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桥梁工程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桥梁工程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桥梁工程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报告简本

1 概述

1.1 桥梁全寿命设计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桥梁设计中未明确桥梁整体及主要构件的设计寿命,桥梁设计寿命的确定也缺乏技术支撑和具体的设计方法;桥梁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桥梁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等因素考虑较少等。因此,传统的桥梁设计理念越来越不符合桥梁工程科学发展的要求,导致了现有桥梁存在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全寿命经济性指标差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桥梁正常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给养护、维修等后期运营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把传统设计方法拓展到桥梁的整个使用寿命期,考虑桥梁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期管理,一直到拆除和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进行桥梁全寿命设计。

2004年本研究项目的批准和启动,标志着我国向桥梁全寿命设计的全面研究和应用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本项目首先从我国现有桥梁状况调查分析入手,全面展开了以下十个专题的研究,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分别获得了预期的成果,提出了《桥梁全寿命设计指南》,成为我国实现桥梁全寿命设计的良好开端,为以后开展进一步的桥梁全寿命设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内外桥梁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调研

(2)桥梁典型病害调查及桥梁正常使用寿命确定

(3)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研究

(4)桥梁各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

(5)全寿命桥梁风险评估与保险策略研究

(6)桥梁混凝土构件全寿命设计研究

(7)桥梁钢结构构件及缆索系统全寿命设计研究

(8)桥梁附属设施全寿命设计研究

(9)桥梁全寿命设计示例

(10)桥梁全寿命设计指南

1.2 我国现有桥梁调查分析

项目组对全国沿海和内地16个省、市、自治区、1968年到2008年我国不同时期建成的、不同桥型、有代表性的38座桥梁(包括悬索桥、斜拉桥、悬吊斜拉组合桥、拱桥、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混凝土连续梁桥等我国不同时期修建的各种桥型)进行了调查,调研的内容包括设计资料、施工信息、环境信息、使用条件、管养资料、桥梁的主要病害及治理措施等。

1.3 桥梁全寿命设计的基本概念

研究确定了桥梁全寿命设计(Bridge life cycle design, BLCD)有关基本概念以及桥梁实际使用寿命、桥梁正常使用寿命、桥梁目标使用寿命、桥梁设计使用寿命、桥梁构件使用寿命、桥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桥梁全寿命等基本术语的定义。

1.4 桥梁全寿命设计理念

1.桥梁全寿命设计(Bridge life cycle design)的概念

在桥梁设计中,针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养、拆除或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实现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总体性能(功能、成本、人文、环境等)最优的设计。

2.桥梁全寿命设计的设计阶段

图1.1 桥梁全寿命设计的主要阶段

3.桥梁全寿命设计的主要内容

与传统桥梁设计相比,桥梁全寿命设计在开展传统设计中的设计工作的同时,将桥梁设计范围从建设期拓展到整个寿命周期,增加了传统桥梁设计中未考虑的设计内容,具体包括:耐久性设计、管养设计、拆除、回收再利用设计、风险评估及保险策略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 桥梁典型病害调查及设计使用寿命确定

(1)调查和综述了混凝土材料、钢结构和桥梁常用构件的典型病害,分析了病害现象和基本机理,整理了影响构件构件寿命的主要因素。

(2)根据结构体系和一般(Commonly Recognized,CoRe)构件的分类方法,研究了我国桥梁常用构件的分类及其使用寿命特征。

①桥梁构件的使用寿命特征

表2.1 桥梁构件的使用寿命特征及其设计、施工和维护要求

②桥梁构件分类

表2.2 桥梁构件设计寿命分类

③桥梁构件划分及耐久性分类

在本研究中,分别采用了按结构体系划分和按构件特点划分两种构件划分方法进行桥梁构件耐久性分类。

(3)利用文献综述方法,调查了全世界各国典型桥梁构件的使用寿命。

(4)提出了典型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确定方法、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设计使用寿命建议值。

①桥梁使用寿命终结准则:结构不安全、结构不适用和结构不经济。

桥梁典型病害调查及设计使用寿命确定

②典型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确定方法

图2.1 确定桥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计算流程图

②桥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建议公式

我国桥梁结构及构件的设计使用寿命建议公式如下:

