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部 大 开发 中如 何 做 好 民族 文 化 旅 游 的文 章 , 对
黔 东南 创造 具有 国 际竞争 力 的旅 游精 品有 着 决定 作 用。 在近 年 的 民族 文化 旅 游 开 发 中 , 黔 东 南 民 族 文化 旅游 资 源 得 到 了 不 同程 度 的 开 发 , 形 成 了 具 有一 定知 名度 的 民族 风情 旅 游 点 和旅 游线 。但 是从 整体 上 来看 ,民族 文 化旅 游 资 源 的 开 发 尚未
201 3年 第 5卷 第 3期
d o U r n a l o F Or i g i n a l EC o l o g i c a l Na t i o n a l Cu l c U r e
黔 东 南 民族 文化 旅 游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顾 永 泽
( 凯里 学院旅 游 学院 贵 州 凯里

5 5 6 0 1 1 )
要: 民族 文化旅 游是 黔 东南旅 游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在 旅 游 开发 中得 到 了空前发 展 。但 还 存
在 浅层 次 开发 、 设 施 不 完善 、 旅 游人 才 严 重 不足 和 民族 文化 有逐 步 衰退迹 象等 问题 。在 利 用可 持 续发展 理 论 对这 些 问题 进行 分析 的基 础 上 , 提 出 了主要 的 对 策 和建 议 , 构 建 可持 续发 展 的黔
议, 为构 建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黔 东 南 民族 文化 旅 游产
会、 经济 三效 合 一 的基 础 上 开 发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的行 为 。民 族 文 化 的发 展 有 其 特 殊 的规 律 , 民 族 文化 旅游 资 源 在 现 代 旅 游 开 发 下 有 其脆 弱 性 , 所以, 在 进行 民族 文化 旅 游 开发 时 , 要 正 确处 理 好 旅 游开 发与 保 护 和 传 承 民族 原 生 态 文 化 的 关 系 ,

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小黄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

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小黄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

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小黄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吴照辉【摘要】在急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小黄侗寨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响着小黄村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侗族大歌的传承也因此变得困难重重.民族旅游开发,侗族大歌传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会出现什么样的形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民族旅游开发前后小黄侗族大歌传承方式变化展开,并对小黄侗族大歌保护提出建议.【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7页(P20-26)【关键词】小黄侗寨;侗族大歌;传承方式;影响;保护【作者】吴照辉【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一、小黄侗寨概况小黄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在从江县城东北面,与从江县城相距20多公里。

寨子四周青山环抱,清浅的小溪穿过寨子缓缓流过,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而建,保持了比较原始的风貌,传统而古朴。

小黄侗寨全寨共662户,3 000多人,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

小黄建寨有近600年的历史,清乾隆中叶是小黄侗族大歌的兴盛时期,至今已有将近3个世纪,侗族大歌是小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创作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空间。

唱侗歌已经成为小黄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喜庆的节日以歌来相贺、助兴,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相恋,以歌来做媒。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黄的侗族大歌就多次参加了全国的汇演,走向了全国。

在最近的几年,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1]111-116小黄侗族大歌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人和艺术家。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这一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文化正在逐步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二、小黄侗寨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一)传统传承方式1.歌师传承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也是侗族的史学家、音乐家,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伦理道德都被他们所熟知。

贵州娘娘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贵州娘娘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贵州娘娘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娘娘山景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相对较低。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贵州娘娘山景区的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的综合品质和竞争力,有必要对该景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开发策略和措施。

贵州娘娘山景区作为贵州省一处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较短,景区的开发程度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贵州娘娘山景区的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研究背景】的指定内容到此为止。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娘娘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入研究,分析目前景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贵州娘娘山景区的现状,包括景区规模、游客流量、旅游设施、服务水平等,以了解景区的整体情况;2. 探讨贵州娘娘山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包括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开发程度、市场竞争力等,为进一步开发提供指导;3. 提出贵州娘娘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包括针对性的市场定位、产品推广、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建议;4. 提出具体的开发措施建议,包括设施更新、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5. 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提出的各项建议是否可行,对景区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2. 正文2.1 贵州娘娘山景区现状分析贵州娘娘山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该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风景秀丽。

景区内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如雄伟壮观的峡谷、奇特的岩石地貌和迷人的瀑布群等,给游客带来了极佳的旅游体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态环境 , 促进社会 经济 可持续发展 ; 改 善贫 困地 区劳动力 整
万人次 , 旅游 综合收入 由 2 0 0 0年 的 1 7万元 增加 到 2 0 1 0年
的2 . 8 亿多元 ; 农 民人均纯收入也从 2 0 0 0年的 6 6 4元增 加到
体素质 , 提高人 文生态环 境和精神 文明建设 , 为民族地 区的 更 大发展奠定思想观念和人才基础 ; 改善 民族地 区基础设施

