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00)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必须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的方向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专业与研究方向(一)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01学校体育02体育社会学03体育管理04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二)运动人体科学(040302)05体能训练与运动监控06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07运动锻炼的效果与评价08大众健身与体育康复09 运动营养与运动能力(三)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10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1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3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4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6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7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8游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19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20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21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四)民族传统体育(040304)22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23中国武术文化与历史24武术科学化训练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情况
1. 培养目标:
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深入的体育学科知识基础、能熟练开展体育理论、体育教学研究的高素质的专业硕士人才,能够在各类体育教学和科研单位以及体育管理部门中担任骨干工作,服务于体育教育的发展。
2. 培养时间:
一般规定为2年,学制为3年;
3. 培养范围:
主要包括专业概论、体育综合素质课程、体育教育理论课程、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育临床诊断与评价课程以及体育训练与指导课程,并且要求学生把握体育理论、体育教学及科研方面常用的先进技术;
4. 培养方式:
按照学习自主和师生合作的原则进行教学,采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习训练、论文等方式,多媒体讲解和文献检索资料支持,注重研究开发实践势;
二、培养要求
1. 具有较强的概念把握能力:
能够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理解并掌握体育学科的专业术语和专
业的理论模型;
2. 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深入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当前行业内容,能够从行业内容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体育实践综合能力、实习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在体育管理、技术分析、教学训练等领域有所涉猎;
4. 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体育学术领域进行较为完整的学术交流,并能够准确传达和分析体育学术观点;
5. 具有较强的素质修养:
能够认识严格要求自身,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的眼光,有能力到媒体和社会各类实际活动中学习探索。
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体育学术研究、体育教学、运动队教练或者体育科技产品研发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体育人才。
具体要求包括: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奉献精神。
2、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和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拥有一项及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学科外文文献的阅读,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1、培养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与社会发展(尹国昌、李爱民、钟建伟、黄福华)体育经营与管理(朱桂林?、徐国根、张军献、李先长)体育文化研究(罗林、程其练、刘欣然、项建民、郑国华)2、培养方向2—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身心适应(黄文英、殷晓旺、丁伟祥、詹晓梅)运动生理生化(李江华、聂晶)体能与康复(郑松波、王炜)3、培养方向3—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李先长、王晓明、郎永春)民俗体育研究(朱桂林?、洪熊、刘磊)民族传统健身原理与方法(程其练、郑松波、徐美琴)4、培养方向4—体育教育训练基础理论体育信息化(郭开强?、詹晓梅、聂晶、袁艳)体育教育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黄文英、李江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尹国昌、谢彬、曹烃、刘建坤)5、培养方向5—体能类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程其练、周美芳、何耀昕、黄达武?)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王次农、王燕、邱达明)体操是体能类吗?专项体能项目教学理论与方法(饶永辉?、戴永冠)6、培养方向6—球类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罗林、林蔚、李爱民、陈志丹)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朱桂林、虞勇、贺新奇)球类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万仲平、郭开强、邓朝辉、杨德敏)三、学制学制3年。
体育硕士培养方案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某一领域的实际工作。
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高等院校大学专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运动实践经验,并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者,也可以报考。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和各招生单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采用全脱产学习形式的,学习年限为2年;2、采用在职集中授课形式学习的,学习年限为3年;3、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四、课程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采用学分制。
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程、专业领域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课程设置:(一)公共课程(1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逻辑学36学时/2学分外语72学时/4学分计算机36学时/2学分(二)专业领域核心课程(10-12学分)体育教学方向:体育课程导论54学时/3学分体育教材教法54学时/3学分运动技能学习原理36学时/2学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36学时/2学分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运动训练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54学时/3学分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54学时/3学分运动训练科学监控36学时/2学分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36学时/2学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社会体育指导方向:社会体育学54学时/3学分健身理论与实践54学时/3学分运动处方36学时/2学分运动休闲项目概要36学时/2学分大众体育管理36学时/2学分(三)选修课程(6-8学分)体育课程导论36学时/2学分体育教材教法36学时/2学分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36学时/2学分社会体育学36学时/2学分健身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四)实践教学(6-8学分)实践教学(不少于1年)五、培养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由学校导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403)适用专业: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在教育训练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教学和训练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熟练掌握一门专项运动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从2005级开始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3年,其中生源为本科运动训练专业的保送研究生、有突出贡献特批保送研究生、同等学力及跨学科的研究生学制为3年。
若跨学科研究生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与现在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且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批准方可提前申请参加答辩。
三、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英文版)英文文档内容:Sports Specialized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ProgramThe sports specialized master"s degre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dvance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ir chosen field of sports.The program typically lasts for two years and includes both coursework and research components.Coursework: Students will take a series of courses designed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theory and practice.Courses may include sports psychology, sports nutrition, 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coaching, among others.Students will also participate in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internships or coaching experience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 real-world settings.Research: Students will conduct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faculty member.This research may focus on a topic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area of interest within the field of sports.The research will culminate in a master"s thesis, which will be defended in an oral examination.Admission requirements: Applicants must have a bachelor"s degree in a relevant field, such as sports science, physical education, or kinesiology.Applicants must also demonstrate a strong academic recordand a passion for sports.Graduates of the program will be well-prepared for careers in sports coaching, sports management, sports nutrition, and sports psychology, among other fields.They may also choose to pursue further academic study at the doctoral level.中文文档内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所选择的体育领域内更加专业。