0LS=C LS ? (2.1)

C 为修正系数,12n C C C C =?? , 12n C C C 、、为对桥梁结构及构件的使用

寿命有影响的n 个影响系数。

③桥梁构件建议设计使用寿命

按结构体系划分的公路桥梁主要构件最小设计使用寿命建议值列于表2.3。取用时可酌情在建议范围内选取。

表2.3 公路桥梁主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建议值(年)

待考察;

2)当采用特殊材料、新工艺或牺牲阴极防护等时,其设计使用寿命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表中关于桥梁整体设计寿命的建议数值针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一般桥梁。

④桥梁结构及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计算参数

气候影响系数1C 建议0.9~1.1之间,桥位小环境系数2C 建议取为0.6~1之间,养护系数3C 建议取为1~1.2之间,重要性系数4C 建议取用1~2的重要性系数,更换难易系数5C 建议对于可更换的桥梁构件取用0.8~1.5的重要性系数。

3 全寿命桥梁风险评估与保险策略研究

3.1 桥梁工程风险的定义

在桥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拆除等和桥梁结构相关的各个过程中出现的,对相关利益团体的某种既定目标造成影响的不确定的事态,可称之为桥梁的风险事态,简称为桥梁风险。

3.2 桥梁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

通过文献、专著、报刊、情报资料等渠道收集了国内外500起桥梁事故的资

图3.1 事故详细原因统计

图3.2 国内外事故详细原因统计

3.3 桥梁风险概率模型

表3.1 风险概率描述

3.4 桥梁风险损失模型

桥梁风险损失是指桥梁在风险事态中遭受的结构损伤、人员伤亡、服务水平下降等直接影响,以及交通受阻、声誉影响等间接影响,而形成的各种价值的缺损或灭失。

表3.2 风险损失描述

3.5 桥梁风险评估矩阵

本研究中基于国际隧道协会颁布的“隧道风险管理指南”中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风险矩阵如表3.3所示。

表3.3 风险评估矩阵

表3.4 基本风险对策

3.6 桥梁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本研究提出的桥梁风险评估基本流程如图3.3所示。

图3.3 桥梁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4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研究

4.1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即桥梁在其寿命期内耗费的各种成本的统称,包括在桥梁整个寿命期内用于桥梁的规划、研究、设计、实验、施工、养护、检测、维修、管理、拆除等各阶段作业所支付的成本总称。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如图4.1所示。

图4.1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

4.2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根据我国桥梁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程序、桥梁的管养和处置程序,构建了我国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是由建设期成本、营运期成本、拆除成本构成。具体成本构成如图4.2所示。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研究

图4.2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3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1)成本折现率计算模型

成本折现率可用社会折现率和物价波动水平来表征计算,其确定取决于社会折现率和PPI 的年变化率,具体的成本折现率计算模型如下:

i

i

ci i f 1f i I +-=

(4.1) 式中:i I ——折现率;

ci i ——社会折现率; i f ——PPI 年变化率。

根据对社会折现率ci i 和PPI 的年变化率i f 的取值研究结果,结合折现率的计算模型(4.1)即可确定成本折现率i I 在1.9%~2.97%范围内以30年为一阶段分阶段取值。

(2)建立了我国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J Y C L C C C C C =++ (4.2) 其中:J 1234C J J J J C C C C =+++ (4.3)

Y 123C Y Y Y C C C =++ (4.4) Y11112131415C Y Y Y Y Y C C C C C =++++ (4.5) Y2212223C Y Y Y C C C =++ (4.6)

式中:LCC ——全寿命周期成本,单位:万元;

J C ——建设期成本,单位:万元; Y C ——营运期成本,单位:万元; C C ——拆除成本,单位:万元; 1J C ——建筑安装工程费,单位:万元; 2J C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单位:万元; 3J C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单位:万元; 4J C ——预备费,单位:万元; 1Y C ——管养成本,单位:万元; 2Y C ——用户成本,单位:万元; 3Y C ——环境影响成本,单位:万元; 11Y C ——管理成本,单位:万元;

12Y C ——养护成本,单位:万元; 13Y C ——专项检测成本,单位:万元;

