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日书》词语札记一则
周家台秦简字词释读补说

周家台秦简字词释读补说
王辉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6()1
【摘要】周家台秦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出土,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的《关沮秦汉墓简牍》发表了竹简照片及释文注释。
陈伟主编的《秦简牍合集》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发行,其中第三册收录了这批简牍的原大及放大照片,释文注释部分(以下称"《合集》释文")由刘国胜、彭锦华共同完成。
《合集》释文广泛搜罗近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多有发明,然仍有剩义可说。
以下就其中一些尚可研讨的部分略陈己见,就正于方家。
文中引用原整理者及《合集》释文意见,均在其后径出两书页码,不另出注。
【总页数】4页(P459-462)
【作者】王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读周家台秦简“医方”简札记(二则)
2.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禖》分章释读补说
3.小谈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中的短语
4.周家台简379的编联及相关未释字的释读
5.周家台秦简《日书》中的“日出时”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首发)田雪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睡虎地秦简《日书》(以下简称睡简《日书》)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
《日书》是战国秦汉时期日者选择时日、趋吉避凶的一种数术书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发现18种《日书》写本(包括残简),睡简《日书》是现已公布的内容较为完整、保存较为完好的写本,其图版和释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强烈的关注。
截至目前,睡简《日书》的研究论文发表约有270多篇,研究专著1共4部。
此外,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2和[日]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3等作品设有专题对其进行研究。
学界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一文本整理文本整理是出土简帛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释文整理、文字考释等方面。
学界对睡简《日书》的释文整理目前已经取得丰富成果。
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云梦睡虎地秦墓》4首次公布了甲、乙两种《日书》的图版和释文;1990年又推出《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5,无论图版、释文都较旧版为佳。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一些印刷错误和标点断句进行了修正,但吴书中有些注释牵强附会。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对《日书》的分篇、句读、注释做了精心研究,对整理小组的释文做了订正和补充,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注释版本。
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是目前《日书》释文的集大成之作,对各版本释文作了深入评析,并补充了大量材料。
除通篇考订外,还有不少单篇作品对《日书》中部分字词进行考订。
刘信芳对《日书·马》篇的句读、释文作了考释6。
林剑鸣对文物版和台湾版《日书》的释文误、漏之处加以校补7。
另外,还有黄文杰《睡虎地秦简疑难字试释》8、刘乐贤9《睡虎地秦简日书注释商榷》、《睡虎地秦简〈日书〉释读札记》、刘钊10《说秦简中“女笔”之“笔”》、《读秦简字词札记》、《谈睡虎地秦简中的“濆”字》等文章对《日书》的个别文字做了细致的考证。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
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
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2. 青川木牍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
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
3.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
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
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
4. 江陵岳山秦牍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
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
5. 云梦龙岗秦简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