成都体育学院培养方案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外语 体育学概论
体育史 体育社会学 研究方向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的专题研究
当代管理思想评介 奥林匹克运动 中外历史 竞技运动概要 体育管理实务 形式逻辑学
中外文化史专题 问题经济学研究 体育新闻编辑与评论 体育广告策划与行销
体育宣传学
45 2.5
24 1.5
136 8
二、 研究方向
1、体育史 2、奥林匹克运动 3、体育基本理论 4、体育管理 5、体育经济 6、体育旅游 7、社会体育 8、体育新闻 9、国际体育问题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 3 年。原则上用 1.5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 0.5 学年左右完成教学实习及其它任务,用不少于 1 学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撰写应严格按照《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执行。 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须经导师签署意见、所在系(所)同意并报研究生 部(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
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按 《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实施细则》进行。
八、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 40 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为 26 学分(公共学位课 12 学分 专业基础课 6 学分 专业课 8 学分),选修课 14 学分。一般 16-18 学时为 1 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必须达 76 分以上(含 76 分)。硕士研究 生必须修满全部学位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选修课在我院所开研究生课程中 选修,可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类型任选,选修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
外语 体育保健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运动效果的生物学评价 研究方向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的专题研究
5-----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302)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04030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一、学科简介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1979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基础,该专业在本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的业绩,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1998年、2000年连续二届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006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现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博导3人,教授12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
学科基础条件好,现有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运动生化实验室、机能评定实验室、运动训练监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并设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能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有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职业道德与行为自律意识,有顽强拼搏的事业心、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训练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302)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
2.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科学实验基本技能。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具有良好的协调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和团队配合精神。
5.熟练掌握一个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方法,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
掌握基本的健身理论与方法,拥有自我锻炼与保健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1.运动生物力学2.运动生理学3.运动医学4.运动解剖学5.运动生物化学三、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
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
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
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实践活动。
3.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
每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
4.研究生培养推进个性化培养。
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三个月内制定完成研究生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经导师组批准后按该培养计划执行。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种类别。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总学分达到29学分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发展方向课8学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
补修课不记学分。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2.教学方式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3.考核方式(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
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4)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应重修。
同一门课程及实践环节重修不得超过1次。
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基础课须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缓考。
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
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最低学分,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应注重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研究生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要求3-5千字。
开题报告后经导师组同意认为选题合理、研究计划可行,才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通过当面和书面等形式至少每两个月向导师做一次论文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向学校正式提交申请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
以保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
学位论文的答辩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
经资格初审和专家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
硕士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其它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学院核查合格后记1学分。
2.教学及社会实践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2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
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
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
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附:经典文献目录1.弗拉基米尔.扎齐奥尔斯基主编陆爱云译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 [美]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2.田野著.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北京3.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4.曲绵域高雪秋等主编著.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5.陈中伟主编.运动医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6.曲绵域田保洋编著.运动创伤检查法.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7.董琼郑风家主编.心身保健学.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8.王予彬王人卫主编.运动创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9.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高级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10.孙柏枫主编.大学生安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1.赵克然杨毅军主编.氧自由基与临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关心民主编.医学神经生物学.科技出版社13.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4.姜乾金主编.医学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5.谭郁玲主编.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6.康斌主编。
骨骼肌系统疾病超声诊断.学科技出版社17.樊小力主编.基础医概论.学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