14Y C ——维修成本,单位:万元; 15Y C ——保险成本,单位:万元; Y21C ——交通阻塞延误成本,单位:万元; Y22C ——车辆绕行和绕行延误成本,单位:万元; Y23C ——交通事故和货损成本,单位:万元。

(3)研究开发了我国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参数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研究

图4.2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

(4)提出应对未来的成本构成参数风险分布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采用蒙特卡落模拟方法分析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大小。

5 桥梁各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

5.1 桥梁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全寿命设计方法

桥梁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全寿命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流程见图5.1。

图5.1 桥梁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流程图

5.2 桥梁初步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方法

桥梁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流程见图5.2。

桥梁各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

图5.2 桥梁初步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工作流程

5.3 桥梁施工图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方法

桥梁施工图设计阶段全寿命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流程见图5.3。

建筑设计理论主要参考书籍

建筑设计理论主要参考书籍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 3、《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外国古代建筑史》王其钧武汉大学出版社 5、《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罗小未中国建工 6、《永恒的辉煌:外国古代建筑史》王其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8出版) 7、《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陈志华编,中国建筑工业 8、《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 》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 9、《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同济大学出版社 10、《外国现代建筑史图说》毛坚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3出版) 11、《20世纪西方建筑史》吴焕加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 13、《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建筑构造(上)》李必瑜、魏宏杨 15、《建筑构造(下)》刘建荣、翁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建筑物理(第2版)》 (东南大学) 柳孝图编著 17、《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第2版) 》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 (2008-05出版) 18、《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 19、《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第3版)》樊振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07出版) 20、《建筑历史考研复习指导》赵晓峰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建筑模式语言(上下)》亚历山大等、李道增、高亦兰、兲肇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02出版) 23、《建筑的永恒之道(精装)亚历山大 (Alexander)》赵冰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01出版) 建筑设计快题推荐参考书籍 1、《建筑快速设计100例》(第三版)黎志涛 2、《快速建筑设计方法入门》黎志涛中国建筑工业 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快速建筑设计50例第二版》 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简介: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关键字:生态设计,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自然,资源 [1][2][3][4] 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1、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2、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态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物理环境。3、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环境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生态设计的含义“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第5期(总第118期) ■综合论述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姚连军1,李丽2 (1.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重庆401121;2.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基于国内外沥青路面现有设计体系,介绍了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基于性能设计法三大类别,并针对其代表性的设计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析;结合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体系,指出我国设计体系中存在的设计指标、路面材料设计参数、交通荷载等方面存在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设计指标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both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has made introduction to three means of design,namely empirical method,stress empirical method and property-centered method.Moreover,it has made comments on certain representative features of designs.Taking structure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in China into account,the paper presents some demerits in design target,parameter of pavement materials,traffic capacity and the like and finally proposes solutions to such problems. Keywords:highway engineering,asphalt pavement,means of design,design target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沥青路面设计的任务是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设计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使之能起到承受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沥青路面为主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等类型。 1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1.1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CBR法和AASHTO法。 CBR法[1~2]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次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但CBR值仅是一种经验性的指标,并不是材料承载力的直接度量指标,它与弹性变形量的关系很小。而路基土应工作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状态下,因而,路面结构设计对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并无直接兴趣,更关心的是路基土的回弹性质(回弹模量)及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应变。 AASHTO法[3~4]是在AAS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的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AASHTO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不同轴载的作用,按等效损坏(PSI)的原则进行转换。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SI,主要受平整度的影响,与裂缝、车辙、修补等损坏的关系很小。因此,这是一项反映路面功能性能的指标,而不是表征路面结构性损坏的指标。此外,这个方法源于一条试验路的数据,仅反映一种路基土和一种环境条件,推广应用于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AASHO试验路的测定数据得到了良好的整理和保存,为许多力学-经验法的设计指标和参数验证提供了丰富的依据[5]。AASHO法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2力学-经验法 力学-经验法利用在力学反应量与路面性能(各种损坏模式)之间建立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设计路面结构。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各国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实施沥青路面的力学-经验设计法,著名的有AI法和Shel1法。 Shell法[6]是由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研究所研究、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该设计方法中,混合料的粘弹性性质以其劲度模量体现,其值取决于沥青含量、沥青劲度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路基模量受应力影响,路基动态模量可以通过现场的动态弯沉试验在道路实际湿度条件和荷载条件下测定,也可在室内通过三轴仪测定。此方法中交通荷载以标准双轮轴载次数为代表,设计年限内的累计轴次即为设计寿命。临界荷位的应力应变由计算机程序BISAR计算。Shell设计法考虑了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面的容许水平拉应变ε fat 和控 制永久变形的路基顶面的容许竖向压应变ε z 两项主要设计标准和水泥稳定类材料底面的弯拉应力和路表面的永久变 3 ··

