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研究

Vo . 6 No. 12 2
Ap .2 1 r 01
我 国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专 业 发 展 研 究
陈楚 杰 , 华 山 , 毅 种 , 俊峰 , 希 , 麟 潘 冯 魏 汶 杨
( 广州 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 学院 , 广东 广州 500 ) 10 6 摘 要 : 对我 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本科 教育发展 、 养 目标与师资、 培 课程建设进行回顾性总结 , 并对
第 2 第 2期 6卷
21 年 o 月 01 4
山西 师大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P y i lE u ai s tt o h n i o lU ie i o r a o h s a d ct n I tue f a x N r nv r t c o ni S ma sy
作为 新兴 专业 还在不 断 的完善 中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不 同时期 的培养 目标有 一定 的变 动 。 目前 国内开设 该 专业 的 院校根 据 自身 的 条 件 与特 长 , 办学 过 程 在 中体现 了各 自的特 色 , 院校 的培 养 目标并 不 完 全 各
从 表 1 发现运 动人体科 学专业 的培养 目标从 可
该 专业 在我 国经过 l 发展 动 人 体 科 学 专业 建设 的 角 度 , 该专 业 的本科 教 育 现 状 , 士 、 士培 养 及硕 对 硕 博 士 、 士点 建设 情况进 行研 究 , 博 以期为运 动人 体科学 专业 的发展 与建 设方 面提 供 理论 参 考 , 善运 动 人 完
该 专 业研 究 生教 育现 状 、 养 单位 、 研 情 况进 行 详 细 分 析 。研 究表 明 , 国 该 专 业 目前 培 养 模 式 已经 培 科 我
人类运动医学与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运动医学与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的认识和需求逐渐增加。
运动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运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的学科,它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
康复治疗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促进身体功能和疼痛恢复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人类运动医学与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运动医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也为运动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运动监测器和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运动活动。
运动医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微观水平,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变化。
这样,我们对于人类运动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全面。
除了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健康和运动的关注度的提高也推动了运动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医学因此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一些健身器材、饮食和锻炼方案的开发都基于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
这使得运动医学走出了实验室,直接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与之相关的康复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康复治疗主要应用于那些经历过严重伤害、手术或疾病的人们。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随着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增加,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康复治疗更加有趣和有效果。
患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动作,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也逐渐融合了心理治疗的理念,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未来,人类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老年人运动和康复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辅助手段。
其次,人们对于运动相关性疾病的关注也在增加。
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缺乏运动有关。
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可以在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健康公民、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体育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问题,包括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本文还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体育学科发展现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战略的重视,体育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学科地位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体育学科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体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师资队伍。
各类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体育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同时,体育科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些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体育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科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的体育学科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等领域,而一些新兴的、交叉性的体育学科领域,如体育心理学、体育工程学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在一些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整体上科研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这既有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环境不佳等外部因素,也有科研人员自身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是体育学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作者:熊伟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3期【摘要】我国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高校相对少,大部分集中在体育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中。
本文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讨,并根据目前专业的办学模式等各种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现状思考一、引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虽然说自建立这个专业以来已经有20余年,大部分院校将教育部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为了符合社会实际需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注重结合体育院校的特长及优势。
但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其发展并不稳定,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内容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科研机构以及训练基地和保健部门来进行该专业的训练培养。
所以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人才是可以进行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根据运动和健康来相互结合的,不在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同时突出了体育与运动科学相结合的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医学、体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的从业情况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养和身体维护,与之相对应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个专业就业面比较广,不只涉及运动健身方面,还涉及体育教育、运动队、医疗物理康复等行业。
比如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开设比较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先后建立了一些体育实习基地训练场,并且与多方签订了实践教学协议,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好。
就专业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偏向于理论掌握型的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算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因为此专业在产生和发展中顺应了社会科学的进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此专业的投入力度。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2 0 年 1 月 09 0
体
育
学
刊
VO1.1 6 No.1 0 0C t .20 0 9
J u n l f P y c E u a o o r a o h s i al d c t n i
.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
我 国高校运 动人体科 学本科 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何 玉秀 陈玉娟 2 ,李立 2 ,邓树 勋
(. 1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 院,河北 石家庄 0 0 1 ;2石家庄学院 体育系 ,河北 石家庄 506 . 500 ) 10 6 003 ; 505 3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 院,广东 广州 .