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文物201409期--里耶秦方与_书同文字_陈侃理

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陈侃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形式与早期发展研究”(201311)阶段性成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1]。
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内容、实质和效果做了不少探讨。
陈昭容总结前人研究,归纳出“正字形”和“正用字”两种主要意见,作为认识“书同文字”政策的两个层面。
她认为,“书同文字”政策在“正字形”,即废除与秦系文字不合的字形写法方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而在“正用字”,即改用与秦文用字习惯相同的通假字方面,则效果不彰[2]。
以往的研究已经大致说明“书同文字”的情况,但限于资料,仍存在缺憾。
近年,里耶秦简和岳麓秦简等简牍相继公布,使资料情况大为改观。
里耶秦简中的8-461号木方记载了“书同文字”的具体规范,使我们能更直接地了解这项政策。
里耶8-461号木方长12.5、宽27.4、厚0.6厘米[3]。
木方正面分为两栏,以篆书抄写,内容是对两个方面的变更和规范:一是“皇帝”名号和其他称谓、用语,二是文字的字形和使用[4]。
关于这一木方的性质,学者有不同看法,胡平生认为属于“扁书”,游逸飞主张是官吏个人的笔记或备忘录,不过他们都同意木方的内容来自秦代的官方规定[5]。
正如整理者张春龙、龙金沙所指出的,木方书写使用篆书,而非日常文书通行的隶书。
在秦代,篆书比隶书更为正式,是诏策所用的书体。
由此推测,无论木方抄写制作的目的是什么,内容都很可能移录自秦代的诏令。
其中关于文字规范的部分,应是目前了解秦代“书同文字”政策最直接的史料。
木方记载的文字字形和用法规范,集中在上栏的前半部分(图一)。
陈伟主编的《里耶秦简校释》第一卷(以下简称《校释》)给该木方的每句都加了序号,提供了修订释文,对笔画残缺、字形不能完全认定的字,少数根据残笔和文例加补字符号释出,多数则阙疑[6]。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后附答案解析)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如图所示的路线应是()A.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B.汉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路线C.秦统一六国的进军路线D.汉平定七国之乱的调兵路线2.(2023秋·山东聊城·高三校考期末)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
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豪富势力B.开发边疆地区C.增加政府收入D.巩固国家统一3.(2023·山东·模拟预测)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
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
这些举措旨在()A.保护农业发展B.彰显皇帝权威C.打击商人利益D.整顿商业环境4.(2023秋·山东临沂·高三校考期末)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5.(2023秋·山东烟台·高三统考期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
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
“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6.(2022年·山东威海·高三阶段练习)“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
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睡虎地”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犬”?素材

“睡虎地”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犬”?秦简《日书》:"戌,老羊也;亥,豕也"以前认为,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形成于汉朝时,其依据之一是东汉王充《论衡》中最早出现了完整的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种类以及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与后来流行版本完全一致:"五行之气相贼害。
寅木,其禽虎也。
戌土,其禽犬也……"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否认了这一观点。
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时已开始使用,只是十二种动物以及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与《论衡》中不完全一致。
现代考古最先发现的古版十二生肖,见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发现时间是1975年12月,其中《日书·盗者》一节中便包含了十二生肖,姑且称之为"睡虎地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生肖是用于辅助断案的,有完整的十二地支,但生肖只有十一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免、虫、鹿、马、环、水、老羊、豕。
