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1节康德的政治哲学教学提纲
第一节康德

第一节康德第一节康德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曼努尔·康德(丨mmanuel Kant, 1724一1804)出生在德国普鲁士王国东部的边陲城市哥尼斯贝格,父亲是马鞍匠,他的家庭属于被称为"新教中的新教"的虔敬派,这对于他的道德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康德成年之后几乎没有进过教堂。
从 1740年开始,康德在哥尼斯贝格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就离开学校到家乡附近做家庭教师。
1755年6月,康德以一篇拉丁语论文《论火》获得了硕士学位,同年9月,第二篇拉丁语论文《对形而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了答辩,康德由此而成为哥尼斯贝格大学哲学系的编外(无薪)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之久的教学生涯。
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先后讲授过数学、物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神学、教育学等课程,甚至开设过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
经过多次申请,康德终于在 1770年成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
康德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在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常人们以此作为标志,将康德哲学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不过这一划分并不十分准确。
实际上,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直到12年后《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时,他的批判哲学才真正达到了成熟。
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休谟,一个是卢梭。
康德在他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批判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和自由。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思想是"非批判的",属于唯理论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在自然哲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doc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时间:2004-1-22 20:42:39 来源:公法评论一研究哲学史可以有两种角度或方法。
一种是历史的,即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哲学思想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来龙去脉,摘清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它们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根源或联系,包括考据、文字的训话、说明等等。
这种研究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可能是研究哲学史的主要方法。
但是,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哲学的角度或方法,即通过研究哲学史或历史上某些哲学家来表达某种哲学观点。
用中国的古话说,前者是"我注六经",后一种是"六经注我"。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可以说一切哲学史都是当代哲学史。
用这种角度看一下康德哲学,看看它能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些什么东西,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我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康德述评》一书中对此曾提出一些看法,现在作点简略而粗陋的说明。
最近国内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讨论比较热烈,就从这个问题谈起。
人性是什么?现在许多人都同意人性不能等于阶级性了(毛泽东时代一般认为人性就是阶级性),这很明显,因为阶级社会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只占很短暂的一段,从阶级社会发生前的几十、几百万年到阶级社会消灭后的"共产主义"都是无阶级社会。
阶级性没有了,人性却仍存在。
人性是否等于动物性呢?人性是否就是吃饭、睡觉、饮食男女呢?现在我国以及西方常有人把人性等同于这种动物性或人类某些原始的情欲(如性、"侵略"等等),认为人性复归就是回到这些东西。
这是我不同意的。
人性恰恰应该是区别于动物而为人所特有的性质或本质,这才叫人性。
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被严重异化了。
甚至使人性沦为动物性。
如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指出,劳动的异化使人在吃喝等动物性的活动中才感到自由。
这种"自由",并非人性。
《康德及其哲学》课件

03
康德对后世的影响
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德国观念论
康德的思想对德国观念论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先验主义和批判 哲学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资源。
欧洲浪漫主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欧洲浪漫主 义运动,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 对现代欧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总结词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 相呼应。
要点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实践的结果而 言的,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相呼应。康德的实 践理性观念强调道德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认为道德法则 不是基于经验或感性欲望,而是基于先验的自由意志。这 一思想对实用主义者关于道德和自由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道德哲学
总结词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提出了“绝对命令”和“善良意 志”等核心概念,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 必然性。
VS
详细描述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只能来自纯粹理性, 而不能来自经验世界。他提出了“绝对命 令”,即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取 决于它是否符合普遍法则。同时,康德认 为善良意志是人类最本质的道德属性,它 不受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而是出于义 务和责任。
社会契约论
康德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社会契约是实现正义和自 由的必要条件,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04
康德与当代哲学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
总结词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对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的批判上,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 ,并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一、哲学统论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一)康德的伦理思想1 .伦理思想是康德政治学说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浸渗了18世纪的启蒙精神,高扬近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旗帜,批判封建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 18 世纪的启蒙学说。
康德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其伦理原则的引申和发挥。
2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人的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是为义务而实行的。
这种义务就是按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行事,不问目的和效果,只问该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即为义务而尽义务。
按道德法则行事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
道德法则可以归结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法则”涉及的仅仅是形式而不问特殊的具体内容。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他的存在自身即是目的,不需要任何物或人赋予他目的。
每个人不应把自己作为手段,也不应把其他有理性的人作为手段,而应该作为目的,这是道德法则的绝对要求。
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道德法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自己立的法则,人们服从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
人们都服从道德法则,培养“善良意志”,人类最终会实现一种“目的王国”。
在“目的王国”中,由“绝对命令”统治着,每个人都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者,他制定道德法则,又服从道德法则,大家的目标和谐一致。
3 .评价。
康德关于“道德法则”、“人是目的”等思想,与法国启蒙学者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和理性王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启蒙色彩。
