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论山西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

合集下载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依托,融入人文元素的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生态旅游市场逐渐兴起。

作为一个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区,山西省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本文将对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2. 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首先,山西省地处中国北方,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展四季生态旅游的条件。

其次,山西省保存了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

再次,山西省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3. 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不少景区实施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了旅游体验。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山西省的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4.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4.1 市场需求增长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对绿色、环保、健康的旅游方式的需求逐渐增加。

山西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地区,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潜力。

可以预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4.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旅游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优惠等,将为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3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山西省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相继建设了高速公路、旅游车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

这将进一步提升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竞争力。

4.4 山西省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山西省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拥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恒山等。

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西省打造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很大发展。

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4个方面对山西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1.1主要优势(1)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至今简称为晋。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如五台山、平遥古城、芮城永乐宫、北岳的恒山悬空寺、解州关帝庙、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等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引人入胜的文化历史景观。

山西现有古建筑居全国首位,其中国家级保护古建筑50余座,省级古建筑400余座。

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是一座寺庙群,具有数千年的精髓。

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南昌寺。

佛光寺和显通寺是最著名的,它们融合了北魏至清代的各种建筑;横山玄空寺建于北魏,悬崖峭壁,以奇遇和奇异著称;太原晋祠是一个旅游景点,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的三座古城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元代典型的道观建筑群。

宫中的壁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的故事。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分析1. 前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山西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本文将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的前景,并探讨发展乡村旅游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山西省作为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首先,山西省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五台山、云冈石窟等。

其次,山西省还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传统文化村落,如平遥古城、悬空寺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3. 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分析3.1 市场规模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据数据显示,近年来,山西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与旅游消费的升级以及人们对健康、自然体验的追求密切相关。

3.2 市场竞争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山西省面临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

相比其他省份,山西省在乡村旅游开发上起步较晚,需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此外,乡村旅游市场对于环境、服务、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山西省需要加大力度改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

3.3 市场机会尽管面临竞争,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

首先,山西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

其次,山西省乡村旅游可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乡村产业的融合。

4.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4.1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是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山西省应加强相关的规划和管理,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的保护力度,改善景区环境和旅游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4.2 拓展乡村旅游产品山西省可以通过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如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民俗体验项目;开展特色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乡村劳动;推出乡村主题节庆活动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篇1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行业,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以下是一篇旅游业优劣势总结,仅供参考。

一、优势1.市场潜力: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特别是在年轻人、家庭和商务旅游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经济收益: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和增加税收收入。

3.社会贡献: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改善社会福利和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贡献巨大。

4.环保意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也逐渐向绿色旅游转变,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劣势1.供需失衡:旅游业供需失衡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热门旅游城市和季节性旅游景点,供大于求。

2.环境污染: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如垃圾污染、水资源污染等。

3.文化冲击:旅游业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误解,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者教育。

4.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综上所述,旅游业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需要平衡发展,加强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交流的重视,同时采取措施解决供需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篇2旅游业是一项全球性的行业,它包括了交通、住宿、游览、娱乐、购物等多个领域。

旅游业为全球经济贡献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同时也在促进文化交流、环保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旅游业在各个方面的优劣势总结:优势:1.经济增长: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为全球经济贡献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旅游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2.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3.环保:旅游业在环保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地的环境保护,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山西旅游经济分析

山西旅游经济分析

山西旅游经济分析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

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山西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为292亿元,处于全国下游。

旅游经济包括旅游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辅助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宣传与景区文化教育多个部分,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而又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力。

山西的旅游经济劣势分析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性旅游资源综合测评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是山西的旅游业总收入为何与这样的测评相差甚远?总体来说:一是开发力度不够,这与山西省目前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

山西的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在全国排第16位(4121.2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

但这与山西的能源业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较大分不开,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收入在山西还属于待发展的产业。

2005年山西的旅游总收入仅占地区生产总值7.09%。

二是缺少宣传,这主要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以及观念落后的缘故。

长期以来,山西重工业基地的发展策略导致旅游宣传的薄弱,即使一些历史名胜(如四大佛教圣地的五台山等)也由于强化力度不够,旅游收入不能尽如人意。

不过山西的旅游业宣传工作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2005年山西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大同云岗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和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的带动下,全省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增长。

全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42.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545万人次,分别增长42.5%和17.3%;累计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81.9亿元,旅游总收入292亿元,分别增长43.1%、41.1%和41.4%。

另外,山西旅游资源自身还有一些弱点也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资料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资料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摘要:通过一些现状及数据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以及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个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环境;旅游业;山西省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该省对于以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过多政策性倾斜,使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并提出编制黄河中下游集中连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该区域核心部分,这一战略将给山西省的黄河旅游精品线开发带来直接机遇。