摘
要 :采用问卷对全 国 2 6所开设 “ 运动人体本科 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调 查 , 对 当前专 针
a c r i gt h p cfcc r u sa c ft e i si t s t eta h r a e ah g d c t n l a k o n n ce — c o d n t e s e i i m t n e o t e ; h e c e sh v i h e u a i a c g u d a d s in o i c h n t u o b r
3S h o f h sc l d c t n o t iaNo a iest ,Gu n z o 1 0 6 .c o l P y ia u ai ,S uhChn r l v ri o E o m Un y a g h u5 0 0 ,Chn ) ia
Absr c : e n fq e t n ar e a t o si v si ae 6 i si ts o i h rla n n i a wh c a e t a t By m a so u si n i t u h r e t td 2 t u e fh g e r i g i Ch n i h h v o eh n g n t e n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运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也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我国运动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1. 政府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全民健身的目标和任务,并推动了全国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开展。
2.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体育场馆、游泳馆、健身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好的运动场所和设施。
此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人们积极采用非机动交通方式,促进人们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
3. 职业体育的发展:中国体育职业化水平逐渐提高,职业体育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
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蓬勃发展,吸引了世界级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4.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生活和体育锻炼。
健身房、瑜伽馆、社交跑步等新兴方式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未来趋势分析:1. 体育旅游的兴起:体育旅游将成为未来国内外游客的重要选择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文化遗产,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
2. 电子竞技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竞技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运动项目。
中国电竞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电子竞技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竞技体系。
3. 体育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传感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
运动监测、训练系统和竞技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将提高运动的效果和水平,并且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和保护。
论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及现状的分析

“ 动保 健学” 程也被 “ 运 课 三合 一 ”运 动 解 (
剖 学 、 动生 理 学 、 动 保 健 学 ) “ 运 运 的 运动 生 理卫生” 课程 所 取 代 。 革 后 , 文 百废 俱 兴 , 全
1 运动人体科学逐步 由宏观向微观 理论研 的发 展 起 到 了 推 波 助 澜 的 作 用 。
究深入
随 着 近 代 生 物 医 学 理 论 与 技 术 的 发 3 运动人体科学的竞技体 育性 与体育保健 国高 等 院 校 体 育专 业 都 开 设 了运 动 医 学 课 展 , 动 人 体 科 学 研 究 从 大体 的 宏 观 研 究 运 体 育 保 健 学 的 学 科 发 展 对 于 运 动 人 体 程 , 由 体 育 院 校 编 写 了“ 动 医学 ” 材 并 运 教 逐 步深 入 研 究 到 组 织 、 细胞 、 细 胞 以及 分 科 学 学 科 建 设 、 国 高 等 体 育 人 才 的 培 (9 8 )8 年 代 初 , 亚 我 17 年 。0 教育 部 对 全 国 普通 高 子 水 平 的 微 观 研 究 。 其 2 世 _ 8 年 代 以 养 、 全 民 健 身 计 划 纲 要 ” 实 施 以 及 我 国 尤 O  ̄ o E “ 的 等 学 校 体 育 教 育 专业 ( 科 ) 学 计 划 进 行 本 教 来 , 着 现 代 细 胞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与 方 体 育 保 健 康 复 事 业 的 发 展 都 有 着 重 要 的 全 面修 定 时 , 虑 到 “ 动 医 学 ” 程 的 主 随 考 运 课 法 的 建 立 与 发 展 特 别是 基 因 工 程 技 术 , 将 现 实 意 义 。 要 任 务 是 研 究 、 决 在 竞 技 体 育 领 域 中 与 解 对2 世 纪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的 发展 方 向 起 到极 1 体 育 保 健 学 与 运 动 医 学 的 渊 源 关 系 及 运 动 训 练 、 赛有 关 的 医 学 问 题 , 为运 动 竞 是 其重要的影 响。 分子生 物学 的深入 研究及 基因表达 ,
运动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运动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运动医学是以运动为基础研究对象,综合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运动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实现健康医疗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一、运动医学的发展现状运动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自20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运动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发展初期运动医学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研究运动员的体能指标和比赛成绩,并推广热身、放松等基本概念。
在此阶段,运动医学主要注重运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于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尚未深入探究。
2. 中期发展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运动医学开始发展起来。
在此期间,研究者开始心率监测和氧气摄取等指标检测,对于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展开研究。
同时研究者开始以运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手段。
3. 现代发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脑科学的兴起,运动医学开始进入现代阶段。
现代运动医学注重体育科技的发展,并致力于运动对早期干预的机制研究。
二、运动医学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运动医学的未来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未来,运动医学的发展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运动医学将不断融合更多的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脑科学、社会学等,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健康体育框架和健康教育体系。
2. 运动干预的个性化个性化介入方式未来运动医学将借助生物技术,发展更加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方式,建立更加定制化的运动计划和康复方案,在遗传、代谢、免疫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干预。
3. 运动医学与脑科学的融合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身体层面上,还有许多神经性的反应。
未来,运动医学将与脑科学密切融合,探究更多运动对大脑的影响及其特性,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针对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情况、论文
研究现状、课程设置、实验室的建设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也有助于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加快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发展
