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观
“国宝”季羡林

“国宝”季羡林吕东涛[引言]季羡林是中国学术界的“国宝”。
新闻媒体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学术的吸引力和人格的吸引力。
[人物展示]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同年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及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融于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事例展示]勤学一生季羡林上高小时,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学古文,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80多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喜欢读书季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
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季羡林 素材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 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 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 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 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 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 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 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 子历程的反映。”
“国学大师”——
季羡林
人物简介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 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 专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 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 罗文。他博古通今,学贯中 西,翻译过多部作品。他的 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 真而不乏睿智。被誉为: “国学大师”、“学界泰 斗”、“国宝”。
优秀的品质
谦虚: 坚守自我:
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 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这是 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 季老说的。即使当时是“文革” 待人诚恳的态度 斗”、“国宝”。对此,季羡林 期间,即使承受着“四人帮” 在他的《病榻杂记》中三辞桂冠, 的压迫,即使面对权威的胁迫, 淡泊明利的精神… 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我 季羡林老爷爷依旧偷偷翻译了 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 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成了《牛棚杂忆》一书. 这在当时重名重利的社会中可谓 是泾渭分明。 季羡林因学识渊博,在大陆被 质朴的性格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温家宝五次看望季羡林老先生: “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 成蹊。 “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苦困,但爱国家爱人 民始终不渝,始终坚持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 服务人民。”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 学习的。”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
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季羡林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勤奋钻研、谦虚谨慎,身处逆境的泰然处之,面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
季老的一生,几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
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
只有在风浪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季老的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可以学以致用。
一、眼界宽广、追求远大,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无论是在日本侵略,时局动荡不安的清华园,还是在被饥饿和战争阴云笼罩的德国小城哥廷根,无论是在幽静的朗润园,还是在破败的牛棚中,他都始终坚持学习、写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这也使得他日后能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国语言,博学多才,在东亚语系与印度佛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何况是我呢自从去年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单位浓郁的学习氛围。
办公室许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同事依然坚持学习,这种学习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我。
他们对业务的钻研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都让我钦佩不已。
来到办公室近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
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源自书本,更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工作的实践与感悟。
季羡林的名言名句爱国-作文

季羡林的名言名句爱国、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
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
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
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的意思是魔鬼,的意思是打扫。
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
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留德十年》、《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
这是一群酒徒。
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
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
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
让我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
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
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
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
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
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
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国学大师季羡林名言警句经典语录励志句子

国学大师季羡林名言警句|经典语录|励志句子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今天yinbaban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学大师季羡林名言警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励志句子吧。
国学大师季羡林名言警句【季羡林名言1】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季羡林名言2】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季羡林名言3】如果她还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
而今我已垂垂老矣。
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季羡林名言4】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这决不会影响地球的转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季羡林名言5】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季羡林名言6】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季羡林名言7】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任何的事情。
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的艰巨。
【季羡林名言8】我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
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
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
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季羡林名言9】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
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的人,就是英国人。
【季羡林名言10】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季羡林名言11】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我的童年-季羡林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 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
宠辱不惊。
走近作家
季羡林(1911—— 2009)中国山东省聊 城市临清人,字希逋, 又字齐奘。国际著名 东方学大师、语言学 家、文学家、国学家、 佛学家、史学家、教 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不矛盾。因为作者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
的怀抱,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吃喝匮乏的 痛苦。“宁愿”表现了“我”离开母亲后,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物质上的贫乏并不可怕, 精神上的贫乏才可怕!
童年已成回忆,明 日尤可追求,努力 吧,同学!
怎样说的?文中哪句话有揭示?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
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作用:倒叙,开篇点题,总括童年的特点, 总领下文, 为下文奠定灰色的感情基调。 • 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课后练 习一)
因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艰难。首先,当时的社会 动乱;其次,他的家庭困难,缺衣少食;最后, 他在6岁时就离开家乡到济南去求学,思念母亲。
国宝季羡林
感动中国
季羡林
温家宝
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随秋千高低摇晃
童年是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童年是和伙伴一起玩捉迷藏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无 比幸福、充满快乐、 自由自在的。那么季 羡林先生的童年又是 怎样的呢?
穷
读完课文后,你能 用一个字概括季羡 林的童年生活吗?
纲领句 季羡林老先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是
穷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 个标题下的内容:
季羡林先生提倡“大国学”

