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
普陀山普济寺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普 陀 山普济 寺 植物 景观 效果 分 析
郑 忠 刘 海
( 江省 舟 山 市 普 陀 区普 陀 山 园 林 管理 处 , 江 舟 山 36 0 ) 浙 浙 1 17
摘要
结合 园林 艺术理论、 美学理论 、 佛教文化理论 , 阐述 了普陀 山普济 寺植 物景观的意境 效果 , 以为寺庙植物 配置 与文化渗入 提供借鉴。
沿阶 草 , 采用 对 称规 则 式 的植 物 配置 形式 , 形成 庄 严肃 穆 、 宁静 素 雅 的氛 围 ; 松 造福 人 间 , 苍 昂首 挺拔 。 忠 实 的卫 士 如 守护在 佛殿 门前 ; 此外 松柏 四季常绿 , 寿坚 贞 , 长 寓意永恒 。
() 3 圆通 大殿 前院 处于 整个 寺庙 的 中心位 置 , 通大 殿 圆
野 桐等落 叶树 种 , 整个 山体 四季 葱郁 , 有花香 , 春 秋有红 叶 , 鸟 鸣 山幽 , 音 不绝 。 济 寺依 山而 建 , 筑掩 映 在 古树 林 梵 普 建
前殿指 山 门一 天王殿 一大 雄宝 殿 , 主要 的朝拜 部分 , 是 其 空间 环境 以 体现 庄 严 宁静 的气氛 为 主 , 在植 物 配置 上 故
憩 。 物 呈对 称 式排 列 , 植 以香 樟 为 主 , 有罗 汉松 、 树等 。 间 朴 寺 院 3 山门 的左 右 , 个 均对 称排 列相 同数 目的香 樟 古树 , 每
棵 树 木 的寿命 约 在 3 0年 左右 , 0 胸径 均 在 5 e 0 m以 上 。 翠 苍 挺拔, 枝叶茂 盛 , 首苍 穹 , 成古朴 、 昂 形 宁静 、 严 的氛围 。 庄
离尘 世 。 宁静 自在 ” 的要 求 。 济寺 的 自然 山水空 间 、 普 人工 山
灵隐寺植物配置与造景方法

灵隐寺植物配置与造景方法说实话灵隐寺植物配置与造景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先从植物的选择这块跟你说说吧。
我觉得吧,得先考虑当地的气候。
你想啊,灵隐寺那儿的气候,肯定不是啥植物都能长得好的。
我试过一些比较娇贵的花,像那种需要高温高湿环境的热带兰花,就不行。
在那儿种,没几天就萎了,这就告诉我,选植物得符合当地的大环境。
然后就是植物之间的搭配了。
我开始的时候,就乱配,把高的植物和矮的植物瞎放。
那效果,就和你穿衣服乱搭一样,看着特别别扭。
比如说,我把那种大叶的芭蕉直接种在一串红旁边,就显得太挤巴了,而且色彩搭配看着也特别刺眼。
后来啊,我就明白了,要高低错落。
像竹子就可以在后面当背景,前面来点矮的草本花卉,像芍药啊啥的就好看多了。
水和植物的关系也很重要。
我有一次尝试着在一个小池塘边种植物,一开始没考虑周全。
我种了太多喜光并且蒸腾作用很强的植物在池塘边,结果水都快被吸干了,那些植物还一副没喝够的样子。
后来我才知道,得按照水域面积和水的深度来合理配置植物。
水边可以种一些耐水湿的植物,像菖蒲之类的。
再说到造景。
庭院里我想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感觉。
我一开始就单纯堆石头放植物,觉得这样就完事儿了。
结果看起来特别生硬,像临时拼凑的。
后来我学着人家古人的做法,用弧线来布局植物和石头。
就是走走曲线,不是那种横平竖直的摆放。
这一弄就有点味道了,有点园林那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了。
还有就是植物的季节性也得考虑。
我以前没有细想这个,后来发现有的季节植物都枯了,整个灵隐寺看起来就比较萧瑟。
所以啊,春秋季的花,夏季的绿叶植物,冬季的常青树,这些都要均衡配置。
不过我还是不确定我现在做的是不是就是最好的。
我想可能不同的区域还可以有更细致的调整。
像寺庙的大门附近可能需要更庄重一些的植物组合,而在偏殿的小院子里可以更精致小巧一些。
这还需要不断尝试和摸索,这灵隐寺植物配置和造景可真是学问多多啊。
继续加油吧,我也还在路上呢。
反正目前这些都是我摸索得比较深的部分了。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

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是形成园林整体风格的重要组分。
植物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植物与寺庙园林其他造园要素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植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寺庙人文环境中的空间构成要素相结合,按人们对植物环境的视觉审美需求,形成在特定寺庙园林空间内植物景观的多种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寺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区的寺庙发展、演变概括成四个阶段:六朝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繁荣期);近现代(复兴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地区寺庙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
南京寺庙园林从六朝至今,随着造园艺术的日趋成熟,植物景观也逐步形成了蕴涵悠久寺庙文化的特有空间配置模式和空间构成理念。
1南京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寺庙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于寺庙而单独建置的园林;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即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环境[2]。
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寺庙园林是二者或三者的综合。
目前南京地区,范围包括南京城区和周边郊县,仍在开展佛事的寺庙有三十余处,结合南京地区寺庙园林的具体情况,将南京地区寺庙园林分为“寺庙丛林”与“寺庙园林”两大基本类型。
“寺庙丛林”指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包括天然植被林、入寺前引导林、风水林、生产林等,而“寺庙园林”指毗邻于寺庙以及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包括寺园、寺庭、寺径、寺庙入口及外墙周围等园林空间。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寺庙园林艺术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因素的空间尺度关系、构造或配置艺术,用以“艺术”内容的表达,即“物质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在与通过艺术布局形成的一系列的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按秩序地将意念传达给观赏者,从而由“形”转化为“神”的意会,即“精神空间”构成。