Abstract: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攀登高峰,新的训练理论的形成和新的训练方法的选择需要寻找有力的科学支点;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科学的指导;以及现代社会对健康问题的普遗关注。致使体育科学原有的运动训练学和体育教育理论难以满足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应动而生,它的形成为指导科学训练,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科学合理地规划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已有20多年,期间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的办学经验,现在已经学科齐全,并具有高水平的科技和教学人才队伍,全国已建成近40个具有良好设备、能进行基础研究和运动监控的重点实验室,全民健身、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可并架齐驱,达到国际水平[1]。为我国体育和康复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还处在不断摸索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各院校之间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还比较少,专业建设不够规范,各地区专业的发展也不甚平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如何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 起源及发展历程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质测量与评价、保健康复学及运动医学等学科,是体育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3]。 国外也将该学科称为人体运动科学(Hunman Movement Science,HM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世纪就有外国学者开始了对人体运动理论的研究。1890年,瑞典学者鲍瑟在其撰写的《教育体操专用运动学》中首先提出了“人体运动学”一词。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体运动理论在整合诸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1年Rasch,P.J在《The Since of Human Movement》(人体运动的科学)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体运动科学的概念并指出了人体运动科学的发展方向。 与国外体育强国相比,我国的人体运动科学的发展相对落后。1963年新中国第一个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首次将隶属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系的运动保健专业列为试办专业;我国1988年第二次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中将体育本科专业设里为7类9种专业,其中包括运动人体科学类的体育生物科学专业; 1989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体育保健康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康复工作的专门人才,体育生物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体育生物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4] 1998 年7 月,教育部颁布了再次审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1989 专业目录中的各专业设置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体育学类中的原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与体育生物学本科专业进行整合,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原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由重点在伤、病、残人群,转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及运动员群体[5]2007年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拟定)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6]2012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继续延用运动人体科学一词。 运动人体科学的形成源于体育的进步。基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竞技科学的研究中心导向人体运动,而且从原有的单一研究结构转向多元的研究结构,这就促使了体育科学与生物科学、医学的融合,使人体运动科学从这些学科中极取了精华和专门知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并且伴随着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不仅在竞技科学领域,而且在大众健身、休闲休育、预防医学、康复工程、社会学等领城发挥了极大作用。运动人体科学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运动(人体的运动)是其前提条件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而该学科的科学性则属于体育科学、生物及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学共同的范礴;其研究对象是运动状态下的人体[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应用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运用是高校体育科学训练的有力保障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美国发明了标枪新材料,日本发明了新式游泳衣和新型跑道等。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与方法,帮助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得到可靠的数据,德国人始创的用于测量血乳酸判定运动量的方法,现在已得到广泛运用,它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教练员的难题。先进的摄像技术为运动员提供最可靠的训练反馈信息。俄罗斯游泳运动员波波夫夺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多项冠军,并创造了50 m、100 m、200 m自由泳世界纪录,他之所以能一直保持优势,全得益于科学训练,其中运动人体科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要想在高水平运动竞赛中提高技术水平,必须要在训练的全过程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把训练与科研组织成一个整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外的优秀教练员,往往是边训练、边检测,一个现代教练员,应该同时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物力学专家,科学训练中对营养、疲劳康复、伤病防治等等手段都是不可忽视的,现代运动训练已经与运动人体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运动人体科学的科研成果为现代体育开拓出了一片崭新天地,因此,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运用对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科学之一的运动人体科学,将被体育教师进一步认识,运用该学科知识,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指导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运动人体科学在大众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体育保健康复等方面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 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也包括:1)兴奋剂检测的方法与手段;2)运动损伤与治疗方法;3)运动性疲劳与恢复;4)运动营养及各种营养补品;5)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加强鉴定;6)身体成分和运动以及减肥的研究;7)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8)训练过程的主要监控指标及监控范围;9)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0)选材中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包括形态、生理、生化指标。 论文的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此方面的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研究对象的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7]。 实验技术方法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加,如纳米技术以及基于核磁共振、质谱、色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基因克隆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包含抗体或寡核苷酸的分子探针技术、PCR技术以及转基因、基因敲除的动物实验技术等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技术,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也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8][9][10]。 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自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来,目前,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与体育相关的普通理科生,学制4年,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毕业时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11] 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课程整体结构合理,但也存在较大差异,选修课平均比例偏低,特色性专业课程较缺乏,课程管理较薄弱。各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紧密围绕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研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以指导、规范专业建设势在必行[12]。各学校的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