其中的"虫"是蛇,"环"代猴(猿),"水"指鸡(雉)、"豕"即猪,多出了一个"鹿"、缺了一条"龙",也不见"犬",与"戌"配对的是"老羊"。
无独有偶,2000年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中出土的《日书·盗者》也出现了十二生肖,姑且称之为"孔家坡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鬼也;辰,虫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玉石也;酉,水日;戌,老火也;亥,豕也。
孔家坡生肖中有齐全的十二种动物,与睡虎地生肖比较起来,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犬",不同之处是有两个"虫",即"辰,虫也"、"巳,虫也";"鬼"比较好理解,通"兔"字,而"马"对应的"玉石"、"酉"对应的"水日"、"戌"对应的"老火",则比较费解。
秦简论文:从秦简《日书》看牛郎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

秦简论文:从秦简《日书》看牛郎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内容提要:出土文献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有两则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史料,这为解决牛郎织女故事形成时间上限、传说早期形态、起源地等问题提供了线索。
秦简《日书》出土于湖北云梦县战国末期秦墓中,因此战国末期应该是牵牛织女故事形成的时间上限,简文说明牵牛织女婚姻悲剧故事此时已经成型。
睡虎地《日书》浓郁的楚文化特色为诸多起源说之一汉水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秦简日书牛郎织女“七夕节”这个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近些年又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流传了千百年的“牵牛织女”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就学术研究而言,从1925年钟敬文发表文章《陆安传说》以来,国内对于牵牛织女传说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
据学者施爱东调查总结,这八十余年问共发表了120余篇(不含七夕风俗类专题)相关文章…,其中有对牛郎织女故事类型的研究讨论,如1933年钟敬文发表的《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献给西村真次和顾颉刚两先生》、《牛郎织女故事与仙女下嫁穷汉原型新探》等,有对故事发源地之探讨,如《牛郎织女故事在太仓》、《牛郎织女传说源地探微》、《牛郎织女流变考》等,还有对牛郎织女神话演变过程的研究,如《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脉络》、《汉代牛女神话的世俗化演变》等等。
由于两汉之前的史料较少,对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初期的探讨并不太多,其论述零星见于一些学者的文章之中。
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中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但并没有引起牛郎织女研究学界的足够重视。
这两条材料对牛郎织女故事形成之时间的推测、最初故事形态及起源地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结合出土文献秦简《日书》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一、牛郎织女故事形成之时间上限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时间,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认为应在汉代初年,王孝廉认为至少“在史记时代,这个恋爱传说是还没有形成的。
0538读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札记(一)

读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札记(一)(首发)方勇吉林师范大学早在1990年,李学勤先生就对1989年《文物》公布的放马滩简中《墓主記》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研究,通过李先生的整理和解释,其文义基本可以读通【1】。
2009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一书【2】,此书公布了放马滩简的全部图版材料。
其中就包括原定名为《墓主記》的图版,并且整理者更其名为《志怪故事》,这明显是受李学勤先生文章影响的结果。
因为李学勤先生文章影响力非常大,所以,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先把李学勤先生的释文罗列于下:卅八年八月已巳,邸丞赤敢谒御史:大梁人王里□□曰丹□:今七年,丹刺伤人垣雍里中,因自刺殹。
弃之于市,三日,葬之垣雍南门外。
三年,丹而复生。
丹所以得复生者,吾犀武舍人,犀武论其舍人□命者,以丹未当死,因告司命史公孙强。
因令白狗(?)穴屈出丹,立墓上三日,因与司命史公孙强北出赵氏,之北地柏丘之上。
盈四年,乃闻犬犻鸡鸣而人食,其状类益、少麋、墨,四支不用。
丹言曰:死者不欲多衣(?)。
市人以白茅为富,其鬼受(?)于它而富。
丹言:祠墓者毋敢。
,鬼去敬走。
已收腏而之,如此□□□□食□。
丹言:祠者必谨骚除,毋以□祠所。
毋以羹沃腏上,鬼弗食殹。