他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人的自律、自主和自由,这种尊重人及人的权列的思想也构成了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西⽅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纲西⽅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纲A History of W estern Political Thought课程编号:02223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先修课程: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后续课程:西⽅政治学著作选读总学分:4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的与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政治思想发展历史。
使学⽣了解和掌握西⽅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为深化我国政治学思想和理论、推进我国政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要求学⽣掌握西⽅政治思想及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内容及其基本参考资料。
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将随时更新教材。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章古希腊城邦政治思想(12学时)第⼀节概述⼀、西⽅政治思想的出现西⽅政治学说创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
⼆、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主体是⼈,当⼈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时,就可能去编制政治实践包括政治制度。
三、古希腊城邦的观念起源希腊⼈保留了荷马史诗中的命运的观念。
认为与⼈类有关的事务为公正的⾃然法则所⽀配。
认为城邦的法则与⾃然法则极其相似。
第⼆节雅典城邦状况⼀、社会⼈⼝。
阶级划分。
公民观念。
⼆、主要政治制度公民⼤会。
议事会。
法院。
三、政治理想和⽬标⼈应该过和谐的公共⽣活。
与现代政治思想⽐较。
和谐公共⽣活的基本准则。
平等和⾃由的关系。
第三节柏拉图(前427—前347)的政治思想⼀、美德和善的问题美德即知识。
客观存在的美德。
哲学家统治国家。
⼆、对意见的怀疑反对多数⼈的意见。
民主即以意见为基础。
民主政治中的党派⾃私。
三、正义——城邦的合法性基础城邦形成的过程。
何谓正义。
如何实现正义。
四、政体问题五种政体论。
《理想国》⾥主要是主张⼀种原则和理想,是⼀种抽象⽽典型的国家,⽽不是对现实可能政体的主张。
对于现实可能的政体,柏拉图主张混合制政体。
第四节亚⾥⼠多德(前384—322)的政治思想⼀、城邦是⼈的⾃我保护和幸福的⾃然需要美德和幸福。
《康德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康德的科学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康德哲学》属于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旨在系统了解《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主要思想,使学生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一般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物质形而上学有个整体认识。
除了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熟悉相关基本理论,还要掌握先验哲学主要思维方法和康德的科学哲学。
为进一步的哲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主要思想,尤其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科学哲学。
包括先验感性论,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和经验类比,康德意义上的运动学、动力学、力学和现象学。
课程目标1:了解《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哲学1.1了解形而上学1.2了解先验哲学课程目标2:理解先验感性论中空间和时间2.1理解作为先天直观形式的空间和时间2.2理解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课程目标3:掌握先验演绎及其对自然科学的意义3.1 掌握先验演绎3.2 掌握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康德式回答课程目标4:掌握物质的形而上学4.1 掌握康德式的运动学4.2 掌握康德式的动力学4.3 康德式的力学4.4 康德式的现象学(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导言的作用和内容1.教学目标:《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概念2.教学重难点:基本概念;主要任务3.教学内容:讲述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二章先验感性论1.教学目标:理解康德的空间和时间2.教学重难点:空间和时间概念;先验感性论中的哥白尼革命3.教学内容:空间概念的作用;时间概念的作用。
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三章先验逻辑和范畴表1.教学目标:理解康德是如何得到范畴表的2.教学重难点:融贯论意义;对基础主义的批判3.教学内容:从判断表到范畴表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四章先验演绎1.教学目标:掌握先验演绎的大致思路2.教学重难点:两个版本的先验演绎3.教学内容:讲授先验演绎的思路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五章原理分析论.图型论和至上原理1.教学目标:了解图型论2.教学重难点:图型论和时间的关系3.教学内容:讲述图型论和纯粹原理的体系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六章经验的类比1.教学目标:理解三个类比2.教学重难点:三个类比;第二类比3.教学内容:讲述三个类比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七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绪论1.教学目标:《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绪论2.教学重难点:一般形而上学跟物质形而上学关系和物质运动的概念3.教学内容:了解物质形而上学和物质运动的概念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八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运动学1.教学目标:《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运动学2.教学重难点:形而上学运动学的证明3.教学内容:了解物质形而上学的运动学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九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动力学1.教学目标:《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绪论2.教学重难点:物质形而上学的动力学的证明3.教学内容:了解物质形而上学的动力学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十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力学1.教学目标:《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绪论2.教学重难点:物质形而上学的力学的证明3.教学内容:了解物质形而上学的力学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第十一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现象学1.教学目标:《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绪论2.教学重难点:物质形而上学的现象学的证明3.教学内容:了解物质形而上学的现象学4.教学方法:讲授和答疑5.教学评价:提问和讨论四、学时分配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教学进度表3:教学进度表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电子学术资源、纸质学术资源等,按规范方式列举)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 《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2017年2.Immanuel 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Felix Meiner Verlag,Hamburg,1998.3.Immanuel Kant,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4.Immanuel Kant,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Science,MichaelFriedm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5.James .O.Shea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I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2012.6. YirmiyahuYovel,Kant’s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A Short Guide to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8.7. Michael Fr iedman, Kant’s C onstruction of Nature: A reading of the Meat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 论文报告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二)评定方法1.评定方法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三)评分标准。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人们应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摆脱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方面的约束。
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2. 道德律:康德认为,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即“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这样的直言句式,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善良意志就是道德自律。
3. 自由:康德认为,自由不是任意,而是以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理性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
自由在道德活动中是善良意志,它能够自主地行动并遵循道德律。
4. 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循道德律,这是由于道德律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责任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律,取决于他是否履行了他的义务。