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考研试题913设计艺术理论1

浙江理工大学 201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设计艺术理论I 代码:913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1)设计;2)设计; 3)设计;4)设计;5)设计。 2、中国的陶瓷品类十分丰富,一般可将其分为、和彩瓷三大类。 3、中国的古代家具以宋代作为分界,宋代以前家具以型为主;从宋代起,开始 流行型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明代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明代设计和制造的家具形成独特的风格而被称为“”。 4、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设计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洛可可”时期。 5、在设计史上19世纪最具有历史性的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世界首次,展览会的主要场馆是当时采用和材料建造的大型建筑“水晶宫” 6、有人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设计趋向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动,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新设计思潮。1977年,美国建筑师、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将这一设计思潮称作。 7、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陶器以希腊最负盛名,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创作的、 和白底彩绘陶器,表现出了高度的制陶技巧和绘饰艺术成就。 8、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五个基本层次:需要、需要、需要、需要 和需要。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要的内在规定性。 9、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超越英国的世界头号工业大国,新型的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并规范着设计的开展。美国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 第 1 页,共2 页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前言 多元化是当今设计思潮的一大显著特点 设计活动分为分析创作决策 现代景观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场所尊重使用者现代景观设计的理性精神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客观环境的研究强调尊重规律寻求设计的依据 2,对于设计理念的表达应符合逻辑。 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报握住理性与感性的尺度更强调逻辑关系。 1 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1 近百年景观设计与理论的发展 1.1.1 现代景观设计系统观的形成 设计应该具有三维性,强调景观应该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应该是平面的游戏,而是为人们提供体验的场所。空间的概念可以说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性的一次变革。 1.1.2 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思潮 1.1.3 6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态主义与大地景观 1.1.4 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共生格局 1.2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2.1 分解与重构及其多维度演绎 设计应具有三维性,艾克博在《城市的花园设计程序》中强调景观应该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空间的概念可以说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现代景观雕塑中的空间概念对景观的影响还是比较直接。 空间概念起源于绘画 例如以托马斯-丘奇艾克博等人为代表的加州风格。以及布朗-马尔克斯的有机形式景观作品。 1.2.2 从景观规划到城市设计 1.2.3 行为科学与人性化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创造使人和景观环境相结合的场所,并使二者相得益彰”。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从而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等。进一步揭示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 人性化景观设计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人的尺寸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特点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求。 1.2.4 生态学观念与方法的运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由英国学者提出景观是由复杂的要素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1969年,麦克哈格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 生态型景观是指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又能够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在生态学的观念下也已经形成一系列生态化的工程技术措施,诸如为保护表层土,保护湿地与水系,模拟地带性群落,采用地带性树种,地表水滞蓄,自然化驳岸,中水利用,透水铺装等。 1.2.5 地域特征与文化表达

艺术设计概念

艺术设计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设计策划、设计创意和研究等的专业人才。核心课程:设计史论、设计原理、设计美学等。 专业介绍 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发展态势强劲。经教育部批准增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有数百所高校。但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无法开出艺术设计历史和理论课程。针对这一状况,东南大学现代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凌继尧教授和全国工艺设计学会技术美学分会会长徐恒醇教授撰写了本书。全书共有10章,系统阐述了艺术设计的生成和历史发展,详细介绍了艺术设计的有关理论及其各种流派和人物活动,对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功能定位、审美创造、市场开发等问题有深刻的思考。本书论述清晰,资料翔实,体例恰当,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理想教材,也可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参考书。业务培训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城市规划、建筑及园林等城建部门、在相关设计公司、工程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作及在相关工程项目从事建设与监理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性专业人才。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

