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清热剂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清热剂ppt课件

导赤散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渴欲 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溲 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病证解析
心经热盛 下移小肠
心经热盛,灼伤津液 ― 心胸烦热, 口渴面赤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疮 心热下移小肠 ― 小便赤涩刺痛
组方分析 木通 — 清心火,利小便 生地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竹叶 — 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甘草梢 — 止淋痛,和诸药 君 臣 佐使
注意事项:
1、辨清"热证"的性质。 2、辨明"热证"的真假。 3、寒凉之品易伤脾胃阳气,注意保护脾胃。 4、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姜汁,或采取凉药 热服方法。 5、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退者,乃因“寒之不 寒,是无水也“之缘故,宜用滋阴壮水的 方法,待阴复其热自退。
白虎汤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 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证解析: 阳明气 分热盛
君 臣 佐 使
配伍要点 (1)清营凉血中养阴清热。 (2)清营解毒“透热转气”。 (3)凉血活血相配,止血而不留瘀
犀角地黄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 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 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舌红绛, 脉数。
附方 1. 白虎加人参汤: 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兼气津两伤者。 2. 白虎加桂枝汤: 功效: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白虎汤证兼风湿热痹;温疟。
3. 白虎加苍术汤: 功效: 清热祛湿; 主治: 白虎汤证兼风湿热痹;湿温病。
竹叶石膏汤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 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 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 脉虚数 病证解析: 热病后 热扰心神 ― 心胸烦闷或虚烦不寐 余热未清 余热内扰,胃气不和 ― 气逆欲呕 气津两伤 ― 舌红苔少,脉虚数
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热详解演示文稿

第41页,共64页。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 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 干。
•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第42页,共64页。
3 方解
• 君 石膏 ── 清胃火。 臣 熟地 ── 重用,滋肾水之不足。
┌ 知母──助石膏泻火清胃,又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 佐┤
└ 麦冬 ── 清热养阴。
第27页,共64页。
第28页,共64页。
3 方解
• 苇茎——甘寒,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 • 瓜瓣——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上清肺热排脓 薏苡仁
下利肠胃渗湿 • 桃仁——活血祛瘀,润燥滑肠
第29页,共64页。
4 应用
• 1.本方为治肺痈的有效方剂。以胸痛,咳 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为证治要点。
四)苇 茎 汤 ▲▲
• 1 组成和用法 〖组成〗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 五升,去滓[60g] 薏苡仁 半升 [30g] 瓜瓣半升[24g] 桃仁 三十枚[9g] 〖用法〗 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 升,再服,当吐如脓。
第26页,共64页。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 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第47页,共64页。
玉女煎
清胃散
胃热牙痛
胃火旺而肾水
不足之牙痛
胃火炽盛之牙痛
清胃火滋肾阴
清胃凉血
第48页,共64页。
芍药汤
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第49页,共64页。
组成
水煎服
第50页,共64页。
功用
第51页,共64页。
主治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 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 干。
•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第42页,共64页。
3 方解
• 君 石膏 ── 清胃火。 臣 熟地 ── 重用,滋肾水之不足。
┌ 知母──助石膏泻火清胃,又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 佐┤
└ 麦冬 ── 清热养阴。
第27页,共64页。
第28页,共64页。
3 方解
• 苇茎——甘寒,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 • 瓜瓣——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上清肺热排脓 薏苡仁
下利肠胃渗湿 • 桃仁——活血祛瘀,润燥滑肠
第29页,共64页。
4 应用
• 1.本方为治肺痈的有效方剂。以胸痛,咳 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为证治要点。
四)苇 茎 汤 ▲▲
• 1 组成和用法 〖组成〗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 五升,去滓[60g] 薏苡仁 半升 [30g] 瓜瓣半升[24g] 桃仁 三十枚[9g] 〖用法〗 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 升,再服,当吐如脓。
第26页,共64页。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 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第47页,共64页。
玉女煎
清胃散
胃热牙痛
胃火旺而肾水
不足之牙痛
胃火炽盛之牙痛
清胃火滋肾阴
清胃凉血
第48页,共64页。
芍药汤
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第49页,共64页。
组成
水煎服
第50页,共64页。
功用
第51页,共64页。
主治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8页
清
分述
热 剂
1.清气分热剂 4.清脏腑热剂 2.清营凉血剂 5.清热祛暑剂 3.清热解毒剂 6.清虚热剂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9页
清
分述·清气分热
热
剂
适应证: 热在气分 临床表现: 壮热烦渴,大汗,恶热,脉洪大; 或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2页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3页
清
清脏腑热·导赤散
热
剂
组成: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 加竹叶适量。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4页
清
清脏腑热·导赤散
热
剂
功效: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热盛: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
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 脉数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热毒内壅,气滞血瘀)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43页
清
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
热
剂
临床表现: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
或黄,脉数有力。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44页
清
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
热
剂
方解:
君: 金银花——清热解毒
臣: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橘 皮