5. 目的和手段:康德认为,在道德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手段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目的视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将人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6. 人类的尊严:康德认为,人类的尊严是无限的,因为人类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强调了善良意志、道德律、自由、责任和义务、目的和手段以及人类的尊严等核心概念,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律,尊重他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探本》 (1785年)
• 《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研究人的 道德行为即伦理学);
• 《判断力批判》(1790年)(是关于审美 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即美学)
• 《政治权利原理》(1793)和《道德形而 上学》(1797)等。
•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 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 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 义的构想。
• 在“目的王国”中,由“绝对命令”统治 着,每个人都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的本 身,而不是手段。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又 是服从者,他制定道德法则,又服从道德 法则,大家的目标和谐一致。
• (四)评价
• ⑦家境也很贫寒:
• 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 欠任何人的一文钱。
• 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 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 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 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 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 什么。”
•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 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 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 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 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丁(354-430) 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二、自由:意志和权利
• (一)康德的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 是人,就是维护人的尊严。
•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 “人,是主体,他又能力承担加于他的行
为。因此,道德的人格不是别的,他是受 道德法则约束的一个理性的人的自由。” • 认为,“天赋的权利只有一项,即与生俱 来的自由。”
• ⑤大器晚成: • 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
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 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
了多年的编外讲师。 • 讲师时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
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还有一起成为魏玛古 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 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大学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 教授聘书。 • 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 聘书。
• (二)康德道德律令的有三条:
• 一是普遍律,即“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 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能够成 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 二是“人是目的”,即“要这样行动,无 论是对你自己或对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把 人作为目的,决不只当作工具”、
•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 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 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 三是意志自律,即“把每一个有理性的存 在者的意志当作普遍立法的意志。”
•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 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 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 星空,和我心中的体内容。
• (三)康德的道德法则可以归结为:
• 无论在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体现人的尊 严的就是人的自由。自由是其道德哲学和 政治哲学的基石和核心,是贯穿和连结两 个领域的逻辑主线。
• 人的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是为义务而 实行的。这种义务就是按作为绝对命令的 道德法则行事,不问目的和效果,只问该 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即为义务而尽义务。 按道德法则行事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
• 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 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
•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 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 然地理等。
• 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的著作:
• 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 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 则》。
• 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 一版1781年)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 学导论》(1783年)(研究知识的来源与 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即认识论);
• ⑥生性是个探求者;
• “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 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 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 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 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 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 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 用。”
• 3、人的自由原则的公式表述为:
• “没有人能够强制我按照他的方式(按照他 设想的别人的福祉)而可以幸福,而是每一 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认为是美好的途径 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他不伤害别人也 根据可能的普遍法则而能与每个人的自由 相共处的、那种追逐类似目的的自由(也就 是别人的权利)。”
• 4、人们都服从道德法则,培养“善良意 志”,人类最终会实现一种“目的王国”。
• 1、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他 的存在自身即是目的,不需要任何物或人 赋予他目的。
• 2、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 条件地服从。道德法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人为自己立的法则,人们服从道德法则是 “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并 不是你有权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 有权利想不干什么。”
• 2、著作
•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 和批判时期。
• 前批判时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18世纪 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 《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 究》(1764)、
• 《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 (1763)、
• 《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 (1763)。
第九章--第1节康德的政治哲学
• “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 ①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都在格尼斯堡 就读;
• ②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 “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 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 世。”(戏说“心胸狭窄”)“不足五英 尺的矮个子 ”。
• ③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 • ④每天生活极有规律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