第一题:计算分析沥青路面设计时应力指标(剪应力、拉应力)与应变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路面结构类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指标类型选择的关系。 应力、应变指标间关系 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首先是计算路表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值ls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ld,同时验算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层底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容许应力。 应力应变应该满足广义胡克定律: 由前三个式子可得,正应变不是仅由对应的正应力引起的,是由三个方向的正应力共同决定的,但它们的权重不同。 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设计选取的指标类型分析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选用基层材料不同,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也仅在于基层模量不同。为了简化问题,准确分析路面结构类型与指标类型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的路面结构,以代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了便于比较,三种典型结构所选用的面层材料、土基材料均相同,层间接触状况及各层厚度也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基层模量。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与力学参数如下所示:

结果分析: (1)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力而言,柔性路面在面层层底拉应力最高,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水平较高。 (2)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变来说,柔性路面的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远高于其它2类路面,因此,柔性路面必须对该指标进行控制;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面层主要是受压状态。 (3)从结构内剪应力的角度来看,3类沥青路面的剪应力水平均较高,尤其是在路面表层。 由此得到的控制指标如下: (1)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其面层层底处于较高水平的受拉状态,弯拉应力与弯拉应变均较大,此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顶部的剪应力水平也较高,面层容易产生剪切破坏。由此,建议采用沥青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底拉应变、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 (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以受压为主,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较高,面层仍处于高剪切状态,而半刚性基层层底承受了太多结构弯拉应力,对基层受力较为不利,极易有基层层底产生裂缝向上扩散。由此,建议采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3)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沥青层完全受压,弯拉应力集中在刚性基层底部,面层剪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建议采用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不同类型基层沥青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控制张艳红等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

1.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景观生态学原理、现代空间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设计艺术思潮等领域得探索与研究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研究得基石。 2、通过将空间、行为、生态及人文精神得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土地得使用价值与效率,以可持续得方式、方法促进人居环境得发展。 3、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变革得主要因素: ①20世纪急剧变化得世界格局导致景观设计领域国际化加剧; ②哲学与美学及艺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得理念; ③相关科学技术得发展改变景观设计得架构; ④随着学科高速发展,景观专业知识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得趋势; 4、以生态学、“3S”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改变学科发展态势,改变专业价值观念。 5、景观设计在经历了古典主义得唯美论、工业时代得人本论后,在后工业时代迎来了景观设计得多元论。 6、美国景观设计师丘奇代表作唐纳花园得设计特色“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得花园设计之一”。受立体主义思想得影响,丘奇认为花园每处景观应可以同时从若干个角度来观赏,并且一个花园应该没有起点与终点得限制,景观空间就是复始得。线条之间得对抗、形式之间得对立,使整个形体具有强烈得约束感,不仅具有自身独立得特点,同时也符合场地得得需求。 7、丹·凯利得米勒花园:占地1、86ha得长条形米勒花园平面沿着长轴方向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花园、草地与林地,她用树篱、林荫道与墙垣围合形成矩形空间,在庭院区与草坪之间就是一条两边种植着美洲皂荚得林荫道,道路得尽头摆放着亨利摩尔得雕塑。(2013已考) 8、美国劳伦斯·哈普林得罗斯福纪念公园。以一系列花岗岩墙体、喷泉、跌水、植物等营造了四个空间,分别代表了罗斯福得四个时期及她所宣扬得“四种自由”,以雕塑表现四个时期得重要事件,用岩石与水得变化来烘托各时期得社会气氟,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开放得,引人参与得纪念园得空间特色、景观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周利,蔡迎春,杨泽涛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概括地分为2类:一类是以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一类是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典型设计方法(CBR法、A ASHT O法、S HEL L法、A I法及国内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针对现行设计方法,特别是我国设计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文章编号:1009-6477(2007)04-0036-04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B S ummary of Dome stic&Overseas Asphalt Paveme nt Design M ethod Zhou Li,Cai Y ingc hun,Y ang Zetao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典法、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3个阶段。当前世界各国众多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大体为后面2种,即以工程使用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和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力学-经验法。为了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今后设计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设计方法:(1)经验法的代表方法:CBR法和A AS HTO法;(2)力学-经验法的典型代表:AI法和SHEL L法;(3)我国2004规范(报批稿)采用的设计方法,并作简单评价。 1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国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可分为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2大类[1]。 1.1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荷载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美国加州承载比(CBR)法和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 SHT O)柔性路面设计法。 1.1.1CBR法[2-3] CBR法是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3者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所提出的C BR指标已作为路面材料的一种参数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日本的路面设计经验法(T A法)就是以CB R法为基础制定的。 1.1.2AA SHT O法[2,4-5] A AS HTO法是在1958)1962年间A AS 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了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路面结构中的路基土采用回弹模量表征其性质,路面结构层按各层材料性质的不同转换为用一个结构数(S N)表征。AAS HT O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PS I是一个由评分小组进行主观评定后得到的指标,它与路面实际状况(坡度变化、裂缝面积、车辙深度、修补面积)之间建立经验关系式,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力学-经验法 力学-经验法首先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应力、应变、位移),利用在力学 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8月第4期Technology of Highw ay and Transport Aug.2007No.4 收稿日期:2007-01-10