浅谈大兴善寺园林植物造景

浅谈大兴善寺园林植物造景王海丽(广东科技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兴善寺园林植物造景方面的分析,对寺院园林天人合一的造景理念和移步换景的造景手法进行了阐述,寺院建筑空间的植物造景的基本方法,为营造寺院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植物造景;寺院园林;禅宗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20-0129-01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5km的小寨兴善寺西街。
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
印度僧人曾住寺内翻译经文,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元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1]。
大兴善寺寺院的建筑主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山门后依次是天王殿,东西配殿分别是救苦地藏殿、平安地藏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后殿中主要收藏的唐朝和宋朝的佛像。
各个殿堂飞檐翘角、宽敞厚重,错落不一,疏密有致,身处其中,让人有天上人间之感。
大兴善寺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主要大的古木有侧柏、国槐、银杏、紫薇、楸树等。
殿堂中主要采用的是对置的形式布置,规则式的种植形式,更加的表现出了寺院的肃穆感。
修剪优美的盆景分布在殿宇之间,主要有桂花、龙爪槐、罗汉松等。
寺园庭院中多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植物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创造寺院中优雅、清新的禅宗气氛。
1大雄宝殿庭院围合空间植物配置分析此空间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围合而成的寺院,是游览人群和僧侣进入大兴善寺的第一个庭院空地,在此庭院中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是游人和香客祭祀、参观、休息的重要场所。
植物采用的规则式的种植方式,更加的突出主殿(大雄宝殿)的宏伟肃穆,对佛学产生敬畏之情。
主要植物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雪松(Cedrus)、樟树(Catalpabungei)、玉兰树(Magnolia denud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国槐(Sophora japonica)、小叶黄杨(Buxus sinica),地被草、狗牙根。
寺庙园林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探讨教材

一、寺庙园林的概述
1.3 寺庙园林的类型与特点 寺庙园林按照其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分 别是:寺庙庭园、寺庙附属园林和山林寺庙[3] 。其中,寺庙 庭园是采用将寺庙建筑与庭园组成要素融为一体的方法,在 寺庙建筑布局的各院落中,或植以树木花卉,或引清泉水溪, 或为池,或叠以山石,或筑以亭台廊榭等;而寺庙附属园林 则是在寺旁专辟园地,根据造园意图设计营造园林景观,在 此类型中建筑和宗教设施作辅助作用;山林寺庙坐落于风景 幽美的山林之中,是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主要依其本身 自然风景构筑庭园,也可傍山依水添加人工景观。
3.2 寺庙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寺庙园林中植物配置对寺庙园林的氛围营造和空间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常用的配置方式有种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或片植等。小规 模的寺庙园林内部植物景观较单一,通常以对植、列植为主;规模较大 的寺庙园林,寺前则通常以列植和群植的形式来引导香客,常用自然丛 林、竹林、松柏林等植物群落来烘托。也可以枝干挺拔的乔木对植或列 植来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 3.2.1 孤植 孤植树可以独立成景。一般孤植树种不仅要求其姿态、花色和香气等出 众,并且其寿命要长,或者因历史久远而弥足珍贵。寺庙与植物作为一 个整体,不仅是建筑与植物的对比、衬托,更加是生命与神灵的融合与 升华,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孤植名木会使寺庙更为突出醒目,如北京戒 台寺内的古松,形态奇特,自古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之说, 使寺扬名。植于辽代的卧龙松,为戒台寺诸松之首。北京西山八大处大 悲寺中的古银杏树,年逾800多年,仍枝繁叶茂,尤其是到了秋季,满 树金黄,犹如古木披袈裟,天人合一,植物与佛教相关联,成为八大处 一绝[7]。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目录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 (1)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 (3)一、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形式 (3)二、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规范 (5)结语 (6)2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注意事项 (8)三、植物配置与道路的结合 (8)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9)庭院设计植物配置方案 (9)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 (13)1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13)2 