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1、环境与卫生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

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

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2、明交通问题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明礼貌问题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明、不礼貌的行为。

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

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

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4篇_调查报告_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4篇_调查报告_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4篇“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说到社会公德,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的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社会公德则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调查目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发现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播公德意识的建议,共创和谐社会。

调查形式:于XX年4月7日,随机抽取湖南地区两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的210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9.7%,女生占50.3%,调查问卷回收率79.5%,有效问卷167张,有效率100%,人工处理数据,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调查内容:从长沙市大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此次调查我们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对大学生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进行了研究。

1、坐公交车时,你会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吗?2、坐公交车时,你自己没有座位,但看到坐着的年轻人对身边的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你会?3、你会在自习室里大声接电话吗?4、一位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但却不知如何维护,而你恰好懂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你会?调查发现对于问题一,有70%以上的同学表示一定会让,25%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3%左右的同学表示不会让。

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公德意识,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可能是因为公交车上人很多,自己的座位离老人又远,不方便给老人让座。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人在行为上应当尊重他人的权益,秉持公正、诚实、守信、守法的原则,以及关心和帮助他人的道德规范。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公德的现状,本文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目的社会公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或缺乏公德心的表现,则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社会公德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当前社会公德的状况,从而为促进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网络和电话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对社会公德的理解、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看法、亲身经历与见闻等。

三、调查结果1. 个人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会公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公德是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爱,是遵守法律道德规范,是诚实守信、守时守约的行为表现。

2. 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看法受访者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普遍持负面态度。

他们认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品德,也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受访者普遍对不文明行为、恶意排队、乱扔垃圾等行为表示强烈反对。

3. 亲身经历与见闻在亲身经历与见闻方面,受访者普遍反映出一些社会公德问题的存在。

其中,有不少人提到了公共场所缺乏秩序感、对老年人和儿童缺乏关爱等现象。

一些人也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了社会公德对人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性。

四、调查结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绝大多数人对社会公德有较好的认知,并持有积极的态度。

2. 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普遍受到反对。

3. 社会公德问题在一些方面仍存在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五、建议和对策为了提升社会公德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加强教育培养。

社会公德现象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象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象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公共环境等方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社会公德现象的缺失,如乱扔垃圾、随意涂鸦、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现象的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乱扔垃圾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受访者表示曾目睹他人乱扔垃圾的情况,并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生活中也会有乱扔垃圾的行为。

其中,64%的人选择将垃圾随地扔,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找垃圾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环境教育和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2.随地吐痰在本次调查中,有55%的受访者表示曾见到他人随地吐痰的现象,而有30%的受访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随地吐痰。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卫生观念的欠缺。

另外,个别市区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吐痰罚款标志,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3.排队插队调查结果显示,有87%的受访者曾经遇到过排队插队的现象,并有60%的受访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插队。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公民素质和对法律法规的不重视。

此外,一些人认为插队能够节省时间,也是导致插队行为的原因之一4.不礼让行人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车辆不礼让行人的现象,而有45%的受访者自己在开车时也不礼让行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交通拥堵导致车辆心情不好,同时也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社会公德现象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公德现象普遍存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插队、不礼让行人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2.这些现象的产生与个人素质水平、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加强对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2.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便利条件。

增设更多垃圾桶、吐痰痰盂等公共设施,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处理垃圾。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篇1 题目: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系别:专业:姓名:学号: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1、环境与卫生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

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

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2、文明交通问题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

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社会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关乎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然而,目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

一、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地铁等,我们经常能够目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仅破坏了环境卫生,也给他人带来了不便。

还有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放肆吵闹,不顾他人感受,严重干扰了公共秩序。

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漠视,也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

二、道路交通规则不守在道路交通方面,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

有些人闯红灯、逆行、酒驾等违规行为频发,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一些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礼让行人,不给予他人足够的安全距离,使得道路交通变得混乱和危险。

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也是对社会公德的严重背离。

三、网络言论恶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言论的恶化也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他人,甚至传播谣言。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也给他人的名誉和生活造成了伤害。

网络言论的恶化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背离,也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破坏。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关乎自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然而,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他们可能会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在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背离,也是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阻碍。

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面对社会公德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

首先,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加强社会公德引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社会公德问题备受关注,各界对于公民的道德行为有了更高的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公德现状,本报告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公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社会公德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一些社会公德问题,比如不文明行为的出现、环保意识的缺失等等。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公民对社会公德的认知程度、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以及对于改善社会公德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份,覆盖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群体。

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的多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统计,以下是具体的调查结果:1. 社会公德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一些细节和具体行为的规范仍存在不足。

有约6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公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认为公民应该遵守公德规范。

2. 不文明行为的态度调查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大部分受访者对其表示了反感。

例如,有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吸烟、随地吐痰等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制止。

3. 改善社会公德的建议在调查的开放式问题中,受访者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公德的建议。

其中包括:-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加公共设施,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四、解决方案针对调查结果中提到的问题和建议,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引导公民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采取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增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社会公德意识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意识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意识调查报告一、引言社会公德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公德意识的状况,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社会公德意识的各个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对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向不同年龄、职业和城乡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问卷包括了社会公德意识的各个领域,如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待人接物等。