艺术设计概论考题解析

《艺术设计概论》期终考试A卷试题 时量:120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28分,每空一分)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2.(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运动。 a) 波谱运动 b) 新艺术运动 c) 绿色设计运动 d) 装饰艺术运动 3.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4.(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a) 解构主义 b) 抽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符号学 5.(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a) 格罗佩斯 b) 贡布里希 c) 米斯 d) 莫里斯 6.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的研究对象。 a) 艺术设计 b) 设计方法 c) 设计批评 d) 设计史 7.设计disegno概念产生于( )文艺复兴时期。 a) 中国 b) 法国

d) 意大利 8.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a) 借用 b) 理论 c) 社会性 d) 参照和创造 9.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 )经济=设计力”。 a) 日本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10.设计的特征有? a) 文化性 b) 社会性 c) 国家性 d) 民俗性 11.人面鱼身纹是( )彩陶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a) 仰韵文化彩陶 b) 庙低沟彩陶 c) 马家窑彩陶 d) 半山彩陶 12.中国明清在园林设计方面的专著是( )。 a) 《考工记》 b) 《园治》 c) 《天工开物》 d) 《营造法式》 13.1851年,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 )设计著名的“水晶宫”。 a) 麦金托仕 b) 博克斯登 c) 戈地 d) 毕亚莱至 14.1919年,( )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设计理论,使该校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a) 彼特贝伦斯 b) 罗维 c) 格罗佩斯 d) 赫尔佐格?德梅隆 15.展示设计属于( )的设计。 a) 二维 b) 三维

