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
83.“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4.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的大意。
8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第1节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第2节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答案】
83.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84.第1节是写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第2节是写年老时追念逝去的年华。
85.A
【解析】
【分析】
83.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依据诗句中的“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的“故乡”让人回忆、留恋,据此可体会到诗人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84.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中写了两次遥望:年轻时候对年老遥望,那种神秘与激情好比在苍茫大海中驶向异国的港口;年老时候对年轻的遥望,那种安详的寂静与对经历过往的回味,不正像蒙蒙迷雾却又暖人的故乡一样。故诗歌的两节内容分别可概括为: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逝去的年华。
85.试题分析:A项,“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既指生活上的艰辛,又指政治上的坎坷。故答案为A。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年1月21日
86.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7.“海峡”本应“深深”,诗人为什么用“浅浅”一词形容? 88.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9.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答案】
86.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87.诗人以海峡的浅反衬乡愁的深,表现出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88.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89.①具有结构美,句式整齐;②具有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
【解析】
【分析】
8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明朗、集中、强烈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内涵是丰富的,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87.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诗人用“浅浅”一词形容海峡,反衬出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深重,更突出地表达渴望祖国的统一的心望。据此理解作答。
88.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顺序的理解。依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诗歌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的。
89.试题分析:考查诗歌语言的特点。《乡愁》的语言上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据此概括作答。
回家 田禾
今夜,月光就像一块冰凉的生铁
拦在我前头 拦住我回家的路。
星星就像故乡田野一粒一粒的
银豌豆 天堂里风很大,吹落了几粒。
突然从我头顶上飞过一只小鸟 像标点
像逗号 像飘在风中的一块撕碎的纸片。
深夜,我与儿子站在一座 城市的高楼上 遥望远方的故乡
儿子说“回家” 我往二百里之外的方向一指
我沾满泥粒的指尖,已率先到达
9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1.诗中写了那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92.说说你对画线诗句的理解。
93.现在中国有 2 亿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异地打拼着。“回家”是他们永恒的期盼。请你编写一则手机短信,为他们送去温暖的问候。
【答案】
9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凝重的思乡情感。
91.诗中写了秋月、星、小鸟、风以及遥望故乡收获季节的意境,衬托出了作者热切的与家人团聚的期盼。
92.通过“儿子说”“我指”表明了作者对“回家”的遥遥地寄托。
93.示例:你已经身在异地铸造“回家”的舟航,家乡的父老会用心来修建温馨的港湾。
【解析】
【分析】
90.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诗题是“回家”,用“月光就像一块冰凉的生铁,拦住我回家的路”“星星就像故乡田野一粒一粒的银豌豆”“小鸟像标点、像逗号 像飘在风中的一块撕碎的纸片”这几个意象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情感是浓郁的思乡之情。
9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诗歌是由众多的意象构成,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诗文中选用了“月亮”“星星”“小鸟”及与儿子一起遥望故乡的情境,强烈地抒发诗人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9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本题作答要结合诗歌的主旨和具体的意境进行分析。诗句“我往二百里之外的方向一指,我沾满泥粒的指尖已率先到达”用形象外星人语言,表达了作者遥寄对故乡的眷恋及强烈的思乡之情。 93.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围绕着农民工离家在外打拚,却不能回家,默默地为城市做着贡献这一特点,把他们的奉献和回家联系在一起,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其崇敬和赞美来拟写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阅读《乡愁》一诗,回答问题。
9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95.在诗中,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诗人在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96.这首诗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既统一又变化的美,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94.C
95.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诀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分离。
96.统一,即结构的相对匀称。全诗四小节,节与节之间比较整齐,每节的句子相对和谐对称;变化,即长短句相结合。诗句字数不断变化调节,所以在整体的匀称中又有参差错落之美。
【解析】
【分析】
94.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感情基调的理解。从诗题“乡愁”及诗歌所表达的是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来分析,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缓慢而忧伤”的。据此,答案为C。
95.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据此可作答。
9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创作形式的理解。《乡愁》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三是长短句相结合。诗句字数不断变化调节,所以在整体的匀称中又有参差错落之美。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