植物造景的现实作用 (14)2.1 体现衬托效果 (14)2.2 开拓空间 (14)2.3 展现意境效果 (14)2.4 构建别样的观赏景观 (15)3 植物造景遵循的艺术原则 (15)3.1 因景制宜 (15)3.2 色彩相宜 (15)3.3 位置相宜 (16)3.4 季相相宜 (16)4 植物及景观之间搭配的艺术性 (16)4.1 植物与建筑融合 (16)4.2 植物与道路融合 (17)4.3 植物与水体融合 (17)5 结语 (18)4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地探究 (18)一植物造景的概况 (19)1 植物造景的概念 (19)2 植物造景的意义 (19)2.1 表现时空变化和特殊的意境效果 (19)2.2表现衬托效果 (20)2.3 极大地创造空间 (20)2.4 创造独特的观赏景观 (20)2.1 美化作用 (20)2.2 生态作用 (21)2.3 防护作用 (21)2.4 造景兼休闲作用 (22)2.5 社会经济作用 (22)三植物造景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了园林水体植物配置与水体景观设计相关问题,分析园林水体植物配置方法,阐述了水体景观设计理念,并探析了我国传统美学对园林水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水体植物水体景观配置设计在园林中,水是关键组成要素。
国内外园林设计都极为注重应用水生植物与创造水景。
我国园林通常使用水生植物给人以更多想象空间,营造出意境与氛围。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探究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探究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一、研究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意义寺庙植物一般特指种植在寺庙庭院及其周围的园林植物,它是寺庙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有园林植物的总称,有时也泛指寺庙里所有的天然或人工栽培的园林植物。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内容,植物景观在寺庙园林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个寺庙的植物景观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内涵,具有自己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
同时,植物景观是寺庙及园林景观的重要载体,更是寺庙园林景观的主体。
所以,通过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调查研究,了解寺庙植物与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的影响。
通过研究寺庙植物景观,一方面是学习和总结园林的基础性文化;另一方面,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宗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宗教意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积淀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
因此,意境并不是一个纯美学范畴,也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文化范畴。
意境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的寺庙园林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
从欣赏植物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结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理念,将意境文化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营造中,促进园林景观的感官体验。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寺庙分布地域的干差万别,在寺庙园林中所用的植物也必然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有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摘要:本文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及植物景观的基础上,以中国古典园林不同的历史分期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脉络,从而阐述了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的沿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在这二千多年中,越来越多的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
随着古典园林有着相应漫长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
1.1商(殷)时代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殷末(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当时称之为囿或猎苑,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2]。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加以人工挖土筑台,掘沼养鱼。
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而已,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3]。
观赏树木和花卉在殷时期的各种文字记载中有很多,人们取其外貌形象之美姿,而且还注意到其象征性的寓意,但还没有运用到造园活动中。
1.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诸侯国臣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约束,竞相修建宫苑,且大多数是建置在郊野的离宫别苑。