建筑设计原理试题与答案

建筑设计原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共20分) 1.方案阶段的建筑剖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A.建筑的剖切与投影部分、设计绝对标高、环境和配景、电梯井剖面; B.建筑轴线、设计标高、高度尺寸、室外地坪; C.设计标高、环境和配景、楼梯剖面、文字标注; D.绘图比例、高度尺寸、建筑轴线、建筑阴影。? 2.在面积定额指标中.所谓户均使用面积是指? () A.有效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B.建筑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C.居住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D.使用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3.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等)的重要标志在于?? (? ) A、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比较大??? B、建筑有使用功能的要求 C、造价较高???? D、有内部空间? 4.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属于居住建筑。 A. 托儿所????????????? B. 宾馆?? ????? C. 公寓????????? D. 疗养院? 5. 平面利用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100%,其中使用面积是指除结构面积之外的( ?) A. 所有使用房间净面积之和 B. 所有使用房间与辅助房间净面积之和 C. 所有房间面积与交通面积之和? 6.考虑建筑的防火及安全疏散,可采用的楼电梯类型有() ??? A.双跑梯剪刀梯、螺旋楼梯、自动扶梯;B.悬臂梯、双跑梯、弧形楼梯、剪刀梯; ??? C.防烟楼梯、封闭楼梯、消防电梯、螺旋梯;D.剪刀梯、弧形楼梯、双跑梯、封闭楼梯。 7.建筑立面的重点处理常采用(??? )手法。 A.对比???????????B.均衡 C. 统一?????????? D.韵律? 8. 民用建筑的主要楼梯一般布置在() ?? A、建筑物次要入口附近??????? B、主要入口附近位置明显的部位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1.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定义,结构特性,二者在设计理论与方法上有何主要区别 在柔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或用有一定塑性的细粒土稳定各种集料的中、低级路面结构,因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而称这类结构为柔性路面。它的总体结构刚度较小,刚性路面采用波特兰水泥混凝土建造,用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它的分析采用板体理论,不用层状理论。板体理论是层状理论的简化模型。它假设混凝土板是中等厚度的平板,其截面在弯曲前和弯曲后均保持平面形状。如果车轮荷载作用在板中,无论是板体理论,还是层状理论均可采用,两者将得到几乎相同的弯拉应力和应变。如果车轮荷载作用在板边,假定离板边距离小于0.61m(2ft),只能用板体理论分析刚性路面。层状理论之所以适用于柔性路面而不适合于刚性路面,是因为水泥混凝土的刚性比HMA大得多,荷载分布的范围很大。而且刚性路面有接缝存在,这也使得层状理论不能适用。 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不同,刚性路面可以直接铺设在压实的土基上,或者铺设在加铺的粒料或稳定材料层上。 柔性路面设计以层状理论为基础,假设各层在水平方向是无限的,且是连续的。刚性路面由于板的刚度大和存在接缝,设计基础采用板体理论。如果荷载作用在板中,层状理论同样也能用于刚性路面设计中。 2.机场道面、道路路面各有什么特点。二者在功能和构造方面有什么主要区别?各自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机场道面的功能性能包括平整度、抗滑性能(对于跑道和快滑道)、纵横坡和排水性能等。 道面使用要求: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表面具有足够的抗滑能力 ?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 ?面层或表层无碎屑 机场道面是指在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飞行区范围内供飞机运行使用的铺筑在跑道、滑行道、站坪、停机坪上的结构物。由于飞机运行方式对安全使用的要求高、飞机荷载重量和轮胎接地压力大于车辆荷载等原因,机场道面一般采用热拌热铺沥青混凝土。最多采用的热拌沥青混凝土结构是连续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也有少数OGFC,SMA的应用也较为广泛。由于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所要求具备的强度条件、耐久性、抗滑性能等,在道路路面工程中所采用的沥青表处、沥青贯入碎石等面层结构不适用于机场道面。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中面层和底面层一般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结构可用于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底面层。 由于飞机的荷载和轮胎压力比公路车辆的荷载和轮胎压力大很多,因此机场道面通常比公路路面厚一些,而且需要较好的面层材料。无论是公路路面,还是机场道面,任何力学设计方法对荷载和轮胎压力的作用均可自动予以考虑。然而,采用力学法应注意以下不同的地方: (1)、机场道面的荷载重复作用次数通常小于公路路面的荷载重复作用次数。对于机场道面,由于飞机的左右偏离,一组机轮通过若干次只认为是重复作用一次;而对于公路路面,一个车轴通过一次即认为是重复作用一次。实际上公路荷载并不是作用在同一位置,这个情况在破坏极限中用增加荷载容许重复次数加以考虑。对柔性路面的疲劳引入一个修正系数,而对刚性路面的疲劳引入一个当量损伤率。 (2)、公路路面设计采用移动荷载,以荷载作用时间作为输入量描述其粘弹性特性,以荷载重复作用下的回弹模量作为输入量描述其弹性特性。机场道面设计在跑道中部采用移动荷载,在跑道端部采用静荷载,因此,跑道端部的道面厚度大于中部的厚度。

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思路

上海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 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重点电子教案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 ;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 ,设计称为“小艺术” ; 精品文档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

