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务府档案分类
近现代考古四大发现

什么是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20世纪中国档案界有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
(一)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清内阁大库,隶属内阁。
在内阁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下,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机构。
其中典籍厅掌管内阁大库红本及书籍表章,满期本房掌管内阁大库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它档案。
其制诰典册即汇于内阁大库。
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
藏于编号为礼、乐、射、御四库,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长期秘藏于清宫。
这些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二)河南安阳甲骨档案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政治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因此商统治者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因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卷档案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绵延1618米。
1900年五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
清代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考述

史料精细 。 中清代方略是记载清代两 其 清 代 在 整顿 吏 治 、 革书 吏 和 利 用档 案 裁 又 比如 总管 内务府 存 档 的两 件满 文 题 本 , 对 繁多 , 建立了各种档案管理制度, 如奏本革新制 于康熙十八年(6 9 、 17 )康熙五 十九年(7 0 百多年军政大事尤其是历次平定边乱事件始 中, 12 ) 内容涉及清朝开国、 康乾 度、 副本收存制度、 修档清档制度以及其他有 畿辅地 区及京师西北地区的保安州 、 怀来县 末 的官修实录文献 , 陕甘云贵等地回族起义 、 太平 关档案的收集整理 、 移交清查和保管保密制 发生 的J 地震 实 况进 行 了详 细记 载 。通 过 平定边疆数乱 、 烈 捻军等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清代档 案 度等 , 以做到“ 信今传后”“ 、用彰公是” 。 这两件题本 , 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地震发生 天 国、 后, 受灾地 的内务府庄头 、 庄丁等对于地 区 《 平定金川 方略》 I 就详细记述 了清廷政府平定 比如清廷入关之后 , 沿用和仿效明制, 决 人 口、 牲畜 、 、 房屋 财产等遭受伤亡和损失 的 四川西北部地区武装叛乱的情况。据档案记 定 采 用 题 本 和 奏 本作 为 臣 民 的 基 本 奏 报 文
辗转流离 , 经过几代辛勤耕耘 , 家业渐有起 了深深烙印, 也促使他对现实 的人生之道进 这种思想也延伸到养生方 面 , 他提 “ 致虚
色, 老子的父亲李乾 、 亲婴敷待人忠 诚热 行 了深 度思 考 。 母 在成 年之后 , 子利 用担任 史 极 , 笃 ” 观点 , 为事 物如 果 强大 , 老 守静 的 认 自然 心, 与邻里关系和睦温存 , 还经常广散家财济 官的便利 , 饱读了大量有关夏 、 、 商 周等王朝 就 会 衰 老 , 终 引 起 死 亡 , 而倡 导 静 谧 自 最 因 助处于危难时期的四方乡邻 , 名单高尚。 幼小 的历史典籍 , 在面对尔虞我诈 、 表里不一的皇 然 , 以便使个人心灵虚寂悠闲, 清静寥廓。存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李宏为一、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
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宫廷所藏珍贵典籍和档案资料也遭洗劫。
外国列强的战争掠夺,是清代档案文献散失国外的主要原因。
2、外国在华机构离境时带走。
有清一代,外国设立了许多常设或非常设驻华机构。
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对外打开,外国使领馆、银行公司、口岸通商办事处等机构纷纷设立。
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运转中,特别是与清廷各级政府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料,其中大部分被这些机构离境时带回国内。
3、外国在华人员搜集。
这主要发生在民国初年,部分传教士、学堂讲师等充当了这个角色。
4、外国机构或文化商人在华购买。
民国初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这是清代档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失控散落民间。
后来虽大部分收回,但流失民间的清宫档案数量也相当可观,约有3万斤。
外国驻华机构和文化商人乘机购买,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以上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资料,除一部分自然损毁或保存在个人手中外,其余主要收藏于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中(见附录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过去20余年的对外交往中,通过有关渠道,从英国和美国,将部分清代档案缩微复制件收回国内。
二、台湾现存清代档案概况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时,将原保存在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和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明清档案(大部分为清代档案),拣选304箱共计71余万件,运往台湾。
其中204箱共计40余万件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00箱约31万件存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档案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档案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延续了近300年。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留下了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文献与档案。
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我们了解清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源。
一、清朝的建立和特点清朝于1644年由满洲族领导的女真族建立,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的统治,被誉为清朝的鼎盛时期。
清朝在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历史文献和档案中。
二、清朝的历史文献清朝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包括了大量的皇帝御制文书、朝廷命令、告谕等官方文件。
这些文献多以书信、檀术册、谕旨等形式存在,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政治军事决策、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外交关系等重要内容。
其中,清朝官方编撰的《圣武记》、《御制清史稿》、《遗闻编》等历史著作,记录了清朝的兴衰和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除了官方文献外,普通百姓、文人学士、僧侣等人也留下了许多私人文献。
例如,清朝的文人徐渭、郑板桥等都有大量的书信、诗文、手稿流传至今。
这些文献提供了官方记录之外的历史实情和社会变迁的信息,对于了解清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清朝的档案记录清朝的档案记录主要体现在官方机构和行政部门的档案中。
随着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庞大的档案系统,记录了大量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的文件。
这些档案包括了政府的内外对外、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件。
清朝的档案不仅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还保持了较好的保存状态。
文献和档案的大部分是纸质文献,由于清朝的政务比较繁琐复杂,因此记录了大量的实质性内容。
这些档案对研究清朝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治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清朝的历史文献和档案的研究意义清朝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和档案,我们可以了解清朝的政治决策、制度演变、军事动态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的情况。
一史馆向社会开放16万件清代内务府档案及24万条军机处奏折目录