——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 肿止痛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大枣
第36页
清热剂-PPT精选

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 的常用方。临证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龙胆泻肝汤
加减变化
⑴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头痛头晕:+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血证宜从肝治)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龙胆泻肝汤
⑵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左金丸
与龙胆泻肝汤比较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同
肝火
病因
夹湿
不夹湿
病位 异
肝经
肝胃
功效 清肝强,兼利湿 清肝不强,兼和胃。
特点
的代表方,常 用方
吞酸吐苦的基本
方
左金丸
苇 茎 汤 Ⅰ类
《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方》
清脏腑热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风热疫毒 热血蒸因肉热腐结--血滞成瘀
蕴结于肺
--
痰成 瘀脓 互为 结痈
吴鞠通(《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清 营 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入营分
热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热扰心神
邪
初
斑疹隐隐
轻伤血络
入
口渴
气热未尽
营
舌绛而干,脉细数
营热阴伤
分
清透 热热 解养 毒阴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
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 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清热解毒
佐
清解气热
丹参
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清营汤
运用
本方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 的常用方。临证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龙胆泻肝汤
加减变化
⑴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头痛头晕:+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血证宜从肝治)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龙胆泻肝汤
⑵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左金丸
与龙胆泻肝汤比较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同
肝火
病因
夹湿
不夹湿
病位 异
肝经
肝胃
功效 清肝强,兼利湿 清肝不强,兼和胃。
特点
的代表方,常 用方
吞酸吐苦的基本
方
左金丸
苇 茎 汤 Ⅰ类
《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方》
清脏腑热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风热疫毒 热血蒸因肉热腐结--血滞成瘀
蕴结于肺
--
痰成 瘀脓 互为 结痈
吴鞠通(《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清 营 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入营分
热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热扰心神
邪
初
斑疹隐隐
轻伤血络
入
口渴
气热未尽
营
舌绛而干,脉细数
营热阴伤
分
清透 热热 解养 毒阴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
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 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清热解毒
佐
清解气热
丹参
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清营汤
运用
清热剂ppt课件

暑热甚,石膏,金银花,连翘;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参、 石斛、麦冬。
3、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54
第六节
清虚热剂
5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
主治 病机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热深伏阴分
22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解 毒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清泻三焦之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载药上行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2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5
木通 生地
29
功用 主治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 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痒, 阴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 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15g) 炙甘草一钱(3g)
君
清热泻火
20
臣
牛蒡子 连翘
薄荷 玄参 僵蚕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马勃 板兰根 甘草
佐
桔梗
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散壅滞
使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甘草(兼):调和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1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
3、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54
第六节
清虚热剂
5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
主治 病机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热深伏阴分
22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解 毒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清泻三焦之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载药上行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2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5
木通 生地
29
功用 主治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 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痒, 阴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 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15g) 炙甘草一钱(3g)
君
清热泻火
20
臣
牛蒡子 连翘
薄荷 玄参 僵蚕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马勃 板兰根 甘草
佐
桔梗
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散壅滞
使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甘草(兼):调和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1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
清热剂 清分析课件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病证解析】
心胸烦热、面赤
心
心火循经上炎
心
经 口舌生疮
经
火
热
热 口渴,意欲冷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 证
盛 ,
移
小便赤涩刺痛―心热下移小肠
热
小
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
肠
【配伍意义】
清利 心水
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臣
君