国务院将山西列为煤炭经济转型试点省,将太行山区和沿黄地区比照西部开发政策,也给山西旅游开发带来重大机遇。

旅游业被列为该省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奠定产业地位,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省的工作重点。

但是伴随而来的如何解决山西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等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4个方面对山西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精品5篇)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精品5篇)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精品5篇)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精品5篇)旅游业优劣势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旅游业优劣势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篇1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下面是对旅游业优劣势的总结:优劣势分析详细描述------优势1.促进经济增长:旅游业为各国经济贡献了重要份额,拉动了经济增长。

2.创造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和尊重。

劣势1.环境问题: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2.安全问题:旅游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恐怖袭击、犯罪等问题。

3.资源浪费: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如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等。

1.促进经济增长:旅游业为各国经济贡献了重要份额,拉动经济增长。

2.创造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和尊重。

4.环境问题: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5.安全问题:旅游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恐怖袭击、犯罪等问题。

6.资源浪费: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如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等。

综上所述,旅游业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环境、安全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业优劣势总结篇2旅游业是一个庞大且多元化的行业,其影响遍及许多领域。

以下是对旅游业的主要优势和劣势的总结:优势:1.促进经济增长:旅游业为全球各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在投资力度、三大旅游市场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国际、国内的发达旅游省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整体投资较小、区域环境较差、行业发展规模不一、缺乏创新意识等。

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文章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现状问题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54-02一、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近年来,山西省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山西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随着山西省对旅游产业措施的推进以及旅游体制的不断创新,山西省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旅游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旅游产业对社会贡献率逐年增长。

以2012年为例,2012年山西省共实现旅游增加值942.4亿元,占山西省gdp的比重为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54%,旅游业为山西省增加财政收入317.16亿元,占山西省财政总收入的12.2%。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加大了旅游投资力度,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建设,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早在“十五”期间,大运、太长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时空上真正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省内3小时旅游经济圈,以及以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的包括京、津、冀、陕、豫等周边城市在内的5小时车程旅游经济圈。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进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山西省三大旅游市场——入境、国内、出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人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2012年,山西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89.18万人次,同比增长21.8%,入境旅游创汇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接待国内旅游者1.94亿人次,同比增长29.78%,国内旅游收入1766.28亿元,同比增长35.33%;实现旅游总收入1813.01亿元,同比增长35.04%,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1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长避短加快发展——论山西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
扬长避短加快发展——论山西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
【原文出处】财金贸易
【作者】杨建峰/刘克恭
山西是一个资源丰富与经济落后反差明显的内陆省份。

山西旅游业发展潜能深厚,然而基础较差,起步较晚,发展规模与速度屈居全国后进地位,这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如何加快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山西经济的振兴和对外开放?需深入探讨,明晰思路,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一)优势与劣势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对其优势与劣势的完整分析势必涉及到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暂且排除其它,仅就旅游业本身最基础的条件,着重从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等三个方面及其与市场的联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资源
文物古迹丰富多彩——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自古就有“表里河山”的胜誉,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的摇篮。

在孕育了5000年文明的山西大地上,至今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历史文物,是名符其实的“文物大省”。

现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284处,地、市、县级3500处。

其中“国保”文物名列全国第三位,历史纪念建筑共有1800多处,占全国总量的首位。

而且品种齐全,品位极高,古建、寺观、古楼、长城、古塔、戏台,灵墓、城池、民居、衙署、庙堂,样样都有。

单就古木结构建筑而言,宋辽金之前保存完好的占到全国同期总量的72%以上。

文物之“最”在山西比比皆是,全国四大名塔山西占两座——应县木塔、广胜寺硫璃塔;全国最古老的唐代建筑山西有四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天王庙和平顺天台庵。

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普救寺、莺莺塔在永济县。

全省保存有2万多平米唐宋以来的珍贵壁画,属全国罕见。

此外,还有许多革命文物纪念地。

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抗日边区政府旧址,五台山、太行山八路军抗日征战总指挥部所在地,毛泽东转战山西十多处路居馆……山西堪称为东方古代历史的“艺术博物馆”。

佛教文化异彩纷呈——在中国佛教文化园地里,山西地区格外光彩夺目。

隋唐以来,山西高僧法显、慧远、昙鸾、善导等,业德美行,彪炳史册,在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

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举世文明的大同石窟佛象群、惊险奇绝的北岳恒山悬空寺,最古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被中日佛教净土宗奉为祖庭的交城玄中寺,号称“中国明代彩塑艺术博物馆”的平遥双林寺等……。