另外,放马滩秦简整理者对《志怪故事》所作释文如下:(筆者按:放马滩简整理者编排的《志怪故事》第六簡的内容和其他几支简的内容不合,似应另作编排,故先不把它的释文添加到下面的简文里。
)八年八月己巳邽丞赤敢谒御史大梁人王里樊野曰丹葬為十年丹矢伤人垣雍里中因自刺殹弃之于市三日葬之垣雍南门外三年丹而复生丹所以得复生者吾犀武舍人犀武论其舍人尚命者以丹未当死因告司命史公孙强因令白狗穴屈出丹立墓上三日因与司命史公孙强北出赵氏之北地柏丘之上盈四年乃闻犬鸡鸣而人食其状类益少麋墨四支不用丹言曰死者不欲多衣死人以白茅为富其鬼勝于它而富丹言祠墓者毋敢鬼去敬走已收腏而之如此鬼终身不食殹丹言祠者必谨骚除毋以淘海祠所毋以羹沃腏上鬼弗食殹我们细读放马滩秦简整理者的整理释文和李学勤先生的释文,觉得简文中有些地方还应有待进一步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簡《日書》詞語札記一則
試釋秦簡《日書》中的“操蔡”
陸平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專業碩士研究生
在雲夢睡虎地的秦簡《日書》甲種《盜者》中有根據失盜日干支推測偷盜者相貌、藏身處等情況的内容,其中午日的簡文爲:
午,鹿也。
盜者長頸,小胻,其身不全,長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於草木下,
1必依阪險,旦啟夕閉東方。
•名徹達祿得獲錯。
,簡七五背,
對於“操蔡”,整理者沒有作注釋。
劉樂賢先生認爲這裡的“蔡”與同篇中“臧(藏)
2於垣内中糞蔡下”(簡六九背)的“蔡”用法相同,當訓為草,但是並沒有説明操草是怎樣一個情況。
現作者不揣淺陋,對“操蔡”作出自己的理解,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孔家坡漢簡中有内容與秦簡近似的《盜日》,其中午日的簡文爲:
午:鹿也。
盜者長頸,細胻,其身不全,長躁躁然,臧,藏,之草木下,販,阪, 3險。
盜長面,高耳有疵,男子也。
,簡三七四,
孔家坡《日書》的“長”或許是睡簡“長耳”的誤抄,而“躁躁然”對應的就是睡簡的“操蔡”。
我們推測“操蔡”就相當於“操切”。
“蔡”、“切”古音均屬清母,韻部月、質亦相近,故可通用。
雖然一些辭書已經指出“操切”可以形容人辦事急躁,但所引例證晚至明代4。
而古籍常見的“操切”多用作脅迫的意思,時期最早的是《漢書?貢禹傳》中的一例:
5姦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顏師古解釋“操切”說“操,持也;切,刻也”,是不正確的。
“操切”是雙聲連詞,
6又可寫作“操蹙”、“躁蹙”,不應該拆開解釋。
我們發現,鄭玄箋《詩》用作脅迫意的“躁蹙”都用是以訓“急”的。
如: 《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
傳:興也。
爰爰,緩意。
鳥網為羅。
言為政有緩
有急,用心之不均。
箋云:有緩者,有所聽縱也,有急者,有所躁蹙也。
,《經典釋文》
7引鄭箋為“所操”,並指出異文“本亦作懆,今作躁,與定本異,與箋義合”。
,
《江漢》: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箋云:疚,病。
棘,急。
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
可以兵急躁切之也。
,《經典釋文》引鄭箋為“非可以兵操切之也”,並指出異文“一本
8無兵字,又一本兵操作急躁”。
,
而《釋名》也把“操切”作爲聯係“急”和“及”的橋梁:
急,及也。
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雖然劉熙解釋“急”、“及”意通的原因未必正確,但能説明“操切”可訓“急”。
所以,我們認爲“操切”、“急”可以互訓。
帶賓語的“操切”表示使他人“急”,所以有脅迫意,如上所擧的“操切百姓”、“躁切之”。
而作爲形容詞時則可表示人急迫、緊張。
睡簡《日書》用“操蔡”來形容盜者,就是形容偷盜者躁動不安的樣子,也就是孔簡所說的“躁躁然”。
1 《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
圖版,第109頁;釋文,第219頁。
2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71頁注釋四。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
圖版,第102頁;釋文,第175頁。
4 《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第713頁。
5 《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3077頁。
6 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2249頁。
7 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中華書局,2006年7月,第144頁 8《經典釋文彙校》,第223頁。
范常喜先生將“躁躁然”與放馬灘《日書》甲種中“癸亡,其盜女子矣,必得。
為人操
9不靖(靜)”相聯係,認爲“躁躁然”和“操”是“指盜者性子急躁不安定”。
而人的性格雖然恆定但終究屬於内在,難以一望便知,似乎不適合用以尋找盜賊。
而且范常喜先生也已經指出“據目前所見材料,放馬灘《日書》甲種中僅有一例“為人”后是述說盜者性格的”,即“為人操不靖”,其餘均形容人的外貌。
我們推測這裡的“操”與“操切”意義相通。
《說文》:譟,擾也。
《方言》:蹇,妯,?也。
人不靜曰妯。
郭璞注:謂躁擾也。
《釋名》:躁,煩,?也。
“操切百姓”就是通常說的“擾民”。
所以“操不靖”之“操”似可通“譟”訓“擾”,與“操切”意義相通,也是形容偷盜者“躁躁然”的樣子。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2月2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2月29日
9 范常喜:孔家坡漢簡《日書》札記四則,簡帛網:2006 年12 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