养阴 通 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
【病证解析】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肝 胆
耳聋、耳肿
肝胆实火上炎
实 火
阴肿、阴痒、阴汗
湿 热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
肝胆湿热下注
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火盛及湿热之象
【配伍意义】
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君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臣
清 清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
泻利
肝 肝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
【功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病证解析】
温病热毒灼伤津液----大热烦渴,舌绛唇焦;
温
疫热 热扰清窍----可见头痛如劈,谵语神昏;
毒 ,
热陷血分,迫血妄行----发斑、吐衄;
气 热陷厥阴,引动肝风----抽搐;
血
两 热深厥亦深----肢厥。
燔 证
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分别示病情重、中、轻之不同。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适应范围】 里热证。
【病证解析】
心胸烦热、面赤
心
心火循经上炎
心
经 口舌生疮
经
火
热
热 口渴,意欲冷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 证
盛 ,
移
小便赤涩刺痛―心热下移小肠
热
小
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
肠
【配伍意义】
清利 心水
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臣
君
养阴 通 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
【病证解析】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肝 胆
耳聋、耳肿
肝胆实火上炎
实 火
阴肿、阴痒、阴汗
湿 热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
肝胆湿热下注
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火盛及湿热之象
【配伍意义】
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君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臣
清 清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
泻利
肝 肝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
【功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病证解析】
温病热毒灼伤津液----大热烦渴,舌绛唇焦;
温
疫热 热扰清窍----可见头痛如劈,谵语神昏;
毒 ,
热陷血分,迫血妄行----发斑、吐衄;
气 热陷厥阴,引动肝风----抽搐;
血
两 热深厥亦深----肢厥。
燔 证
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分别示病情重、中、轻之不同。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适应范围】 里热证。
4 清热剂 PPT课件

〖组成〗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
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君 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臣 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车前、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 佐 ┼生地、当归-养血补血,防苦寒渗利伤阴。
└当归-柔肝和血,配大黄有行瘀之用。 反佐 肉桂-防“三黄”苦寒太过伤中,伍归芍助行血 使 甘草-伍芍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剂。以痢下赤 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 结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 属湿热为患者。
4. 清热剂
目的要求 概 说 代表方剂 复习思考题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龙胆泻肝汤、芍药汤等3 首方剂。
3.了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导赤散、 清胃散。
概说
一、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 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佐 银、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
┌竹叶-用心,专清心热。
使 ┤黄连-苦寒,清心泻火。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
助君清热凉血,且防热与血结。
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 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为证治要点。 2.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 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 而干等营分见症者,均有良效。
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君 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臣 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车前、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 佐 ┼生地、当归-养血补血,防苦寒渗利伤阴。
└当归-柔肝和血,配大黄有行瘀之用。 反佐 肉桂-防“三黄”苦寒太过伤中,伍归芍助行血 使 甘草-伍芍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剂。以痢下赤 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 结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 属湿热为患者。
4. 清热剂
目的要求 概 说 代表方剂 复习思考题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龙胆泻肝汤、芍药汤等3 首方剂。
3.了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导赤散、 清胃散。
概说
一、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 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佐 银、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
┌竹叶-用心,专清心热。
使 ┤黄连-苦寒,清心泻火。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
助君清热凉血,且防热与血结。
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 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为证治要点。 2.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 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 而干等营分见症者,均有良效。
中医方剂学课件清热剂ppt课件

过食辛辣
中焦(脾胃):唇焦、便秘
泄下(有形之积)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君:连翘
大剂量 轻、清、透
• 臣:1、黄芩
清上焦之热
2、栀子 清热利尿
3、大黄 芒硝
扬汤止沸
前后分消
泻热通便
• 佐:竹叶、薄荷
清上焦之热
透散热邪
• 使:甘草、蜂蜜 :调和药性,生津润燥
以泻代清
凉膈散
运用
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清热剂
清热解毒
• 温、热、火、毒(异名同性,程度差异) • 毒的来源(外邪化热、情志化火、辛辣饮食)
主治:三焦火毒证
上焦 中焦 下焦
心 肺 脾胃 肝胆 大小肠等
烦热谵语、出血
口燥咽干 疮疡肿毒
不 必 悉 具幻灯片 46
黄疸
下利、小便短赤
功用 泻火解毒
• 形象记忆法
第四章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 热剂。
清热剂
里热证
≠
高热 里实热证
炎症
清热剂
里热证
实热
里 热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热毒
局部之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热陷心包
热结