山西是全国遗存古代寺院最多,保存佛教泥木石造象最完好的地方,遗存的晚唐、五代到元明清的佛教壁画、彩塑均为全国之冠。

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无与伦比。

这里,唐宋名刹犹存。

元、明寺宇星布,晚唐、五代造象和辽、金、宋、元佛教遗产
精华纷呈,遍布三晋大地,或处深山、或居闹市,给山西旅游事业增添了无限春色。

原国家旅游局韩克华局长考察山西后曾留有这样赞誉的诗句:“黄山归来不看山,山西归来不看庙”。

民俗风情浓郁独特——我省人民世居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古朴、淳厚的民风和各种不同的习俗、建筑、服饰及生活方式。

丁村民俗馆、祁县乔家中堂民俗馆和河边阎府民俗馆就是它们最好的缩影。

其中象平陆、芮城黄河岸边成片成群的“地窨院”,至今保留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风民俗,别具原始、古朴、神秘的特色。

此种“原汁原味”的浓郁风情,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民俗资源。

此外,享有盛誉的三晋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酒文化、面文化、醋文化……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正在受到青睐和弘扬。

山水风景宜人——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区,近些年发现,由黄土地貌形成的各种景观千姿百态,观赏价值很高,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

其中,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评定的旅游景观“四十佳”之一。

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跻身于全国旅游景区的35家“拳头产品”之列。

黄河壶口瀑布正式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开发和向外促销的“轰动效应”项目。

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在1994年夏考察山西时曾站立壶口瀑布百感交集,赞叹不已,说:“不愧为中国旅游的拳头产品”!许多自然景观、景点还没有得到深度开发,象芦芽山、蟒河、历山等品位很高的新景区可以说还完全没有开发。

综上所述,山西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用“粗犷豪放,浑厚古朴,奇特神秘”三句话来概括。

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2、区位
区位条件主要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客源产出地和交通干线,往往能决定一个区域的可进入性和可输入性。

从境内区位看,各景区条件各异,有好有差。

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省级主要景区、景点都与铁路、公路干线连接,可进入性与输出性尚可。

但相当一些景区路况差,距离长,旅途艰难,旅与游的时间成反比。

从省际间看,山西既不沿海,不沿边,也不沿江,位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中西部地区腹地。

国际上距主要客源产出国较远,国内距沿海、沿江主要客源产出地也相对较远。

但是,不利当中也有相对有利的方面,这就是地处首都北京侧翼,邻近华北门户天津,位于旅游热点区域京、陕、豫中间,便于与周边邻省联成区域性旅游经济网络。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数十条航线沟通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开通了太原至香港旅游直航包机,大大改善了旅游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投资能力、开发规模和旅游业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自然、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山西经济底子簿,基础条件差。

虽有丰厚的资源,却缺乏足够的实力充分开发利用,虽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为中国贫穷省份之一。

经济上的落后随之带来的是观念的滞后,因而改革开放的程度、深度、劳动力素质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对发展山西旅游业优势与劣势的基本估价可以概括为: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看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最大的优势是资源。

经济落后,生产力总体水平低,是最大的劣势。

(二)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对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使我们对发展山西旅游业的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我们的任务更在于从这个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预见未来,确立目标,找出路子,并且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地去实现它。

山西旅游业的明天将会怎样?可能会出现两种前景。

结局如何?取决于下述两种不同的认识和行动:
一种是无视旅游资源的价值,意识不到它与诸如矿产、能源以及农林牧副渔等资源一样都是经济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对丰富、实惠的旅游资源不仅不去积极保护利用,反而任其自生自灭。

当需要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发煤电资源时,毫不心痛地将其摧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著名景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泉水断流、空气污染、垃圾遍地,例子举不胜举。

比如太原的晋祠泉水枯竭,洪洞广胜寺空气恶臭,五台山清水河河水污染……。

或者,虽然承认它的价值,却由于过去传统的产品经济观念的影响,意识不到发展旅游业其实也是发展经济的一条有效的、而且来得比较快的出路;意识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山西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相当比较优势;意识不到山西发展旅游具有优化煤炭重化工结构和帮助山老区脱贫致富的特殊功能。

因而对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摆不到重要议事日程。

使旅游业坐失良机,使山西失去本来可以通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及其延伸效益。

另一种认识和行动,是十分珍惜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充分意识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并非就旅游而抓旅游,其实抓的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是扩大对外开放、创汇创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更加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我省资源的有效途径,进而清醒地看到机遇——随着全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中国旅游产品势必更新换代,山西今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完全有条件成为新世纪的旅游劲旅,成为中国未来的旅游新秀。

那时,山西有可能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扬长避短,加快发展,在战略上将旅游业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山西资源优势率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

为此,在全省的产业政策上,切实应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位置上,迎接21世纪大开放、大经贸、大旅游、大发展的挑战;在战术上,要依靠改革、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精心操作,在发挥优势与潜能的过程中,逐步将劣势减弱以及消除,从而推动山西旅游业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快速、稳健地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旅游协会太原市五一百货大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