一史馆向社会开放16万件清代内务府档案及24万条军机处
奏折目录
王金龙
【期刊名称】《中国档案》
【年(卷),期】2017(0)7
【摘要】近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了馆藏清代内务府呈稿数字化档案近16万件及24万余条馆藏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档案目录。
利用者可分别在馆内开放利用平台和其官方网站进行查阅。
其中,内务府呈稿档案的开放,
【总页数】1页(P10-10)
【关键词】向社会开放;档案目录;内务府;军机处;奏折;清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史馆
【作者】王金龙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相关文献】
1.湖北省档案馆近万件档案向社会开放利用 [J], 杨素红;杨光
2.浅谈清代军机处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J], 魏新
3.勾勒清史经纬: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述略——参加清史纂修工程《档案·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有感 [J], 翟艳芳
4.朝阳市向社会开放3.5万件解密档案 [J], 无
5.表达与实践的背离:清代内务府案件管辖权研究——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慎刑司奏案 [J], 张剑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清代内务府世家

关于清代内务府世家刘小萌清代的内务府包衣,主要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组成。
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意为“家的奴仆”,内务府包衣出身卑贱,本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正如前辈学者指出的,因为他们入旗时间早,世代为皇室“家奴”,关系特殊,加之“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其仕进不仅远较汉人为优,就连一般外八旗人也难望其项背。
所以也就不足为奇,内务府包衣何以会内任九卿、大学士、内务府大臣,外任织造、监督、总督、将军,不仅代不乏人,且有一家两三代连任高官者,这样就形成了内务府世家 [1]。
王锺翰师《内务府世家考》一文,广征博引,列举二十余家五六十人,对世家的概况、源流、特点作了精辟的说明。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谱牒、碑文等史料,试就内务府世家的类型及其婚姻关系做一初步探讨。
一、世家的类型归纳对象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是比较研究的必要前提。
问题在于,研究内务府世家应如何设定分类标准,是按族籍(如满洲、蒙古、朝鲜、汉人)还是籍贯?是按政治作为还是品秩高低?根据研究的取向,本可以有不同选择,而笔者关注的,是世家的形成过程,即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从众多包衣中脱颖而出,并且走向辉煌的。
这中间,至少有四种类型颇具特色——军功、保母、婚姻、科举。
(一)军功型清朝入关初,满洲壮丁不过五万,全部八旗壮丁,合计三十余万,其中大半又是包衣壮丁[2]。
他们面对的,则是人口逾亿的庞大明朝。
从入关作战,定鼎北京,再到南下中原,翦除南明,荡平三藩,在半个多世纪里,始终是干戈扰攘、战事相踵。
内府包衣亦如外八旗人,时时奉调出征。
许多内府包衣骁勇作战,捐躯疆场,成为王朝“忠烈”,载入史册[3];也有一些包衣,因军功卓著,跻身王朝新贵。
时世造英雄,其时八旗世家多由军功起家,非独内府包衣使然,所不同者,后者因身份卑微,积军功而至高位的难度更大,付出的代价往往也更高。
在此,只举前人尚未提及的两家——尚氏和董氏。
尚氏,内务府正白旗汉姓人,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四,被“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
清代内务府三旗秀女若干档案浅析

