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综述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4 —20 15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10A01AA9 课程名称:经济应用写作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本篇文献综述发表了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城填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城和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Abstract :This literature review published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Which mainly .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conomic growth to fill with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so on, and proposed the further research field and content.

Keywords: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terature review

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和矛盾,而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农村城镇化问题在国内外.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等学科中.得到了不断的关注,也发表了许多文献

一、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多数研究认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城镇化即城市化,首先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城市化与整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经济学家兰帕德在研究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美国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变量,认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贝利1965年选用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导出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证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Henderson利用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取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85[1]。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2年76个国家人均GNP和城市化率的资料,也证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NP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82。[2]通过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分析,得出结论:一是长三角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各种优质要素向该城市聚集.提高了城市群要素积聚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了城市群研发和创新的效率。驱动了经济增长;二是在长三角城市化群落中,各地政府均加大了同定资产投资中的更新改造投资的比率。加大了对城市内和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率,结果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通运输成本。而且增强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循环积累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3]。

(二)受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化不一定导致经济增长

并且一些研究也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不都是正相关关系。指出没有证据能够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生产的增长或水平联系在一起.采取鼓励城市化的政策并不能典型地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静态的城市模型、传统的两部门模型以及新经济地理模型论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强调这种正相关关系的成立依赖于政府政策、制度和城市间互动等因素。[5]通过对非洲国家近40年数据的分析.认为非洲国家的情况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演进之间不存在稳定和持续的关系。只能说明城市化演进和经济增长受到其他外生变量的影响且可能影响巨大。如收入结

构、政治稳定、宗教冲突和城乡收入差距等。[19]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自1980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在这些国家20多年的发展中,城市化演进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城市化为这些国家带来的根本不是经济和就业的增长[6]。

(三)城镇化水平存在一个最优的规模

对应于每一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个最优的城镇化水平。而城市化不足或过度都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我国城市规模收益进行数量分析。表明最佳城市规模大致在50万--400万人左右。峰值的位置基本在100万~200万人之间[7]。关于我国小城镇化的具体规模.认为基于中国目前多数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这两方隧来考虑。发展3万一5万人口的小城镇应该是较为适宜的规模[8]。当城市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低效率的过度城市化将出现。由于拥挤成本的上升使得大城市继续集聚变得低效率.人口、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将分散至中小城市.并且在这些城市中形成集聚效应。[9]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来源于城市中个体之间的分享、配合和学习,随着单位个体不断加入分享这些益处.也将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城市作为一个载体和媒介。其有效规模就是这些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和城市拥挤带来的成本之间的平衡点[10]。

二、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以城带乡”发展模型等[11]。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其发展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而难以解释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2]。

例如美国学者帕辛(M Paecione)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法国学者安尔·麦兰(Pierre Merlin)/A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在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区的人口是由城市内迁移而来”。“乡村城市化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村庄周围建设别墅式小房子。居住者从事城市型职业。接受城市型生活方式”。但是,国外学者只是将农村作为城市向乡村延伸的一种方式。没有将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予以研究,从而忽视了农村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大都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鲜有将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予以检验的[13]。

在中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4]。我国学者基于我国的社会实践.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拉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认为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发展战略[15]。我国城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个城乡转型的问题。城镇化是指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以及空间结构等各方面的转型过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下。推进城镇化发展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主要转变为来自于农村的各种因素,如农民工进城。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农村资金不断流入城镇等。而不主要是城镇本身的力量。新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也主要在于与城镇化相关的因素.如城镇工业的扩散,城镇交通的延伸等,而不主要是农村本身的影响[16]。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在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上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1.乡村小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

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17]曹玉华分析了农村城镇的经济功能后。认为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18]发展小城镇是逐步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的动态过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对周围。

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柄息地和向城市化过渡的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