一 次享受小说的机会。 我
协 的讲座 中认为 , 村上 春树 的 不 少小 说 包 括其 处 女 作
被笛安的叙述方法和叙 述
徂 听 风 吟》 中都 有 着 鲁 迅 的 影 子 , 今 夏 即将 出版 的 新 作
姿 态 吸 引 了 。 容 易 引起 误
(1Q84}
其实与
阿 “
”
Q
相关 ,
并不仅仅是向乔治
直在病房休养治疗 , 却始终
关注着社 会上 “ 重 振 国 学 ”
的热 潮。 2 0 0 5 年 。 中国人 民
大学成立 国学院 , 首任院长
冯 其庸先生 曾专 门到 医 院 与季 老 交流 看法 , 一 致 认为我
们的
国 学 “
”
应 该是 长期 以来 由多民族共 同创造的涵 盖
广 博 、 内容丰 富 的 文 化学 术 , 而 绝 非 乾 嘉时 期学 者 心 目
听风 吟》 中还 写 道 。 “ 直 言不 讳是件极 为困难 的 事 , 甚
大小 不等粗 细 不 均 的故事枝 条 ,
貌 似 庞杂 的
复 式 “
”
至 越 是 想直 言不 讳 , 直 率 的 言 语 越 是 遁 入 黑 暗 的 深 处 ” ,
结 构 , 作者 极 易 自投 罗 网 , 但 在 一 条 荆 棘 密 布 容 易迷
奥威
尔致敬之作 , 同恰 恰 在 于 叙 述 . 《西 决》 却 写 得 生 机 勃 勃 , 是
《野 草》 启 发 了 《且 听 风 吟》。 以 《且 听 风 吟 》 中 的 一
一 篇几 乎不 着语 言痕 迹 的
秦文君形象比喻作文的四个过程 句— — “ 不存在十全 十美的文章 , 如 同不存在 彻头彻 尾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学在2005年4月15日在田阳举行第四次学术研讨 会,季老发去贺信表示支持。
·+-’+.-。·卜-—●一-+-+·+——卜—+—+—+-—卜·—卜-+一—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
参考文献: [1]汤一介.儒家思想一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纪念孔子 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北京:九 州出版社.2005. [2]陈明华.关于孙思邈生命观的辩证思考.现代中西医结 合杂志。2002(23). [3]胡伟希.新的道德建构:从孔子学说看人文性伦理.探 索与争鸣,2006(2). [4]李海燕.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
清华大学有三个贯通的传统。1923年前后,清华教 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作《西山苍苍》,把这三个 贯通贯穿在作品之中,譬如“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 殊途同归”,“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 东”。1925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国学院,当时的校长曹 云祥在开学典礼的致辞时感叹: “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 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 心研究……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6]“寻出中 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 与人物的共同想法。随后清华大学提倡“融会中外,博通 古今”,就是提倡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清华中文系建于 1926年,朱自清主持系务16年,实行“古今贯通,中外 融汇”的教学方针。清华大学初期虽然渗透西方文化影 响,但也十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万方数据
文化视野
从这个论述看,季老的国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
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
在季老看来,国学是发展着的概念,绝对不是一成不 变的概念。国学在今天不是让人们去默守祖先留下的一套 固有的观念和思想,而是必须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实现三 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季老指出: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 世纪的青年。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 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 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51经与学校有关部 门协商,季老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赠给母校,发起 设立“清华大学季羡林文化促进基金”,旨在促进清华大 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文理渗透,中西融 合,古今贯通的高素质人才。
国学是“大国学”,是中国56个 民族共同创造的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 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按照传统的说 法,“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 化就是国学。英文里对应的“国学”一词,一般多指汉 学。季老提出,像“国学”这样的题目难以讨论。想给
“国学”下个定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永远也不会有大 家都同意的定义…。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季羡林先生的观 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
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 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 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文化共同 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 “孝悌忠信”是鲁 文化, “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 心,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地方多。“孝悌 忠信”注重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 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是很本 分地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 就是以商业来治国。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也很
惭。” (《全唐勘卷三编栅) “高祖幸国学,下诏日: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
后释宗。” (煤古今佛道论衡》(卷3)) “贞观二年,诏
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 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 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 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 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 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 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柬帛。四方儒生负书 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 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 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21(《贞观政 要·崇儒学》第二十七)可见在唐代,儒、释、道三教都 属于国学所讲授的内容。
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关键词 大国学 文化交流 发展国学 三个贯通
作
者蔡德贵,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生导师。(济南:250100)
近年来,笔者经常向季羡林先生讨教有关国学的看 法,获益良多。从季老一贯强调的观点来看,季老赞同的 是“大国学”的观点。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或 者说汉学,其实只是“大国学”观的一部分。季羡林先生 认为,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①,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它 包含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季老认为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是清华和北大的优良传 统,他指出:太炎先生以后,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 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贯中西 的。……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些国学大 师之列。这实际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绝非我一个人之私 言。在锡予身上,熔铸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是非常明显 的。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渎造诣很高,对汉译佛典以及 僧传又都进行过深刻彻底的探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 数家珍。又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习梵文,攻读西 方和印度哲学。再济之以个人天资与勤奋,岂偶然哉! 口1 季老读过陶东风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后,认为该 书是贯通古今的。 《中国心理美学六论》以“虚静论”、 “空灵论”、“言意论”、“意境论”、“心物论”、“发愤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 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 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 “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 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 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 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 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 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 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 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 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 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 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 入都会承认这一点的。”[4】
季老认为,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 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 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把佛家排除在外,是 不对的。季老在《玄奘与<大唐西域记)》里提到,在唐 代,国学相当于国子监,“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
《孝缈,僧惠乘讲《:金刚鳓,道士刘进嘉进《:老子》。诏
季老提出,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因此每一个民族的 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研究。过去出版的许多中国通史, 实际上都是汉民族的通史,真正的中国通史应该包括各少 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历史。
从这一立场出发。季羡林先生对李有义先生提出的史 学界的一个新任务是写少数民族史。非常赞赏。他虽然说 自己对于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很少涉猎,但是他一旦有机 会,就会去读少数民族哲学的著作,如李国文先生所著 勺彖巴文化与纳西哲 [5]李珑.中医伦理思想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 [6]于峥、张宇鹏、杨威.浅论儒家思想对医学伦理的影 响.中医杂志,2006(4). [7]牟钟鉴.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探 索与争鸣。2005(1). [8]沈铭贤.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医德的影响.医学 与哲学.1994(3).
季老说: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 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 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 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 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 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 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 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 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 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 且称这些东西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 什么特色可言。
文化视野
季羡林先生的 人 ‘‘—L 国 学"观
口蔡德贵
内容摘要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
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
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 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
编辑叶祝弟
62
万方数据
2∞8.6蕾t j’‘
文化视野
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季羡林先生是不 同意的。长江文化、楚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 括在国学里边。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