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解析版_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追溯.(sù)隽.(jùn)永忙不迭.(dié)返璞.(pú)归真B.信笺.(qiān)洗漱.(shù)一溜.(liù)烟恪.(kè)守不渝C.收敛.(liǎn)蕴藉.(jiè)一刹.(chà)那敷衍塞.(sè)责D.整饬.(chì)框.(kuàng)架肇.(zhào)事者心无旁鹜.(wù)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真与美就了。
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的程度。
A.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B.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C.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D.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上海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1. 按要求填空。
(1)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 。
《<论语>七则》(2) 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 》(3) 《琵琶行》中,“______ ,______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 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 ③①②B. ②①③C. ②③①D. ①②③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含答案

浦信教育用心教育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 含答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 ___________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 _________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 ·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一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 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
(16 分)常识和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 “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第一篇阅读理解:《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
文章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家园。
第一段:序言《桃花源记》的序言部分,陶渊明透过自己的故事引出了这个桃花源的神奇存在,并展示了自己对于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二段:发现桃花源在故事开始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追寻一只野鸡而发现了这个隐秘的桃花源。
他详细描绘了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让读者对这个理想之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桃花源的居民和生活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居民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纯朴善良的个性和优美的生活方式。
居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隔绝,不受纷扰。
他们团结友爱,互助互助,精神愉悦,生活充满了乐趣。
第四段:回归现实陶渊明在文章的结尾,留下了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他觉得桃花源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世界,现实生活中的纷扰和痛苦让人难以摆脱。
然而,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永久追求。
第二篇阅读理解:《早梅》《早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早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变迁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第一段:早梅的形象描写王之涣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即将到来时,梅花已经鲜艳绽放的生动景象。
他比喻早梅的菁华与众不同,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美丽。
第二段:梅花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
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中开放,象征着对逆境的抗争精神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
第三段:对命运的思考王之涣通过对早梅的描述,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强调了人应该积极迎接变化,感受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与早梅的对话,他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敏感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
第四段:寄托幸福的希望尽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命运,王之涣依然在最后一节中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心存希望并积极追求,才能在生活的曲折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强烈推荐】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5分)(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1分)(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2分)(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6分)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
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
“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
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
“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
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
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
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
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展开”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一、(一)1.解析:本题考查能准确理解含义丰富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解答此题要将词语还原语境,结合上下文理解。
答案:(1)全幅呈现(2)整幅完全展现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分)2.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注意审题,是“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分)3.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仔细阅读第③段,把握其大意,然后准确概括大意,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1)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2)卷轴的形制使长幅横式卷轴作品的观看由时间控制。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①在这样的意义上②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③“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④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⑤,③,④。
4.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来做筛选,也可用代入法结合语境来排除。
答案:B5.下列对“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5.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粉墙”概念的理解。
解答此题,找出“粉墙”所在的段落,认真阅读,排除。
答案:B6.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4分)6.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和思路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时从“视角新颖”和“方法多样”两个角度来思考和组织。
“视角新颖”满分1分。
答“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或“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即给1分。
答案: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
文章从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做类比、引用布迪厄的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惠特曼访问记①埃德蒙·戈斯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
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
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
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
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
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
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
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
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
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
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
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
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以为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
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7.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2分)(二)7.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第③段以及相关段落,并结合全文理解“心满意足”的含义并筛选原因。
答案:7.(2分)答案示例: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