和社会环境 , 促进 民族地区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外开放 。 村寨旅游 在发挥扶 贫作用 的同时 , 也会产生 消极 影响 , 即村寨旅游扶贫的负效应 。 村寨旅游扶贫 的负效应主要体现 在 四个方面 : 旅游 开发对地 区资源 、 环境 、 社会 文化 的消极影
响; 民族地 区盲 目开发 、 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环 境的浪费 和破
绕旅 游发展 的相关 服务行 业 日益繁 荣 , 呈现 劳动力 有效集

贵 州 民 族地 区 民族 村 寨 旅 游 扶 贫 开发 的效
应 分 析— — 以西 江 苗 寨为 例
民族村寨旅游 扶贫 开发的效应 主要指村寨 旅游扶 贫在
消除贫 困方 面的作用 和意义 , 同时也包括村寨 旅游扶贫的负 面影响 。 村寨 扶贫开发能够 充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 民族地区
贵州是一个多 民族省份 , 全省有 4 9 个 民族 , 3 个 自治州 、 1 1 个 自治县 , 自治地方共辖 4 6 个县市 , 占全省县市的 5 3 . 4 %, 民族 自治地方 土地面积 占全省面积的 5 5 . 5 %。在贵州 5 O个 国家级 贫困县 中民族 自治 地方就有 3 6个 , 占全省总贫 困县 总数 的 7 4 %, 少数 民族贫 困人 口占全省总贫 困人 口的 7 0 %。 贵 州民族地 区 的贫 困是 因为生 活环境 差 、 基 础设施 建设 落 后、 社会 化服务水平低 、 居民文化素质低 、 增 收渠道少等导致 的绝对贫 困。 但是贵州少数 民族地 区拥有丰富 的民族村寨旅 游资源 , 通过对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来提 高当地 居民的收入水 平, 使贫 困人 口脱贫致 富 , 促 进贵州 民族地 区民族村寨 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和 民族地区经济的全 面振兴 。

黔西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黔西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黔西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摘要:黔西南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空间。

经济发展滞后和产业文化意识观念落后是制约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如何能在保护黔西南州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能更好的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一、黔西南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一)现有资源状况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地处贵州西南部,全州地貌类型奇特,岩溶面积分布广,自然风光旖旎多彩,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

州内拥有多个国家风景名胜区,贵州省20多个省级风景区中,这里就占5个。

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

少数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

加之具有民族特色的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布依、苗族等人文景观更加令人神往。

(二)黔西南州体育旅游特点1.旅游资源丰富黔西南州风景宜人,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游客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能参与其中,能将娱乐、健身、挑战的民族体育运动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位于兴义市巴结镇的南龙古寨,游客们可以一边观赏八卦阵吊脚楼一边学习布依族的板凳拳、板凳龙。

传统民族体育运动打糠包、打秋千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

雄奇险峻的北盘江大峡谷有探险游、攀岩等项目;三岔河、竹林堡、小屯、纳孔、岩鱼等地有徒步游体验民族文化、观赏奇峰异石等项目。

这些休闲娱乐与民族体育运动融为一体,不仅让游客能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更能感受各民族的风情浪漫,了解民俗民间的生活习俗,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

2.独特的民族文化性在展示贵州高原十个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游客可以看到黔西南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全过程,这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

各民族大家庭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过程,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布依“三月三”和“六月六”令人陶醉,苗族“踩花节”热情洋溢,“查白歌节”唱出爱情与甜美、彝族“火把节”跳出了浓浓的情意和豪放。

对贵州民族项目“独竹漂”的旅游开发构想

对贵州民族项目“独竹漂”的旅游开发构想

对贵州民族项目“独竹漂”的旅游开发构想作者:张丹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项目“独竹漂”的历史特点、健身、文化价值以及旅游开发现状等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探讨该项目与旅游业联姻的价值意义,并对其旅游开发进行初步构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旅游发展一、独竹漂简介“独竹漂”顾名思义,在一根竹子的支撑下实现水上漂。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一种黔北民间绝技,是贵州省独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称“水上芭蕾”。

其生产劳动原型主要是赤水河及其支流地区的苗汉同胞,在水运竹子的集竹、运竹过程中逐渐掌握的划单颗楠竹的技艺,因此,“独竹漂”在历史上既是一种生产劳动技能,也是一种由生产劳动中提炼出来的原生态体育活动[1]。

二、独竹漂历史特点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和传播总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习俗有关。

“独竹漂”是贵州省独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省内一定区域的民族文化现象。

因此,该项目具有特色的地域性,较高的观赏性、竞技性、参与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历史特点。

三、独竹漂健身价值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当然独竹漂的体育内涵也体现在它的健身性上。

“独竹漂”项目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负荷,有助于促进人体向健康强壮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四、独竹漂文化价值无论是起源于生产劳动,还是出自于对竹的热爱,独竹漂的起源无不浸染着贵州人民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无不彰显着独竹漂运动的丰厚文化底蕴[1]。

贵州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各族人民也曾是中国的人文初主,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贵州人民不忘历史,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民族精神。