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高 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加 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清营凉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剂,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 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 证。邪热入营,营阴受损,症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邪热 入血可见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 治当清解营血热毒,凉血益阴,兼以散瘀。其组 方多用咸寒的水牛角配伍甘寒的生地以清营凉血。 由于入营邪热多由气分传来,故常配金银花、连 翘、竹叶等辛凉轻宣之品透热转气;邪热入血每 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络伤血溢或热与血结又可 致瘀,故常配丹皮、芍药等散瘀凉血之品,使血 止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本类方剂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 多个环节,或是能够杀灭或抑制入侵的微 生物病原体,对抗中和其内外毒素;或是 能够作用于机体,调节机体对病原所产生 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抑制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白细 胞游走,抑制增生;兴奋神经-垂体-肾上 腺皮质系统,改善在急性感染中肾上腺皮 质功能相对不足,促进机体功能紊乱和受 损组织恢复,并可通过诸方面的综合作用, 间接或直接地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一、定义 二、适应证 三、分类 四、使用注意 五、现代药理研究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范畴。 二、适应证 1.外感病表证已解,邪传入里,尚未成腑实证者, 热入气分,热入营分,热入血分。 2.三焦火毒炽盛,及外科疮疡肿毒属阳证者。 3.内热熏蒸,脏腑热盛。 4.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肝肾阴伤, 骨蒸潮热及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白虎汤
《伤寒论》
温伤 病寒 气阳 分明 实经 热热
白虎汤--证治分析
大热
石膏
大汗
知母
清热生津
大渴
粳米
脉洪大
甘草
白虎汤--方义分析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 甘草 益胃护津, 粳米 防寒凉伤中
白虎汤--使用注意
1、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2、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用于清热宜生用、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汤--病机与治法
身热夜甚,口不渴
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
热
斑疹隐隐
传
口渴
营
分
舌绛而干,脉细数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清营汤--方义分析
君 犀角(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臣 生地、麦冬、玄参(增液汤)—清热养阴凉血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佐
此即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下列方剂:白虎汤、清营汤、犀
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凉 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五味清毒 饮、四妙勇安汤)、龙胆泻肝汤、苇茎汤、 泻白散、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 汤、青蒿鳖甲汤。
3、熟悉下列方剂:竹叶石膏汤△、导赤 散△、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清骨 散△、当归六黄汤△。
打碎先煎,并应注意用量,一般为30~60g。 3、本方为寒凉清泄重剂,主清气分实热,故如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恶寒等表证不解者,不 可用。口不渴者,脉浮细或沉者;血虚或阳虚 发热,脉洪大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 格阳证等,皆当忌用。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病机分析
热气 病津 后两 期伤
使用注意(简图)
1、辨证:病位、真假、性质 2、防苦寒药伤阳败胃
3、“拒药”的处理
(1)凉药热服 (2)配伍反佐药
辨 防
反佐
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剂的 主要作用有:抗菌、抗炎、解热, 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增加白细胞吞 噬能力,调节体温中枢及植物性神 经系统,强心,利尿,降压,降糖, 镇静,镇痛,保肝,利胆,抗溃疡, 拮抗DIC、止血及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等。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
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 ,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 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 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 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 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 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 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 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 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 虚数者。
余热未尽 身热汗多、口干喜饮 阴津亏损 舌红苔少、脉虚而数 邪热内扰—心胸烦闷、虚烦不寐 胃失和降—气逆欲呕 气虚失养—虚羸少气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方义分析
君 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止渴 臣 人米—和中养胃调药
1.辨证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 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 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 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 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 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清热剂 常用于治疗多种急性传染性、感 染性热性疾病,同时还治疗一些 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 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中医辨证属里热证者。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 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以气分无形邪热弥 漫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 邪入气分,里热正盛,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 恶热,脉洪大等,治宜清热、除烦、保津为法。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质润的知母等药为 主组方。由于邪热易伤气阴,故常配伍益气养 阴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粳米等。代表方 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比较] 本方与白虎汤均为清气分热盛之主
要方剂,白虎汤证为正盛邪实,里热炽 盛,故用石膏、知母之重剂,重在清热。 本方为大热之后气津已伤,故用石膏、 竹叶,意在清其余热;复用人参、麦冬、 粳米、甘草、半夏等补其已伤之气津, 且兼和胃气,是清补兼施之剂,正如 《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 为清补之方”。实乃本方与白虎汤的区 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