李晨、杜淳、姚笛对她的印象等)4. 嘉宾表演节目【如《北风那个吹》】,跟观众互动,现场观众提问,主持人总结5. 片尾:今天跟马苏聊了很多她的故事,相信大家对马苏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我们相信马苏可以做的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人喜欢,非常感谢马苏今天参加我们的节目,谢谢。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对新闻信息的传达和观众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紧密相连,后者更是将新闻故事以视觉方式生动展现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来提升电视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能帮助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对于一场火灾,可以分别展示火灾现场的实况、消防队员的救援过程、目击者的陈述等,从多角度还原整个事件。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细节是赋予故事真实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元素。
对事件中的人物、物品、场景等进行详细的描绘,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包括镜头的选取、拍摄角度、景别等。
合适的镜头运用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可信度。
例如,使用长镜头来展现事件的连续性,或者通过特写镜头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镜头的剪辑和拼接可以形成特定的节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通过合理控制镜头的时间长度和切换速度,可以突出重点信息,强化叙事效果。
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
叙事不仅依赖于文字,还应在图像和声音中寻找平衡。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可以通过图表或动画来辅助解释,使叙事更为清晰易懂。
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像外,电视新闻还应充分利用其他多种语言形式,如音乐、音效、字幕等。
例如,音乐可以烘托气氛,字幕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新闻报道的层次感。
在新闻报道的前期,摄像应具备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
通过预先了解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发展过程以及预期的受众反应,可以更好地规划报道策略。
报道完成后,摄像还需要进行后期的编辑和整理工作。
通过调整镜头的顺序、节奏和长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还可以利用特效、音效等元素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提升电视新闻质量的关键。
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要点探析

84第2卷第11期传媒观察 自电视这一媒介在中国诞生并走进普通大众生活以来,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的途径被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
视听新闻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发展繁荣,形成了以内容或形式区分的多种类型,其中,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任何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离不开人物的支撑与塑造,透过人物可以把握事件来龙去脉、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
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又可分为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和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按照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人的访谈、对事件的访谈和对观点的访谈,这三种类型都是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常见类型,本文旨在对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与品评的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与论述。
一、访谈对象与主题的选择无论何种类型的新闻作品,确定报道对象、明确报道的主题是创作的第一要务,而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这一点上不仅不例外而且还有更高的要求[1]。
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创作与展示是以主持人或记者与访谈对象的谈话为基础的,如果访谈对象的选择未经过慎重考量,那么很有可能无法获得预期访谈结果,当然这样的新闻作品也就不会为观众所喜欢。
在选择访谈对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采访对象与采访主题的契合程度,这其中包含着诸如重要性、代表性、贴近性等评价指标,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目标访谈对象是否能够对访谈的主题进行透彻且有说服力的论述,进而通过访谈对象的讲述使观众对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确定了访谈对象之后需要明确的是访谈的主题,或者说这两者是相伴而生的,一者确定后另一者的范围也已经确定了。
例如在《60分钟》专访奥巴马总统的一期节目中,主题被创作者确定为叙利亚问题或者说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中的表现,显而易见,最有发言权的且最适合接受采访回答这一问题的非美国总统莫属,这期访谈节目从头到尾的话题都是根据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
反过来思考,创作者如果确定了采访对象为美国总统,那么他也一定绕不过当时的叙利亚问题,因为这件事对美国、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访谈节目策划书

访谈节目策划书第一篇:访谈节目策划书栏目名称:《我们的人生计划》节目类型:人物访谈栏目内容选择:主要是以讲述我们大学生毕业不好就业,趁现在在校的时候来武装一下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规划一下栏目目的:让在校大学生感到危机,重新认识自己,唤醒那些无知的大学生。
时长:30分钟机位布局:本次拍摄,需要一主机,俩游机,主机在人物正前方,主要拍摄正面人物并且保留全场音频。
游机主要在人物俩次以及其他。
栏目特点:完全以大学校园为范围,以大学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核心展开的校园文化节目。
主持人风格:轻松、睿智、富有幽默感(例如,时常以巧妙的比附、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以巧妙、机智的语言,时而将繁复、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时而把受众从一个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满谐趣的氛围中。
)地点:时间:出席人员:嘉宾:谈话主题:每年6月,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开始走向社会,涌入市场。
“大学生遍地皆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好事者将大学生喻为“国家负担”、“社会累赘”、“揣着文凭的当代农民工”。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我们的大学该怎么读?该怎么经营?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踌躇满志地走进现实世界?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校园领袖?如何在踏入社会、走向市场前的最后阶段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何在毕业之后就可以马上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如何激发无限的潜能,成就美好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谈话过程:一、大学的生活以及感言除了日常的课堂生活以外,是否还有参加其他的活动或者学习进修呢?是否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呢?说说你的大学生活,看看是否还有不足之处。
二、讨论: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1、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要从学习实际出发。
电视采访整理资料

电视采访曾祥敏著第一章电视采访概论电视采访是什么?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究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探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的实质、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
“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依仗电视这种媒介,能够更有助于我们往展现并揭示被访事件以及事件当中的人。
记者的采访报道是对真相、对事实的捕捉与抓取,同时也是对人在事件中的多面的展示与揭露。
电视采访的技巧何在?学习技巧的时候应该注重的:1、技巧是手段,技巧是效劳。
2、技巧至简原那么。
3、灵活掌握原那么。
第一节电视采访的界定新闻采访的界定: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群众传播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别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内涵:1、新闻采访是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
采访是记者作为把关人而对事件最前沿所做的选择活动。
记者的采访工作事实上确实是根基一个对事件,对被访者,对报道角度的选择活动。
需要记者考虑这几个咨询题:1、如何选择事件才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实质开展?如何选择被访者才能给事件提供一个更客瞧的表述、更全面丰富的视角和更多样性的解读方式?如何从一般事实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切进角度?2、采访报道的对象是事件本身吗报道要在陈述事实的情况下,重点往表达某一方面,注重报道所产生的碍事。
3、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过往,我们判定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尺是其独家新闻的抓取能力。
应当讲现在那个标准仍然适用。
然而随着传播工具的普及和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信息公布的程序化、标准化,新闻媒体对事实的独家获得、独家占有变得越来越困难,各个媒体机构获得的信息几乎相同,而且这种信息越来越成为标准化的“罐头信息〞。
那个时候,对新闻事实的独家判定,对信息的独家整合和独家解读便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
从那个意义来考量,我们认为采访本身就应该包含摄取和整合新闻事实之外的新闻背景、不同瞧点与解读这一工作环节,应通过独家角度、独家背景资料、独家瞧点来表达媒体的新闻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