因此,独竹漂运动对于人们探究早年黔北地区的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民居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贵州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贵州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GRACEFUL BEARING区域治理贵州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南民族大学 杨铠源摘要:本文以传统型古镇贵州省镇远古镇为例,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感及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来对旅游保障与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镇远古镇是一个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与历史遗留产物的文明古镇。

但由于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不足、环境与生态建设上出现了漏洞、旅游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镇远古镇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从而严重影响了镇远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镇远古镇有着丰富的资源条件、较多的历史遗产,这些都是其成为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资源。

如何进行镇远古镇的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镇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答题。

最后,针对文化古镇镇远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分析,并提出解决制约镇远古镇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旅游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古镇特色;保护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93-000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广阔的疆土上有着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且数量众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镇远古镇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区位条件,总结了近年来镇远古镇的旅游开发的进程与完善,列举了镇远古镇中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对景点资源和镇远古镇中的居民的生活,提出了镇远古镇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最后对镇远古镇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模式进行分析。

一、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现状(一)镇远县概况1.区位条件镇远古镇坐落于贵州省东部,临界与湖南省与贵州省。

镇远县城虽然只拥有老的火车站,但是距离周边的芷江机场70km,交通整体来说还算便利。

镇远县总面积1927km,总人口数达到30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51%。

1988年曾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胜地。

2.资源条件镇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占地3.2平方公里。

古城有着2280余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长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so dn  ̄ p n ig l e e e p tf r r l s w r u o wad. r
Ke r Et i vlae;o rs p o u tDe eo me t y wods hnc i g T uim rd c ; v lp n l
当前 , 中国的旅 游业 已进 入转 型发 展时 期 , 旅游 产业 的 功能 、 形态 、 结构 、 动力都 面临着深 刻 的变革 。旅 游效 应 的统
与 民族旅游 于一体的综合 型旅 游 。同时 , 国大部分 民族村 中
寨属于西部欠 发达地 区, 与东部地 区同样存 在较 大 的经 济发 展差距 、 社会 发展 差距 、 人类 发展差 距 , 困现象 较普遍 。因 贫 此, 民族村寨旅游仍肩负着西部欠 发达地 区的发展 重任 , 需在 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以旅兴农 ”“ “ 、以旅 扶贫” 推动民族发展 。
De e o me ta d Re e r h o o rmn o u t o v lp n n s a c n T u i Pr d c fElmi l a e l c Vi g l
C O u nb ( ol eo u nts Mi o nvri ,G i n , uzo 505 ) A D a-o Cl g f maie,Cl huU i st uy g G i u50 2 e H i z e y a h
Ab ta t D v lp n d ftu im rd cso tnc vlae i o tes ih u w r nrd c d.1 epo lmsw r n lzd,a d te cr src e eo me tmo e o o rs po u t feh i ilg n suh atGuz o ee it u e o ' rbe ee a ay e h n h o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土家等10个少数民族。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是继广西、云南之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对发展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使一大批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得到开发,为贵州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开发现状 (一)开发时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全面开发贵州旅游业。但贵州由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购物品,突出贵州特色,使贵州旅游走向一条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贵州依托本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出了“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的内涵定位在文化,特别的民族文化上。 (二)开发内容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贵州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取得成绩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开发使贵州旅游业得到很大的发展,2013年贵州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2012年增长30.1%,中国内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以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村镇为载体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工程。在巩固和完善六枝特区梭戛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花溪镇山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雷山郎德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黎平堂安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都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而建成若干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浓郁传统的文化旅游基地。与此同时,积极理顺文化旅游集团;积极加强市场的培育,发展艺术演出、艺术教育、美术品交易、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文化信息等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批规模不同的文化产业集团。”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也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存在不足 1、缺少资金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苗族银匠杨光宾也被评选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国家级传承人代表。但这仍不能阻止古老技艺濒临消失的困境,他仍担心苗族真正的技艺会走向消失。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传承基地,没有资金。传承需要资金,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影响身边的少数人来学这门手艺,而不是更多的人。我们需要政府支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学生,才能保障文化的传承。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4、没有发挥自己的特色。贵州少数民族景点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就以贵州少数民族的村寨旅游来说,我们大多去首先就是逛村寨,然后就是一些歌舞活动,之后就很难有其他的一些当地自己特色旅游项目了,像这样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小了。 二.有关建议 (一)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 人才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首先,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的计划部署。其次,要重视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努力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的研究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士,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文化的展演、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同是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民间文化区内的学校开展了传统手工艺课程培训或进行双语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应在更多的地区实行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对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习俗、民族节庆、戏曲、语言等采取保护措施。 (二)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运用多渠道筹资,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投入的资金,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工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人”为中心来实现的,我们不仅要在成人中,更要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力求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状况。要教育青少年,必须像保护珍稀动物、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的看待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这个保护的过程中宣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保护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对我们考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 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要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了解当地特有的历史和民风民俗,再来创新发展自己的项目,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