作者: 刘倩倩[1]
作者机构: [1]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兰台内外
页码: 28-3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4期
主题词: 选秀女;清代;内务府
摘要:清代"内务府"是清代独有机构,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其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内务府三旗包衣旗人服务于宫廷、皇室,组成佐领、内管领,隶属内务府,因而自成系统,独立于外八旗.八旗"选秀女"与内务府"选秀女"在阅选范围、阅选时间、阅选目的和管理机构上是截然不同的.昭槤的《啸亭杂录》中提到"八旗秀女三年一选,择其幽娴贞静者入后宫,及配近支宗室.其余任其自相匹配.后宫使令者,皆系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后宫使令者""下贱之女"的概括即内务府"秀女",其身份远远低于八旗"秀女",内务府选秀女逐渐称之为"选宫女".本文通过《清宫内务府奏案》《清宫内务府奏销档》若干档案为基本史料,其中涉及内务府选秀女的记载做浅尝剖析.。
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与利用

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与利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官方档案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们的保存和利用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官方档案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大量档案被损毁或遗失。
例如,在1860年的北京保卫战中,法军焚毁了北京的几乎全部官方档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国家机构和档案馆被摧毁,更有甚者,一些曾经由日本收藏的箱底档案,因为二战中日本方面的战火而遭到毁灭。
因此,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被永远隔断了历史之门,这也成为史学研究中难以弥补的损失。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对清朝官方档案进行集中挖掘和整理,以重新探寻那段丰富而复杂的历史。
目前,位于北京的国家档案馆收藏了许多清代官方档案,其中包括《武英殿档案》、《奏议档案》、《内阁大庆档案》等。
其中,《武英殿档案》是清朝时期储存王朝官方文件的主要机构之一,其收藏的文件从康熙年间一直到清朝灭亡的全部历史时期都有记录。
这些档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许多史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二、清朝官方档案的利用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恢复,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些档案资料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例如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制度、法律规定、文化传统等等。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过程,挖掘清朝历史文化中的各种源头和内涵,进而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史学研究,清朝官方档案的利用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清朝官方档案记录了许多文物的来历和历史演变,这对于文物鉴定、修复和保护非常有帮助。
此外,在最近几年来,大量与家族史研究相关的档案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许多人追根溯源,探查自己家族的历史,而清朝官方档案中的户籍、人口统计、族谱等资料,可以为这些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内务府档案分类
1.上谕档类:总管内务府大臣所奉谕旨及奏事官员宫殿监领侍等所宣传的谕旨由堂主事笔帖
式承接后再由坐办堂郎中查明交各司院抄出的副本。
2.题本:奉朱批的题本因内容主要多为钱粮经费的统计,后改名为奏销档。
3.绿头牌档:用以上报紧急事件。
4.红本档:为抄录奉有朱批奏折档簿。
5.白本档:为抄录无朱批档簿。
6.奏折:存内务府堂备查的奏折。
7.奏稿、奏案、奏底:内务府所上奏折之原稿。
8.行稿:经内务府堂官审画、发出至其它机关之公文。通常由大臣阅以后,于上面写上一“行”
字发出,因以为名。
9.黄册:为题本之附件,为奏销银物之事,以黄棱为封面为名。
10.日行公事筒檔:是清代一种特殊形式的档案,只见于内务府档案中,简称事筒档。在内
务府堂经办事务的官员,将每日经办事务总汇,将有关文件装在筒式的纸袋中,是历史档案
中最原始的史料。
11.堂谕档:为内务府对其僚属所下的指示。
12.织造缴回案卷:三织造的密折。宫廷交下三织造的有关等纺织事务,一般由内务府下达。
内务府大臣虽为其长官,织造官可向皇帝径上密折,这是其特殊的包衣身份所致。
13.呈稿档:内务府所属机构在奏报前,呈给内务府审查的案稿。
14.咨文:咨文为平行机关相互往来文书之名,此类档案多附有册簿附件。
15.谱牒:为内务府所辖上三旗户口谱系簿。
16.造办处档:乃记有清一代宫中珍奇巧器的档案,惜今日所存者不多。
17.膳底档:是宫中每日用餐的饮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