其中的观赏对象,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已收摄作为成景的要素了。
如:秦国的林光宫建在云阳风景秀丽的甘泉山上,能眺望远近之山景;齐国的柏寝台与燕国的碣石宫建在渤海之滨,可以观赏辽阔无垠的海景;赵国的赵圃,广植松柏,等等。
1.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195年)是我国封建朝代传承中第一个长时间的大一统时期,封建的农业经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的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
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
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正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寺因木而古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侵蚀,难以长久,几千年或几百年之
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
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
无论是入世的儒家孔庙,还是出世的神宗、道教寺宇,无不珍护名木古树。
曲阜“三孔”之一的孔林,总面积200hm2,树木4万余株,“古柏森森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
”古老的孔林,不仅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遗物扬名于世,而且也是一座博大、深厚、格调独具的园林。
佛教修行方法之一的“安静而止息杂虑”的禅定,需要修行者以静坐致心专注一境,从而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镜”的状态。
修行的环境自然要安静。
植物不仅能远隔尘世,过滤噪音,产生静谧幽深的森林环境,而且还会给人提供一种神性的启迪、精神的慰籍和陶冶与广褒自然的乐趣。
2.2木因寺而神
树木虽长寿千年,但因人类的活动而屡遭破坏。
现实中能保存至今的名木古树多与寺庙有关。
由于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寺庙周围的树木神化而免遭破坏,历代相传,蔚为壮观。
如曲阜孔庙大成门内左侧有一桧挺立,高越10米,粗可合抱,树冠如帏盖,旁有一树桩,饱经风雨而未摧,着便是驰名天下的“先师手植桧”。
此桧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备受敬仰。
3 寺庙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既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生物特征、艺术形态和在三维空间中所起的作用,又要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生长变化后的效果。
可以说植物配置是充满想象力的四维设计,是联想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3.1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
植物配置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和谐统一。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生存适应性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原理,体现出各种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植物是有生命的,配置时应考虑它的生命周期与季相的变化,同时借鉴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原理,巧妙的利用其形态、质地、色彩和气味等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创作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图。
3.2 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
植物配置的手法按照树木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群植、丛植、孤植等三钟。
3.2.1群植
一般用在大环境的分布,从寺庙的整体规划来说,绿化用地要大于建筑面积,以其整体的气势产生恢宏的绿化效果。
如北京的红螺寺,无论前屏的凤凰山,还是东西对峙的青龙上、白虎岗,无不数目葱茏、浓荫遮日,达到攒峰叠翠微的意境。
3.2.2丛植
在寺庙内部,丛植既可产生小的绿化环境,又可阻隔建筑物,使景致虚实对比变化,情趣无穷。
3.3.3孤植
孤植的数目不是因姿态、花色和香气等出众,就是因久远高古而弥足珍贵,孤植名木使之更为突出醒目。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建筑与植物的衬托、对比,而是生命与神灵的融合、升华。
4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
由于寺庙分布地域千差万别,其庭院所用植物,也必然会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产生差异。
有些寺庙还选用当地乡土树种来命名寺院,如北京潭柘寺即因此地曾盛产柘树而闻名,广州的六榕寺也是因寺内榕树古木而名。
寺庙园林寓宗教与娱乐于一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必有其自身特点。
崇拜遗物是佛教信条的显著特点,也符合中挂民族的显著特征。
因此,与佛祖有关的一些植物,也就理所当然的被当作佛的化身而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这类植物主要有菩提树、婆罗树、莲花、贝叶棕等。
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在傣族寺庙是必不可少的。
五树有菩提树、贝叶棕、槟榔、大青树、糖棕或椰子。
六花是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
宗教思想是抽象的,植物是自然的,人们通过寺庙园林巧妙的将抽象具体化,自然的人性化,视道如花,化木为神,从而使抽象的宗教、认为的建筑与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产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蓬勃生机的园林艺术效果,为园林领域写出精彩夺目的华丽篇章。