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 斐迪南?保时捷——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 、“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0 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 ——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 吉奥?庞蒂——30 年代意大利最富才华的设计师、建筑师、教育家,意大利设计师协会创始人。创办《多姆斯》杂志; 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T 型”车; 哈利?厄尔——美国工业设计师,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主任,开创了企业成立设计部门的先河,也是推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的主要人物。1955 年设计出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 59 型小汽车、“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 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不少流线型交通工具; 罗斯诺普——美国飞机设计师。设计出“飞翔的翅膀”是世纪最经典的飞机造型; 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包豪斯首任校长,后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包豪斯宣言》 迈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后移居美国,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提出“少就是多”观念;《巴塞罗那椅》 纳吉——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转变起重要作用,后移居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 穆希——包豪斯最年轻的教师。《霍恩街住宅》 贝耶——包豪斯教师,现代字体设计的奠基人。移居美国; 保罗?雷纳尔——字体设计家,“未来体” Fotura 的创造者; 马塞尔?布鲁耶——包豪斯教师,首次设计出钢管椅,开创现代家具新纪元;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办人; 马克思?比尔——包豪斯毕业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 马尔马纳多——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校长; 马克思?布劳恩——德国布劳恩公司创办人,长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布劳恩原则” ; 古戈洛特、拉姆斯——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为布劳恩公司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成为德国系统设计的典范。“白雪公主的棺材” 精品文档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要点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 1.建筑理论: 主要研究多种代表性的建筑观念和建筑思想,各种思潮之间的发展脉络和关联,建筑理论发展史;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建筑理论的当前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的理论趋势;研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建筑设计: 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从理论与历史中了解和学习建筑的语言,探索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各种类型建筑的综合设计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研究、建筑群体设计研究、旧区改造研究及具有特定意图的研究性设计。 1.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方向充分运用当代建筑创作及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当代建筑创作以及目前我国建筑与城市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解决当代建筑与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实践,包括空间构成理论、建筑美学、当代国外建筑思潮、建筑环境心理学等理论探索及分析应用,同时,还包括对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各建筑类型设计的研究探索以及高技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设计与方法的研究。 2.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类聚居的空间场所——城市与环境这一大背景之上的、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一项研究。随着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设计对于社会、经济及其文化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日益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发展。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对于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建设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环境、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设计的研究融合了多学科参与,从行为心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研究城市与建筑的物质和文化形态,该领域的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建筑创作及环境景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方向是在研究建筑创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剖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人文科学成果渗透到建筑领域,寻求适应当前创作形势的建筑设计方法。

艺术设计理论档

艺术设计讲义 第一讲艺术设计的定义 20世纪美国设计师罗维创立艺术设计中的流线型风格。飞机、汽车、舰艇等 美国艺术设计师德雷福斯1937年设计的现代电话机原型 环绕我们生活的美也包括造物的美。造物世界是艺术设计的世界…… 一、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 艺术设计(design),并不是对象的全部设计,而只是对象的艺术方面的设计。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它在20世纪初期诞生和形成。其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和艺术、效用和美的关系问题。 (一)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形成 1、春秋时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涉及到艺术设计的观念。《老子》、《论语》、《大学》 2、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手工艺技术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在我国器物制作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它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器物制作经验,制定了器物制作的基本原则。2、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设计观念。以车为例,它关于车轮、车厢、车盖和其他部件的制作原则都充分体现了形式遵循功能的观念。车轮的制作要使使用者感到舒适,用现代术语说,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因素。木车的制作还要考虑到文化象征意义。 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于一身,“天工开物”史“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 4清朝康熙年间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中的艺术设计观念。他把器物看做感情的寄托。他善于通过排列布置,使无情之物变为有情之物。这样看待器物,就是造物在手而臻化境矣。 (二)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 1、古希腊人理解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等。艺术和技术是不同的然而相互补充的活动。 2、苏格拉底产生了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没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3、柏拉图区分了绝对美和相对美。他称现实事物的美是相对美,而抽象形式如直线、圆平面和立体的美就是绝对美,是永远的美和为美而美的美。 4、西塞罗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取决于功用的观点,认为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并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动植物和艺术中。区分出有用的美和装饰的美。 5、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论述了造物活动中没和功用的关系。提出了建筑的主要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形式美和功能美要保持某种平衡。 6、奥古斯丁区分出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自在之美是是事物本身的美,自为之美是一个事物适宜其他事物的美,包含着效用和合目的性的因素。对艺术设计的启示是艺术设计都是有对象的设计,他应该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7、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的一些产品,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内在的统一。 8、18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美和效用之间的联系。 9、19世纪,随着艺术家对生产过程的介入,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也被看作是一种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