调查对象根据问题内容选择适当的选项,从而帮助我们了解调查对象对社会公德意识的看法和实际行为。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公共交通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在公共交通中表现出较好的公德意识。

他们主动礼让老人、孕妇和残疾人,不占据座位,不随地吐痰或乱丢垃圾。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存在不良行为,如大声喧哗、践踏座位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公共交通公德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2.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

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有许多人存在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不良行为。

此外,一些受访者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如何正确分类垃圾、节约能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

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供实际的操作指导,将是必要的。

3. 待人接物在待人接物方面,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是社会公德意识的核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待人接物态度。

然而,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大声喧哗、恶意欺凌等仍然存在。

为了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我们需要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培养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

四、调查结论通过对社会公德意识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受访者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和待人接物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公德行为,但仍然存在不少不文明行为。

因此,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宣传,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全面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本质上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个人素质,而且对保持社会的健康和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社会公德对社会、对民族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我把“市民社会公德现状”作为假期实践课题,希望通过调查,改变破坏社会公德建设的行为、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关注和思考,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德社会市民素质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大连市长海县,近几年来由于旅游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经济变得繁荣,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文化也逐步发展起来。

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人们需要快速的去适应现
代化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涉及社会公德的问题现在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我们社会前进的脚步。

社会公德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德呢?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会被社会所不齿。

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如今世界各民族的竞争已经从军事、经济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所以民族文化中的公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性格中的修养、素质,足以彰显这个民
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所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人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公民道德素质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只有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连市长海县民风相对来说是比较淳朴的,在经济还为完全对外开放之前,这里的人们的素质水平比较高。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海县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开口,而且在节假日期间外来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我们可喜与于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路面上的垃圾越来越多,酒驾案例攀升,污水乱排放导致河流污染,打架闹事等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社会存在上述问题,我想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当前社会现状,改善目前社会公德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我们围绕长海县人民社会公德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看看有哪些方面可以继续改进,共同创建和谐美丽的新长海。

第 3 页共9 页
二.调研目的
公德的培养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指出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

国家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明确区分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和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

公德的培养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

公德的教育是其他道德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社会公德建设好。

如今大连市长海县已经被当作旅游胜地重点建设,我们海岛人民就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美丽新长海,从而使外来旅游者感受到我们的淳朴民风,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长海县观光旅游,为长海县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因此,我利用暑假长达40天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假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会充分利用时间,拓宽调查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准确的资料,以此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精准。

三.调研范围和对象
调研范围
我把长海县的大长山岛镇作为主要的研究区
域,并且侧重对人口密集的社区进行调查。

当然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是重点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我把调查对象归纳为上班族、学生以及老年居民。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层次划分,有助于更好的梳理调查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并解决问题。

四.调研方法
调查方式和方法
此次调研,我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与问卷法相结合,访谈法,观察法等。

这次市民社会公德的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首先对样本进行分配。

计划所调查的样本数为100,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层抽样。

其次对样本进行布点,以社区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塔山社区、东山社区、中山社区等,主要采用街头拦截式方法进行问卷发放,为了调查的顺利进行,为接受调查者赠送小礼物。

在调查中期,采取观察法对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观察,以此获得作直观的资料;分别从不同层次的调查对象中选取一人作为访谈对象,获得大量意见观点。

分析研究方法
第 5 页共9 页
1.审核问卷
检查回收的问卷是否齐全,有无重复、遗漏,剔除空白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数量。

2.分组整理
对经过审核的问卷分别归入适当的类,根据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进行预先分组分类。

3.统计分析
对于分组整理的信息,计算相应的频数与百分比,在此基础上分析。

五.经费预算及进度安排
经费预算:交通费用50元,问卷印刷费20元,礼物费用100元。

进度安排:7月20日至22日查阅资料,设置问卷;7月23日至26日发放问卷并回收;7月27日至31日对问卷惊醒整理分类、统计分析。

8月1日至8月10日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长海县地区人民社会公德现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改善目前社会公德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
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上有75%的市民认为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这种办法是最有效的,而只有13%的市民认为要加强管理监督队伍来维护社会公德问题。

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差。

人们自身社会意识的薄弱引发了一系列违法的行为。

下图充分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公德意识波若占整体被访者的3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很大比例,分别是18%,29%,22%。

可以发现个人公德意识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

13423于淼——实习总结、社会调查报告
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违反社会公德现象严重的是:不遵守公共秩序。

不遵守公共秩序包括不文明乘车,随地吐痰、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等。

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现象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一项占%;不遵守规章制度占%;不遵守礼仪规范占%没有社会公德意识占%。

七.结论
第7 页共9 页
社会公德古人将其归纳为忠、孝、仁、义、礼。

智、信,这种公德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延伸,如今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公民,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别人,如果每个人都树立高尚的公德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便会少了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权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真的发展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啊,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

但是生活中仍然时时可见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例如,公共设施被破坏,拦路抢劫时路人却视而不见,酒驾导致无辜路人丧生,旅游景点建筑上被乱写乱画,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

面对这一切,我们热切呼唤良好社会公德的回归和重建。

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公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时代发展的进程给予了它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承担起公民义务和责任,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首先塑造自己的个人品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讲公德树新风的新风尚。

当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
们的社会行为,我相信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公德一定会重新绽放光彩。

第9 页共9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